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 文档编号:5858602
  • 上传时间:2023-05-1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7.0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三 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 一等奖 创新 教案 下载 _一轮复习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等奖创新教案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教案 班级: 课时: 课型: 一、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 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 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课 外古诗词既可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又可以对学生进 行精神层面的教育,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 双重功效。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

    2、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读诗、赏诗、品诗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诗歌激趣 新课导入】 PPT 展示王维的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积累 和拓展: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王维诗歌特点: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第二板块 【资料简介 了解背景】 1.走近作者 王维 (701761)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 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 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 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 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 ”存诗 400 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 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2.写作背景 竹里馆写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 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 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 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此诗写山林 幽居情趣,是对诗人生活态度及作品特色的绝佳表达。 第三板块 【情感朗诵 诗作分析】 1.听读课文,明确字音和节奏。 竹里馆 王维 独坐/ 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注意生字:篁(hung) 2.细读诗歌。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 故名。 幽篁: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 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 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理解诗句的意思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 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 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分析诗歌 前两句 (叙事) :孤独郁闷 后两句 (抒情) :明月相伴 3.整体把握。 弹琴长啸 宁静淡

    5、泊 (1) 小组互相交流,展开联想与想象,用 自己的 话描述诗歌内容。 (2) 反复诵读诗歌,说说诗歌的情感基调。 4.诗歌整体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 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 之情,所以长啸一声。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 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 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 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 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 后两句进一步渲染孤寂的情绪和气氛。明月相照, 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 唯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 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

    6、中,也像诗人一样。深林幽 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 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 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 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 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 (幽静之 景、幽独之情) 、有声有色 (琴啸之声、林月之色) 、 有静有动 (独坐弹啸) 、有实有虚 (前两句实写其景, 后两句虚写其情) ,对立统一,相映成趣,全诗优美 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5.诗句解读。 (1)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诗人巧妙运用反衬,以动衬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月夜竹

    7、林的寂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2)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该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 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 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诗人的心境与自 然的景致自然融为一体。 6.主题思想探究。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与及情趣的诗,描绘 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 静、淡泊的心境。 第四板块 【堂上朗诵 当堂训练】 1.竹里馆的作者是 ,诗中主要描 写了诗人在竹林中独自 、 、 与 相伴的情景。 明确:王维;弹琴;长啸;明月 2.根据要求填空。 (1) 抒写诗人悠然自得,把明月视为知音的诗句 是: (2) 诗中充

    8、满了诗情画意,体现了诗中有画的优 美句子是: 明确: (1)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2)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3.对这首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 A.“相照”与“独坐”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 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B.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 绝。 C.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 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 D.“人不知”,有明月相伴,诗人感到无比孤独。 明确:D 4.请简要分析“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明确: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 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 自在放旷的形 象,表现诗人醉

    9、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5.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明确:“幽篁”指的是幽深的竹林。“长啸” 指 的是长声呼啸。 6.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7.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 简要分析。 明确: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 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 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 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 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 生活情趣。 第五板块 【介绍作者 了解背景】 1.李白 (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

    10、甫 合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 象丰富,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 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2.写作背景。 春夜洛城闻笛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 洛城,即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被称为 东都。这首诗是李白游洛阳时所作,诗中写到一首用 笛子吹奏的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代乐府古曲,内 容多叙离别之情。古代人离别时,往往从路边折柳枝 相送,杨柳依依,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第六板块 【品析诗歌 体味情感】 朗读指导: 1. 自由朗读,注意多音字。 散(sn) 折(zh) 2.听读诗歌,明确朗读节奏。 3.全班齐读,读出情感: 节奏要轻缓

    11、 语调要轻扬 语气要沉郁 教师播放音频,PPT 展示诗歌,学会划分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给人黯淡之感。 散:遍布,思念无处不在。 满:夸张,被思念笼罩。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 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明确诗歌大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 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 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诗歌主旨 此诗抒发了

    12、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 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赏析 诗歌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 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令人 回味无穷。 1.谁家玉笛暗飞声 “暗”字运用巧妙,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笛声, 飘渺旷远,烘托了夜的寂静,也撩拨了心绪,表达了 诗人闻笛的孤寂,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 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全句表现出一 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2.散入春风满洛城 “散”是散入、遍布的意思,准确地表现了笛声 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引发旅人的情思。 “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

    13、这是作者主观的 夸张,写出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表现了诗人思乡 之浓。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 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这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 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 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 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拓展积累:小组相互讨论,说一说还有哪些思 乡的诗句? 示例: (1)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 (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14、 (唐) 次北固山下 (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唐) 春望 (4)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 (唐) 渡荆门送别 (5)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 (唐)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分析诗歌 前两句 (叙事) :客居洛城,春夜闻笛。 后两句 (抒情) :夜闻折柳,触景思乡。 小结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 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 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 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 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 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艺术特色 全诗扣

    15、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此诗意境绵延深厚。诗人用隽永含蓄的笔调抒写了浓 浓的思乡之情。在那个春天的夜晚,诗人静静伫立, 那悠扬的笛声满城飘扬,激荡起诗人无限的离愁。 第七板块 【课堂小测 巩固知识】 1.这首诗是从写 入手,诗意是由 转 , 以 衬 。 明确:景;欢;悲;乐;哀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 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 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 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

    16、,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 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 寂心情和乡思之切。 明确:C 4.根据要求写出诗句。 (1) 诗中集中抒发闻笛感受的诗句是: 明确: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 诗中以声传情的诗句是: 明确: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 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明确:“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 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 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 情是听到“折柳”曲

    17、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 本诗的关键。 6. 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明确:“散”字准确地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 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7.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 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第八板块 【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 1.背诵本课诗歌。 2.搜集、整理关于“柳”的诗句。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二课时 教案 班级: 课时: 课型: 一、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 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 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

    18、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课 外古诗词既可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又可以对学生进 行精神层面的教育,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 双重功效。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3.激发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 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悟诗歌意境与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积累佳句。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走近作者 了解背景】 教师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引入诗歌内容: 1.作者简介 岑参,荆州江陵 (今属湖北江陵) 人,唐代著名 的边塞诗人,世称岑嘉州

    19、。岑参工诗,与高适齐名, 并称“岑高”,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 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擅长以七言 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 著有岑嘉州诗集。 2.写作背景 逢入京使作于公元 749 年 (天宝八载) 诗人 赴安西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上任途中。这 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 记。此时诗人 34 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 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 出阳关,奔赴安西。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迎面碰见 一个老相识,于是便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 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

    20、封家信 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 景。 第二板块 【情感朗诵 诗作分析】 1.读一读,想象诗歌画面:教师播放诗歌音频, 学生轻声跟读,明确诗歌节奏。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2.根据课本注释,结合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字词理解 逢:碰上、遇见。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诗歌大意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 思想的泪沾湿双袖模糊

    21、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 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3.诗歌整体赏析: 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 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 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滂沱!然而,诗人并没有过 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 这里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回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 一声“传语”中。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 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 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出语自然而又含 蓄凝练。 4.诗句解读: (1) 故园东望路漫漫 首联写眼前的实景,塑造了一个西行途中的旅人 形象。“故园”指 自己的家园,“ 东望 ”

    22、点明家园 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 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 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 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感触。首句 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 (2) 双袖龙钟泪不干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是沾湿的意思。思乡之 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诗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 法,但又不失真实 ,甚至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 实感,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 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也为下文捎书回家报平安巧妙 地埋下伏笔。 (3) 马上相逢无纸笔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 作为入京使者的故

    23、人,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 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 口信。“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 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 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4) 凭君传语报平安 最后一句在前文的烘托下,简洁之中寄寓着诗 人的一片深情,意义深邃悠长。 一方面,是对故乡 的思恋,另一方面,是奔赴边疆打拼的豪迈。万语千 言,全在“无纸笔”却又“报平安”的遗憾和矛盾中。 5. 总结: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 口信,以安慰远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 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

    24、雕琢,情感真挚自然,感 人至深。 6.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归纳诗歌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 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 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 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7.师生一起总结诗歌语言特点。 这首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充满了浓郁的 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诗人把 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 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又显出 丰富的韵味,更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8.教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的拓展,积累关于乡愁的 诗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

    25、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三板块 【实战演练 自我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逢入京使的作者是 ,其诗歌富 有 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 热情奔放,他擅长以 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 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著有 明确:岑参;浪漫主义;七言歌行;岑嘉州诗集 2.根据要求写出诗句。 (1) 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 复杂情感的诗句是: 明确: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

    26、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 愁思萦怀的诗句是: 明确: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 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矛盾吗?你是如何 理解的? 明确: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 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 家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 情,而“平安”二字,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 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4.分析“双袖龙钟泪不干”的表达效果。 明确:“龙钟”是沾湿的意思,这一句运用了夸 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 恋的深情。 5.诗人逢入京使为什么要

    27、托他报平安? 明确:因为诗人是第一次到西域,他告别了长安 的妻子,踏上漫漫征途。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 西域的大路上,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 叙寒暖,知道对方要返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 长安去。 6.“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明确: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 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7.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表达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与思念亲人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第四板块 【作者简介 明确背景】 1.韩愈(768 年824 年) ,字退之,河南河阳 (今 河南省孟州市) 人,汉族,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

    28、“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 家、哲学家、政治家。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 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 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 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 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 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 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 时候。 第五板块 【品析诗歌 体味情感】 教师播放音频,PPT 展示诗歌,学会划分节奏。 晚春

    29、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疏通诗意 1.方法引领:结合诗后的主题,写作技巧的诠释,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翻译全诗,画出疑难语句, 师生共同解决。 2.积累下列重点词语。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不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杨花:指柳絮。 榆荚:指榆钱。 才思:才气,才华。 惟解:只知道。 漫天:布满天空。 3.诗歌翻译。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 步,竞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荚也不甘寂寞, 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分析诗歌 前两句:草树争春,珍

    30、惜春光 后两句:杨花榆荚,锦上添花 诗歌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晚春景物的诗。百花盛开,万紫千 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 这美好的时光,各显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 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 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这 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寄 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 西。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 而为晚春增添了一景。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写花草 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为 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 芳吐艳

    31、,各显美丽姿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 园。诗中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 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 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 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 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杨花 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 娇艳,但是他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加入 了“百般红紫”的行列中,将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化 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这里,“无才思”和 “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 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 而更好地表达了

    32、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这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读者,“杨 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 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 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 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思考:有人认为本诗的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示例一:同意,因为诗人是以“百般红紫”“斗 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事无成。 示例一:不同意,本诗是在赞颂杨花榆荚尽管无 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为晚春增色。 总结: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诗歌工巧奇特, 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

    33、留春而 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 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 风采。 诗人体物入微,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 耳目一新的印象。 主题思想: 这首诗运用拟人的修辞,从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 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 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第六板块 【课堂小测 巩固知识】 1.根据要求写出诗句。 (1) 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 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 明确: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 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 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 子是: 明确: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字斗芳菲。 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明确: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 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趣。 3.“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运用了何种修 辞手法?有何妙处? 明确: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 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4. 赏析诗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明确: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 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 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 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第七板块 【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 1.背诵本课诗歌。 2.摘抄珍惜时间的名人名句。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5860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