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三角形教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五章三角形教案.doc》由用户(清风明月心)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三角形 教案
- 资源描述:
-
1、第五章 三角形一、知识结构与特点:1本章主要内容是研究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属性。主要内容包括:三角形的一些概念和性质;三角形三条边、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全等图形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别判定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用尺规作图画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探索生活实际中两点之间距离测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需的必要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的养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2本章除了容量和深度有了一定的增加外,在内容和方法
2、上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在语言训练上,从前面几个单元以训练文字语言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符号语言和作图语言为主;在图形的识别上开始识别经过平移旋转、翻折等变换的图形;在画图上,开始从工具画图为主转向以尺规作图为主;尤其在证明训练上,初步开始进行简单的逻辑论证的训练。特别是本章对图形全等的研究是几何研究图形相等和不等的主要工具。本章对图形性质的探索是以直观操作和简单推理相结合的的方法进行的,对有关结论的证明将在八年级(下)和九年级(上)进行。3新旧教材对比(1)小节的安排上一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二全等三角形2图形的全等3图案设计4全等三角形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尺规作图6作三角形四等腰三角形7利用三角形
3、全等测距离五勾股定理8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注: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图形的全等和图案设计在旧教材中没有,旧教材中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还有尺规作图中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图题举例在新教材第6节中都没有。(2)两点不同1推理方面:本章是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内容中发展推理和论证能力的第一阶段,注重的是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的理解,严格的推理论证没有,推理形式多样化。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写格式不作统一要求。本章中可以是利用箭头、图中标示和自然语言等(课本P155);推理的步骤主要为一步,对于两步的在书写上只要求学生能指出每一步的理由即可。 2趣味性、应用性方面:教材提供了
4、很多比原教材更丰富、有趣和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情境(P150、P155),体现了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从而把数学当成自己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在学习过程中,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学习内容充分体现了可操作性、趣味性、现实性和挑战性。二、本章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折、拼、画、图案设计)、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了解三边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4.了解
5、图形的全等,能利用全等图形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5.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应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在分别给出两角夹边、两边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7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知识的兴趣并能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几何的美感。三、教学建议1、 注重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空间观念的发展需要学生亲自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章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使学生自我发现,获取知识。如,三角形全等的获取过程应是让学生通过
6、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结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空间,在独立思考后,让学生进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展推理能力。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不宜采用旧教材“直接给出SAS,ASA,SSS等条件,让学生分别作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后,经过比较确认这几个条件”来进行,可以按照新教材来进行(P138),提出“已知两个三角形的哪些边或角的条件,就能保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知道的条件能尽可能少吗”等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在条件
7、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当然,也可以在提出问题“要画一个三角形与小明画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后放手让学生采取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全班进行交流,可用有公共端点的、可旋转并且可伸缩的两条木条从直观上来引导学生思考。总之,必须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实践,探索和交流的活动,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有关知识,同时体会了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单纯的知识点的教学更重要。2 注重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情境,体现三角形的广泛应用。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很广泛,是体现数学与现实联系的良
8、好素材。教科书除了专门设置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内容,生动地展现了三角形全等在生活中的应用外,在其他学习内容中也注意选取适当的现实问题,体现三角形的广泛应用,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外,还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更多学生更感兴趣素材,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与解决,从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了解数学的价值 例如,(1)利用好P116的章前图,通过展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9、;(2)议一议也可以用“从甲村庄到乙村庄,走哪条路最近”这样一个生活中显而易见的问题进行教学。(3)P150可在操场上进行,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并让学生亲自实践,然后回到教室继续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3注意直观操作与说理的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 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思考,自觉地用语言说明操作的过程,并尝试解释其中的理由,
10、养成说理有据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苛求“说理”的统一格式,不应要求用形式化的语言代替学生的语言,而应让学生真正理解推理的过程。同时,对于“说理”的学习,应循序渐进,注意控制难度。例如,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0”。学生很容易用以前的知识通过操作获得这个结论,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能否利用平行线的有关事实说明这个结论,将直观和说理结合起来。 4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
1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在图形的全等和设计图案的教学时,可进行课题学习。组织学生搜集邮票、火花、窗花等,或教师从有关书籍、网络上选取适当的图案呈现给学生,并鼓励他们自己设计美丽的图案。四、评价建议1、 注重学生对观察、操作、探索等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的程度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对活动过程的考察应当成为评价的首要方面。对它们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与
12、同伴之间交流的情况;二是学生在探索图形性质、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和表达思考过程、提出独特想法等方面的表现。本章有较多的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内容,包括图案设计、折纸(折三角形的高线、中线和角平分线)、尺规作图、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等。因此,应关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情况。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地条件时,我们首先要看学生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安所给条件画出三角形,并与他人交流各自的结果,能否得到正确的结论,能否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探索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恰当评价学生的“说理”过程和水平。考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时,除通常所用的提问、笔试、作业分析等方式外,也可以采取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
13、相结合的方法。如当考察学生对三角形中特殊线段(高、角平分线、中线)的理解时,不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而可以让学生自己拿一个三角形纸片,画出或折出有关线段,再用自己的语言对所作的线段和制作的过程进行刻画。又如 P130做一做对学生来说有难度,可在课前布置预习,课堂上分组活动,每组可发给10张左右复印好的纸片,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 3、 关注学生直观推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推理意识和能力。本章对图形性质的探索,将直观操作和简单推理相结合。因此评价时,也要关注学生“说理”的过程和水平。例如,学生在利用尺规画出三角形后,教师要关注评价学生是否有意识地考虑作图步骤的合理性;能否想到运用三角形全等来
14、说明作图的合理性;说明的过程是否正确、有条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学生的“说理”过程和水平时,不应要求形式化的推理格式,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说明理由,只要清楚、正确即可。同时,要注意控制难度,应与教科书中的要求一致。5创设情境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关注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应重视学生的理解和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例如,可以考察学生能否识别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三角形;能否借助具体情境理解有关三角形的几何事实;能否利用三角形的有关事实,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否根据需要进行恰当的操作,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操作过程和理由。 第一节认识三角形
15、(4课时)内容分析三角形是学生熟悉的图形,本节以学生观察房子的屋架所包含的三角形出发,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边。角和顶点)及其表示法,进一步展开对三角形性质的讨论。学生会在交流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三角形的特点。关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的获得,教材安排了一个情景,通过让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并引导学生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结论。这样就将直观操作与简单推理结合在一起。提醒学生“任意”两字的含义。对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只需通过测量得到结论即可。例一是用了反证法
16、的思想推出矛盾,教学时,只须渗透这种思想,而不必提“反证法”的词语。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问题,在小学已经通过撕、拼的方法得到结论。此处要求将操作与推理相结合,使学生经历一下三个过程:完全的操作操作与说理结合证明。教师不苛求“说理”的统一格式,不能要求学生用格式化的语言来代替学生的语言,而重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说理的过程。对于说理的学习要循序渐进,控制难度。三角形的中线、高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教学中要充分的活动、思考和交流。本节主要研究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在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方面,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概念及有关元素;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基本性质;
17、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及高线及其画法。本节主要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之间的关系,会按角的大小将三角形分类。 3、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高线、中线,并能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它们。第一课时 认识三角形(1)教学目标1、 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 三角形。2、 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 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
18、解决有关的问题。 4、 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对三角形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理解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难点在具体图形中不重复、不遗漏的识别出所有所有的三角形;利用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判断三条线段是否能构成一个三角形.ABC 教学建议 1、教学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实际例子引入三角形概念,关于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主要是要弄清它们的含义,对三角形的定义中“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条件作出合理的解释,如图, 线段AC,CB,BA虽然首尾顺次连结,但由于它们同在一直线上,不能组成三角形。2、利用学生已有的三角形知识和生活经验,在交流中
19、学会用符号语言表述。用符号表示三角形时, 这一符号常会漏写,教学中应予强调.3.要使学生能从若干个三角形相邻或重叠的图形中,熟练地找出三角形及有关元素,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习题5.1的1.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4.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以发给各小组长短不同的三根木棒,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思考,能拼成三角形的小组与不能拼的小组进行交流,通过数据的整理得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这里要强调的是任何两字及意义.第二课时 认识三角形(2)教学目标1、 经历实验活动的过程,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 能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中探索出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 3、 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解决一些简
20、单的求三角形内角和问题。 4、 会按角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分类;能从所给出的已知角中,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 重点1、 三角形内角和与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得性质 2、 按角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分类 难点由已知条件去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教学建议1 本课时中,由于小学已经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把分散在同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有公共顶点的角而构成一个平角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三角形这一性质。并要求学生对这种操作进行思考:能否用平行线的有关性质说明这个结论,为以后证明此性质积累经验。P120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思考图形还能怎样拼,仍旧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目的是在原有感性认识的
21、基础是,通过只撕下一个角,然后利用前面学过的平行线的结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因此可以说是将直观操作与说理结合起来,注意只要求口头说明理由,不要求书面的证明。2 过游戏方式探索按角进行分类,教师应注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思考,鼓励学生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当露出一个角是直角、钝角、锐角时,引导学生尝试着另两个角的可能情况列出来,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让学生再下定义,再做结论。这里让学生逐步了解分类的思想方法。3 在学生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后,要引导学生从三角形内角和的定理中去发现直角三角形两内角互余的性质。4 本节注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应用。第三课时 认识三角形(3)教学
22、目标1、 经历折纸、画图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 2、 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会交于一点。 重点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概念,会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难点理解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中线交于一点。教学建议1 本节主要是学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概念。要让学生从观察、思考、动手做中,积累足够的感性认识后,再下定义,再做结论。因此,课前应充分准备好三角形材料,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思考和交流。这里注意学生可以利用量角器、尺进行测量后画出三条角平分线、中线,也可以利用折纸方法得到它们。教学中还应注意三角形角平分线与一般角平分
23、线的区别,2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如果线段A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AD是A的平分线,BAD=CAD。如果AD是ABC的中线,则D 是BC的中点,BD=DC。第四课时 认识三角形(4)教学目标1、 经历折纸和画图等实践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 2、 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高。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位置随着三角形的形状不同而不同。三角形三条高(或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高的概念,会画出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 (或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位置随着三角形的形状不同而不同。 难点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及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关系与三角形的形状关系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