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两套).docx

  • 上传人(卖家):吉庆会
  • 文档编号:5850653
  • 上传时间:2023-05-12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04.4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两套).docx》由用户(吉庆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16.2-登泰山记 16.2 泰山 同步 练习 答案 共两套
    资源描述:

    1、16.2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一【课前自主梳理】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通假、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汶水西流;其阴(山的北面),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介词,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趁,“冒”的意思)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至于(到,到达)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石阶),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2、余始循(顺着)以入,道少半(不到一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不可登。及既(已经)上,苍山负(背,意为覆盖)雪,明烛(名词作动词,照)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停着)雾若带(飘带)然。戊申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耸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极天(天的尽头,天边)云

    3、一线异(奇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朱砂),下有红光,动摇承(托,举)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绛(大红色)皓(白色)驳(错杂)色,而皆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灭)。僻不当(临,对着)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平的、方形的),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缝隙),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声音与踪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当(

    4、2)漫(3)负(4)或(5)以答案(1)介词,在动词,挡住动词,临着,对着(2)动词,弥漫,布满动词,磨灭副词,随意,随便否定副词,莫,不要副词,满,遍(3)动词,背,意为覆盖动词,依仗,依靠动词,背弃(4)指示代词,有的人代词,有的有时副词,稍微(5)介词,在,在的时候连词,同“而”,表顺承连词,来,表目的介词,按照【课堂自主探究】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答案登山经过泰山日出泰山最高峰日观峰近景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介绍了泰山,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B文章叙述作者冬日独自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

    5、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大地河山的情怀。C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作者不顾条件恶劣,克服种种困难,登山一览的高昂情绪也很感人。D文章的基调积极、乐观、豪迈,使人读了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美,也多少能领略一些人生的真谛。答案B解析“作者冬日独自登泰山”错,应是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课后同步训练】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驳:错杂C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流失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答案C解析漫:磨灭。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始循以入 不以

    6、物喜,不以己悲B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其远古刻尽漫失 其皆出于此乎D顺流而东也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答案D解析A同“而”,表顺承,连词/介词,因为。B.代词,它/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代词,那些,指石刻/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D.均为连词,表修饰。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侣鱼虾而友麋鹿C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其阴,济水东流答案A解析例句与A项均为名词动用。烛,名词作动词,照;师,名词作动词,从师求学。B项,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C项,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D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4下列句子不是判

    7、断句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C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D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答案D解析D项,定语后置。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故阴谷为山北面的低谷。B五鼓,古代无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早晨三至五点钟。C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郭”,外面一道为“城”,“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D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答案C解析应是:里面一道

    8、为“城”,外面一道为“郭”。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泰山因其雄奇的自然风貌和特殊的政治地位,备受历代文人瞩目。诗经中描写泰山“泰山岩岩”;孔子曾留下“登东山而小鲁”的佳话;唐人李白泰山吟中曾有佳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尽显诗仙胸襟;杜甫在望岳一诗中写道,“,”,表露凌云壮志。清代姚鼐的散文名篇登泰山记亦有“及既上,”的名句。(2)姚鼐在登泰山记写至山巅所观泰山夕照是“,”,而王维在使至塞上所观沙漠中日落景象则是“,”。(3)赤壁赋中“,”两句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而登泰山记中作者则是乘风雪,历江河,至山颠观日出壮丽景象。答案(1)会当凌绝顶一

    9、览众山小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二、课内精段阅读阅读课文第二段文字,完成711题。7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当:阻挡B越长城之限 限:界限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着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随意答案D解析漫:弥漫。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至于斟酌损益B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C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D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答案C解析C与

    10、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译为“的事物”。A.动词,到达/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B.助词,构成“者也”的结构,表判断/用在名词后,表停顿。D.用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9下列对文段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乾隆,是清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前后共六十年,而“清高宗”则是爱新觉罗弘历的庙号。B丁未,干支之一,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C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D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

    11、代中央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答案D解析“是中国古代中央职官名”错,应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乘风雪”的“乘”字用得好,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B“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真是一字一图,字精意工。C选文中作者至泰山之巅,浓墨重彩描绘的泰山夕照图和日出前后的奇幻景色,景象逼真,意境开阔。D“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这一笔给整个

    12、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答案C解析“浓墨重彩描绘”错,选文中对泰山夕照和日出前后的景色皆用最经济的笔墨描绘。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译文:(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译文:答案(1)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就到了泰山的顶峰。(2)等到已经登上泰山,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解析(1)关键词:“循”译为“顺着”,“少半”译为“不到一半”,“至”译为“到达”,“巅”译为“顶峰”。(2)关键词:“及”译为“等到”,“负”译为“覆盖”,“烛”译为“照亮”。16.2 登泰山记同

    13、步练习二一、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 自:自己B.穿泰山西北谷 穿:穿过C.余始循以入 循:顺着D.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泰安B.须臾成五采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D.多平方,少圜3.下列括号中都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始循(西谷)以入B.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泰山)C.越中岭,复循西谷(进入),遂至其巅D.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C.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14、崖限当道者。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D.顺流而东也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D.月出于东山之上7.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C.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D.桐城,“

    15、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即桐城派。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奇景象。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

    16、后登山的特殊情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蚤匿于岩窔,从古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

    17、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双溪归后十日,偕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弇口若甖,瀑坠甖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才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峣子厚、合淝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

    18、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四,有删改)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B.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C.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D.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巳,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是中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

    19、也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B.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始于西周,为君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各朝代大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C.文端,是清朝大学兼礼部尚书张鹏翮的谥号。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D.薨,礼记曲礼中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所以春秋战国以后,只有诸侯死了才叫“薨”。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张文端墓舍的原因,然后对双溪的自然风景做了精彩描写:岩石青碧,松树茂密。B.置身于双溪优美的环境,作者情不自

    20、禁地凭吊张文端,张文端功成身退,衣锦还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C.作者将披雪瀑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势,将其气势、声威和盘托出。其中“坠”“奋”“起”等动词笔力千钧,生动传神。D.观披雪瀑布的所记所感的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引导读者欣赏景物的同时,给人以深刻有益的启示。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2)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13. 本文以“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开头,这里运用了哪些纪时方法?在登泰山记中又用到

    21、了哪些纪时方法?请举例说明。三、情景默写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是:“_,_,而半山居雾若带然”。(2)登泰山记中作者对天门攀登之艰难进行描绘的句子是:“道中迷雾冰滑,_”。(3)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_,_”。16.2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 自:自己B.穿泰山西北谷 穿:穿过C.余始循以入 循:顺着D.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答案】A【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

    22、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A项,“自”从。故选A。【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全国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泰安B.须臾成五采C.下

    23、有红光动摇承之D.多平方,少圜【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的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词语的意义。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智力”对应的是“智慧、力量”,“其实”对应的是“它的果实”,还有是此意的转移,如“成立”转移为“成人”,还有词义范围的变化等,注意区分。A项,“至于”,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表示到达。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情;C项,“动摇”,古义:摇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D项,“

    24、平方”,古义:平整,方形。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指平方米;B项,“须臾”古今同义,片刻,指时间短暂。故选B。3.下列括号中都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始循(西谷)以入B.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泰山)C.越中岭,复循西谷(进入),遂至其巅D.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意并补充省略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高度重视对文本文意的理解,在补充中要注意对前后文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注意补充的内容要符合前后文的文意的逻辑严密。特别要注意承前省略主语的,一定要把握主语,例如“明烛天南”承前省略主语“雪”,在前一个句子中的宾语。A项,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25、,补充的内容应为“中谷”。故选A。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C.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辨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的特点。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A项,判断句式,标志是:“者也”;B项,判断句式,标志是:“者也”;D项,判断句式,标志是:“者也”C项,定语后置句,“崖

    26、限当道者”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故选C。【点睛】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对用“于”“以”引导。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D.顺流而东也【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常见的活用现象,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

    27、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A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D项,“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行进。故选D。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D.月出于东山之上【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

    28、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结构助词“的”;B项,是代词,指代东谷;C项,结构助词“的”;D项,结构助词“的”。故选B。【点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7.下列对文中相关词

    29、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C.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即桐城派。【答案】D【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D项,“桐城”为籍贯

    30、。故选D。【点睛】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奇景象。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

    31、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做这类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B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故选B。【点睛】归纳

    32、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

    33、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蚤匿于岩窔,从古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双溪归后十日,偕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弇口若甖,瀑坠甖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才也。

    34、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峣子厚、合淝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四,有删改)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B.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C.中间一岭/而山林

    35、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D.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巳,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是中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也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B.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始于西周,为君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各朝代大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C.文端,是清朝大学兼礼部尚书张鹏翮的谥号。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D.薨,礼记曲礼中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

    36、,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所以春秋战国以后,只有诸侯死了才叫“薨”。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张文端墓舍的原因,然后对双溪的自然风景做了精彩描写:岩石青碧,松树茂密。B.置身于双溪优美的环境,作者情不自禁地凭吊张文端,张文端功成身退,衣锦还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C.作者将披雪瀑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势,将其气势、声威和盘托出。其中“坠”“奋”“起”等动词笔力千钧,生动传神。D.观披雪瀑布的所记所感的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引导读者欣赏景物的同时,给人以深刻有益的启示。12. 把

    3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2)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13. 本文以“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开头,这里运用了哪些纪时方法?在登泰山记中又用到了哪些纪时方法?请举例说明。【答案】9. A 10. D 11. B12. (1)而又不知道我今日的心得,与往昔文端公娱游在山水之间的心境,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2)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只是)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之后二十多年,直到今日才到达这里。13. 这里运用的是年号

    38、纪年和天干纪日的方法。登泰山记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年号纪年法,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天干纪日法,如“是月丁未”;天干纪月和五更纪时法,如“戊申晦五鼓”。【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才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中间有一座山岭,岭上山林幽深,水石陡峻,好像是故意成为诡谲骇人的样子而变化与此的, 这是我们县里的一大奇景。根据对文意的文句的把握,“而山林之幽邃”“而”作为分句之间的连词,前面要断句,所以可以排除BD两项。“幽邃”幽深,形容词组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C项。故选A。【10题详解

    39、】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只有诸侯死了才叫“薨”。说法有误。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注意常见的错误原因的把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

    40、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B项,“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错误,原文说的是“我”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

    41、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自得”心得;“昔”往昔;“尚”尚且“其其”选择判断句,是还是。(2)“以”因为;“治”治所;“尝”曾“未及至”没有到达;“乃”才。【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中对纪年法的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题干要求是:本文以“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开头,这里运用了哪些纪时方法?在登泰山记中又用到了哪些纪时方法?请举例说明。根据题干要求是要把握“年号”纪年、“干支”纪年纪时。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干支纪年法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

    42、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年号纪年:又称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期中清朝时期的“康熙”时间最长,长达61年;“乾隆”是60年,为了在位时间不超过康熙帝而将皇位让给儿子嘉庆帝。改元“嘉庆”后,因乾隆帝未驾崩,皇宫内依然用“乾隆”纪年,所以,“乾隆”在皇宫内纪年时间是最长。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是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记

    43、录日序的方法,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年号纪年法。“是月丁未”干支纪时。“戊申晦”干支纪时。【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

    44、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乾隆四十年的七月丁巳这天,我邀请了左世琅(字一青)、张若兆(字应宿)一同进入北山,游览双溪。左一青的弟弟左仲严也在被邀请之列,但是突然生 病,最终没能到来。左一青又先回去了。我便和张应宿一起住在了张太傅文端公墓地旁边的庐舍里,天降大雨,双溪的溪流猛涨,我们便滞留在那里好几天。大概龙 溪水从西北方向滚滚而来,在快要进入两座山崖之间的入口时,又有椒园之水汇入,因为两水汇聚,这条溪便被称为“双溪”。茂盛的松树恰如堤坝在双溪内环绕; 双溪外,苍绿色的山岩交错分布,整个情形像双环状。我们处于环状的中间,向四处观望,恰好目睹烟雨的聚合与

    45、消散,树林和石头簇拥着交错呈现,在烟雨中这些 景致变化万千。夜晚坐在同一灯光下,倚靠几案默听,所有的自然音响都汇入耳畔,我们便有一种孤寂冷清的萧然之感。当年张文端遇到明主仁皇帝玄烨,升任为辅佐的丞相,告老还乡之时,皇帝亲笔书写了“双溪”来赏赐他,文端公归乡后便将此匾悬挂于门楣之上,在此地悠游自在 闲适度日,数年后才去世,天下人都称赞这是一大美事。而我却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在这风雨之夜追随先人遗踪,追思 文端公的风范,邈远而不可企及。而又不知道我今日的心得,与往昔文端公娱游于山水之间的心境,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游双溪回来后十天,我偕同左

    46、一青、左仲孚、张应宿前往观赏披雪瀑布。披雪瀑布的水源出于西山,向东流经两面石壁的隘口,隘口内陷,成为一个大石 潭,就像一个大腹小口的瓦器一样。瀑流坠落于瓦器之中,水流冲荡,再度溅起,飞起的水沫飘散如雾,水流像蛇一样曲折蜿蜒,如雷奔腾,最终落于平地。这里向南距离本县治所七八里,西北方向距离双溪也有七八里。中间有一座山岭,岭上山林幽深,水石陡峻,好像是故意成为诡谲骇人的样子而变化与此的, 这是我们县里的一大奇景。石潭壁上刻有文字:“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蛲子厚、合肥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回。”总共三十六个字。在“信臣” “皇甫”“甲寅”三词的下面,各有两个字缺损。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没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两套).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5065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