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课程纲要.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五德》课程纲要.docx》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德 课程 纲要
- 资源描述:
-
1、五 德课程纲要五德课程纲要目 录前 言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 一 课程开发的背景 二 课程性质与意义 三 课程建设的理念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 道德成长目标 二 价值观发展目标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 课程开发原则 二 课程内容设计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 课程组织管理二 课程实施策略第五部分 评价建议前 言 “五德”课程是下沙一小组织开发的一门适用于小学16年级的综合德育课程,是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公民道德要求与学校德育有机融合,以主题模块形式开展教学,每学年编排10个主题模块,每个主题模块安排34课时。整合品德、地方、小公民、学校主题德育等内容,以品德课、少先队队课、德育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把
2、德育认知与德育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道德感悟,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培养学生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获得道德成长的幸福。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一、课程开发的背景(一)德育学科课程面临的困境 目前德育学科课程主要由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组成,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但在教科书内容中就道德谈道德等现象依然严重。与德育学科课程相关的小公民、地方课程,和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之间存在着目标相似、内容重复交叉、主题割裂断档等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的德育合力。我们思考:弘扬中华传统五德文化,与学校德育实际相结合,赋予五德更有效的解读,把五德内容融于德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多体验,多对话,多合作
3、,引导学生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愿望。(二)多元化生源结构的召唤随着开发区发展,学校的生源结构更趋复杂,学生道德素养和家庭教育情况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既有本地城郊结合部因拆迁而暴富的“新城市”子女;又有不同层次外来务工人员的“新城市”子女。家庭的教育、成长的环境使他们在做人、做事、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学生来源、成长背景、经历、生活模式的多元化,带来了行事方式、个性特征等的多样性,亟需有效引导孩子的道德成长。(三)德育课程二度建设的诉求2011年至今,我校以构建师生幸福成长的校园文化为起点,初步形成了以“一班一品”为德育载体,以“五大幸福节日”为抓手,整合习惯养成、第二课堂及德育实践等
4、多条途径,进行“幸福学生”培育。这种架构基本吻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需求,也与学校一贯倡导的幸福成长理念契合,因此实施以来立刻体现了它的卓越成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这项研究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德育学科课程没有发挥应有的独当之任,尤其是以分科教学的方式存在的德育学科课程并不符合学生的道德成长规律,人是完整的人,道德发展也是融合、贯通、整体的一体化过程,德育学科课程也应该是综合化、立体式的道德学习过程,它亟待整合完善。二、课程性质与意义(一)课程性质幸福德育课程是以国家课程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小公民、地方课程为基础,依据学校德育核心素养,补充学生生活事件,以课程的教材序列呈现,融
5、合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中遭遇的带有普遍性的成长中的现实问题,着眼于学生在社会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联系和需要。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融合性本课程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公民道德要求与学校德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从而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2.实践性本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校实际,强调亲历,关注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并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丰富的社会活动中检验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品
6、德。3.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程空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课堂向校园、家庭、社区等;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评价指标不单一,更多的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二)课程意义1.实现了德育相关学科、主题活动的有效整合五德课程的开发,改变了过去各类德育相关学科、德育主题活动等内容的重复交叉、缺乏系统的现状。将德育相关内容在统一的目标下,进行序列的编排,将德育有计划地在各年级实施,并呈螺旋上升的态势。2.探索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教学模式五德课程凸显学生的实践体验,重
7、视与生活事件的联系,以主题模块式研究的形式开展教学,改变过去品德教学中忽视学生实践体验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活动中检验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三、课程建设的理念1.关注学生的生活事件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3.珍视学生的幸福成长诉求
8、本课程追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为基础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尽可能从内容、形式、方法上进行创新,把德育内融于活动中,增强德育的实践性,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多体验,多对话,多合作,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愿望,让学生获得道德感悟,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3.追求主题式模块化“主题式模块化”是指德育学科课程以“主题”为核心,以“模块”为架构,以“综合”为取向,将德育背景、内容、形式等信息中的“相似块”整合在一起,以德育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将各个分立的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1.整体阐述1)通过对具体问题
9、的多角度的探索、辩论、实践,培养学生信息能、批判性思维以及合作交流能力。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仁义礼智信”的涵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学会“关爱、包容、担当、助人、文明、规则、诚实、守信、探究、梦想”,逐步形成“自我观、家庭观、集体观、社会观、国家观、世界观、自然观”七个价值观。3)逐步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会正确判断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并学会合理地解决道德问题。(二)具体阐述1.道德成长十维度古文白虎通义卷八中写道:五常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