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教学设计(三套).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创造宣言》教学设计(三套).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造宣言 创造 宣言 教学 设计
- 资源描述:
-
1、创造宣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3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2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了解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
2、本中哲理性语句。【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说说你有哪些具有“创造性”的事。二、走近作者【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
3、“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四、检查预习读准字音Zhng dn nu hun gi zh中伤 遁词 懦夫 豢养 灌溉 繁殖解释词语【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山穷水尽】意为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借以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五、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
4、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理解标题的含义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给文章分层,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第三部
5、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第二课时六、细读感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阅读第二部分,思考: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驳论文
6、】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反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
7、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呢?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七、品味语言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的理解。(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
8、,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妙用。(1)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2)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
9、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八、课堂练习“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你亦对“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两篇课文的学习经验,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板书设计创 1.教育创造真善美的活人造 2.批驳五种错误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能力鼓励教育者学会创造宣 3.东山樵夫扼杀树苗不懂创造的可怕言 4.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教学反思】:反思之一是:在此以前
10、,我在探索过程中只重视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作用。今后,在课上老师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利用学生兴趣点作为契入口,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张扬个性。反思之二是:我们是否要谈冷场色变。以前课上当我提出问题,学生一沉静,我就沉不住气,总是自己一讲了之,这节课中,当我要求学生总结摆事实的特点时,就差点又越俎代庖了,而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回答且回答得非常正确。于是我想课上必要的冷场还是需要的,老师提出问题总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沉默,在大多数情况下正表明学生在思考,只不过一时还没有把握,这时需要的老师的鼓励而不是代劳,否则只会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扼杀学生的独到见解。【点评】:语文教学,并不是简
11、单地让学生由“无知”变为“有知”,而是让学生由“已知”变成“新知”。因此,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激发学生调动既有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让学生用既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认识、掌握新知的过程。这堂课的教学成功,就是教师适时调整了教学步骤,恰好利用了学生的“已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将学生的积累和想象以及创造力迁移到语文学习的天地中来。由此可知,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只是通过“学得”,即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语文学习,而往往是通过“习得”,也就是说,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获得。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学得”而忽视了“习得”。课堂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以教师的思维框住学生的思路。这个案
12、例告诉我们,在重视“学得”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习得”,使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回归母语教学的本质。另外,课堂教学要经得起必要的“冷场”。所谓经得起必要的“冷场”,指的是不要追求表面的课堂气氛的热闹,要让学生对课文和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和生活中的问题。这个案列,便是以学生的“冷场”开始的。1分多钟的“山重水复”,教师幸喜地等来了下半节课20多分钟的“柳暗花明”。学生在老师的发问面前,大胆地论证课文中的观点,大胆地补充了不同于作者的事例。课堂呈现踊跃发言的场面,呈现出积极思考的“张力”,让学生感受到探索问题,逾越障碍的快乐,使语文教学真正体现出“大语文”的特点。创造
13、宣言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3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2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2了解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
14、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二、资料助读1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2“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三、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