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doc

  •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 文档编号:5848303
  • 上传时间:2023-05-12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1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塞上 荆门 送别 教学 设计
    资源描述:

    1、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设计理念】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情况,因此我在授课的同时注重名句的引入及新诗的背诵,所以在设计课堂导入这一部分时我特意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2.诗歌重在诵读。因此运用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着重讲解第一首诗,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首诗。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节奏、有感

    2、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理解、赏析文中佳句,积累名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过程与方法: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或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感受到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教学重点】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教学难点】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活动准备】熟读两首诗,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投影仪及适合的背景音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授以方法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出本课所要

    3、学习的课文,并提示方法:吟读诗句,感知内容;品读诗句,感悟意境;说读诗句,感受思想。让学生带着方法先来学习王维的边塞诗。二、听读诗文,插入背景 (一)播放录音。请学生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轻重、语气、语调及情感。特别提示:塞、骑、都、燕这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二)了解作家作品。让学生说说作者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这么优美的诗篇的,引出诗人及其创作背景。通过预习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王维和李白。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王维及李白的资料及创作背景。三、吟读诗句,感知内容 (一)自由读。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朗读方式来诵读全诗。如,个人朗读、集体合诵、男女配读、配乐朗读等。(二)个别读。请个别学生或小组内的学生

    4、以不同方式在同学面前展示朗读才能。(三)感知内容。1.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2.思考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预设:写了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挤的幽微难言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品读诗句,感悟意境问学生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试和小组同学品析交流。(一)“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引导学生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含义及蕴涵作者怎样的感情。比喻,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

    5、“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10个字轻轻带过。(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这幅图画,也可用笔简单地勾勒一下。可从画面、线条、色彩方面点拨学生。如:画面上: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景物虽少,但空间阔大,层次丰富。线条上:一望无际的大漠,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仿佛抽象派的作品。色彩上:大漠黄沙

    6、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照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色彩丰富,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境吗?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可结合课后练习三来谈,意思正

    7、确即可,不要求统一。)(设计意图:掌握对名句的理解赏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五、说读诗句,感受思想(一)你们的描绘让我身临其境,仿佛看到那幅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那你是否想过能描绘出这样开阔壮美画面的人,会拥有怎样的胸怀呢?(豁达开朗。)(二)仅仅是豁达开朗吗?能否结合诗中的字、词、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预设:可引导学生抓住“单”、“孤”、“征蓬”等字、词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能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三)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预设: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挤的幽微难言的情感。)(四)让学生带着对诗歌的体会

    8、再次诵读此诗。并选择喜欢的语句背诵,提示学生注意字形的书写。六、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师把学生从王维诗之宏大、诗画一体的风格特点引到李白的诗上。让学生运用上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渡荆门送别,点拨如下:(一)一组学生可从朗读方面来学习。谈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感知内容,引导回答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样的景?(预设: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 (二)二组学生可从语言品析方面入手。1.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预设: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

    9、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2.引导学生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预设:“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三)三组学生可从情感上把握。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长江两岸的景时,他的感受是什么?那么他想抒发怎样的情感?2.引导

    10、学生进一步思考:本诗抒发乡愁的是哪一句? 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预设:“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出作者浓浓的乡思。“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七、拓展延伸,积累名句通过李白这首送别诗,提问学生还知道哪些与月相关的诗句,或者还知道那些送别诗。 (预设:如:明月几时有、举头望明月、月下一壶酒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八、自主选择,书写作业喜欢文学的你,可以挥动手中的笔,用优美的语言,描写这两首诗中你认为最美的景色;喜欢绘画的你,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你心中最美的图画;喜欢背诵书写的你,还可用最直接的方法背诵默写这两首诗;喜欢交流的你,可把你的想法发送到老师的邮箱里,我们继续畅谈。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4830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