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人教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孟子》二章-人教版.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人教版
- 资源描述:
-
1、孟子二章一. 本周教学内容:孟子二章【重点难点】 1. 了解有关议论文的知识2. 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3. 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4. 积累文言词汇。 【新课讲解】一. 文体介绍:议论文,作者阐明自己观点的文章。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作者对所论问题持有的见解和主张。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和道理论据(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以及公认的事理等)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 课文分析1. 作者及背景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是战国
2、时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曾受学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为“亚圣”。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2. 生字寡助米粟域民畎亩傅说胶鬲拂士3. 文章分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课文
3、说明: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理解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七里之郭:郭,外城。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夫环而攻之:夫,f,句首发语词。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表假设语气,可译为:要么。)理清文章思路
4、.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第一层(1段):摆出观点,提挚全文。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4)问题讨论 “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文章第4段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有什
5、么效果?归纳:(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句式相同,语气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
6、,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段?归纳:第段的作用是在前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得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说明 得
7、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要讲的是孟子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对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同时也顺便谈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2) 理解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示代词:这。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使他内心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劳其筋骨,使他筋骨劳累。“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不顺。乱,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
8、来)动心忍性,动和忍都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然后能改: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忧困。 而后作:而后,这样以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侵略的忧患。3)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4) 问题讨论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本文
9、将中心论点放在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本文第一段 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发”与“举”意义。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
10、了自身的努力,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第段与第段的关系:第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他们在
11、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由个人到国家,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理解最后一段内容。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4.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排比和对比。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对比见第三段末。得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