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docx》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 附导学案
- 资源描述:
-
1、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课题季氏将伐颛臾 (一)总课时数第 节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了解孔子及其作品。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课文并能背诵。难点:对文中重要文言现象的掌握。授课方法朗诵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导入: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二解题:季氏将“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
2、成现实。伐颛臾“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三了解背景: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1. 简介孔子: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2.了解论语:
3、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论:编录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五经:诗书 礼 易春秋(乐)教学过程设计四整体感知:1.听录音正字音2.齐读纠错。3.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五梳理文中文言现象:实词翻译: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拜见)固而近于费(坚固) 相夫子(辅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厌恶)一词多义:是:无乃尔是过与(提宾的标志)是社稷之臣也(这,代词)是谁之过与(这,代词)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且尔言过矣(错,犯错)是谁之过与?(错误)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古今异义:有国有
4、家者(古:诸侯领地为国,卿大夫领地为家。今:国指国家,家指家庭。)东盟主:(古: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今:东道主)特殊句式: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固定句式: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恐怕吧。”六课堂小结3.朗读课文:放录音: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加入情感,分角色朗读。4.梳理文中文言现象5.熟读并背诵课文。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介词不译。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虎兕出于柙,
5、龟玉毁于椟中(从;在)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课外作业1.完成学案 2.熟读并背诵课文教 学 小 结课题季氏将伐颛臾(二)总课时数第 节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2. 通过文本分析了解对话体议论文表达形式。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并背诵课文难点:了解孔子政治主张,体会对话体议论文的艺术特色。授课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 课前提问:二 文本分析:(1)朗读第一段,思考:“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明确:是冉有说的。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冉有为何不直接
6、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明确: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的,只宜含蓄的表示,岂能露骨的表白?对于攻伐颛臾,孔子列举了哪几条反对的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孔子反对攻伐颛臾,证明了他哲学思想中哪两个重要范畴(两个字)?仁、礼(用仁的方法实现礼)。(2)朗读第二段思考:“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推卸责任(开脱自己)。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1.以提问的形式考察学生上节课的知识要点。2分段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3.讨
7、论问题:2. 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明确:家臣的一举一动都须秉承主子的旨意,不可能自作主张,因此,很可能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也不能完全排除冉有自作主张的可能,他有这毛病。试看他推卸责任那句话,就不可能是季氏的授意,很可能是他自己“灵机一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明确: 引用名言既在其位,须谋其政。巧设比喻既为辅助,难辞其咎。(3)阅读第三段思考: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并非真的“不欲”。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说明冉有口是心非。
8、小结: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学生朗读)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明确:编造借口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文德属于治国之本,前轻后重,孔子当然要避轻就重。表明孔子谈话善于撇开枝叶,紧抓主干。(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三 问题探讨:1.那么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
9、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里说明孔子主张对内使人人和平稳定、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要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以德服人。(为政以德)2冉有、季路告诉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瞒3.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可能一: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言,自个儿乐得清闲。可能二:季路城府极深,有意让冉有出头露面,自己躲在幕后,可进可退。可能三:对于攻伐颛臾,季路并非冉有那样的铁杆儿支持者,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见孔子,却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或矛盾心境。4.课堂小结课外作业1.背
10、诵季氏将伐颛臾2.预习寡人之於国也教 学 小 结课题季氏将伐颛臾(三)总课时数第 节教学目标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教学重难点用习题的形式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授课方法练习法,点拨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练习巩固:二重难点点拨:1.对字音的考察:解析:选D。A.“脚”应读jio;B.“搜”应读su;C.“葸”应读x。2.本题是对重点实词的考察:解析:选B。相: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3.对一词多义的考察:解析:选D。见,拜见;看见。患,忧虑,担忧;得病。4.对古今异义的考察:解析:选D。A.古义:指用兵;今义:有事情。B.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C.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D.古今意义相同
11、,战争。5.对文中熟语的考察:解析:选B。“陈力就列”是展现才能担任职务的意思,这里应用“各就各位”。6-8是对课内语段的综合练习:1.学生当堂闭卷做习题。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6. C7. 解析:选D。文句中的“来”,使来,而A、B、C三项的理解不正确。8.是对重点句子翻译的考察:(1)君子厌恶那种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2)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宫廷之内啊!三课外延伸:阅读课外文言文并做相关练习。9.对诗词的考察:解析:选B。宠:使荣耀。10.对人物性格分析:解析:选B。是说不可常用严刑峻法;是说王祎在修元史的过程中裁剔繁芜,行文得当,下笔简洁;是说王祎奉召晓
12、谕梁王归降。11.对文章情节的分析:解析:选C。“奉命讲授国史”有误。12.对翻译的考察:答案:(1)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2)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三课堂小结:2课外跟踪练习课外作业教 学 小 结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孔子及其作品。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现象。二、预习指导:1.简介孔子: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2.了解论语: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