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呐喊自序语文教案》.docx

  •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 文档编号:5847801
  • 上传时间:2023-05-12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7.0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呐喊自序语文教案》.docx》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呐喊自序语文教案 呐喊 自序 语文教案 下载 _其它资料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精 品 文 档呐喊自序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教学过程一、导入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包括不周山。)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二、简介“序”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请大家齐读“自读提示”前三句话。提示已讲得很清楚,序

    2、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而鲁迅的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三、分析课文1引出“梦”问:缘由即来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呐喊的来由?明确:开头部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问:是什么的“一部分”?明确:“我年轻时候曾做过许多梦”的一部分。问:这里“梦”指的是什么?明确: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问:为何理想叫做“梦”呢?明确: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问: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师:梦的产生

    3、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先来看文中叙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思想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请对照下面的表格看课文,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找出地点并概括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2根据课文内容,填表说明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发展的过程。(用投影复片)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绍兴侍亲疾问:这些新的知识给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明确:渐悟中医是骗子,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于是去仙台学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治的病人的疾苦,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因此我们可概括为“选择学医,救民报国”。(3)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在仙台,作者主要攻读西方医学,初中学的藤野先生就是对仙台学医生活的回

    4、忆,作者回忆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学医之梦很美满。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动摇呢?明确:原因是看时事画片。领悟了要著,弃医从文。时事画片的内容是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是自己的同胞,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这使鲁迅的学医之梦彻底破灭,以此为转折,树立了新的梦想,提倡文艺,开始了新的人生,去东京,进行最初的文学活动。(4)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在东京,鲁迅为搞文艺从事了许多工作,文中主要叙述了办杂志新生。新生的结局如何?(并未出版)新生的失败,给鲁迅以沉重的打击,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他那时心情的词语:悲哀、寂寞,并且进行了

    5、深刻的反省,看见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师:请大家思考: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悲哀?明确: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师: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办杂志,一旦希望破灭,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为了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鲁迅采用了种种麻醉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会馆抄古碑。(5)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抄古碑并没有奏功(从“似乎”一词可看出),从院子里有缢死过一个女人的槐树和槐蚕是每每冰冷地落在头颈上,可以看出当时居住的环境是冷

    6、静、寂寞的。“客中少有人来”,生命在暗暗消去,可见鲁迅没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保持了沉默,“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是一种自嘲,实际上是不愿如此沉默,可又不得不如此的无可奈何的苦闷。这种苦闷实际是奋斗者找不到变革现实途径时产生的彷徨,这种沉默实际上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酝酿,沉默苦闷并非理想破灭后的绝望,而是仍在苦苦思索追寻着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6)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说:“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金心异的索稿,结束了鲁迅沉默的抄古碑的生活。文中有金心异与鲁迅争论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一段对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

    7、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用投影复片)提示:“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鲁迅:铁屋子万难破毁,即使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也无济于事。金心异: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对社会认识很深刻,但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弱点:对群众力量估计不足。争论的结果是鲁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笔呐喊。通过分析,我们

    8、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3小结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共有三个(好梦),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就国,即洋务救国梦;一个是通过学医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战争时去当军医,即学医救国梦;第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从作者的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第一个梦是第二个梦的前提和基础,并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而破灭,前两个梦的破灭又是第三个梦产生的原因。三大梦想的破灭使作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寂寞

    9、呢?作者的这种寂寞并非真的无聊,也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穷天究地的反省。“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这种寂寞是作者对黑暗统治的反抗,对麻木国民的当头棒喝。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从而克服了对自己寄望过高、思想不切实际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为他以后团结众人,从事“韧”的战斗奠定了基础。金心异的来访使寂寞中作者看到希望,于是开始振笔呐喊。4分析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投影)提示: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

    10、的呐喊助阵。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由鲁迅回忆自己的梦的产生、对梦的执著,你能不能谈谈你的梦,有什么梦?怎样形成的?如何为梦的实现而奋斗?请以“我的梦”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2分析文中的曲笔,以“亮色的曲笔”为题写一篇评论;3分析作者的寂寞,以“闪光的寂寞”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教案点评: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

    11、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教学过程一、导入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包括不周山。)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二、简介“序”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请大家齐读“自读提示”前三句话。提示已讲得很清楚,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而鲁迅

    12、的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三、分析课文1引出“梦”问:缘由即来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呐喊的来由?明确:开头部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问:是什么的“一部分”?明确:“我年轻时候曾做过许多梦”的一部分。问:这里“梦”指的是什么?明确: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问:为何理想叫做“梦”呢?明确: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问: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师:梦的产生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先来看文中叙述了作者怎样的生

    13、活经历,思想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请对照下面的表格看课文,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找出地点并概括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2根据课文内容,填表说明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发展的过程。(用投影复片)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绍兴侍亲疾先请一学生找出文中地点: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再请学生自读课文填写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学生大体完成后再讨论明确具体内容。(具体内容见下,学生概括恰当的少讲评,概括不到位的作指导)(1)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问:在绍兴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明确: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并寻找药引。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亲,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侍病父”或“侍亲疾”。这段生活经历,鲁迅的

    14、感受如何?提示: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如何理解这几句话?我们可结合鲁迅的家庭情况。鲁迅幼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但十三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举案件下狱,继之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顿,只得靠典当衣服首饰来换钱给父亲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钱,昔日闰土眼中的“少爷”遭到了别人的歧视与白眼,倍感人间的冷漠,看透世态炎凉,于是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梦“学洋务”。(2)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在洋务学堂,鲁迅所学课程有:格致(物理、化学)、算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卫生之类的书。这些知识与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所

    15、学的四书五经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较,都是新知识,因此在洋务学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识,可概括为“求新知”。问:这些新的知识给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明确:渐悟中医是骗子,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于是去仙台学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治的病人的疾苦,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因此我们可概括为“选择学医,救民报国”。(3)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在仙台,作者主要攻读西方医学,初中学的藤野先生就是对仙台学医生活的回忆,作者回忆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学医之梦很美满。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动摇呢?明确:原因是看时事画片。领悟了要著,弃医从文。时事画片的内容是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是自己的同胞

    16、,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这使鲁迅的学医之梦彻底破灭,以此为转折,树立了新的梦想,提倡文艺,开始了新的人生,去东京,进行最初的文学活动。(4)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在东京,鲁迅为搞文艺从事了许多工作,文中主要叙述了办杂志新生。新生的结局如何?(并未出版)新生的失败,给鲁迅以沉重的打击,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他那时心情的词语:悲哀、寂寞,并且进行了深刻的反省,看见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师:请大家思考: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悲哀?明确: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

    17、对。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师: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办杂志,一旦希望破灭,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为了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鲁迅采用了种种麻醉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会馆抄古碑。(5)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抄古碑并没有奏功(从“似乎”一词可看出),从院子里有缢死过一个女人的槐树和槐蚕是每每冰冷地落在头颈上,可以看出当时居住的环境是冷静、寂寞的。“客中少有人来”,生命在暗暗消去,可见鲁迅没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保持了沉默,“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是一种自嘲,实际上是不愿如此沉默,可又不得不如此的无可奈何的苦闷。这种苦闷

    18、实际是奋斗者找不到变革现实途径时产生的彷徨,这种沉默实际上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酝酿,沉默苦闷并非理想破灭后的绝望,而是仍在苦苦思索追寻着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6)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说:“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金心异的索稿,结束了鲁迅沉默的抄古碑的生活。文中有金心异与鲁迅争论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一段对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用投影复片)提示:“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

    19、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鲁迅:铁屋子万难破毁,即使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也无济于事。金心异: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对社会认识很深刻,但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弱点:对群众力量估计不足。争论的结果是鲁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笔呐喊。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3小结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共有三个(好梦),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就国

    20、,即洋务救国梦;一个是通过学医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战争时去当军医,即学医救国梦;第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从作者的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第一个梦是第二个梦的前提和基础,并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而破灭,前两个梦的破灭又是第三个梦产生的原因。三大梦想的破灭使作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寂寞呢?作者的这种寂寞并非真的无聊,也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穷天究地的反省。“吾不能

    21、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这种寂寞是作者对黑暗统治的反抗,对麻木国民的当头棒喝。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从而克服了对自己寄望过高、思想不切实际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为他以后团结众人,从事“韧”的战斗奠定了基础。金心异的来访使寂寞中作者看到希望,于是开始振笔呐喊。4分析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投影)提示: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

    22、由鲁迅回忆自己的梦的产生、对梦的执著,你能不能谈谈你的梦,有什么梦?怎样形成的?如何为梦的实现而奋斗?请以“我的梦”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2分析文中的曲笔,以“亮色的曲笔”为题写一篇评论;3分析作者的寂寞,以“闪光的寂寞”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教案点评: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教案示例二课前准备:1指出本文的写作目的鲁迅先生撰写本文旨在说明自身经历、思想发展变化与呐喊问世的密切关系,所以文中极其精练地介绍了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经历的几件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和探索救国救民思想发展变化的进程。阅读时要特别注意事件对思想变化

    23、的直接影响。2点明呐喊的思想意义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呐喊中的几个篇目,如孔乙己、故乡等,明确这些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暴露国民精神的劣根性,即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等。在此基础上说明呐喊中其他篇目有的表达了彻底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如狂人日记;有的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备受压迫而又不觉悟的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和对辛亥革命失败的认真总结,如阿Q正传。了解这些,有助于学生结合课文理解鲁迅先生这一思想高度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教学设计一、导入课文“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

    24、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他终于宣言:原先是憎恶这熟识的本阶级,毫不可惜它的溃灭,后来又由于事实的教训,以为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鲁迅的精神要求学生抓住“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由于事实的教训”等语,从课文中找出印证材料:明确:A.父病买药;B.从画片上看到日军砍杀一个替俄军做侦探的中国人的头颅;C.新生流产。二、课文分析1阅读课文,填写鲁迅的经历与思想发展关系表*2.归纳呐喊诞生的条件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现实与鲁迅思想的关系,鲁迅思想与他的作品的关系。结论:严酷的现实,世态的炎凉,国人的麻木,是孕育呐喊的种子;冷静的思索,深刻的剖析,认真的总结,是呐喊萌

    25、发成长的维他命;革命的影响,友人的启迪,思想的突进,是呐喊诞生的助产婆。三、根据课文理解鲁迅的文艺观首先,鲁迅先生认为革命文艺具有教育和战斗作用,一方面可以改变国民精神,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从而摧毁黑暗社会。其次,鲁迅先生认为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地服从革命的需要。“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所以鲁迅先生说他是做的“遵命文学”。鲁迅先生在自选集自序中还说:“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

    26、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可见,他自觉地与革命同往。(先请一学生找出文中地点: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再请学生自读课文填写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学生大体完成后再讨论明确具体内容。(具体内容见下,学生概括恰当的少讲评,概括不到位的作指导)(1)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问:在绍兴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明确: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并寻找药引。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亲,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侍病父”或“侍亲疾”。这段生活经历,鲁迅的感受如何?提示: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如何理解这几句话?我们可

    27、结合鲁迅的家庭情况。鲁迅幼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但十三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举案件下狱,继之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顿,只得靠典当衣服首饰来换钱给父亲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钱,昔日闰土眼中的“少爷”遭到了别人的歧视与白眼,倍感人间的冷漠,看透世态炎凉,于是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梦“学洋务”。(2)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在洋务学堂,鲁迅所学课程有:格致(物理、化学)、算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卫生之类的书。这些知识与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所学的四书五经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较,都是新知识,因此在洋务学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识,可概括为“求新知”。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呐喊自序语文教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4780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