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带刺的朋友》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9.doc

  •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 文档编号:5847556
  • 上传时间:2023-05-12
  • 格式:DOC
  • 页数:20
  • 大小:76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带刺的朋友》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9.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带刺的朋友 朋友 公开 教案 优秀 教学 设计
    资源描述:

    1、精品教学资料,欢迎老师您参考使用!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23 带刺的朋友(第2课时) 人教(部编版)带刺的朋友(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会写“红枣、摆动”等26个词语。2. 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教学重点: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教学难点: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教学流程:一、 借助板书,回顾故事师:同学们还记得那只高明的刺猬吗?夜晚的后院,在那颗枣树上发

    2、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谁来讲讲?二、聚焦细节,详细复述1.走进故事,再读课文过渡:同学们真厉害,把这些动作的词串联起来把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就说清楚了。不过你们有没有发现和课文相比,作者把这个过程说得更生动更有趣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自由地读一读课文。2.示范指导,体验生动那作者是怎么把小刺猬偷枣的动作写生动的呢?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1)哪些地方将它的动作写得更加生动了?(板贴:缓慢地、急火火地)(2)想象小刺猬的心理独白。导语:采访一下小刺猬们,你们上树缓慢,跑走是急火火的,能换吗,为什么?请学生任选一句,想象刺猬的心理活动:如果不慢慢爬,就会如果不快点跑,就会(3)跑得很快,而且心里很着急

    3、。这就叫做(急火火)(4)在学生想象、表达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个别朗读、评价读、男女生合作读3.由扶到放,感受“高明”导语:像“急火火地跑”、“缓慢地爬”这样的词组还有很多。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把小刺猬的其他动作写生动的,用“”画出来。学生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贴。预设:(1)诡秘是一种感觉,这篇文章的作者宗爷爷是音乐老师,他也常常用音乐来表达感受。如果我们给这句话配一个音乐,你觉得选哪段音乐更合适。请生听两段音乐,并做选择。(2)说理由。理解“诡秘”包含神秘,鬼鬼祟祟。(3)音乐停止,请生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4) 学着小刺猬偷偷摸摸、神神秘秘的样子,带上表情和动作读一读句子

    4、。(1)自己读读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很多红枣落在地上的声音,小刺猬重重地摔在地上的声音。仿佛看到树枝空空如也,地上落满了红枣,小刺猬从树上快速地掉下来。(2)哪里让你感受到很用力? (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谁能用声音告诉我刺猬很用力!谁能用动作表示?来,你用动作,其他同学大声读。这么大动静,不怕被发现吗?(引导学生理解刺猬多摇些枣的意图)(3)这样表示声音的词都叫拟声词,找找看还有这样的词吗?(1)读好拟声词“噗的一声”。(2)真是个贪吃鬼,怎么回事?快还是慢?哪里感受到快?“噗”怎么读这个字?你来试试。再大声点!再大点!(3)摔得可真重啊!地上的枣,

    5、怎么搬回家呢?可是东边扎完跑西边,要累坏的!有好办法吗?(逐个归拢)好在哪里?你从哪体会到了它的高明?总结:你看,其实不仅是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很高明,作者写得也很高明,把小刺猬的动作写生动了,偷枣的过程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4.创设情境,活用语言(1)引入带刺的朋友一书:我们现在读的课文只是作者写得第一个片段,在第二个片段开头作者是这么写的:“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把小刺猬偷枣儿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爸爸。”(2)情境设置:假如现在你就是文中的作者,请你以“爸爸,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高明啦!”说一说小刺猬偷枣的过程,记得用上刚才学习的语句,注意要把过程说得生动哦!(1)学生

    6、自由练说。(2)指名学生展示。(3)评一评:你觉得他说得生动吗?哪里让你觉得很生动?(4)同桌轮流说给对方听,互相提建议,让对方说得更好。三、关注称呼,体味情感我们的小作者也是在观察小刺猬偷枣的过程中深深喜欢上了它。请同学们看课后第三题,找一找作者对小刺猬的称呼有了什么变化?(1)自由读:说说体会(2)联系实际,平时谁会叫你“小家伙”?你感受到什么?(3)朗读指导四、推荐阅读,迁移体验其实在作者宗介华的笔下,还写了小刺猬好多故事呢!这不,它又要来偷枣了!这回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想看吗?1.拓展阅读宗介华带刺的朋友一书中带刺朋友章节的第三部分,完成课中导学单。(1)划出描写小刺猬动作的句子,

    7、圈出偷枣的动词,填写思维导图。(2)反馈思维导图。(3)利用思维导图,借助动作描写,以“小刺猬可真( )啊!”开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刺猬偷枣的过程。五、 制作“名片”, 摘录词句小刺猬偷枣的本领真高明!课后,我们为它做张“高明”本领的名片吧!设计一张小名片,摘录你觉得小刺猬最高明的词语或句子,同桌互相交流读一读,说说理由。六、板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人教部编版24*延安,我把你追寻1.认识“延、昔、笋”等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3.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重点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

    8、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难点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1.字词教学本课的“延、昔、笋”等7个生字都是要求会认的字。其中“炕”是后鼻音,“笋”是平舌音,教学中要注意发音。2.阅读理解这首诗歌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追寻”的到底是什么。其次对于诗歌中提到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几个地方,可以采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提到的这几个有代表性、有象征意义的地点。诗歌中的“老牛破车”“宝塔山”需要配上图片及说明性文字,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含义。3.

    9、表达运用这首诗中第一、二小节语言优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此为范例,尝试仿写。注意这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格式是:比喻句+事物,句式是“像在追寻你,什么地方的什么”。1.预习提纲(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2.多媒体课件“南泥湾开荒”“杨家岭”相关图片。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随文识字,初步感知1.教师谈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

    10、习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 (课件出示图片:延安窑洞、梨园、南泥湾开荒、毛泽东杨家岭讲话。也可出示相关视频课件)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借助课本上的注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全诗押的是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使用激情的语言,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明诗歌的主题。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整体感知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

    11、式理解词语。课件出示:翩翩归来:轻快地来临。昔日:往日。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明媚:(景物)鲜明可爱。3.学生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1)学生认真朗读,指名学生尝试划分诗歌层次。课件出示:第一部分(第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第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第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2)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为下一步研读课文,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把诗分为三个部分,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个整体印象。三、学习第12小节1自由读第一部

    12、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2.教师补充。课件出示: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给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45公里。这里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耕种。1940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讲话: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杨家岭发表,

    13、使延安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号召下,延安鲁艺及文化界走出去、下基层,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3.小组交流,师生汇报: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诗歌的第1小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第2小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流水”,暗含代代相传的意思;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中央;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追寻杨家岭,就是遵照党的指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美好的明天。这里反复用“追寻”一词,是告诉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

    14、部分。在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两个词语时,语速放缓,第2小节中四个“追寻你”,在朗读时前三个语速逐步加快,声调逐步上扬,到最后一个时,可以放缓。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比喻句,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作者追寻延安精神是多么迫切。四、学习第34小节1.学生自读自学第34两节,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丢不掉的是什么?2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发扬延安精神?2.学生自由阅读,画出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的句子,教师讲解点拨:“一排排”“一件件”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 “老

    15、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描写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朗读时,第3小节中“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4小节中“毫不犹豫地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几个短语需要重读,语速放慢。诗的第3、4两节

    16、写我们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设计意图:教学第34小节诗,以两个对比来突出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而且还需要继承发扬。教学时,要求学生动嘴读一读,动手画一画,动脑评一评,这样的学习才是扎实的。五、品读第56小节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边读边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2.学生读句子: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便不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正因为延安精神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要继续追寻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3教师小结:诗的第56小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第5小节主要从反面说,即:如果失

    17、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第6小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开头一句“啊!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4.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煌、翔”是后鼻音。朗读时要释放出情感,把追寻延安精神的急迫心情读出来。设计意图:最后两节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更明确地突出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教学时可以适当拓展、延伸。六、总结扩展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

    18、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谈谈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什么是延安精神,也让学生了解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延安,我把你追寻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延安精神。诗歌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诗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以及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一、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并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

    19、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突破难点。可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可以通过课件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看图引申到深层次的思考。二、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诗中有很多形式相同的句式,如“追寻你”“像”,学习这些句式时可以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把解答第一个问题“追寻什么”作为“扶”的重点,恰当地运用课件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通过图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

    20、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学生对“延安精神”也有了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基本弄清第一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可以采用“放”的方式,然后按照学习前一部分的方法自主学习。三、不足之处。教学中对于“南泥湾开荒”的解释过多,没有抓住重点,让学生反而无所适从,失去目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人教部编版)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文本分析;本文同样是略读课文,体裁是新体诗。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而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全诗不但节奏感强,韵律和谐;而且结构整齐,感情强烈,适

    21、合朗读。课文同样在开头部分补充了阅读提示,强调了学习本诗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文中相关的诗句、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满对延安的崇敬和赞美,使学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课堂氛围当中,在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时,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延、昔、笋”等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并发扬延安精神。3.培养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教学重点:1.学会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2.懂得发扬延安精神在现今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的具体事物的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一、激趣

    22、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点名学生展示搜集成果,引导学生认识延安并理解延安的文化内涵。导语:延安,一座北国边塞之城,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土地,一幅壮丽而又俊美的画卷。她被称为“中国的革命圣地”。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那场翻天覆地的红色革命从这里席卷全国。大家在课下一定找到了许多与延安有关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示例:延安地处黄河中游的陕北黄土高原,素有“塞北咽喉、秦地要区”之称,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省接壤;北靠陕西省榆林地区;南接渭南、铜川、咸阳三市。延安历史悠久,古迹名胜荟萃,有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有闻名天下的黄河壶口瀑布,还有延安的象征宝塔山

    23、等名山胜景。1935年10月,党中央领导的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这里成了中国红色革命的中心,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在这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人民驱日寇、缚苍龙,同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华民族争取自由、独立、解放的史册上写下了最光辉的篇章。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什么?预设:诗人追寻延安实际上是追寻延安精神,追寻“信念、温暖、光明”。学生在此时只要把握住“诗人追寻的是延安精神”这一要点即可,如果找到最后一小节补充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更好。二、初读课文

    24、,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本诗作者为祁念曾,出生于1946年12月,河南洛阳人。他1968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工作。因工作关系,曾多次到延安参观采访,那时的延安人民比较贫困,作者内心十分难过。改革开放后,延安的面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91年,诗人因工作关系,再次不定期到延安采访,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南泥湾等地,浮想联翩,深刻感悟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他认为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延安精神依然不能丢,因为它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质

    25、量。基于此,作者创作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标出诗的韵脚,明白本诗押的是什么韵。明确:全诗押的是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是ng韵(第5节为一、四句),韵脚有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知识拓展:押韵,也作压韵,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押韵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技法之一。现代诗的韵脚相对古诗来说比较灵活,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间换韵。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点名学生带头

    26、朗读、识记,同桌互相听写,教师相机指导。会认的字: 安 日 雨后春 屋 土 辉 一 明方法拓展:“笋、茅”等可以结合实物图片进行理解;“延、煌”等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进行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和技巧,好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全班。易错提示:“延、笋、旦”都是前鼻音;“炕、煌”是后鼻音;“昔”读一声,不要读成二声。同音字示例:延(延安) 盐(食盐) 言(语言) 沿(边沿)形近字示例:炕(土炕)抗(抗日)坑(水坑)吭(吭声)(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部首归类:火 炕(土炕) 煌(辉煌) 烧(烧水) 炉(煤炉)量词归类:排:一排排高楼大厦件:一件件电器近、反义词归类:近义词:茁壮健壮犹豫迟

    27、疑反义词:犹豫坚决灿烂暗淡词语理解:A.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预设:教师播放“雨后春笋”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感受竹笋生长的快速感,再联系课文原文,想象高楼大厦层出不穷的画面,从而理解词义。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词还可以运用在什么场景里,让学生真正掌握词语的意思。指点学生明白“满目琳琅”其实就是“琳琅满目”,作者调换词语顺序是为了押韵,这在诗歌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在讲述“琳琅满目”的含义时,可以出示一些精致的橱窗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再进行语言上的表述。B.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预

    28、设:通过查字典,可以明白“脊梁”这个词包含三个义项。联系上下文可知,最符合诗意的义项就是“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诗中是把宝塔山当作人来写的。C.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预设:引导学生先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然后查字典,准确把握“辉煌”的两个义项,再进行造句训练,熟练运用这一词语。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分节朗读诗歌,标出每小节的序号,圈画出不懂的地方。2.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自主学习卡画一画:诗歌每小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用笔标出来。说一说:一边诵读前两小节,一边想象,说一说你从这两节诗中读到了什么。找一找:诗人在诗中

    29、描绘了哪些现实画面?由此生发了什么想法?诉说了什么道理?想一想:诗中的“延安”指什么?如果失去了会怎么样?诵一诵:把你最有感触的部分多读几遍,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请同桌评价。3.汇报展示,品析美文。(1)画一画:诗歌每小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用笔标出来。预设:学生可以分组朗读、讨论,先明确每一小节的内容,再根据逻辑关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划分层次,最后总结每一部分的大意。第一小节刻画诗人追寻的模样,第二小节写诗人追寻的内容,第三小节写延安的变化,第四小节写科技的发展,第五小节写为什么追寻延安,第六小节写追寻延安的内涵。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2小节):讲对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

    30、分(第34小节):讲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第56小节):讲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2)一边诵读前两小节,一边想象,说一说你从这两节诗中读到了什么。过渡:对诗歌的理解离不开诵读与想象。请大家放飞思维,跟随作者,一起奔向延安。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你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态?预设:教师展示燕子在春光中翩飞和小树在阳光下、雨露中成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体会画面中的氛围,感悟燕子和小树追寻春光和阳光、雨露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实际写的是什么场面。示例:这一小节用了两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追寻延安精神的赤诚。延安精神就像春光和阳光、雨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蓬勃向上;表现了

    31、诗人追寻延安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叮咚的流水、梨花的清香、开荒的镢头、讲话的会场”分别代表了什么?预设:教师引读第二小节,播放相关视频(延安建设、党的领导人讲话片段和歌曲南泥湾),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其逐一进行解读。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做好斧正工作。明确: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叮咚的流水”实际上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所在地,“梨花的清香”实际上是讲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曾响应党的号召,在这里开展大生产运动,“开荒的镢头”实际上是讲大生产运动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杨家

    32、岭在延安西北,许多重要的会议在这里召开,“讲话的会场”实际上是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3)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3小题。学习第3、4小节。预设:教师点名学生接读第3、4小节,借助新旧事物的图片(高楼大厦图、商场电器图、航天飞机图、电子计算机图、破茅屋图、土炕图、破车图),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诗中描绘了哪些画面?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明确:包含的现在的画面一排排高楼大厦、一件件家用电器,这代表延安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现代化;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这代表了祖国科技的日新月异。还包含了过去的画面破旧的茅屋,表明了延安曾经贫困的生活条件;温热的土炕,是革命年代亲密的军

    33、民关系和火热的斗争生活的象征;老牛破车,是指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指延安的革命精神。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而他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呢?明确: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因此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4)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4小题。学习第5、6小节。预设:教师指名朗读,通过对朗读语气的逐步修正,以及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训练,让学生在朗读、听读和对比诵读的过程中受到诗歌的情感熏陶

    34、,理解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明确:诗人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果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5)诵一诵:把你最有感触的部分多读几遍,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请同桌评价。预设:指名朗读,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读,表达出对延安精神的向往之情。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延安精神孕育于延安,诞生于革命年代,但它不仅仅局限于当时、当地。即使我

    35、们的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还是需要延安精神,需要它引导我们继续发展,需要它引导我们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请大家时刻谨记,勿忘延安!小结:今天这堂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篇充满激情的现代诗,继续感受了诗歌的音韵美,体会了诗歌独特的魅力,同时也继续坚定了我们追求美好、追求光明的人生志向。在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让我很满意,_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爱诵读的你,可以美美地读读课文,读出延安精神。爱绘画的你,可以画出延安的过去与现在。爱写作的你,可以写出自己对延安精神的追求。(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结合视频,体会“延安精

    36、神”学习第二节,理解“追寻什么”这一问题。师:诗人在延安追寻什么呢?请找出诗中有关的词语。生: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师:同学们对延安的这些地方一定都比较陌生,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师放录像)师: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生1:诗人在追寻那段艰苦而美好的岁月。生2:诗人在追寻伟人的革命足迹。生3:诗人在追寻延安精神。师:请同学们联系刚才观看的录像,以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说一说延安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请自由发言。生1:延安精神是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生2: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生3:延安精神是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生4:延安精神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延安精神并不仅仅包括这些,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赏析:此教学片段中,教师把“追寻什么”作为讲解的重点,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将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由此对“延安精神”有了深切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带刺的朋友》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9.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4755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