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让流量时代的阅读更有深度.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让流量时代的阅读更有深度.doc》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文 素材 时事 流量 时代 阅读 深度 下载 _高考作文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让流量时代的阅读更有深度让流量时代的阅读更有深度 目录:目录: 1.1.复旦旧书店的复旦旧书店的 2020 年年 2.2.北京书市北京书市: :线上直播热线上直播热, ,线下书香浓线下书香浓 3.3.熟悉又“陌生”的书店回来了熟悉又“陌生”的书店回来了 4.4.让流量时代的阅读更有深度让流量时代的阅读更有深度 5.5.在“流量”时代如何读书?在“流量”时代如何读书? 正文:正文: 复旦旧书店的复旦旧书店的 2020 年年 来源:上观新闻 | 施晨露 2020 年 06 月 12 日 11:20 “当时我不知道, 小红书是什么书?”1977 年出生的张强
2、摸了摸脑袋, “大 概是去年开始, 有些年轻人拿着手机找上门来。 他们告诉我, 小红书上有这家店。 ” 2002 年起,政肃路 55 号二楼,张强夫妇经营的复旦旧书店驻扎将近 20 年。算 上在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前摆地摊的日子,江苏盐城人张强与复旦、与书结下的 因缘已经超过 20 年。 在顾客指导下,张强登上了小红书。“宝藏”“天堂”“最美书店”关于复 旦旧书店的记录扑面而来。最近,网友们说得最多的是,这是一家除了书还是书 的书店。“城市里的书店,越来越追求精致的空间,但这家复旦旧书店,毫不顾 忌地在全部空间里塞满了书,走在其中忍不住担心被书砸到。这里是另一种天堂 的模样。”有人这样留言。 “
3、照片拍得比实际好看。”网红,对张强来说有些遥远,就像“复旦旧书店”的 名号,也并非他自己取的名字。 “大家都说,复旦那儿有个旧书店,久而久之,就这么叫起来了。”张强说,这 家店的确“沾了复旦的光”如果不是紧挨着复旦大学,一定开不下去,尤其 是疫情来袭的这段日子。“20 年下来,希望没给复旦丢脸。” 开在菜场上的旧书店 复旦旧书店的楼下,是菜场。隔壁,是旅馆、网吧。 20 年前,旅馆、网吧的位置,是一家叫“中国科技图书公司”的书店。那个年 代的复旦周边,大大小小书店不少。 1999 年,高中毕业后打了 3 年工的张强从老家盐城来到上海。因为妻子在复旦 周边生活过,夫妇二人把落脚地选在复旦。“开始
4、想找工作,一直没有特别合适 的。”有一天,张强无意中发现,复旦第九宿舍后面的废品站,有不少很不错的 书。当时身上仅剩 30 多元钱,他一咬牙以 2 元一公斤的“高价”收了几斤书, 在国年路上摆起地摊。 “那时,好书多,买书的人也多。每天用自行车驮三个大蛇皮袋的书,还没摆好 就被学生挑走了,晚上回去常常只剩半袋。”张强记得,和他一起摆摊的一个老 先生,孩子是复旦的教授。有一回,一个在写毕业论文的女学生在老先生的书摊 上找到一本苦觅不得的参考用书,连连道谢,“激动得都快哭出来了”。 20 年前的事,张强牢牢记着,“虽说卖书是生意,这些书能帮到别人,好像自 己也有了价值。” 新书生意衰落,中国科技图
5、书公司的经理在书店里辟出一个角落,以租赁书架的 方式转型做旧书生意。张强承包了其中一个。那两年,他常常清早骑上自行车去 文庙淘旧书,7 点多回到复旦开店,直到晚上 9 点书店打烊后,再出去摆地摊。 后来,500 平方米的书店越来越难以负担。关店,被提上了日程。 “最难以接受的就是我。”在张强的说服下,“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原来作为书 店办公室的地方被保留,正是如今的“复旦旧书店”。 起初,聘了三位退休阿姨做店员,后来,就剩张强夫妇。 “我俩就拿店员的工资。 我想,只要付得起自己工资,这家店就能开下去。” “没把自己当老板?”听到记者这个问题,张强笑了,“老顾客就叫小张, 年轻的学生叫一声张老师,
6、我最开心。” 这一行,不喜欢,干不久 张强从小爱看书,对他来说,开书店是再幸运不过的“把兴趣变成职业”。 “父亲是海员, 以前家里有两大木箱的书, 我们几兄妹耳濡目染之下, 都喜欢书。 刚开始看小人书,小学二年级,完整读了第一本小说薛刚反唐,后来是三 国演义水浒传囫囵吞枣,并不完全读得懂,但就是如痴如醉。”张强 形容,只要一翻开书就像走入了另一个世界。那时,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好,“母 亲不反对我看书,但反对我在晚上看书,因为要点煤油灯,费钱。借来的书,有 时间限制, 总是想快一点看完。 我就用一号电池接了线, 串上小灯泡, 两头一碰, 灯泡就亮了。” “结婚以后, 老婆也知道我喜欢书。 假如没书
7、看, 晚上睡觉前哪怕翻翻字典也好。 ” 让张强遗憾的是,夫妇俩很早来上海打拼,儿子成了留守儿童,上初中才接到上 海。“儿子成绩不太好,也不喜欢书。这件事,不能强逼。有人说,这间店可以 传给儿子。”张强摇摇头,“不喜欢是做不好的。” 为什么复旦旧书店能开 20 年?张强总结了两点原因,一是这儿能淘到不太容易 买到的书,二是书价便宜。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点喜欢。“这一行,不喜欢, 干不久。” 来复旦旧书店的人,常问两个问题:书在哪里找?为什么定这个价?张强有自己 的哲学。 不分类,是不想限制读者的视野。刚上架的书,即便知道位置,也不愿意告诉顾 客在哪儿,总是随手一指。漫无目的,或许就能有意外收获。 至
8、于定价,多年下来,张强练就了识书的好眼光。“一本书到我手上,哪怕从来 没看过, 翻几下就能定出价。 到底怎么定?很难说出理由。 比它高, 可能不好卖; 比它低,可能埋没了。这就是旧书的市场价。” 做旧书买卖,也是学习的过程。“如今一些新入行的,收到一批书,手机拿出来 扫一扫,看看网上卖什么价。哪怕再做几年、几十年,离开手机,还是两眼一抹 黑。”张强说。 把实体店好好开下去 70 平方米不到的复旦旧书店,算上隔层,大约百来平方米。店里的布局,是张 强一手设计的。 世纪之交的复旦学子大多记得,复旦南区生活街上有过一家“全场 3 折”的庆云 书店。木梯阁楼、双层书架,还有复旦学生专门为庆云书店做过模
9、型。 提起庆云,张强兴奋起来,“庆云的老板就是到我这儿看了装修的样式。除了刷 的漆颜色不同,都一样。” 一样是经营打折书, 复旦旧书店与庆云书店开业时间也差不多。 但张强不怕竞争。 相反,要不是复旦浓厚的读书氛围,旧书店或许不会诞生。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尾巴,复旦周边书店一家接一家闭店。“一个词,落寞。” 2011 年 6 月,庆云书店歇业。闭店前一年,店里开始卖衣服,但仍旧没有挽回 颓势。“走进去,看到那些衣服挂着,心里的失落感无法形容。”张强说。 那两年也是复旦旧书店经营最艰难的时刻。张强在孔夫子旧书网开了网店, “收 入能弥补一部分”。 然而, 张强发现, 由于夫妻俩照管一家店的精力有限
10、, 网店和实体店就像跷跷板, “一旦更投入网店,实体店就会更差”。 “书店的根本是书,把好书都放到网上,肯定会影响实体店。”经过一番权衡, 张强决定,还是把实体店好好开下去。 “书店的意义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没上过大学,开书店的这些年, 来买书的老师都是顶尖的,比我年轻的学生也给我很多启发。”常客中,曾经有 位高中生让他印象深刻,“光从挑的书就能看出他的水平,这个孩子不简单。” 令张强颇为骄傲的是,被他“看上”的学生、爱看书的孩子,未来发展全不差。 每年复旦新生中,也总有一批年轻人和旧书店交上朋友。 2012 年,复旦南区生活街落幕。“如果复旦旧书店当初开在那条街上,会不会 一样关门
11、?” 张强想了想, “或许是我名字里有个 强 字, 不到万不得已, 一定会坚持下去。 ” 书来书往,人来人往 复旦旧书店的书都是张强夫妇四处收来的。 “一开始想过发小广告。复旦几个宿 舍,住着那么多教授。转念一想,要是自己的信箱里收到广告,一定挺嫌弃的。” 上门收书,张强常常遇到反向“讨价还价”, “我要加价,对方不要”。同样地, 他在第九宿舍住了 17 年的房子,也是一位老教授租给他的,“我要加房租,对 方不要”。 没打广告的复旦旧书店,渐渐打响了名声。张强收过数量最多的一批书,重达 3 吨。不少教授相互介绍,有人把用不上的书出给张强,转头又钻进店里,挑走了 新一批书。 每每上门收书,遇上年
12、暮者亲手卖出自己的藏书,或是书的主人已经谢世,张强 心里总是难受。 有一次,张强到一位老先生家收书。“老先生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神志已经不太 清楚,唯独对书的感情还记着。前头,我们把书清点好了,他又偷偷往回抽,一 本、两本虽然我已经付了书钱,但就当没看见。” 还有一位经济系的老教授,家里藏书太多,夫人勒令不能再买。“买好书,我帮 忙一起运回楼道。趁家人不注意,老先生再分几次偷偷带回家。” “以前中文系的傅杰老师,办公室的门一打开,书就从里面淌出来。历史地理研 究中心的张伟然老师,是谭其骧的关门弟子,说话很直。周振鹤老师年纪大了, 每个月还是会来一两次。”张强的抽屉里,有一本平时不轻易示人的留言册
13、。封 面上的“复旦旧书店留言册”正是傅杰题写的。 留言册第一页是周振鹤的题词,“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这两句话被张强 印上了店门口的广告和店里的塑料袋。往后翻,是张伟然题写的“旧书店是衡量 文化底蕴的指标”,傅杰的“旧书店是大学周边应有的一道风景线”,历史学系 教授顾云深的“赞赏复旦旧书店之坚守精神”,中文系教授陈尚君的“旧书是个 大学校” 更多书店的来客,张强并不知其身份。香港来的文化学者郑培凯来书店淘书,过 后在杂志发表文章,直到有人把杂志照片发给张强,张强才记起,“的确有这么 一位先生来过。” 书来书往背后,也是人来人往。复旦中文系已故教授贾植芳住在复旦第九宿舍。 夏天的傍晚,张强常
14、常能见到老先生拄着拐杖,坐在第九宿舍门口。“有人与他 打招呼,他都十分热情,往往几句话交谈,就要请人上门吃饭。” 贾先生人生经历坎坷, 早年藏书都已散失, 之后的藏书每本都会盖上 “贾府藏书” 。 后来, 但凡在市场上见到熟悉的藏印,张强就会想起第九宿舍门口那个安静的身 影。 最欣慰的时刻 铺天盖地的书,是复旦旧书店在“小红书”红起来的原因之一。和时下众多讲究 体验感的书店相比,复旦旧书店的“楼中楼”里,没有书架以外的装饰,没有卖 书以外的功能。甚至,没有空调,只有老式吊扇默默运转着。 张强也想增添“体验感”,“中间可以辟一块展示柜,放上木刻书、石印书、铅 印书,让学生见识一下。”还有少见的各
15、种票证、名人信札、签名书,都是他的 珍藏。“要是能放上几张椅子,让老顾客歇歇脚,就更好了。” 然而眼下, 这间小小的复旦旧书店被 5 万多册书占满了, 就连楼梯、 走道全是书。 这场疫情,让复旦旧书店和其他书店一样,经营受到影响。“收进的书比卖掉的 多”,为此,最近,张强在长兴岛上新租了一个仓库,又多了一笔开支。 实体书店经营不易,但张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并非网络的冲击引致生活、阅读 方式的改变。“社会环境浮躁,学者不踏实做学问,好的作品少;学生只重视成 绩,失去了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学养的欲望;出版社更多地考虑效益” “有些书,出版的时候,就没考虑过在市场流通,可能只是为了评个职称,或是 其他
16、什么目的。”有一回,张强去废品回收站收书,“一整包一千册书,都是一 个作者的,只拆走了两三百册,剩下原封不动。”这批书张强一本都没要。 复旦旧书店能活下来,在张强看来,恰恰因为这里的书是经过筛选的,因而质量 有所保证。“旧书,是时间沉淀下来的。能留下来的书,先要经过原来书的主人 的一番选择,再经过我这道关的挑选。” 这几年,复旦旧书店经营进入稳定阶段,疫情前,每年卖出的书在 5 万册以上。 也就是说,一年下来,整个书店的书可以换一遍。 3 月 1 日,因疫情暂时闭店后重新开店的第一天,旧书店的老客人就回来了。记 者在书店采访的一个工作日下午,顾客络绎不绝,有人安静选书,也有人乐意和 张强聊上几
17、句。 “专程来拍照的人的确有,但还是看书、买书的人更多。”张强的微信号就贴在 店堂里,微信好友已有 4000 多人。但即便是疫情期间,张强也没有采用时下流 行的直播或社群营销,“我的朋友圈从来不卖书”。老老实实开好实体店,是他 的坚持。 “市场需要竞争,开书店的人要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店开好、开下去。对小书店而 言,最实在的扶持可能是房租。如果房租可以降一点,我立马把书价往下降。省 下的租金让利给读者,绝不吹牛。”在张强看来,书店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书的辐 射力。“如果不卖书,卖咖啡有什么意义?”他直言,平时自己也喜欢喝咖啡, “如果有地方,我也想提供咖啡、茶饮,但不卖钱。” “条件允许的话,还愿意摆
18、地摊吗?”记者问。 张强的回答很肯定:“很怀念白天守着书店,晚上打包出去摆地摊的日子。店里 周转得慢的书,2 元一本摆到地摊,很快就被抢光了。” 当旧书找到新的归宿, 发挥新的价值, 是这个旧书经营者、 爱书人最欣慰的时刻。 北京书市北京书市: :线上直播热线上直播热, ,线下书香浓线下书香浓 来源:光明日报 “北京书市回来了。”戴着口罩和手套,北京的阮先生挑了一本宿白的中国石 窟寺研究,与出版社编辑闲聊两句书里书外的故事,扫码五折支付,他转过头 对记者说,“很多书虽然网上也能买到,但到北京书市来是不一样的。”拎着几 本书,他又朝着商务印书馆的展位走去了。 6 月 5 日至 6 月 15 日,
19、 2020 年北京书市在北京朝阳公园举办,今年的北京书市 承载了不一样的意义,对许多北京读者来说,这是他们在这一年参加的第一场公 共文化活动。今年的北京书市有旧书香,有新探索。 近百场书店直播,探索文化“线”场 6 月 12 日, 是许多爱书人的不眠之夜。 深夜 12 点, 北京布衣书局的创办人胡同, 开心地记录下了这个以书为名的夜晚:“二十分钟前,我才从朝阳公园赶回来, 拎着三个袋子,背着一个大包,手里还拿着那个直播设备。”“全场累计观看人 数超过 3000 人,累积成交最终应该是超过了 30000 元,都是历史新纪录。” 胡同参加的是北京书市发起的“2020 北京书市书店之夜”直播系列活动
20、,6 月 12 日有近 100 场书店直播活动在全城举行。 12 日晚,记者在现场看到,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的朝阳公园并没有多少人,但 每个展位里都支起了直播的设备。 晚上 6 点钟,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王野霏、作家祝勇 和徐则臣、主持人敬一丹走进直播间,发起了“经典与温暖” “大家的故宫” “叙 事与时间”三场主题直播活动,拉开了“北京实体书店守望计划”的启动大幕。 敬一丹说:“现在都流行直播带货,我更愿意说直播带书、直播带店。因为实体 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精神灯塔,我们有责任守护它。”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整个实体书店产业遭受了重创,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调 研了解到,疫情导
21、致八成线下书店没法开业迎客,即便是在疫情缓解后,实体书 店的客流也大打折扣,很多原有线下文化活动无法开展。基于调研走访,北京市 委宣传部决定以 2020 北京书市开市为契机,将“北京书店之夜”打造为直播不 停的“文化夜宴”,为书店直播带货营造新生态,探讨更多可能性。 从文化现场,到文化“线”场,这是许多书店第一次直播带货。分会场之一的外 研书店请来了从事英语教育研究三十余年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曹文, 直播介绍 家庭教育和外语学习的经验,当晚销售码洋近 10 万元。 “下个月,我们要在北京开一个专门销售古籍的书店,叫作布衣古书局。”直播 里,胡同喜气洋洋地向读者们介绍了这件“读书小事”,无意中,
22、给观者传递了 许多带着暖意的文化信心。 多措并举,安全重启 参与本届北京书市的出版机构共 70 余家,展出图书超 30 万种。事实上,读者 与书业人的这次相遇并没有那么简单,北京书市组委会按北京市防疫防控要求,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书市防疫安全。 “广泛应用互联网直播,倡导读者不聚集、不扎堆,参加一个安全便利、内容丰 富的阅读盛宴。”据组委会介绍,书市期间,进入朝阳公园主会场,读者需提前 一天通过“京城之约”小程序进行实名预约,每天分上下午,各发放 3 万张预约 码,全天共 6 万张,超过人流量即采取限流措施。展棚根据面积按照 1 平方米 只能承载 1 个参观人员的标准,设置进入人员数量。 据
23、了解,朝阳公园开设的 6 个入园门区,均设立测温区,并专设隔离区,如遇体 温异常者,第一时间送入隔离区,由现场的 120 急救中心驻场工作人员进行处 理。记者在现场看到,本届北京书市展棚较往年有所减少,展区内通过一些安全 标识,提醒读者保持安全参观距离。 今年北京书市的文化活动也紧紧围绕抗疫展开, 中国出版协会发布了以生命教育 为主题的“儿童阅读好书榜”,推选出了查医生援鄂日记春天不会迟到 抗疫童诗集等 47 本童书。儿童文学作家、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说,今天, 我们更要提倡好书阅读,通过传播好书榜原创内容,向全国青少年传递对生命的 关爱,对知识的热爱。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说: “
24、从古至今, 出版业都在用知识支撑经济、 科技、文化的发展。今后,中国出版业要更好地运用知识的力量,让尊重科学、 敬畏自然、珍爱生命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 应有的作用。” 王野霏表示,在这个时间点举办北京书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 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市场需求潜力的一项具体举措, 不仅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产业环境,重启出版物市场,增加经营者的正面预期提振 行业信心,同时还可以通过精品出版物的投放和文化消费服务的增加,进一步提 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市场复苏,缓解出版发行企业由于疫情导致的经营困难。 今年的北京书市不仅是一场文化活动,更是一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