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定稿]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从认识论角度.doc

  •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 文档编号:5840307
  • 上传时间:2023-05-12
  • 格式:DOC
  • 页数:13
  • 大小:29.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定稿]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从认识论角度.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定稿 培根 唯物主义 经验论 认识论 角度
    资源描述:

    1、定稿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从认识论角度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从认识论角度,1、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提出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认识起源于感觉,感觉是可靠的。 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就是存在的反映,而人对存在的反映是从感觉经验开始的。 培根虽然是一个经验论者,但并没有完全忽视理性的作用。他主张在经验能力和理性能力之间建立一种真正合法的婚姻。他认为,科学的认识不是象蜘蛛一样从自己肚里吐丝编织出来的;也不是象蚂蚁一样只知道搜集简单、零碎的事实经验,而应当象蜜蜂一样,既从花园里采集材料,又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和消化。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事物的原因,才能从个别的事物上升到一般的原理,才能

    2、得到真正的知识,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2、系统地制定了认识的归纳法。培根称之为“获得知识的新工具”,实际是三表法、存在表、差异表、比较表,分为“收集材料、整理材料、排斥”这三个步骤。培根的归纳法是欧洲归纳逻辑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为近代的“科学归纳法”奠定了基础。但是,培根没有弄清归纳演绎的辩证关系。 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从知识论角度, 提出: 1、知识的得来和证实需要借助经验。所以,经验主义者声称:知识是人类经验的产物。培根所说的“经验”,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经验必须具有“确实性”; (2)经验应当是丰富的、数量足够的; (3)经验必须是全面的; (4)必须充分估计科学实验在认识

    3、中的意义和作用。 2、培根认为:尽管由归纳法所确立的一般原则或公理具有可靠性,但是,这种以普遍性命题形式表现出来的一般原则、公理,是否具有普遍的可靠性,或者说它们的可靠性的范围如何,仍然是有疑问的。因为这些一般原则或公理,只是从一定数量的特殊事例归纳引出的,在这个范围内,它们是可靠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数量的范围,就必须通过新的例证进行考查、检验,看它们“是否只是按照那些由之把它引伸出来的特殊事例的尺度形成的,抑或它比这些事例的范围,还要更大和更广一些”。可以看出。培根已经觉察到从经验中归纳得来的原则、公理的可靠性带有两面性,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在它由之引伸出来的特殊事例的范围内。它的可靠

    4、性是确定的;超过了这一数量的范围,它的可靠性就是不确定的。原则、公理的普遍性形式,能够帮助人们避免使知识仅仅囿于已知事物的范围,但也可能使人陷入不着实际的幻想。因此,他主张应当不断地用新的实验和例证给予检验。 培根的这种以经验和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既注重正面的例证,又注重反面的例证,较之简单枚举的归纳法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简析英国经验论的发展历程 经验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的兴起,在中世纪级之前的欧洲,人是作为神的造物而被认识的。以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的人文主义,打破了西方哲学长期以经营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而哲学在冲破了宗教的束缚形成了近代的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两大阵营

    5、经验论与唯理论,它们从不同的方面集中反映了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是以自然科学为范式建立起来的。与唯理论相异,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源于感觉经验。经验论的发展经历了以培根为代表的早期;以洛克为代表的中期,以及以休谟为代表的后期三个阶段。 早期的经验论以弗朗西斯?培根为代表,因此培根亦被称为现代经验论的开创者,培根的经验论是建立在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欧洲传统思想的批判之上的。他首先深入分析传统科学赖以生存的心理根源、社会根源,从而认定经院哲学和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存在种种弊端,没有实用性,提出了“四假象”说对社会上当时所流行的妨碍人们认识自然真理的四种偏见、幻想一一进行了批判、驳斥。批判了传统的认识论之后

    6、培根提出了一经验为认识基础的认识论,他认为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经验必须有确实性而且它应该是丰富且数量足够的。经验,尤其是科学实验是真理保证,只有将感性、理性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科学知识。在方法论上培根提出了归纳法也就是当时科学实验的应用方法,通过广泛的搜集自然史、科学实验等的材料,并用三表法将其整理出来,最后用排斥、否定的方法来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早期的经验论除了培根的归纳法经验论之外,还有以霍布斯的机械主义为代表的经验论,霍布斯认为哲学是由自然哲学和公民哲学所构成的,他系统地阐述了机械论的自然观,他的自然哲学也叫机械哲学,即认为世界和人都是机器,物体时不依赖人的思想与空间的某部分相合或具有相

    7、同的广袤,物体的运动是连续的离开一个位置同时又获得另一个位置。可感性是偶性的即外物借以在我们心中造成它自身概念的能力。霍布斯的机械主义经验论也集中体现在其社会哲学上,他认为社会是人类以契约规范的生村状态,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与同时代的进步科学家、哲学家一致,霍布斯也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上帝观念并非天赋,恐惧和愚昧是宗教产生的自然种子,神学传播、教育宗教存在发展的重要原因,统治者为保护其自身利益从而保护宗教传播。早期的经验论无论是培根还是霍斯皆植根于文艺复兴之后的人文主义土壤之中。因此它自诞生就显示出它的反传统、反宗教的革命性无论培根还是霍布斯的经验论都鲜明地指出了人的中心地位。但是,

    8、同时培根与霍布斯的经验论又都是过于朴素的,把经验等同与科学实验的做法虽然在一定地程度上具有科学价值,但如此简单地等同,对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性无疑是有所偏颇的,而机械地把自然与社会叠加多少也是有些过于急功近利的,总之早期的经验论萌芽于人文主义富饶的土壤中以人为认识的主体,以人的经验为知识起源的思想,对于笼罩在宗教经院哲学的欧洲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也为后期经验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经验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唯理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到了洛克时期经验论已经由先前的以实验代经验的早期经验论转变为对经验论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发,洛克针对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说提出了“白板说”体现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首先洛

    9、克指出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为了论证自己的论点,洛克从两方面进行了论证。首先他认为天赋观念这一个假设的理由是错误的因为首先普遍的同意不一定是天赋观念的以存在的基础,其次根本不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同时他还认为“潜在的观念”在表述上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由此他做出了天赋观念在理论上市有害的结论,从而批判的唯理论的观念天赋说。针对于洛克的批判,莱布尼茨进行了反批判。他提出天赋观念并非现成清楚明白的观念,而是自然潜在于我们心中的洛克的分析仅只流于表面,并未了结天赋观念的真正内涵,同时他进一步提出了经验并不是知识的唯一基础,经验仅止于知识的机缘只有天赋观念才是真理来源,同时他亦针对洛克的心灵白板说

    10、把心灵比喻为有条纹的大理石,洛克与莱布尼茨关于天赋观念的论争从一定范围上体现了当时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论争焦点之所在。洛克的经验论是以他的双重经验说为核心的,他认为经验是产生观念的来源并把经验划分为外在的感觉经验与内在的反省经验,并视感觉、反省为观念等量齐观的来源,同时由反省存在出发设定了主动精神实体(心灵)的存在,并针对观念的复杂性把观念进行了分类,划分为简单、复杂两类并根据复杂观念的构成形式的方法进一步对其划分为相加、并列、相减关系,同时对复合观念的“实体”进行分析对其进行批判指出抽象观念的本质仅只是名义本质即名称,洛克还区分了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认为第一性的质是物体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感

    11、觉为转移的,而第二性的质是凭借物体第一性的质的能力在人的心灵中引起的观念。洛克由观念只是知识的材料认识到知识存在于观念之间的关系中。观念之间的关系式观念是否相符的比较,并把知识进行了分类,他首先按照观念的内容吧知识分为了与观念同异的知识,与观念相联的知识,与观念并存的知识;其次他又按照观念之间是否复合知觉明白程度把知识划分为直觉知识、证明知识、感性知识并认为直觉知识就是词语知识,感觉只是是实在知识,他认定一切知识建立在观念的基础之上。和霍布斯一样洛克也是社会契约论的支持者,这也是洛克民主思想的基础。和洛克同一时期的贝克莱也是这一时期经验论的另一主要代表,贝克莱的哲学建立在他“存在就是被感知”的

    12、命题之上,他由洛克的经验论变经验论为完全主观的唯心经验论。贝克莱的精神实体说由洛克主张的人类知识对象为观念的出发点得出了我们所知的仅是观念而非物质的结论,并认为可感事物在不被感知下存在是不合逻辑的,可感事物只存在于观念之中为了确立精神实体的地位,贝克莱对物质实体进行了批判。首先他否定了观念是对外物的摹写反映,他认为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他也并非完全认可洛克的观念理论,在洛克区分第一性的质观念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上认为是不合逻辑的,他认为事物的性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性的质是相对而言的。贝克莱认为可感性质有一个不可感的支撑点因而假设实体的存在仅只抽象观念作祟而已,对于洛克的双重经验说贝克莱认为其中设定

    13、经验外在的理由并不充分。贝克莱通过对物体广延性的批判来反对唯物主义创立了他的视觉理论。首先他认为视觉与触觉存在不同的对象,视觉对象是光和颜色而触觉对象是物体的广延性,感觉是复合的,在认识过程中图像具有提示作用,可依赖于心灵的想象对广延产生联想而建立图像与印记的联系“自然作者”是上帝。这些视觉理论的提出体现了贝克莱的空间观是主观的空间观。他反对绝对的空间观批判了物质实体,贝克莱接下来就论证了精神实体的存在。首先他划分了精神实体为无限的精神实体和有限的精神实体。他认为感觉需要主体也就是心灵的存在具有实存性质,而观念之外是有能动的心灵实体存在作为观念的原因,除了自我之外还有其他人的自我存在的。而贝克

    14、莱的精神实体论证有反唯物的开始最终皈依到了宗教的庇护之下。当然这与贝克莱的身份背景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贝克莱否定物质实体论证精神是它的实存是有着论证上帝存在的终极目的的。作为最高的精神实体,贝克莱有世界事物存在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永恒性得出上帝存在的证明。产生一切真实观念的外在精神实体就是上帝,而秩序和观念都出自上帝。作为中期的经验论者而言,批判经院哲学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主要职责,他们的批判更加集中在对唯理论的论争上。这一时期的经验论者都由认识论的角度入手对“经验”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划分,且对于经验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详尽的阐发,不再把经验的哲学范畴与自然科学相联系,对经验有了哲学上的界定,为

    15、经验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一味地提升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重视感觉的作用,批判物质实体的实存性也为经验论转向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埋下了伏笔。经验论发展到了后期以休谟为代表,休谟是经验论的集大成者引导经验论走向了不可知论的泥沼。有洛克的经验论出发休谟首先区分了印象与观念,并把观念改名为知觉,并通过分析知觉论述经验论的原则。他首先根据知识呈现出的性质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印象包括了感觉印象与反省印象,另一类为观念是印象的忠实摹写,而印象与观念的区别在于当下知觉思维的差异,一切知识皆源于感觉印象,感觉来源于是不能被认知的,因此知识是受限的。而观念关系的知识与事实知识的问题上休谟与洛克一致认为知识是

    16、观念之间的关系知识并对其进行区分。他把观念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类一类取决于观念自身,另一类则不经观念而变化。知识也因此分为了观念关系的知识即单凭思想推导出的知识和事实知识及观念以外经验判断加以检验的知识,并把真理来源由此得出了观念关系的知识命题得到的必然真理以及事实知识命题得到的偶然真理,而且认定了知识仅有以上两类,和贝克莱一样休谟也论证并批判了实体存在,通过彻底的经验论原则休谟认为实体存在是不可知的。首先他认为物质实体因其不可经验而不可知,而后他同样推导认为心灵实体也是不可知的。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证更是全面体现了休谟经验主义的不可知论,他认为两个观念在空间上相继出现如有重复则前者为因后者为果。

    17、因果关系仅只是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而形成的惯常关系。因此因果关系不能得到解释它是不可知的。休谟由经验论出发的伦理学也带上了情感主义的公里倾向,与之前的经验论相较休谟的经验论在理论体系上更加完善,论证也更加严密。但是这并不能改变经验论更加浓厚的唯心色彩。批判了物质实体的实存后,精神实体的存在也是收到了批判,实体的实存性受到了怀疑之后经验论最终陷入了不可知论的境地。 经验论的发展是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中不断地完善的,由崇尚人的感觉经验出发,弘扬人性的理论,它起源于带有革命色彩的人文主义思潮,但过分的崇尚感觉经验贬抑理性的认知最终割裂了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陷入了不可知论的结局。作为承接欧洲传统哲学与近代哲

    18、学的思想,经验论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之重要是毋庸置疑的,研究经验论为研究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析唯理论的发展历程 作为深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哲学流派,唯理论无疑是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的。唯理论,顾名思义为崇尚理性的哲学,然西方哲学一直都是以追求理性作为重要方向的,因此唯理论之“理”决不可仅仅视为泛泛而谈之理性。由笛卡尔之形而上学可知,唯理论的理性是具有进步性,他与在中世纪欧洲作为主流的经院哲学的理性是存在巨大的差异的,理性的主体是人而之前的哲学理性的主体总是神。而与唯理论同期的著名哲学流派经验论所不同的是,唯理论凭借理性作为知识的基础,是一种方法论,他批判知识的来源是经验而

    19、认定了观念天赋。产生于欧洲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早期的唯理论,因为时代的因素使得它的理论也和时代一样同时具有了人本主义的先进性和天赋观念的保守性。 笛卡尔作为唯理论的杰出代表,凭借其第一哲学为唯理论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它的“形而上学”是以超感性对象为研究对象的,并由此发展出其二元论的世界观。唯理论究其实质是一种方法论,这种崇尚理性的方法在笛卡尔处体现为普遍的怀疑,他认为一切的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而怀疑则作为考察现有知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的有效方法。所以观念包括周围世界观念(可感观念)、身体观念、数学观念皆可以作为怀疑的对象,因此他提出哲学首先应该是研究科学方法,而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一种

    20、方法。数学方法具有两个一般特征“度量”和“顺序”来作为“普遍”数学表现。通过对概念的比较,把握不同对象间性质和程度的相似与差异。研究顺序为首先分析(寻找确定的第一原则),其次综合,最后有第一原则推到正确结论。笛卡尔的分析则是以怀疑为开端的,这也就是他的普遍怀疑的原则,他指出怀疑自身必然是不可怀疑的。而“我”作为怀疑的主体而存在,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笛卡尔提出了他的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这也是他一切理论的基石。“我思故我在”指出“我”是“思”与“在”的主体,具有同一性。“思”是包含了理性、感性、情感、反思一切意识的活动,当然在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的方法论指导下我认为此“思”在很大程度上等

    21、同于怀疑。而“我思故我在”指出本质与实体之间存在了必然的联系。论证了作为理性主体的我的存在之后,笛卡尔把问题指向了作为超我存在的上帝。上帝存在的证明是笛卡尔形而上学的第二原理,他通过得到真观念的标准结论以思想的“我”为标准来论证上帝与世界的存在,首先他指出每个人有“上帝”的观念,而“上帝观念”具有无限完满性,无限完满的观念必然产生于无限完满的现实因此他得出上帝存在,而凭借上帝作为一切清楚、明白观念的终极原因保证得出了世界存在的结论即他的第三原料。同时他提出了心物二元论,他认为上帝是实体,心灵、物质却要有上帝做终极原因外也是实体。心灵的本质为思想,物质的本质为广延,二者独立存在,并不相互作用而心

    22、灵与身体之间如果无法联系那是如何协调起来的呢,于此笛卡尔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介质理论松果腺,进行沟通心灵与物质之间的活动。由此他得出物质为唯一实体。他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具有广延的根本特性。物质与空间存在同意向,绝无物质的虚空是不存在的,物质具有无限小包括了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物质运动只是一种机械运动形式,而宇宙则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 作为唯理论的基础代表笛卡尔在这一哲学流派所建立的理论高度是后人无法超越的。但是在这个新旧势力斗争激烈的时代,他的理论体系同时具备了保守与革命双重特性,这也造成了唯理论无法发展到更高高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神学的长期影响之下,他的思想史难以跳脱把上帝视为绝对完满

    23、的实体存在的,而在人文主义的熏陶之下他也提出“我思故我在”打破了以往哲学的神本思想而转向了崇尚人文主义的人本精神。无疑这是人类思想史上认识的一个重大进步然心物二元论的提出为唯理论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一个无法跨越鸿沟。把心灵实体与物质实体的关系彻底地割裂,使得思维与物质无法联系,为了弥补这个这个巨大的裂痕他试图用著名的介质理论松果腺来进行弥合,松果腺作为媒介联系了物质与意识似乎可以暂时缓解思维意识的矛盾问题,但是终于还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松果腺的界定首先就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而后来的唯理论的追随者们也不得不一直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上进行着不断地思考,试图彻底地把它解决。 作为笛卡尔忠实的追

    24、随者斯宾诺莎提出了他自己的至善哲学,他的哲学体系和笛卡尔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也是极力推崇用数学(几何)方法解决哲学问题,而和笛卡尔一样他也信奉意识与物质是毫无联系的。 斯宾诺莎的哲学被称为至善哲学,这是因为他视获得最高的幸福为哲学的目的,由此使得道德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和更加深刻的意义,同时强化了哲学的实践价值,作为笛卡尔的追随者他极力推崇几何的方法,认为哲学正确方面是由真观念出发并不断增加真观念推导出其他真观念。真观念间的推理为由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在本体论问题上他提出了实体学说,认为实体是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实体有四个特性:自因性、无限性、唯一性、不可分割性。因为实体具有这

    25、些特性因此他得出了实体与神、自然是等同的可互相替换的。而神、自然实体为万物基础和本原。他进一步对实体属性进行阐发:认为实体属性为构成实体的物质的东西,实体具有无限多的属性而我们仅可认识其中两种即广延与思想,作为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广延与思想彼此坚实相互独立的平行关系。实体的样式是实体的特殊状态,在别的事物内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即个别事物,它由实体通过其属性派生出而出依赖实体,样式相互间处于必然的因果关系中,作为属性派生出的样式也因为属性差异分为由广延属性派生出的有形事物系列与由思维属性派生出的观念系列。事物的因果系列与观念的因果系列存在必然对应的关系,因此身体与心灵活动可协调在万物本原实

    26、体的自然问题之上。所以实体总和产生自然地自然为能动自然,而个体事物总和为被动自然。作为斯宾诺莎认识论的基石真观念的获得,他也有自己一套理论。首先他认为知识可以根据其观念的清晰度分为四类:1、有传闻和符号所得之知识;2、由表面经验所获得的知识;3、推理得到的知识;4、由传闻和符号以及表面经验所得到的知识即意见与想象。把观念进行了划分之后,对于如何认识真观念他进行了界定,首先他提出直观的认识是对一切事物本质属性的直接认识,是一起真理的源泉、正确思想的出发点,方法论的前提,真观念的内在标志是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性,而真观念与外部对象之间的一致性是它的外在标志。斯宾诺莎哲学以获得至善为终极目的因此他的实

    27、体学说、真观念的方法论皆为其人性论与自由学说而服务。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幸福是精神幸福,是以把握人的自然为前提的,他提出一切个体都有保存自身的自然倾向,是个体实现本质与人类德性的唯一基础,保存自身不仅是消极的维持现状也是扩张自身力量和行动倾向,他指出自我完满包括两个因素即自发的(如:嗜好)和自觉(欲望)的伦理善恶观并非先天存在而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因此人的观念与是否获得幸福和快乐有直接关系。他的自由学说则认为自由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皆处于因果之中,无偶然的东西,一切皆为必然,没有任意的自由,自由只是对这种必然的认识。 作为笛卡尔的后来者斯宾诺莎的哲学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继承

    28、了他的衣钵,依旧把物质世界与思维视为相互独立的平行关系,在方法论上提出了真理论也可视为是对笛卡尔怀疑论的发展。斯宾诺莎哲学特色在于他的目的论,即人性论和自由学说。对于人的认识、人的理性有了很高的评价。在当时的欧洲敢于肯定伦理的善恶观源于人的感觉经验无疑是对神学的一大挑战,当然这与斯宾诺莎来自封建势力相对较弱的荷兰也有一定联系。但是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自由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而这种理性却是对必然的认识,因此可知他也没能摆脱对于旧式思想的束缚。而由于与笛卡尔一样割裂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试图以对照来解释二者联系也存在着巨大的漏洞。 唯理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于经验论的斗争之上。作为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两

    29、个人为主义哲学流派,检验主义与唯理论通过对对方的批判而完善了自我,而唯理论后期的主要代表莱布尼茨更因为与洛克的论战而闻名。针对以往唯理论割裂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从而在认识论上出现的巨大漏洞,莱布尼茨通过对于以往实体说的批判提出了单子论。单子在概念上被认为是作为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而被提出,它具有“一”的特性即没有部分,也不可分割。它没有广延不是物质实体,不以自然的方式而以非自然的方式突然生灭。单子间的的关系不受外部影响而由上帝安排,并把这称为“前定的和谐”。每个单子都具有固有制的规定性,单子固有的质是它的活动,是能动的、无形的精神实体。单子的能动性体现在它表象活动而它的精神活动则为知觉、灵魂。表

    30、象的清晰是单子等级划分的标准,最低级的单子具有细微的知觉能力构成植物;相对高级的单子构成动物灵魂;最高级的单子构成理性灵魂,存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具有知觉能力。单子决定万物实体即常变常新的有机体“世界”,单子各等级程度间并不存在截然的区别界限。各物种间、个体间是具有连续性的。莱布尼茨以单子的连续性试图解决唯理论一直以来所割裂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心灵与身体以特别密切的关系相互依存。而后他用神正论来解释了伦理问题,认定自由与必然和恶的产生歧义问题是神的正确性的解释。必然与自由是一种逻辑关系,必然等同于必然理由,自然等同于充足理由,物理的恶语伦理的的恶都是上帝创造的和谐秩序本质都是善的,而

    31、物理的恶则是凭借自然的秩序带来的惩罚,并非对人的有意伤害,其存在的充足理由是事物间相互补偿的平衡。而伦理的恶事为衬托善而存在的。人有选择善恶的能力,并因为自身选择得到上帝的报偿与惩罚。一直在革命与保守间摇摆的唯理论,终因其自身体系的问题,而为莱布尼茨借助单子间联系的问题推回了神学的传统。表面上意识与物质的问题被莱布尼茨用“前定的和谐”所解决。然“前定的和谐”就其本质来说也只是前定论的一种阐发而已。神正论视恶的产生式为了证明神的正确性终于使得唯理论离开了人文主义的革命阵营。 纵观唯理论的发展,起源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崇尚人文理性,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个人意识决定论的革命理论。但是心物二元论却导致了物质意识间不可跨越的鸿沟,而最后却不得不采用“前定的和谐”来弥合这个矛盾,重回到了神学的殿堂。但是在人文主义方兴未艾、基督教神学根深蒂固的时代,唯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些宗教色彩,张扬人的理性却是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的,不仅为向来作为主流的基督教哲学敲响了警钟,也为后来西方哲学向着崇尚人文理性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定稿]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从认识论角度.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4030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