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四问“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doc

  • 上传人(卖家):清风明月心
  • 文档编号:5828197
  • 上传时间:2023-05-11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42.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四问“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doc》由用户(清风明月心)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深化 考试 招生 制度改革
    资源描述:

    1、 四问国务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 计桥高考志愿研究院 赵京/文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之前没有发布这个意见讨论的内容,没想到这么快就进入了实施环节,现在看来这个意见显得有点匆忙了。我们第一时间关注该意见,并总结出几点问题,供参考:一、改革考试内容问题第一,先定一个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我对于高考改革一直有两个标准:第一,不要把成绩作为高校选择学生的唯一标准;第二,一定要给穷人家的孩子上大学的机会。当前高考制度的缺陷就是内容太统一。所有的学生都要通过一个叫“高考”的东西才能进入大学。这样的形式就造成了一些问题,高校的学习是对人

    2、的培养,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情。但是,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让所有的学生围着一样的内容,参加一样的试卷,造成的结果就是高考考什么学生学什么。不过,与没有恢复高考之前的状况相比较,现在的高考还是有很大成绩的。比如,在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的时候,全国人民也是一片欢呼。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形式出现,绝大部分人都是赞成的。虽然高考每年都饱受诟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考依然是中国目前最公平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公平,把国家需要的人才选拔出来,这类人才也可能是不适合参加高考的学生,比如,像钱钟书这样的曾经严重偏科的学生。而那些喜欢学习、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高考怎么改革其实对他影响不大。第

    3、二,对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规定的学习科目,是为了避免严重偏科而去考察学习的效果。考察的标准怎么确定?有没有必要强制完成所有科目的学习?比如,我认为我自己读书时候,就是一个严重偏科的学生,数学科目学习得心应手,可以达到班级前三名,而英语直到出国前都是使我痛苦不堪的科目。如果让我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先给我划分一个等级的话,我也不会考上北京大学。这让我支持这种改革,还是不支持这种改革呢?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美国的高考制度比较好,但是要知道,美国的选拔制度是个成本很高的制度,当你可以申请多所高校的时候,申请费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比如,一所学校的申请费为50美元,如果你要申请20所高校,那么就要花费1

    4、000美元,这对城市里收入较好的中产阶级来说,可能是完全可以负担的。美国之所以能够采用这种制度,与他们的发展水平不无关系。反观我们中国,假设可以申请20所大学,每所大学为100元,那这笔费用就是2000元,但是每年我们都可以通过新闻了解到,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家庭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就在一万元左右。这种情况下,即使那个学生成绩很好,他也很可能不能读一所好的大学,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获取更多大学的申请机会。第三,文中提到“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我现在就问,谁是那部分有需要的学生?如果这种考试没有得到和正式高考同等的重视,我就可以说肯定存在作弊、行贿受贿等破坏考试的行为

    5、。我们想想刚过去的2014年高考,即使在这种全国关注的正式考试中,都出现了代考、集体作弊的事件,那么,我们很难保证多次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会有更严重的问题呢?往往这种考试机会越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那种情况下,有钱有势的那部分人的机会也就更多了。最后我们回到我们探讨的问题,高校还能不能以这种成绩作为选拔学生的依据呢?相信各位心中都已经有答案了。第四,我特别不能理解“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做法。以北京市为例,这么多年以来,北京的所有中学每年都在做“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但是在高校自主招生的时候,又有哪些高校考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呢?如果之前没有这个东西,你创新一下也未尝不可,但事实证明

    6、这个东西几乎是没用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变成了一个很形式、很表面化的工作,最后我们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第五,全社会对高考考试内容是最关注的,因为“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高考考试的内容就是考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学校教学的内容。我们当然希望考试的内容适合于每位考生,能发现每位考生的亮点,但是想想这也是不可能的。我特别不能理解的问题是,为什么全国高考考试要试图用同样一张试卷?高考的关键问题是名额分配问题,而不是考试形式问题,况且每个省份的高校录取都是独立进行的,假设某省计划录取的一本考生人数为两万人,那么该省高考排名靠近前两万名的考生就能读一本,这与是用哪张试卷把这两万名

    7、考生区分出来的没有任何关系。要想保证完全的公平,那高考不仅要全国统一试卷,而且要全国统一录取,这与我们教育改革的方向明显是不符合的,是不可能做到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区分一个省份的学生就比另一个省份的学生优秀呢?据我所知,北京市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全国其他身份。而且,在我们这里咨询的学生中,也有从外地转学到北京上学、参加高考的学生,最后他们的高考成绩并没有比北京学生明显好。二、改革录取招生机制问题第一,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我们暂且不论加分本身合不合理,先回想一下,当年我们也是打着教育改革的口号给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当时的初衷是什么?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手段促进体育和艺

    8、术这两个领域的发展?是不是想丰富大学生的多样性?且不论考生当时选择体育、艺术的动机是怎样的,他们当中确实有些人是真正喜欢这个的,而且还做的很好。现在一纸文件下来要求取消这类加分,那些原本可以走这条道路读一个好学校的学生怎么办?这样一刀切的方法是不是缺少权衡呢?我再说一句,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比较好的机制,把那些真正是国家二级运动员、钢琴十级的学生选拔出来,方便高校发现他们?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体育、艺术加分的项目不能现在取消,至少要到2018年取消,给现在的考生3年的缓冲时间,因为在高一的时候,他们可能就是想通过特长生加分考大学的,当时是有这个加分政策的。他们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对未来

    9、充满希望的家庭,他们也都在为了自己的大学梦想坚持着,现在突然要面对这样的状况,我想他们的心里肯定不会好受。我们制定政策的时候,不能说取消就取消,要为孩子们考虑一下。第二,我想大家现在比较关心的就是自主招生问题。想想我们开始实行自主招生的原因是什么?是赋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权,让高校除了用分数之外,可以用其他方式选拔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比如,某位考生在数学方面特别有天赋,还在国际数学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可惜该同学的英语是零分,如果我是北大数学系的老师,我想录取这位考生,该考生就应该被录取,这是自主招生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把自主招生放到高考之后进行,他的英语高考分数考了零分,那么他还能不能参加自主招生呢

    10、?作为高校我还能不能看到数学特别好的孩子呢?高校该怎么实行其自主的选拔权?而文中的几个附加条件:参加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高校考核。我认为就是人为地把考生做了分类,这样自主招生就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申请的了,就很有可能埋没一些上文所说的“数学天才”,那我们的自主招生还有什么意义?是不是跟自主招生的初衷相违背了?关于自主招生的时间安排,我们计算一下:高考结束的时间是6月8日,假设6月9号学生开始阅读高校自主招生的章程,接下来是选择学校和准备申请材料,大约需要两周时间;然后是学校要考察学生是否可以做自主招生、审核材料等,这也需要两周时间,这时时间已经到7月初;初审通过之后的笔试、面试需要三周的

    11、时间,时间差不多就到了八月份;学生至少需要三天时间填报志愿,然后紧接着就是各个批次填报、录取、补录等等,最后还有发送通知书,能保证9月1号学生全部收到通知书吗?我们假设能完成或者可以推迟开学,我认为哪一种的情况都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现在我们想想,参加自主招生的学校有多少所?自主招生的名额占有多大比例?绝大部分没有参与自主招生的高校怎么办,难道是等着自主招生的学校把事情做完,然后再组织学生填报志愿?这样整个过程的社会成本要多大?我想这一段时间,每位高三家长心里都不会轻松吧,起码这个高考过后的暑假活动安排是全部泡汤了。第三,我们承认完善选拔机制不是一件好做的事情。我在这里看到的最多的就是标准、条件

    12、、程序。这让我想起来,全世界推崇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我从来没看到它们的招生标准是什么,既没有规定SAT不能低于多少分,也没有规定你的GPA要达到多少。我认为这类名校之所以有充分的选拔机制,与它们没有明确的标准是有关的。它们也不存在录取分数的说法,可能会偶尔公布一下申请与录取的比例是多少。离我们比较近的香港地区的大学,它们的选拔标准也只是把高考分数作为参考条件之一,也只是公布一下大致的平均分,也没有固定的选拔标准。所以,标准是说不清楚的,一旦把高校的标准固定下来,高校的自主权就没有了,现在要求高校出台这样的标准,我认为不是一件好事。第四,我们的高考录取改革一直在尝试当中,现在还不能确

    13、定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是否就是好的制度。考后知分填报在某些省份是合适的,但不一定在每个地方都合适,北京市一直是考前填报志愿,诚然考前填报的填报难度是增大了,但是这种填报是根据平时成绩填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合理的。比如,我本人就是考前填报的受益者,如果当时采用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我很可能就不会被北大录取。考后知分填报在报考难度上是小很多、简单很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合适的。我认为各地方要根据各自的情况,合理制定录取规则,完成招生计划。比如,北京市和上海市存在多年的考前填报志愿,我认为肯定有它们存在的合理性,现在改为全国统一的考后知分填报并不是说一定不好,但是这种统一的做法肯定鲁莽了些。三、综合

    14、改革试点的问题第一,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的设定。考试由原来的“3+X”变为“3+3”,会不会造成学习物理、化学等难学科目的人数减少?还是“高考指挥棒”在起作用,我需要的是分数,个人兴趣爱好是服从于取得高分的基础上的。我们还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这类问题对大学的专业设置会产生什么影响。我想,我们文理不分科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是希望造就一个全才;全才是少数的,发现自己并通过努力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人才比较现实。以我自己学习的经验来看,高中要把这么多的科目全部学好并通过考核,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第二,英语分两次考试,是不是全国统考?怎么保证成绩的真实性?这种表述会让人与前文中的外语科目不变、分

    15、值不变产生混淆。这里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没有搞清楚,很多地方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如果选择两个试点区域,可以把这些问题都明确那样最好了。四、改革高考招生计划分配问题 第一,关于高考招生计划分配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具体的调整方式暂且未知。我想起之前的一种说法是按照省份的考生数进行平均分配,假设这种分配方式可以实现,那么这种分配方式是否就代表公平合理,那些大学里的学生就是适合读大学的学生?比如,美国高校招生的时候就采取了这种做法,结果美国学校里几乎看不到黑人学生。后来美国政府不得不规定,每所学校里必须达到一定比例的黑人学生,而不是按照人口均匀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弱势群体里的学生。但在20

    16、00年前后,美国白人上诉到法院,要求人人平等,不应该给黑人固定的招生名额。高校招生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如果我们对招生计划均匀分配,如果我恰巧是山东省的考生,那我肯定愿意这样的方式。这让我想起当年的异地高考,当时我就发文章说这种争论到最后很可能就是一场闹剧,现在看看异地高考也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对招生计划的重新分配,在短期内肯定不会走上平均分配的道路,这里面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户籍限制,这又要回到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上来了。所以,不能仅仅看到表面现象,以山东或者河南考生多就要求平分招生计划。如果北京大学的招生名额被平均分配,是否要求北京工业大学的招生名额也平均分配?是不是从此中国大学的学生来

    17、源的比例都要一样?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省属高校,其绝大部分生源就是本省考生,是不可能面向全国招生的。这个问题该不该解决,怎么去解决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我们要想想,高校当初为什么没有实现平均分配招生计划的格局?其实,高校的发展与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在高校建设初期。第二,关于增加重点大学对农村考生招生名额的建议。我想起好久之前的一篇报道,报道中提到农村来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重点大学的教学要求,在与同学竞争的过程中并不占优势,这是不是造成了重点大学的资源浪费呢?政府行政命令式的强行做法是不是对的,也有待观察。 题外话虽然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已经明确,但我们

    18、从这个文件中看到的是一种很急切的心态,想多快好省地解决问题,想通过这一种方法解决不同地方的不同问题,这样会不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呢?我认为要好好地试点,把能暴露的问题暴露出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做错了事情可以改。但是高考是关乎社会民生的大事,是关乎千千万万幸福感的大事,是关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事,是关乎中国梦的大事。我认为再怎么慎重、再怎么深思熟虑都不为过!名师解读:改革将给高中教育带来四大变化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分决议的后续举措,9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称意见)。意见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省市用

    19、于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着实牵动着众多学子与家长微博的心。这样的改革将带来什么改变?我们下面对其中的重要信息进行详细解读。意见中信息量较大,重点有五件事:(一)、文理不分科。高考微博成绩看六科,3主科+3会考成绩进行“PK”。三主科指的是“语数外”,三门会考成绩是从“理化生,史地政”6门课程中自主选择三科。(二)、语数外这三科150分不变,另外三科以等级形式评定优劣。外语是一定要给2次考试机会的;而会考科目教育部鼓励各省安排2次考试,分担考试压力。(三)、平衡教育资源,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四)

    20、、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五)、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后进行,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这些改革措施的颁布,将给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与学生的成长过程带来以下四方面的巨大改变:(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可以想象到,在改革措施实施以后,学生们不会再像近些年一样,到了高三就被压得喘不过气。相对地,他们的压力会分散在高一、高二各科会考阶段。产生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尖端学生会在初中阶段(或初中毕业后立即开始)进行高中数语外课程的学习。大部分高中学生会在高一阶段选好主攻的副科,也会在高二的某一阶段集中复习某一科。到了高三阶段,小部分

    21、英语比较好的学生会在第一次英语考试后放弃英语,主攻数学和语文。(二)高考与会考考试形式的改变有很多人在此前就猜测,如果只考数语外三科,那么这三科的难度必定会上升。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应该持保守态度。在9月4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的答记者问中提到:“改革探索的目的就是想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作用,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分散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校科学选才。”既然是要减压,就必然会对题目的难度上加以控制。因此,即便是增,也不会增得太多。而鉴于竞争压力依然存在,各省市也会从其他方面对考生的选拔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我们暂且不考虑综合素质之类的考试)。比如

    22、类似于江苏省一直以来施行的“3+2”(3主科+自选2副科)考试政策中,对于副科的要求是2科均排名全省前5%或10%的学生,才可能进入某某重点大学。这样的遴选最终成为一种选拔方式,也未尝不会。也就是说,对会考的成绩要求增高了。换句话说,会考将变成小高考。会考的时候,部分考生的家长们也会非常紧张。(三)高校招生形式的改变这样的改革会让高校的招生变得麻烦,因为每一个学院(甚至是专业)在招生时都需要提出自己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因此,在改革实行之初,高校便需要公布各院系要最终考核的副科科目。学生看到了,才会确定自己三年的努力方向。而当高一选择“失误”时,高二及时“改正”,也是来得及的。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刘利

    23、民所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高校的要求自主选择”,也正是扬长避短的过程。相信这种“麻烦”,是家长们愿意看到的。同时,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得知成绩后选择学校(尖子生参与自主招生考试),这也是给了学生与高校双向选择的机会。(四)高中安排课程方式的改变这样的改革,无疑对高中学校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首先,学生入学时,学校就要统计哪些学生要学习物理、化学和生物,哪些学生学习的是化学、生物和历史,等等。因此,大部分的高中也会顺应趋势,变为走班制的教学模式,到了会考临近的学期,就会多安排一些该科目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安排,就是一个头痛的事儿,更不要说如何分层教学,如何安排老师或是实验班了。我国正处在基础教育的改革阶段,将从今年起接受改革洗礼的上海与浙江,会为我们查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榜样。我们期待着,变革可以引起生活的不断改变,让教育回归本源,让青少年一代更加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四问“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2819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