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历史①必修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doc

  • 上传人(卖家):仙人指路
  • 文档编号:5828096
  • 上传时间:2023-05-11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47.5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历史①必修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doc》由用户(仙人指路)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历史 必修 13 至元 政治制度 演变 教案
    资源描述:

    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

    2、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思路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比较琐碎,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教师结合教材中所引的文献资料给予必要的点拨,并依据教材,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引用的有关材料,扩展学生的思维,用思考题的形式,有机地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串联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良好的历史学习品质与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一、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

    3、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老师提出问题: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学生回答:1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2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二、创设情景:多媒体播放宋以前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之处;反映了怎样的趋势?答案:丞相由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跪受君恩。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结论。由此导入新课。教学新课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承秦制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汉承秦制,汉

    4、朝在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上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汉朝继续推行皇帝制度。引用教材学思之窗的材料,说明皇帝的权威得到加强,上传下达的命令得到有效畅通,汉初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汉武帝加强君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一个标题了解:由于秦汉交替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西汉初期的皇帝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从汉武帝开始,这种局面无法继续下去了。因为经过七十年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国力强大,汉武帝又是一个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内外政策发生剧变,无为而治转为积极有为,对主要辅佐宰相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老师提出问题:汉武帝是如何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学生回答:汉武帝任

    5、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大事。3隋唐三省六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及以下材料,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实行三省六部制的背景,并启发思考: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展示材料:材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间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随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材料二 汉

    6、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在唐代,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宰相不能独裁。钱穆国史新论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分析: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三省分掌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

    7、政、司法、工程等权利。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通过分析三省六部的职能、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出其特点: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是相互牵制和互相监督的;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同时引导学生与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权被一分为三,皇权大大加强。实质是加强皇权,有效地维护了统治。由于上面的讲述已为分析这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因此,教师在此只需稍加指点,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老师总结: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专制主

    8、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4宋朝二府三司制度创设情景:与学生一起回忆初中所学北宋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宋初在中央,鉴于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指出: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5元朝中央制度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提炼出元朝中央制度的内容:元朝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新发展

    9、,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元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非常重视,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对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取得了卓越成绩。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西汉的郡国并行设问: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从此图中分析出统治者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后果?学生回答:汉初,地方上同样是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为巩固封建统治,实行郡国两制并行,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后诸侯国威胁中央皇权,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设

    10、问:举现实生活例子说明,目前中央向地方或省级机构向县级派出巡视小组的功能学生回答: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长官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尚官,东汉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2隋唐的州县对于隋唐的州县制度稍加解释,并指出唐又设立道,设监察使监察地方。最后指出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史权力的增大,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出现。唐朝虽然也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没有进一步采取彻底解决割据势力的措施,反而采取了“以方镇御方镇”的错误政策。这一政策不仅没有挫败割据者的野心,改变分裂割据的形势,反

    11、因战胜者分赃不均,重又挑起叛乱。唐无法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日益衰落,最终被藩镇所灭。3宋朝的路州县老师指出: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强化中央集权;赵匡胤本人是通过“兵变”的形式当上皇帝的,在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为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也必须强化中央集权。然后设问:“假如你是赵匡胤,建立政权之后你会怎么办?”从而导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学习。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曾召见大臣赵普,向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唐末以来战争连年不断的原因;二是如何平息战事、使赵氏天下长久的办法。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

    12、本原因是“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解决的办法是“剥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所以,宋初首先剥夺节度史的兵权,派文臣做知州,设路、州、县三级,来强化中央集权,重点就是改变唐朝后期以来 “君弱里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4元的行省制度设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和影响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措施?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分析。目的:为了吸取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管辖和统治辽阔的国家,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成为常设的地

    13、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影响: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三、汉至元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关系的特点及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学生自己概括的基础之上,教师可指导学生概括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必须服从中央;中央牢牢控制这地方官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地方官绝对依赖中央和君主。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指出这种制度对历史和现实产生了哪些影响?(不论有利与不利影响,只要有理就要肯定学生的意见,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本课小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

    14、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地方官对中央与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职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教材问题解答提示本课测评: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答案提示: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北宋增设参知政事

    15、(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学习延伸: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答案提示: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此问答案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鼓励。)课堂作业

    16、1“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2有清代学者指出:“光武中兴,贤主也。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欲使权不下移,政由上出也。”他所指的光武帝“政归台阁”是指哪一项举措的出现?( )。A起用布衣为相 B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C设内阁 D以丞相领政。3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制的优点?( )。A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 B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C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D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4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郡县制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A.B. C.D.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朝”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答案:1. B; 2. B; 3. D; 4. B; 5. C。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历史①必修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2809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