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历史专题四之选官制度.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中历史专题四之选官制度.doc》由用户(清风明月心)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历史 专题 官制
- 资源描述:
-
1、选官制度专题一、精研细节,弄清历史沿革1、秦两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 2、 西汉“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管理的后备人选。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推举人和被推举人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地方门阀凭借这种联系扩展自己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威胁。3、 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门阀世族借显赫声望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多遭排斥。4、隋朝: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5、唐代:科举制度继续实
2、行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及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科举取士依据成绩,扩大了统治基础。人才选拔、官员任用权归中央,科举士子成为“天子门生”,门阀势力受到抑制,地方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隋唐科举制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相较以前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更能满足中央集权政治的要求。首先,科举制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稳固了政权的统一。其次,科举制以才取士,能够选拔出比较
3、优秀的人才加入政权。再次,科举制考试有固定的考试内容,促进士子必须娴习辞赋,熟谙儒家经典,无形中加强了思想的统一。科举考试在唐代虽有较大发展,但在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它保留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门荫和科举的同时并举,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各个阶层的权利和矛盾,而科举制主要是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提供了一条途径。6、宋科举制完善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都与唐代有了很大的不同,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上承上启下、完备定型的阶段,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注重维护考试的公开、公平性,向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开放,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就其进步意义来说,
4、科举网络了大批英才,奠定了宋代文官政治的基础;它刺激了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尽管如此,宋代科举制仍带来了一定的弊端。例如,科举取士名额不断扩大,致使官僚集团急速膨胀,形成冗官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在历代科举制中,对宋代尤其是北宋科举的评价最高,北宋科举是中国科举史上所能达到的最合理阶段,大批卓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脱颖而出。7、明清:科举成为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二、思维拓展,材料阅读,思考问题材料1 本来,九品中正制下一个士人被评为上品或下品,是个人德、才问题,与家族血缘无关。“二品系资”后,与家族发生了关系,也只涉及“资”即官位,仍与血缘不相干。可是等
5、到“凡厥衣冠,莫非二品”以后,由于是由中正官与司徒府代表封建皇朝确定的,具有权威性;相应地这些“势族”子弟又往往最后达到官品高品,成为高官显贵,这样,时间久了,其人品、官品之取得,就不仅被看成个人德、才,而首先被视为出于整个家族血统高贵了。相反,“寒门”子弟屡被评为人品下品,充任下级官吏,时间久了,便被视为整个家族血统卑贱的结果。经过以上演变,终于人品转为门品,个人德才转为家族血统。过去是官品决定人品,此后是门品决定官品。这就是按血缘关系区分的门阀制度。至于庶人、寒人,因为本无人品,其中极少数人的官品是靠士族轻视的吏干、武功取得,家族仍需服徭役,血统之卑贱自然又在低级士族之下,因而也就被压在门
6、阀社会的更下一层,“士庶天隔”便是它的真实写照。 -白寿彝中国通史思考1 结合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与魏晋门阀制度形成之间的关系材料2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思考2: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材料3 史书记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大喜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思考3:唐太宗的言论反映了他怎么样的心态材料4 唐朝考试的科目,分
7、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皇帝下诏,临时设置。考试的时间是每年二月,故称“春闱”。唐人诗歌中吟咏科举考试者很多,如: “记得春闱同席试。” “都人看春榜。”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遂成为登进士科的代称。考试的内容,明经科主要考帖经,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朝野都重进士,轻明经,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参加进士科考试及第后,称“前进士”。新进士很荣耀,当时视为“登龙门”,誉为“一品白衫”。 思考4:结合上述材料评价评价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材料5 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思考5:上述材料反映了怎么样的
8、社会现实材料6 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其门客等享受此特权。赵翼称宋朝:“臣自太师及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若孙,及期亲大功以下亲,并异姓亲及门客;太师至保和殿大学士,荫至异姓亲,无门客;中大夫至中散大夫,荫至小功以下亲,无异姓亲。武臣亦以是为差以斯以观,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明朝初年袭元朝任子制,文官七品以上皆得荫一子以世受俸禄,称之恩荫生。清朝文职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监读书,称恩荫。此外,
9、因遇庆典而给予入监待遇的,亦属恩荫。思考6:上述材料反映了宋代以后的选官制度有怎么样的特点材料7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材料8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
10、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思考7(
11、1) 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2) 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3) 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4) 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材料9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其体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文章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