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doc

  • 上传人(卖家):仙人指路
  • 文档编号:5827620
  • 上传时间:2023-05-11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5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doc》由用户(仙人指路)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古希腊 罗马 政治制度
    资源描述:

    1、专题二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选官制度 知识整合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确立前提:秦统一全国;(1)统一的必然性:结束诸侯争霸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经济上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政治上看,长期的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局部实现了中央集权制,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从民族关系看,各民族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从民心向背看,长期的战争,使人民渴望实现国家统一。(2)统一的可能性:秦国通过改革,逐渐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制

    2、度。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强且采用灵活的策略。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2确立标志: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王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1)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 A 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人事任免权和军权。皇位世袭。 B 中央机构:三公制。 C 地方机构:全国推行郡县制。【复习点拨】 注意区别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官职的职权。丞相是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

    3、是秦始皇自掌军权。 注意秦朝不是最早推行郡县制,是第一次在全国推行。最高长官是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没有封地,只有俸禄,负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等,权力相对于诸侯小。它建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员的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完成,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特点:一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二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这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更能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4、(3)历史根源:一是理论来源于法家的“集权”思想;二是中央集权制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4)作用:A积极作用: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地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B消极影响:君主专制的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复习点拨】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

    5、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也就是说,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二、汉朝至明朝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复习点拨】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这种中央有权、地方无权的中央集权体制,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1、西汉(1):初期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方式,名义上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实际上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既建立郡

    6、县,又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实际上是独立王国。随着诸侯势力的增强,日益威胁着中央集权。(2)中期“推恩令”及王国问题的解决。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其目的是分割王国封地,使其最终无实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2唐朝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唐朝中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政,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从军权入手、全方位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宋代是对地方控制最严的朝代。这种控制是全方位的:行政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在

    7、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财政上,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送交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这些措施,彻底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为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种下了祸根。4元朝行省制度(1)目的:元朝建立后,面对辽阔的疆域,为了对全国行使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并把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划归中书省管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2)影响:行省制度的设置有效加强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省被确立为地方一

    8、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直到今天。5明朝:明朝建立初年,在地方上仍袭用元朝的行省制度,后来明朝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名称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在地方设三司分权,加强中央集权。三汉朝至清朝君主专制的演进【概念解析】君主专制是封建专制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权,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在具体运转过程中,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占主要地位,所以分割削弱相权,是统治者解决皇权和相权矛盾的主要手段。1、两汉设尚书台、侍中西汉初年,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隋唐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者互相

    9、牵制: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同时把决策与行政相分离,是政制史上的一大进步。3 、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4、 元朝一省制: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熏天,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5、明废宰相、设内阁 (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2)内阁的设立A、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10、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明成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B、实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C、职能: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升降、职权大小存在不确定性(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用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6、清朝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1)清初:仿明制,设内阁和六部,但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3)雍正:设军机处,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A、最初设置的目的:起初是

    11、雍正帝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始设军机房,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B、职能和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呈皇帝的旨意办事,跪受笔录,然后传达到中央和地方官员执行,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C实质: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时期科目方式标准评价察举制汉孝廉明经推荐、考试结合德行汉武帝时期大量人才涌现九品中正制魏晋推荐门第世家大族把持,不利于中央集权科举制隋至清末进士明经考试考试成绩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

    12、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拓展链接 1、【综合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总体上说,其核心就是权力高度集中。专制主义指君主独裁,与民主对立;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与分裂割据对立。在中国封建社会,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最后集中到皇帝(专制主义)。这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在矛盾主要是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之争。从汉代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围绕解决这些矛盾展开。其演变的特点:(1)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它在中央层面上所体现出的机构分工是既协调又牵制,既提高办事效率又进一步加强君权。

    13、它一直影响到后世,尤其是六部的设置及其职责划分,一直沿用了下来。(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表现在: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加快民族融合;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的范围内传播。其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后期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空前强化的专制易形成暴政;衍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易出现政治腐败;思想文化控制的加

    14、强,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2、【材料阅读】宰相制度的兴废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这是由君主专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专制君主集大权于一身,又经常在内廷决定军政大事。君主既离不开宰相,又最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宰相本身并无独立的权力,不管当时的地位多高,仍然是君主的头号奴仆。宰相职权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参与机密,参加诏令的起草、审议与传达。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1)秦统一后,宰相的正式官称是丞相,有时分置左右,以右为上,称“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丞相的称“中丞相”。(2)

    15、汉初沿秦制,以丞相或左右丞相为宰相之职,称相国则地位稍尊,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汉武帝以后地位日渐重要,宰相的职权也就逐渐转移到尚书台长官的手中。西汉末年,丞相改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但各朝的情况不完全一致。隋及唐初,三省长官并为宰相,成为正式的体制。(4)北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

    16、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熏天,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6)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3【分析比较】(1)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2)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

    17、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3)分封制与郡县制:A 时期:分封制盛行于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虽然也有一些朝代实行分封,但不占主导,郡县制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B 前提: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打破了了贵族制下的血缘关系,按地域划分进行管理;C 权利:分封制下受封者在封地拥有较大的权力

    18、而且实行世袭,而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D 与中央的关系: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易发展为割据势力,而郡县必须服从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E共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了积极作用。4【拓展分析】三省六部制度及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之间有分工也有合作,形成相互牵制和监督的关系,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兵权,建立了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中书省制定决策,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下设六部执行。中央或地方各部门呈上奉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上请皇帝批阅

    19、,门下省有封驳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可以驳回修改。这一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于膨胀,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这一制度为后世沿用。 科举制: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孙中山曾经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这里的“中国的考试制度”说的即是科举制。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5年)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魏

    20、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制度的进步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动了中国封建制度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所以科举制与教育关系十分紧密。教育旨是培养人才,科举考试旨在选拔人才。第二、培养和选拔了大批的政治人才和专门人才。第三、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落后的荐举制和察举制,抑制了贵族世袭制和门阀制度,。第四、提高了各级官员的素质。 科举制度的弊端: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

    21、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读书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科举制度导致人们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5 【学法指导】以朝代为线索把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注意区别各朝代设置官职的名称、职能;结合政治学科政体方面的有关知识分析理解;6 【重点浓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线索:君主专制皇权至高世袭,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夏商王位世袭制西周分封宗法礼乐秦朝皇帝三公郡县;西汉初期郡国并行,丞相位高权重;武帝推恩察举,设尚书令侍中;魏晋选官九品中正;隋唐科举制初形成,三省六部确立,唐末藩镇割据;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督知州;转运使转赋税;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管财权;元朝统治辽阔疆域,建立行省制度;中书省行中书;明朝初年沿袭行省,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废宰相设内阁 清朝 清初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顶峰。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2762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