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理论探讨.doc

  • 上传人(卖家):仙人指路
  • 文档编号:5824642
  • 上传时间:2023-05-11
  • 格式:DOC
  • 页数:36
  • 大小:95.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理论探讨.doc》由用户(仙人指路)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现代 学校 制度 建设 理论 探讨
    资源描述:

    1、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理论探讨 沈阳市第六十三中学 姜绍强本文是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理论探讨,归纳了很多专家视点和实验区实验研究工作的理论探讨,不是定论。因此,仅供参考,我们将随着我区“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研究课题的逐步确立和实验研究工作的深入,逐步完善、深化我们的认识,并不断修正。第一部分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背景从社会层面讲,整个社会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政府目标层面讲,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教育的现代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教

    2、育体系的基本框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而上海提出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系列的现代化将是一个历史的进程,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进程。在转化中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最终还是要依靠一所一所学校的现代化,学校现代化依靠教育体制改革,制度是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现代化学校的建设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构建现代学校制度逐步提上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一、国际背景:近十余年教育领域的几大改革 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下列内容为主的教育改革思潮、运动或实践:全民教育运动;教育成为国家行为;在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推进过程中,重新

    3、思考、研究如何选择教育服务以及如何给教育定位。同时,教育行政机构向学校放权、校本管理、学习型学校建设、学校效能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上述教育改革思潮、运动或实践,构成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大背景。这种大的背景,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将继续产生影响。 二、国内社会背景:社会变革与三大文明建设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逐渐进入了社会变革期,经济、文化、教育、政治诸方面的体制开始变革,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先后被提上议事日程。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到十六大召开之前,我国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经济上“脱贫奔小康”,实际上是一种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不全面的

    4、、不均衡的小康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综合发展等具体目标在内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五统筹”的基本思想,并要求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推进、整体实施。2004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三大文明建设并列,写进了总纲。这说明,协调进行三个文明建设,已经由执政党的意志转化成了国家意志。 按照党中央制定的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计划,到2020年前后,要把我国基本上建成学习之邦;到2050年前后,要瞄准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更高的水平上全面建成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要想达成上述目标,把我国全面建成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就

    5、必须形成与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相配套的上层建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用改良的、渐进的方式完成对于现行学校制度的改造,形成与知识时代、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时代基本相适应、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三、国内教育背景:现行学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政治文明建设的复杂性和我国地域、学校的巨大差异性及其它原因,使得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在学校制度方面出现了一些前进中的问题。比如:(1)教育行政机关的负责同志类似于“大校长”。公办中小学类似于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分支机构,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明,在人、财、物、课程及其它教学业务方面政府对学校统得过死,校本

    6、管理远未形成,依法自主管理难以实现。(2)现行学校制度特别是现行学校评价制度有一些负面引导作用,导致了现代教育观难以贯穿、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素质教育难以全面实施,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的目标难以全面实现。(3)公办中小学应获得的公共教育经费难以及时、足额到位,校长不得不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筹集经费,难以把精力集中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课程管理,用来规范政府应承担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共教育经费责任的有关制度不能落实。(4)部分“国有办学体制改革试验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在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的筹集及管理、生源、与母体校的关系等方面,出现了制度层面的一些亟需研究的问题。(5)大部分学

    7、校的产权制度不完善。资产的数量、比例构成、归属、流转等不够清晰,国有资产流失或减值比较严重。(6)制度因素导致部分学校的人力资源、货币资源、设备设施资源、信息资源、无形资产资源以及学校所在社区中的一些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学校效能相对较低。(7)部分学校校长缺乏民主意识,个人专断作风比较严重,经验化、非制度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在现行学校制度中缺少对校长的有效的制衡、监督机制,教职工难以有效地介入学校管理工作。(8)制度的分割作用,导致部分学校不能与社区、家庭沟通,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参与、配合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学校也很少介入社区的文化建设。 这一切,都与学校制度的相对落后、现代学校制度尚

    8、未系统建立有一定的关系。制度障碍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较大的障碍之一。 四、现代学校制度提出的发展沿革1 早在中国入世前的1998年就在全国的基础教育领域率先将教育定位于服务,并以此为指导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体现了与时俱进、发展的精神。2 教育部领导同志自2002年夏季以来多次指示,要求开展现代学校制度的实验研究。3 2003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上海举办了“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研讨会”,与会代表集中探讨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4 “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被列入“十五规划”的国家重点课题。由此说明,国家已正式开始从上向下推

    9、动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2003年11月18日,基础教育司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召集“十五”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理论与时间研究”大型开题报告会,来自8省市的政府、科研、基层学校的70位代表列席,全国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计划也随之推开。5 2003年12月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式下文,建立9个“国家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6 2003年1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列为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目标内容之一。7 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发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第九部分“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中明确提出了

    10、“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新要求。8 2004年3月国务院转发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列专条,要求开展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9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4年工作要点把现代学校制度的实验研究列了进去。10。由教育部规划司牵头,拟于2005年开始编制2006-2010年中国教育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为了编制好该计划,教育部拟定了一批短期重点课题,现代学校制度研究被正式列入。五、提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间接原因教育股份制的成功实践;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借鉴;现代教育理念的启迪(公平、效率、个性、受教育者的选择)。六、提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直接原因把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提到基础教育改革日程上来的直接

    11、原因是教育改革到了必须扫除教育制度性障碍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提出健全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以及走向学习型社会,建成“学习之邦”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带动政府与学校职能的重新定位和调整,这与全球性的教育重构和学校重建运动是同步的。对应于这样的目标,重新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建立相互援助、相互制约的制度体系已是当务之急。七、现有学校的基本体制及其存在问题体制的弊端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有三种存在形式: 公办体制学校;民办体制学校;混合型办学体制学校(国有民办学校是典型代表) 公办学校是现行学校的基本体制。突出特点是:主体单一、权力集中。 在市场经济条

    12、件下,在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中,公办学校体制越来越显露出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办学经费短缺,发展力量不足。 2、公办学校被政府管得太多,学校办学自主权极其有限。 3、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育人模式,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育评价的模糊性一、中国基础教育质量存在着模糊性;二、这种模糊性已经构成了中国教育评价的盲目性,而这种盲目性又恰恰遮盖了教育在体制和机制上的弊端,使教育成为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这些年,我国教育改革的力度是以往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的,素质教育的提出表达了我国新的教育立场的确立。但是,在改革中,我们比较多的是注意具体的改革对象及改革方法,如学校管理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学生德育改革以及人

    13、事制度、分配制度、高考制度、招生制度等等那些直接面临矛盾的对象或领域,而相对忽视教育的生存性制度改革。八、全国9个作为国家重点课题承担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城区:上海闵行区、上海浦东新区、海口市美兰区、宁波市海曙区、大连市中山区、第二部分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与特征一、概念释读现代:表示性质,相对于“传统”;具有阶段性和时断性。现代学校:所谓现代学校,实际上指的是近期的、未来的学校,是相对于传统学校而言,是能够反映现代社会特点和要求,体现现代教育特征的学校。制度:制度不仅是文本性的表述,它还表现出一种权力、意志、方式乃至习惯,进而表现出一种文化,并由此表现出事物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现代学校制度概念一

    14、:是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学校依法自主管理,指导和约束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现代学校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主体,是实施国民教育的重要保障体系。概念二:所谓现代学校制度是指符合现代教育基本理念,构建学校法人制度以确立学校的主体地位,以学校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新型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制度。其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前提,确立学校的法人主体地位是关键。现代学校制度是一个在实践中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动态概念。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开展现代学校制度的实验研究,逐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

    15、 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特别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需要; 是切实普及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需要; 是进一步解放教育生产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学校效能的需要; 是使学校尽快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校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学校、建设学校健康的组织文化、推动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的需要; 是加快校长和教职工的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的各级各类

    16、人才的需要; 是保护各方权益、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和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需要; 是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推动社区教育、加速建设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是发展我国现代意义的、与知识社会相适应的教育科学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管理学理论的需要。 三、现代学校制度的特征论述一(一)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能够敦促并保障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 无论是设计还是修订、执行现代学校制度,都应当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确保该制度能够敦促并保障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最优发展);能够引导校长把主要精

    17、力用于研究、领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课程的领导;能够引导学校持续地提高学校效能。在现代学校,要特别注重研究“学生的学”,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促进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尽管有的学校是股份制学校,甚至是教育集团、企业集团下属的学校,但是,“学校就是学校”,学校不是股份制的工厂。企业关注的重点是资金的流转,学校关注的重点是观念和知识的流转,两者有本质的不同。现代学校制度要引导学校和学校的校长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环节上,放在激励教职工和学生来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上,公关、筹集经费等事务,不应当成为校长的首要事务。 (二)能够有力地推动现代学校文化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传统型学校

    18、”向“学习型学校”发展 现代学校制度能够从制度层面有力地推动“传统型学校”愈来愈接近于建成“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学校是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人们得以不断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望,并持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在这里,学习的责任已被置于组织的管理系统,学习已成为包括教育培训部门或人事、人力资源部门在内的各个部门以及每个员工的共同责任,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无论在校内哪个部门,学习与工作都已融为一体。当然,从全球来看,对于“学习型学校”的研究和实验刚刚起步,大体上还处在“概念校”阶段,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都未取得一致性意见。对于“学习型学校”,我们应当以积

    19、极的态度去认识和实践。 (三)能够推动和保障学校形成清晰的学校产权 学校资产指的是学校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所谓产权清晰,就是:产权有多少,要清晰;产权的构成比例,要清晰;产权的登记手续和归属,要清晰;产权的流转程序,要清晰;产权的增值或减值(如折旧、报损、报废),要清晰。应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的要求,通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动校产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做到“校底清楚、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四)能够保障学校依法自主、民主管理,形成校本管理的

    20、机制和民主治校的制度基础 学校具备法人地位,形成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增加教育供给(或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有助于为学生个性的多元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确立了学校的法人地位,就等于确立了学校的“三性”:人格独立性,财产独立性和债责独立性。在债务责任问题上,在“非现代学校制度”下,政府对国有独资学校要承担无限责任;在“现代学校制度”下,政府对国有独资学校和政府拥有股份的具有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学校,应当只按照政府所拥有的股份在学校总股份中所占的比例,对学校的债务承担相应比例的有限责任。 过去和现在,政府对于国有国办中小学的管理,事无巨细,几乎什么都要管。通过制度建设来构成新型的政、校关

    21、系,决不是要把政府(包括政府的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简单地分开,决不是要减轻政府应承担的对基础教育的责任特别是经费方面的责任,反而是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一步明确对政府的问责制度。通过现代学校制度来构成新型的政、校关系,是要转变政府对学校的管理程度、方式和内容,要把政府对学校的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转变为宏观指导性调控管理,由宏观、中观、微观都有的管理删减为一般只进行宏观管理。 所谓校本管理的机制就是:教育行政机关应当把学校的日常管理权下放,交还给学校;学校管理机制的形成和运行、学校决策的制定、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师的培训、教职员工的管理、学校文化的塑

    22、造,都要从该校所具备的条件、从该校特有的文化特点、从学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从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需要等因素出发,突出本校特色,逐渐建立起具有本校浓厚文化特质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现代学校制度能够确保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管理行家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并为行家治校提供系统的制度保障。作为一所现代学校的校长,应当有能力把学校建设得愈来愈接近于学习型学校、发展型学校;应当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人文意识、文化精神、民主思想;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懂经营之道,善于“经营学校”。 现代学校制度能够保障教职工依法、有效地参与学校的管理。民主治校是教育管理民主化的基本内容,要避免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闭会期间的工会(

    23、教育工会)、学术委员会、职务职称评审委员会等组织成为行政首长的“御用工具”、花瓶。 现代学校制度能够保障学校所在社区中的各种组织及家长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传统的“社区与中小学互动”,主要是在人、财、物方面的互相支援;现代意义的“社区与中小学互动”,开始由人、财、物方面的互相支援发展到了影响对方的制度层面的问题,通过外因导致对方的内因起作用,引起对方的“质”的层面即制度层面的变化。 (五)能够逐步地、有序地允许家长、学生自主择校 目前我国广大地区还不能完全、无条件地允许家长、学生自主择校,但在少数发达地区,将来逐渐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以后,同一学段的教育服务的提供方有多所学校,教育服务的供给远远大

    24、于了教育服务的需求,这时,就要逐步地、有序地允许家长、学生自主择校。理由如下:首先,是教育事业的本质所致。教育事业既然是服务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只能是教育服务的“买方”选择教育服务的“卖方”,学生、学生家长选择现代学校。其次,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逐渐供大于求所致。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服务资源按照从低学段到高学段的顺序将先后逐次出现供大于求,自然逐次形成了各学段的买方市场。最后,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基础教育领域的需要。通过竞争,卖方就必然会低下“高贵的头”,通过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提高学校效能来与周边的同学段的学校竞争,争取有权自主择校的学生。 论述二1学校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独

    25、立的法人。 2政府权力下放,与学校构成新型的政、校关系。 3学校依法自主管理,行家治校,形成校本管理机制。 4学校管理民主化、法制化、人本化,全面关注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5学校、社会、家庭良性互动。 6要能够有力地推动现代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学习型学校、发展型学校的建设。 论述三1 依法自主经营的学校制度,包括学校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政府职能与学校职能的分离、国家权利与学校法人权利的分离、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等内容;2 科学、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包括校本机制和人本原则,以及依法治校、民主治校、专家治校、以教学为中心、允许学生自主择校等内容;3 家庭、学校、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包括

    26、社区、家长、学校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学习型社区等内容。 论述四现代学校制度的体制特征,有四种类型l. 政校分离、产权明晰、学校自治、利益共享;2. 产权明晰、利益共享、学校自治、服务社会3. 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利益共享、学校自治;4. 独立法人、学校自治、开放办学、利益共享。四、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性从特性的角度分析,现代学校制度除了具有时代性,较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外,还必需具有人本性、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发展性和生态性等六个基本特性。(一)人本性当今时代,“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我们考虑、处理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首要原则和出发点,社会发展必然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27、都应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全面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发展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实施现代学校制度时,也理应把“以人为本”作为首要的而且是最根本的原则,并把作为我们发现、界定、思考与解决学校教育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对“人”及“人性”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比较久远的话题,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曾作过广泛的深入的探讨。马克思从现实的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人看作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给我们认识人的本质奠定了思想基础。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又有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重新展开了探讨,形成了各种人本主义理论流派。人本主义理论把实现人的幸福和快乐作为最大追求,强调

    28、人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要求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实现人的潜能,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想观点。但人本主义所指的“人本”在当今时代已发生较大的变异。当今有关人的理论研究,例如教育人类学对人则提供了最新的解释。毋庸置疑,人及人的教育需求是教育的重要基础。人为了自身延续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发明了教育,人也因此能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这个观点为历史上大多数教育家所认可接受。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教育的意义的本身就在于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人是教育的对象。当代教育人类学家们则更鲜明地指出:“人是需要教育的动物”。 这些观点论述都指明,学校是

    29、因为人的教育需要而出现与存在的,学校工作则是藉由各种有效的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手段来促进和实现人的发展为目的。因此,现代学校制度不能抛开和脱离人的教育需要,应从如何满足人的教育需要,从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来满足人的教育需求,最终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发展,这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最重要的价值所在。现代学校制度所指的“人”,应包括全部的有教育需要且与学校利益相关的人群,主要是学生、教师和校长,此外,还有家长与家庭所在的社区成员,其他与学校工作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这里面的“人”,不仅是指群体的人,而且还包括个体的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教育管理学取得了一些共识:学校不再是

    30、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社区成员等诸多人的要素,因此,不能像管理工厂生产线一样管理和经营学校,也不能像对待冷冰冰的机械产品一样对待那些有生命活力、有情感需要、有思想的、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及有关人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应从以往只重视静物,转向对人的关注,思考如何促进人的发展。这种观念已经,许多国家包括国内许多地区的教育改革措施也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从人本性的角度看,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和实施首先保证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权,具体而言,就是要确保生命安全,防止学生的身体和生命受到损害。学生的身体受到侵害,会给学校教育制造障碍;学生生命

    31、受到威胁甚至丧失,更会使学校和各种教育制度淡然失色。因此,在现代学校制度中,应把尊重生命和确保生命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对学生生命安全和学校安全管理的规定纳入其中,学校也应制定相应的校园安全管理计划。其次,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要满足人的多元需求,如情感、兴趣、意志、欲望、价值选择等。第三,现代学校制度及其实施要充分反映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上,还表现在态度、习惯、信仰、需要、观念等方面。第四,现代学校制度的实施要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人类学家指出,人尤其是儿童具有“明天性”。虽然今天学校教育还要以传授过去积累的系统知识与技能为主,但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

    32、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把现代学校制度与传统学校制度区别开来。(二)民主性现代学校制度的民主性首先体现在全体学校成员所具有的理念方面。目前对民主有不同的理解。“民主”的本意是指“人民的权力”或“人民当家作主”。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把民主视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标志”,具体而言,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也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后来,他的追随者作了更为具体的解释。 在他们看来,民主首先是指由人民统治,由人民掌握绝对权力,直接地或通过代议制间接地行使权力的政府;第二,民主是指与以上结构类似的社会或州的政府;第三,民主是指社会平等的信念或实践;第

    33、四,民主是指强调个人价值或个性的统一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些观点在后来欧美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例如,基于以上民主的理念和观点,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美国学校中,大力推行教师和学生民主管理学校的措施,不仅大大改变了学校组织的本质和学校管理结构,改变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而且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做法逐渐成为美国学校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对我们来说,学校民主应是民主观念在学校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应包括三层内涵:第一,学校民主是一种有效的学校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尊重、信任与接纳,民主参与,交流、沟通与合作,公平竞争,共同分享成果等。第二,学校民主是一种学校成员的

    34、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学校成员在相互尊重、互相合作、体谅宽容和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处理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三,学校民主具有其特殊的道德意义。许多教育家都曾指出,民主问题是体现个人尊严与价值的道德问题,因此,民主的学校可以通过互相尊重、互相容忍、授受关系、总结经验等,来实现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培养个性。我们认为,学校民主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师生交往中,体现在有组织的学校活动中,体现在学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体现在学校与社区、家庭以及其他成员的沟通与合作中。现代学校制度要把实现学校民主作为其重要的使命。从学校民主的理念出发,设计和制定一整套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确保所有学校成员的基本民主权利,如

    35、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表决权等,学生、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员有权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权反映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有权获得有关的知识和信息,有权参与学校决策过程。校长对此负有重大的责任,校长有责任制定和实施学校民主管理的政策和制度,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素质和技能,以在学校中实施民主领导。在设计和实施现代学校制度时,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定,将民主参与的观点和做法纳入学校管理的制度体系当中,凡是与教师、学生、家长等学校成员有关的而且有能力处理的事情,应交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并负起相应的责任。最近,德国教育部提出,要从家长、学生、学校大会、教师大会四个方面来构建学校民主的框架 ,这个新的改革

    36、动向可供我们在设计现代学校制度和实施学校民主管理时参考借鉴。实现学校民主管理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术。采取民主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不仅可以让学校作出更好的决策,而且能促进学校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根据学校成员参与的程度来区分,民主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主要有会议讨论、征询意见、民主集中制、合议制、教师参与、家长参与等。其中,如何召开各种会议需要认真研究和设计。此外,学校还要预防过度民主和民主缺失两种倾向。过度民主不顾学校的具体实情,追求所谓的完全平等,其结果不仅会造成学校权力界限模糊,甚至是权力结构和指挥混乱,而且会造成学校管理机构臃肿。同时,在学校中,民主缺失的情况也非常严重。不少校长“独揽大权”,把学校看作

    37、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领地,从主观上排斥他人参与学校管理。这两种倾向都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避免。(三)科学性现代学校制度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制度要素的合理性上。一般来说,制度要素可从成员、工作、权力三个维度来分析,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现代学校制度的分析。从成员维来看,现代学校制度应涉及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成员等,需制定相关的制度。从工作维来看,坚持以教学中心为出发,可把现代学校制度分为内核性制度与外辅性制度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及其考试评价制度、教研制度等;后者主要是为了辅助和促进教学工作的制度,如学校会议制度、校产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从权力维来看,现代学

    38、校制度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来构建学校权力结构,分别明确规定各自的职责、权力范围。第二,科学性体现在具体制度之间的完善性上。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体系是由各种指导学校工作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构成的,我们可以参照类型学的方法对所有具体规章制度进行分类,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之间应相互联系,不能相互矛盾。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的内容,要注意与其他制度的相互关系,避免冲突和遗漏。同时要注意规章制度在批准和发布程序上与其他规章制度的统一性,防止规章制度的审议、批准、发布程序发生错误和政出多门。一般而言,学校规章制度有些由学校校长办公会和行政会通过即可,有些规章制度事关学校整体发展和教师切身利益,则需

    39、递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才行;讨论通过的规章均应由校长签发,以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第三,科学性还要体现在制度文本的规范性上。现代学校制度需要用一定的文本表现出来。文本写作一般有特定的要求,要做到形式规范同意,文字明确具体,表述简明扼要,体例保持统一性。可采用序言、主体、附则式,也可以采用总则、分则、附则式或条目式。每项规章制度都应有具体执行部门,配合执行部门和违规监督部门。如有的学校在制订管理规章制度时,只有执行部门,没有违规监督部门,虽然制订了制度,却因不规范,造成没有检查、没有落实,形同虚设。(四)开放性现代学校制度的开放性首先应按照开放系统的组织结构来设计。学校开放系统涉及到校外关系和

    40、校内关系两个方面。就外部关系而言,现代学校制度要着重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社区、家庭之间的关系。就内部关系而言,现代学校制度要充分考虑学校组织内部各种关系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如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学人员与行政教辅人员的关系等。这些都需要在学校章程和有关规章制度中作出明确规定。其次,现代学校制度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包括教育资源获取和共享方面。各种教育资源是达成学校目标和完成学校管理的基础。对学校而言,除了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外,具体的物资、办学经费、管理信息等都非常重要。目前,从总量上看,学校资源依然是紧缺资源,经费投入不足,师资整体素质和质量尚待提高等。因此,更有必要

    41、加强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交流共享。第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开放性还应体现在学校评估机制上。我们要把制定新的学校评估体系作为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可以尝试引入各种因素来评价学校。我们比较赞同将社区、家长作为学校评估的主体,来改变只由教育行政部门评估的单一性。南京市教育局最近提出要建立和公开学校综合质量“排行榜”,让家长知晓学校升学率、就业率、教学质量、学生发展等反映学校综合质量的信息,推动学校之间的竞争,这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在构建学校与政府、社区和家庭的新型关系方面,从我国现实出发,可以分两步来实施。第一步可以先行探讨学校与家庭与社区的关系,建立学校与社区、家庭之间的一种互动机制。早在20世纪60

    42、年代,欧美国家就已经开始探讨学校与社区、家庭之间的关系,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制度关系。例如,规定学校必须向社区成员和家长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介绍学校的需求和活动,并制定反映公众利益和要求的教育政策、教学计划;同时,学校要把家长和学生看成是伙伴,要重视家长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学校和家长都要在也因此这种制度环境中实现发展。近年来,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摸索如何构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良好关系。2003年7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通过2002年教育(修订)条例,明确规定家长、教师和校友代表可以参与校政,并把此规定视为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举措。台湾地区也正在准备修订有关教育法律,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决

    43、策和日常事务;成立刚到一年的台湾家长团体联盟也十分积极,提出要制定家长参与教育法,来建构家长全面参与教育的机制。从总体上看,建立良性的学校与社区、家庭关系,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引导家长和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而不是放任让他们来干扰和妨碍学校的工作。最近,宁波市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成立了校、年级、班级层级的“教育议事会”,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事务,探索学校与家庭、社区沟通的模式。第二步是在建立学校与社区、家庭互动机制的基础上,探讨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是政府要真正转变对学校的管理职能,彻底改变直接行政指挥的做法,减少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的依附性;有学者指出,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政府不

    44、是教育服务的生产者,而是提供者,这种认识对重新设计政府的教育职能有积极意义。此外,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成为经营管理学校的主体,形成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近年来,美国的新学校设计运动特别强调要赋予学校行动的能力,即学校执行某种教育理念和教改计划的主动性、自觉性,这是教育改革获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设计和实施现代学校制度时,我们可以在学校的法人地位,校长的责任、权利与录用,教师的招募、使用,学校经费的筹措,如何增强学校的内部活力等方面深入探索。(五)发展性所谓发展,都意味着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范围的积极的、向上的变化,或某一方面困难的克服、问题的解决等。对学校来说,发展意味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

    45、数量的增长、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成员的成长、办学总体水平的提高,等等。发展性应该成为检验和评估现代学校制度有效性的标准。学校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来分析。就个体层面来说,现代学校制度除了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之外,还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长的成长与发展、家长的发展和社区成员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主体的发展,包括生命安全的确保、身体的成长、个性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学业的进步和成功、终生学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等。教师的专业发展表现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增长、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临床能力的增强、教育观念的更新等。校长的专业成长包含校长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的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的改变

    46、、教育孩子方式的改善、营造民主型的家庭环境,甚至是成为教育行家等,都可视为家长发展的特征。此外,社区成员也要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和营造的环境中得到发展,成为学校的合作伙伴。就组织层面,现代学校制度要促成学校的发展、家庭的发展和社区的发展。学校发展成果表现为学生的进展与变化、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声誉的提高。有学者指出,学校发展的关键应该是在理想目标与现实条件之间寻找机会,努力创造学校教育发展的时空;核心应该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学校应当把教师和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学校的责任是在人的主体性多样化发展的行为中实现社会主流价值的追求,同时在促进学生的现代发展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六)生态

    47、性现代学校制度的最终要构筑学校的生态环境,或称之为学校组织气氛。国外有学者曾将学校的整体环境作了描述,认为学校组织环境由生态、环境、社会系统、文化四个方面组成。 生态是指学校的物质因素,主要有学校规模、建筑设计、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还包括用于开展活动所使用的各种技术和装备等;环境是指学校社会组织方面的特征;社会系统则特指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包括学校是怎么组织的,决定是怎么样决定的,由谁作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模式、有什么样的工作团体等等。文化则指代表组织成员特征的价值观、信仰、准则和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法”。构筑教育生态,可以从两种视角来分析:第一,从学校的活动边界来看,学校以

    48、学生为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考虑学校的活动和制度设计。学生的差异性是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管理在其宗旨上应当是实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的现状决定了学校发展必须整合其集体的知识资源以服务于学生的多元化要求,学校制度的有效性应体现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上。第二,从学校的必备功能来说,现代学校应该是学园、家园、乐园、花园和E园。根据学校所持的办学理念,实施现代学校制度的学校应该有多种表现形态,例如:人本型学校、学习型学校、发展型学校等。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国外就有学者提出建设“人本型学校” 。其基本特征包括:人本型学校就像教育性社区,学生在其中经由合作的互动与经验学习;从心理学及社会学的观点而非狭隘的道德教条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及行为;自律取代严格的教师控制。持人本型控制意识的教师有助于民主气候的产生;不拘泥于层级与规则,在意他人,师生之间能进行双向沟通、学生的自我决策增加等。所谓学习型学校就是在新知识、新技能、新观点等方面比别人学得更快的学校。当今社会,没有一所学校能够靠吃老本或靠拥有独门绝巧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理论探讨.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2464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