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参考模板范本.doc

  • 上传人(卖家):林田
  • 文档编号:5824436
  • 上传时间:2023-05-11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50.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参考模板范本.doc》由用户(林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三 辛亥革命 君主专制 制度 终结 参考 模板 范本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目的:通过对辛亥革命胜利和失败过程的讲述,使学生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组织宣传工作和指导思想,掌握辛亥革命从爆发到失败的历史过程,了解辛亥革命的正义性及其伟大意义,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从而理解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到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教学重点:1、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以及围绕三民主义纲领的论战;2、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教学难点:1、如何认识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2、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得与失。重要概念: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同盟会、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北洋军阀。第

    2、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具体而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民族危机主要表现在帝国主义加紧在中国的争夺,如对路矿权的争夺,日俄战争、英俄在中国西藏的争夺、英德在长江流域的争夺等。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各地的“民变”,教材没有举例。各地民变中影响较大的有1910年的长沙抢米风潮、1910年的山东莱阳抗捐税斗争,另外民族资产阶级还领导了一些斗争,如拒俄

    3、、拒法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1911年的四川保路运动等。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使清政府陷入困境,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客观的环境和群众基础。第二,随着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统治阶级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清末新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1901年到1906年,清政府实行新政的时期。在此期间清政府实行了一些新政,这是迫于三个方面的压力,一是帝国主义压力;二是立宪派的压力;三是人民群众的压力。清政府也确实感觉到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不变法就有可能垮台,所以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文化谝的改革措施,被人认为是“假新政中的真改革”。“新政”的主要内容有:1、改革官制

    4、;2、改革经济;3、改革教育;4、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第二个阶段是1906年到1911年,即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阶段。所谓预备立宪,即准备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清政府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并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但九年为期遭到立宪派的反对,立宪派进行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迫使清政府将预备期缩短为五年,决定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1913年召开国会立宪。但1911年“皇族内阁”的出台彻底粉碎了立宪派的幻想,促使一部分立宪派人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清政府的“新政”,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这与其主持者的主观动机并不一致。

    5、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第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了主观力量(阶级基础和领导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有两个条件:第一,20世纪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第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教育改革培养了一大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甲午战后的

    6、留日热潮,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当下层的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上层的统治阶级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时候,爆发革命便成为必然。由此可见:一场革命的爆发并且取得成功,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几十个人一时冲动的产物,甚至不是一个政党革命纲领或革命政策的产物,而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等“政治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唯心史观。伟人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历史的进程,但伟人之所以能够影响历史的进程,乃是因为在他的背后有着广泛的社会情绪。而芸芸终生之所以愿意跟随伟人的脚步,乃是因为相信他能够满足他们的欲望。二、资

    7、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此得名。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孙中山也曾寄希望于改良来推动中国的改革与进步。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

    8、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朝的统治,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宣传工作主要是介绍三个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及其著作;组织工作介绍了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三)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前有种观点,认为中国同盟会是在一系列革命小团体的基础上组建的,经过这十几年

    9、学术界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同盟会与各革命小团体虽然有些联系,但不是各革命小团体的联合。而是一个新的革命政党。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一)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在解释民族主义时,孙中山阐发了三点思想:第一,清政府不仅对内奉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它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且对外卖国求荣,完全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因此,推翻

    10、清政府,既可以解除国内的民族压迫,又可以打击帝国主义。第二,反满不是笼统排满,不是种族复仇。第三,反满不是为了兴汉,而是为了“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因此,民族主义对汉族而言是争取自由,对别的民族来说是平等博爱。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鲜明的特点。它同民族复仇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把反民族压迫同夺取政权结合起来。因此,对动员革命派和各族人民起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它最明显的缺陷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甚至幻想列强同情和援助中国革命。这也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2、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创立民国”。共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第二,按“革

    11、命程序”实现主权在民。孙把革命程序分为三个时期,即军政时期(以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训政时期(以法律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宪政时期(地方自治完备后,由国民选举代表组织宪法委员会创制宪法)。第三,新国家的政体五权分立。所谓五权,就是行政、立法、司法、考试权、监察权。这是孙在政体问题上的独创。3、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政纲中社会革命的纲领,其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实际上是一种土地国有政策。即把土地所有权和地租转交国家。这一政策有利于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垄断,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节制资本”,即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不许私人大资本家操纵国计民生,垄断经济命脉。孙中

    12、山的民生主义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首先,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把土地问题和发展资本主义联系起来的经济纲领,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其次,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反封建剥削的要求。但是,它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二)三民主义学说提出的重要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说它完整,是因为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说它明确,是把它与当时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纲领比较,它没有如菲律宾卡蒂普

    13、南运动和伊朗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那样的宗教色彩,具有强烈的政治明朗性;也不象青年土耳其党和印度国大党的纲领那样的君主立宪色彩,反映出明确的革命立场。三民主义学说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三民主义又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纲领。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一)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论战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形成后,引起了改良派的激烈反对,因而围绕三民主义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的地点主要在日本东京,也延及海外和国内;论战的主要阵地是民报和新民丛报,论战双方的主要人员,革命派方面有孙中山、章太炎等,改良派方面主要是梁启超。(二)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主要问题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4、进行。一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或者说是革命还是保皇)改良派的观点:1、清政府正谋求改革,使自己成为“良政府”;2、革命会杀人流血;3、革命将招致列强干涉和瓜分中国。革命派的观点:1、清政府是祸国殃民的“恶劣政府”,对内残酷统治人民,对外媚侍列强,丧权辱国。要救亡图存,福国强兵,必须先推翻清王朝。2、革命固然会流血牺牲,但从长远看,是疗治社会的良药。革命付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二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即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改良派的观点:1、认为中国国民素质太低,“民智未开”,“未有共和国民之资格”。2、认为封建君主专制须经过君主立宪阶段,才能进到民主共和。革

    15、命派的观点:1、针对改良派“民智未开”说,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说予以反驳;2、革命派坚决反对君主立宪,主张民主共和。他们认为,民权的兴起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三是要不要社会革命(即是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还是维护封建土地制度)改良派的观点:认为中国土地制度优良,社会改革全然不必要。若进行社会土地改革,必然会使“下等社会”起而尽夺富人之田,祸乱天下。革命派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社会经济组织已弊病丛生,存在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这场论战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论战,帮助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

    16、知识分子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对一般民众进行了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教育;捍并宣传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使革命派取得了思想战线上的领导权,从而加速了革命民主主义的传播,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改良派不得不承认自己失败,1907年新民丛报被迫宣布停刊。当然,革命派在一些观点上也存在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见第56页)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场论战,应该更客观、理性。事实上,革命与改良,在近代中国一直是各个社会阶级的仁人志士在探求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救国方案或思维模式,并形成两条不同命运的救国道路。同时,这两种思想主张之间也并非完全对立,有时会发生转化。不管是针对特定的社会团体还是针对具

    17、体的个人来说,都不是铁板一块。如孙中山先生早年也有过改良的主张,还有一些早期主张改良的或参与维新变法活动的人士后来转向革命,如章太炎。究其根由在于,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改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革命还是改良,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历史状况、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客观条件。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一)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影响最大的的是1911年4月27日举行的广州起义,此次起义同盟会牺牲会员100多人,其中72人的遗骸被收葬于广州东郊黄花岗,故后

    18、人称之为“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虽然使同盟会的力量遭受重大损失,但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革命党人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使清统治者成了惊弓之鸟,同时它又极大地鼓舞了各地的革命志士,有力地促进了武昌起义的爆发。孙中山后来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二)保路风潮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将已归商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利权出卖给了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劣。清廷出卖路权的行径,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和保路运动,这实际上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和胜利进行了

    19、军事上的准备和提供了革命的契机。(三)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发动起义。共进会和文学社都是由同盟会成员组成的革命团体。如共进会的创始人张伯祥、焦达峰、孙武都是同盟会会员;文学社的蒋翊武、刘复基也都是同盟会会员。他们都是受同盟会的委派到湖北从事士兵工作。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成功。武昌起义后,首先响应的是湖南和陕西,各省也纷起响应,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不到两个月,已有14省宣布脱离清朝的统治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

    20、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的过程中,革命派既表现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在一些省份,旧官僚和立宪派实际上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这就意味着,革命虽然发展很快,但它的基础并不牢固,在它的内部和外部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南京临时政府的领导权主

    21、要掌握在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临时副总统是黎元洪,但没有到任;下设陆军、海军、外交、内务、财政、司法、教育、实业、交通九部,分设总长和次长。其中陆军、外交、教育三总长是同盟会会员。而当时孙中山为各部职权确定了一个原则,即“总长取名,次长取实”,九个部的次长都是同盟会的会员,只是海军部次中汤芗铭曾参加同盟会,中间又退出。另外临时大总统的政府秘书长是胡汉民,军队总参谋长是黄兴。临时参议院有43个参议员,其中同盟会会员33人,其他革命团体1人,倾向于革命派的士绅1人,立宪派8人。第二,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见P58);第三,南京临时

    22、政府期间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为什么说临时约法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这是因为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一些根本制度,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主权在民的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自由人权的原则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

    23、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这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第三节 辛亥革

    24、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对袁世凯的一再妥协退让,这典型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北洋军阀政权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北洋军阀对中国进行了长达17年之久的反动统治,直到1928年北洋军阀完全被国民党新军阀所代替。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政治上的军阀官僚专制统治表现在四个方面:(1)实行特务警察统治,剥夺人民自由和权利;(2)破坏共和国的民主制度

    25、;(如暗杀宋教仁是为了破坏国会选举和责任内阁制,用流氓手段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遣散两院议员,炮制中华民国约法代替临时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等。)(3)对外卖国,投靠帝国主义;(善后大借款、二十一条)(4)进行帝制复辟。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具体表现在(1)兼并土地,剥削和压榨农民;(2)借助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在文化思想方面,鼓吹尊孔复古,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北洋军阀政权代表了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袁世凯

    26、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党人进行的挽救辛亥革命成果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1、“二次革命”“宋案”的枪声使孙中山等人惊醒过来,看到了新生的共和国制度正面临崩溃的危险。为保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而国民党方面既缺乏兵力和财力,又内部意见不一致,结果不到两个月就失败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地方全部丧失,北洋军阀势力扩张到整个长江流域。“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2、护国运动1915年底,袁世凯准备复辟

    27、帝制,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护国运动很快席卷半个中国。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一片唾骂声中忧惧而死。3、护法运动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他变本加厉地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国会和约法是共和国的象征。孙中山看到了在段祺瑞等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华民国依然有名无实,因此,他明确提出要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号召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1917年,孙中山又举起“护法”旗帜,但他所依靠的是西南军阀,而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护法运动终归失败。(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挽救民主共和,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

    28、运动等重大的斗争,但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国事且每况日下。他自己沉痛地回忆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这一系列革命运动的失败说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历次革命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20世纪的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关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早在革命失败后不久,人们便开始对它进行反思。如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创作的阿Q正传、药等作品便是以辛亥革命

    29、为背景,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的冷静而深刻的反思。毛泽东也对辛亥革命得失作出了评价:他说,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发生在20世纪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为维护各自的既得利益,帝国主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势必互相勾结,共同镇压革命。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的弱点和错误。主要有革命指导思想、革命依靠力量和革命领导力量等三

    30、方面的原因: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革命派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只把封建帝制作为革命的目标,只注重政治制度的变革,而没有看到变革封建主义及其社会基础,削弱中国深厚的封建势力是更重要的任务。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致使一些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队伍,最终葬送革命。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参阅第13页),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联合新军(多数是穿起军装的农民和学生)和会党(以游民和破产农民为主体的秘密结社),但清政府被推翻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当时宣布独立的各个省

    31、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极力压制工农运动,解除民军武装。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孙中山后来说: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和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第一,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不能指导中国革命了;第二,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救中国;第三, 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能领导革命到胜利;第四, 由于前述三点,又说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必须有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领导阶级、新的革命前途。8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参考模板范本.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2443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