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文学类+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5817765
  • 上传时间:2023-05-11
  • 格式:DOCX
  • 页数:133
  • 大小:309.2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文学类+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文学类+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年高 语文 三轮 冲刺 文学 文本 阅读 浏览 文言文 古诗 模拟 摹拟 试题 精选 汇编 答案 下载 _三轮冲刺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文学类+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乡土熊启文“写小说真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的生活,一头挑的技巧。”说这话时,柳青已是名满文坛的青年作家,参与创办中国青年报,并主持文艺副刊工作。1951年9月,柳青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赴苏联访晤,为眷慕已久的托尔斯泰的顽强毅力和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所打动,被“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的创作理念折服,暗自做出了新的人生选择。作为从延安走出来的作家,柳青在每次大战结束后都发奋写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派往大连工作,写下种谷记,作品一完成,他立即回

    2、到艰苦的陕甘宁边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许多人想见世面,到各地游山玩水,他却埋头写铜墙铁壁,作品一出,他又开始计划着新的创作了。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是个千年不遇的新事物。“作家要进三个学校: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搞写作,就先到基层群众中去。”这位能讲英语、俄语,心怀文学理想的青年作家讲出石破天惊的话语,惹得同行们一阵侧目。那时文艺队伍不少人爱“做姿态”,下去以前大张旗鼓表决心,喊口号,下去三五天,找个堂皇理由陆续都回来了。然而,勘破红尘般决绝,柳青放弃舒适的条件,干脆把工作关系转到终南山下的长安县。那时,巨大的政治变化,必然带来经济和各种社会心理的变化,柳青认为长安县离城不太

    3、远,最能迅速、明显地反映这种变化,最能找到独具代表性的乡村“典型”,心目中的“英雄”。“要想塑造英雄,首先要塑造自己,要写英雄,首先要学习英雄。我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1952年9月,秋风乍起。柳青带着简单行李坐着汽车出了西安城大南门,下了最大一道坡,进入稍微宽展的土街道,就到韦曲镇。他住进县委大院一间平房,暂时担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农村互助合作。不久,又拔锅起灶,落户皇甫村。“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刚来皇甫村,柳青穿着熨帖的白衬衣、西装裤,戴着金色边框的眼镜,提着公文包,坐在牛车上,俯身看着老人和孩子争抢牛粪。遇见的村民嘟囔他:洋活得很嘛。柳青心头一震

    4、,第二天就在集市上买了农民的服装,换掉四个兜的干部服,头发剃光,抽着旱烟,挽起了袖口。要写好农民,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此刻,柳青想着在皇甫村尽量生活时间长些,真正进入到他的书写对象之中,“永远不失去一个普通人的感觉”。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古今几千年,农民过惯了一家一户的日子,穷了一家去乞讨,富了自家享用,没有互助的意识,谁能接受互助合作呢?农民常常是看着别人的样子走路,跟着发财,不跟着跳崖。柳青就先给党员、团员、村干部和积极分子讲互助合作课本,让他们带头示范。大伙都说,大道理都会说,可柳青讲得不让人烦,反而

    5、叫人爱听。有时没听到柳青的讲话,就有人念叨:柳书记今儿怎没来?光想听他说个啥,几天不听心里还蛮慌的。柳青坐在灯下写作。他计划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在那盏油灯下,身后的影子,像一位黑色的巨人一样守护着他,也守护着那一片光明。隔壁的邻居已经睡下,鼾声穿过土墙,听上去像地震。他出门投进黑夜,院子里的树影像泼了墨似的。那时枣子刚刚熟透,香香甜甜满树,他抹黑随手抓下一把,脆脆地嚼上。一股甘甜穿透全身,再听那鼾声,也不那么刺耳了。互助组的初起、整顿、发展、成熟,其中的曲曲折折、是是非非,柳青全都经历过。身居破庙,心向草棚,白天跑农村,晚上写笔记,他精力全都用在了农村农业上,

    6、体察各种人的思想和心理,让不同人物素材在他头脑中积累起丰富的记忆。写了不少,也丢了不少,剩下的反复研磨过滤,历经五年,四易其稿,小说才正式定稿。1960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引起极大社会反响。柳青随即着手第二部的写作,他是想把梁生1等农民创业的历程“印”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亲自参与创建陕西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县农业互助合作工作得以健康发展,成为陕西和西北的先进典型。当代作家路遥曾评价柳青的创作:“一只手拿着显微镜观察皇甫村及其周围的生活,另一只手拿着望远镜在瞭望终南山以外的地方,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显示了生活细部的逼真精细,同时在总体上体现出了史诗式的宏大雄伟。”柳

    7、青有心让自己的作品像从黄土塬上长出来的一样,浸满地气。他留心观察农村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用心揣摩“小说对象”的心理、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将每个人物使用的性格化语言都烂熟于心。梁生宝买稻种一段,把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艰苦奋斗刻画得逼真传神,使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统一在一起。作家“深入生活”的效果是用“生活深入作家”的程度来反映的。柳青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去做的。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说,柳青对普通农民从来不发脾气,也不说重话,要求脱产干部像和尚的木鱼子,“人家敲时嘴里还经常骂你,嘟囔你,那你也不能发脾气”。做农民工作,一次就讲一两个问题,用农民熟悉的语言和实例,把道理说深

    8、说透,让人们真正理解党的政策。柳青笔下的梁三老汉,是在泥土里扒拉一辈子的农民,善良、勤劳、倔强、保守,他由衷地感谢带来土地、带来创业希望的共产党,但又不理解、不能接受社会主义的新事物,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种种矛盾。写梁三老汉的时候,柳青不由自主地流泪,他是把梁三老汉当作自己的父亲来写的。这个形象,承载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的奋斗与辛酸。低于生活不是现实主义,脱离生活也不是现实主义。柳青深谙此理,他对贫苦农民倾尽笔墨,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他们身上,当然也包括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常常以托尔斯泰为标尺自省,不敢失去一个作家的良心,竭力在作品中体现出历史价值和作家的责任担当。注释:【1】梁生宝与后文的

    9、梁三老汉均为创业史中的人物。16. 文章第段中说柳青被托尔斯泰“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的创作理念折服,柳青是如何践行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述。17.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柳青的性格。18. 文章第段写了柳青塑造的梁三老汉这个形象的特点以及柳青创作时的情形。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的作用。19.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题目“乡土”的含义。20. 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段“惹得同行们一阵侧目”一句中,“侧目”的意思是“敬重佩服”。B. 第段“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指深入生活能让高妙理论转化为匠心独运的创作。C. 文章最后一段再次

    10、提到托尔斯泰,既是呼应首段内容,也是对主旨的进一步深化。D. 文章通过几段典型的生活片段,为读者勾勒出柳青的生活情景,内容丰富而生动。E. 第段对柳青深夜写作的描写,生动表现了他创作的勤奋和坚持写作的笃定信念。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太守与鱼徐海蛟那时候,羊续还不是太守,他只是一个懵懂少年。羊续喜欢钓鱼,经常背着钓竿,独自走到水边去。有时是一条清澈的小溪,自青山深处而来,只在水深处才有些许小鱼。溪水清凉,他把脚伸进去,水光一下子跳跃开来,调皮得很;有时是一条静谧的江,开阔处烟波浩渺,归帆点点,临岸的地方水草丰美,他安然坐在一截老树桩上,甩出鱼线;有时候是一片水量充沛的湖,像

    11、一面巨大的明镜,天光云影尽收其中,他会选择一块光滑的石头斜靠其上,一晃半日时光就过去了。羊续并不懂钓鱼之道,他只是觉得好奇,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有那么多可能,鱼竿一甩,不知会有什么奇迹出现,真是一件特别的事。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羊续特别爱吃鱼,因为家境贫寒,他们家不常能吃到鱼,鱼肉的美味对于贫寒之人是十分珍贵的。羊续就自己动手,满足家人和自己这口腹的念想。不懂钓鱼的羊续也并不常能钓到鱼,偶尔的收获,会让他格外欣喜,就是这偶尔的收获,吸引着他时常背着钓竿出去晃荡。直到有一天,羊续在那片经常去的湖边碰到一个年轻人,才明白了钓鱼的学问,这看似平静的举动背后有着颇具意味的生命哲学。那个人比羊续大不了几岁

    12、,可看起来要成熟得多,显得城府很深。羊续的鱼竿就搁在离年轻人不远的地方,他坐了近半个时辰却没有一条鱼上钩,而近旁的年轻人,一旦甩开渔线,不长时间,鱼就上钩了。接着他再次甩开渔线,不一会儿,鱼又上钩了。这样收放自如的钓技,旁人看着也有一种喜滋滋的心情。羊续开始只是心里羡慕,随后索性收了鱼竿,坐到年轻人身旁。“钓鱼的秘诀是什么?”羊续真诚又怯生生地问。“在于心静,垂钓者心里想着鱼,却要不动声色。放长线钓大鱼,就是这个道理,要让鱼以为你并不是在钓它,你只是给它奉送美味的大餐。这样鱼才能放心享用,垂钓者也才能心想事成。”青年人一副安然自得的样子,仿佛自言自语,他的话不紧不慢,却透着自信,透着洞悉世事的

    13、晓畅。少年羊续似懂非懂,但他似乎能品咂出里面的深意。他继续问:“什么样的鱼最易上钓?”青年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静默地凝视着湖面,看着风从水面上滑过去他才开口:“最容易上钩的鱼,往往是最贪的鱼,它们不愿到更偏僻的地方找食物,不愿自食其力。它们很容易成为别人案板上的食材。”许多年后,羊续还会时常记起青年的这番话。钓鱼,看似如此简单的一件事,其实藏着某种人生的玄机,每个人都是垂钓者,每个人也可能变成别人钓上的鱼。世间的机缘巧得很,羊续后来求学入仕,居然碰到了那个钓鱼的年轻人。不过那时,这个年轻人已不再有时间坐在水边安然垂钓,而是做了一方大员,他不再是过去那副俊逸的模样,他着肥大的肚子在酒桌上吆五喝六

    14、,红光满了地从舞榭歌台旁穿过,羊续一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后来渐渐熟悉了他的履历,便只能说世事难料。现在,那个睿智的垂钓者不再年轻,同时也丧失了智慧,羊续看着他,觉得他已经不可能再是垂钓者了,他现在成了鱼,一条很大很肥的鱼。他游走在灯红酒绿的浑水中,他觉得自己长袖善舞、泳姿绝妙,但不知道周边落着多少诱饵。每回见到他羊续就替他心寒:他怎么挡得住那么多水中的长线,挡得住那么多在暗地里闪着寒光的钓钩?果不其然,没多久,羊续就听到他出事的消息:他因无节制的受贿和搜刮,一夜间被打入大牢,几天后就死了。往后,羊续的仕途越走越开阔,他做了南阳太守,作为一方长官的羊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鱼与垂钓者的关系,羊续上任

    15、不久,府丞焦俭见太守生活清简,尤其伙食,总是青菜萝卜,甚至都难见油星。焦俭着实有点看不下去,他是真的关心羊续,差人打了一条鲤鱼,送到太守羊续家。尽管家里几个月不见荤菜了,羊续最后还是决定不吃那条鱼。他再次记起少年时坐在湖边钓鱼时听到的话,垂钓者和鱼之间的角色总是从一念之差开始转变的,他不想因为一个闪念而沦为案板上的鱼。羊续将那条名贵的鲤鱼悬到廊前屋檐下。冬天的风寒,很快将鱼沥干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鱼成了一个蜷曲的鱼干,羊续仍然不让家人将它摘下来。鱼干静静地挂在太守的屋檐下,成为某种固守的姿态,成为一句不言自明的告白。过了些时日,焦俭又想着给太守改善伙食,又差人打了一条鲤鱼。这一回羊续将焦俭引至屋

    16、檐下,“这条鱼是你上次送来的,我们都没动过,已经成了鱼干。这回送来的鱼你得带回去,否则我还是要把它悬到这屋檐下”。年关临近,给太守送礼的人纷至踏来,每一次太守都很淡然,将他们引到屋檐下,用手指着那条风干的鱼,鱼在冷风里晃动,轻轻打个转:“一条送来的鱼我都不吃,就这么悬着你们的东西不是我该得的,我不会收。”送礼的人都被屋檐下的那条鱼挡回去了,由此,太守也省却了诸多的麻烦。屋檐下悬挂着的鱼是太守内心不可更改的姿势。太守常常透过南窗看见那条干鱼在清风里晃荡,每次,太守心里都会想起那句话:每个人都是垂钓者,每个人也可能变成别人鱼钩上的鱼。(摘自读者2022年20期,有删改)16. 下列字形与加点字的注

    17、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懵懂(mng) 烟波浩渺 天光云影B. 品咂(z) 安然自得 自食其力C. 洞悉(x) 吆五喝六 长袖善舞D. 蜷曲(jun) 不言自明 纷至踏来1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开篇依次写到“清澈的小溪”“静谧的江”“水量充沛的湖”,既写出了鱼的生活环境,也暗示了羊续心理的变化。B. 羊续询问年轻人钓鱼的秘诀时“真诚又怯生生”,表现出羊续很羞涩,但又想弄清楚如何才能钓到鱼的决心。C. “最容易上钩的鱼,往往是最贪的鱼。”可以看出这时的年轻人见识不凡,洞晓世事,与他最后的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 年轻人回答完羊续问题后

    18、,“一副安然自得的样子,仿佛自言自语”,表现出年轻人傲慢、轻狂、自大的性格特点。E. “屋檐下悬挂着的鱼是太守内心不可更改的姿势”,这句话写鱼也在写人,表现了羊续的为官之道。18. 文章详写羊续悬鱼拒礼的作用是什么?试予以分析。19. 有人认为,钓鱼的年轻人从做了一方大员到在大牢中死去的叙述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你赞同吗?为什么?20.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每个人都是垂钓者,每个人也可能变成别人鱼钩上的鱼”这句话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泥人尹葛亮认识尹师傅,这大约要从朝天宫说起。 我成长的城市,是中国的旧都。老旧的东西是不会缺乏的。朝天宫具有庙会一类的性质。那时候的朝天宫,远没有现在

    19、的博物馆建筑群这样规整,有些凌乱。也是因为乱,所以带有了生气。有一个很大的类似跳蚤市场的地方,当时的气息很有些像北京的天桥。这市场里,有卖古董的,真假的都有;有做小买卖的,完全与艺术无涉;甚至还有敲锣鼓耍猴卖艺的。当然,还有一种艺人,是有真本领且脚踏实地的。他们往往有自己一担家当,左边放着原料,右边摆着成品。这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是即兴表演式的。比如吹糖人的、剪纸的,都极受孩子们的欢迎。 而尹师傅就是其中的一个。 如今记忆犹新,尹师傅在当时,是朝天宫的一道风景。凡到朝天宫,我是直奔他那里而去的。尹师傅的形貌,算是很有特色,总戴着度数很高的眼镜。眼镜腿似乎断过,缠着厚厚的胶布。藏青的中山装也陈旧得很

    20、,领子已经磨毛了,上面有些油彩的斑点。只是神情的专注从未变过。 尹师傅是个泥塑艺人。 第一次买下了尹师傅的作品,是一只“大阿福”。这也是尹师傅做得最多的一种娃娃。其实是一种儿童样貌的神,很硕大。后来回忆起,大致相当于千与千寻里巨婴的形容。这只“大阿福”是我对尹师傅感兴趣的开始。泥塑并非南京的特产,这就使得他的本事在一众艺人中显得特立独行。加上他又总是很寡言,即使在一群年幼的拥趸注目之下,也依然是很安静地做手边的事情。他有一本画册,上面整齐地画着用自来水笔描绘的图案,下面标着价格。这是他作品的样本,你若看上了其中的一种,就指一指。他点点头,就成交了一桩生意。由于他严肃的神情和沉默的态度,往往磨蚀

    21、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渐渐对他失去了兴味。当然他也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做他的事情。 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我便是其中的一个。因为我对不明就里的东西,往往有一种执着。时间久了,尹师傅也终于认识了眼前的小朋友,并开始和我交谈。话题开初都是很简单和日常的,部分是出于一个成年人对孩童的叛衍。尹师傅的南京话十分难懂,这是因为他吴语口音的浓重。当我渐渐适应了他的口音,有一天,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做的东西,有点儿老土,并拿了附近剪纸艺人的“森林大帝”作为辅证,说明他不够与时俱进。尹师傅扶了扶眼镜,很认真地看了我一眼,依然没有说话。但我不知道,我的话却在将来造成了他手艺的改革。 后来和尹师傅熟悉了,才从他的口中得知,他

    22、并不是南京人。老家是江苏无锡。无锡附近靠常熟有个地方叫惠山,出产着一门手艺,就是泥人儿。后来知道,这特产本有个凡俗的渊源,是寻常人家农闲时候的娱乐。因为它的全民性,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的说法。这门手艺后来的商业化,使一些专业作坊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袁、朱、钱几家。尹师傅的师承,就是这朱家。尹师傅有一整套的工具,从小到大,排在一块绒布里。最小的一个,用来雕刻五官的,是一根白鱼的骨刺。而对于戏曲的诠释,是他摊上的招牌,红衣皂靴的男人,瞪目而视。身边青衫女人,则是期艾哀婉的样子。我至今也并不知道是出于哪一出戏文。 以后的某一天,我发现尹师傅终于开始因人制宜,作品中出现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人物。

    23、比如一休和尚、蓝精灵等等,都是热播卡通片里的,做得惟妙惟肖。神情间的活泼,很难想象是出自严肃的尹师傅之手。出于友谊与感谢,尹师傅曾经为我专门做了一个铁臂阿童木。这时候,我们家里其实已经摆满他的作品了。 当我捧着阿童木,正欣欣然的时候,爸爸出现了。爸爸听完了一折阳关,正打算领我回家去。昆曲社和泥人排,成了父子二人在朝天宫的固定节目。妈妈从来不加入我们,说人家都只争朝夕,你们爷儿俩可好。一个遗老,一个遗少,都赶上了。 爸爸看了看我手里的阿童木,目光延伸至摊子上的其他货品。过了一会儿,突然说,画得真好。 我相信这是由衷的话,多半来自他的专业判断。我一阵高兴,想爸爸终于认可了我的兴趣与品味。 尹师傅头

    24、也不抬,轻轻地说,三分坯子七分画。也没什么,都是些玩意儿。 爸爸说,不是,这是艺术。 尹师傅沉默了一下,手停住了,说,先生您抬举。这江湖上的人,沾不上这两个字,就是混口饭吃。 都听出他的声音有些冷。 父亲便请尹师傅来家坐。在我的不断请求下,尹师傅的推辞显得很无力,随我们来到家中。一到家中,尹师傅眼睛就瞥见了茶几前的一幅山水,脱口而出:倪鸿宝。 这的确是倪元璐的手笔。爸爸遇到知己似的,说,师傅对书画有研究? 尹师傅欠一欠身:翰墨笔意略知一二,“刺菱翻筋斗”的落款,是最仿不得的。 爸爸说,师傅是懂行的。 尹师傅说,让先生见笑,胡说罢了。 爸爸切了茶给他。他谢过,捧起茶杯,信手抚了一周,轻轻说,先生

    25、家是有根基的。爸爸会心笑了,这些老人留下的东西,前些年可不好守。 尹师傅说,也亏了还有先生这样的人,祖上的老根儿才没有断掉。 爸爸终于说,师傅,别叫先生了。叫我毛羽就好。 尹师傅又半躬一下身,说,毛先生。 其实我并不很清楚是什么造就了尹师傅与我们父子两代人的友谊。以后爸爸来朝天宫,总也要到泥人摊上转一转,与尹师傅聊上一会儿。我并不很懂得他们在聊什么,但看得出,他们是投机的。甚至有的时候,尹师傅会忘记了还有做生意这回事情。这时候,他木讷的脸相也有些不同,变得些许生动起来。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_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不受时空束缚,自由灵活,展现了一个儿童眼中的泥人

    26、尹。 B.小说第八段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泥人尹手艺的渊源和师承,丰富了小说内容。 C.泥人尹转而制作一休和尚、蓝精灵等卡通人物的关键是我坦诚、直率地指出他的问题。 D.泥人尹称作品是“玩意儿”,认为自己只是混口饭吃,体现了他对于自己作品的不自信。 E.小说的语言平淡中有雅趣,多用短句,整体风格淡中有味,飘而不散,读后令人回味。12. 小说第二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3. 结合第至段内容,说说泥人尹前后态度的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14. “葛亮笔下的民间人物,像盐一样平凡,也像盐一样珍贵。”请结合这一观点概括小说中泥人尹的人物形象。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

    27、题。锦瑟柿事温新阶一锦瑟的爷爷是袁家街有名的文化人,乡下姑娘,就取了这个雅致的名字。锦瑟大学毕业两年后,回来接手了父亲的柿园,父亲交给她二百棵柿树和二百万的债务。她关闭了柿子酒厂,关闭了柿饼生产的工业流水线,她是笨人,她要用笨办法。辣蓼是做酒曲的原料,乡下人常用辣蓼泡青柿子。辣蓼是锦瑟采回来的,洗净了,放在一排筲箕里沥干了,排得整齐,花序朝着一边,垂在筲箕外。柿子也是锦瑟叉回来的。她会爬树,挥舞着金竹叉子,专选差不多大小的,长得周正,闪着青青的光泽的,叉子伸过去,夹住柿柄,扭动,柄断了,收回叉子,取下柿子,轻轻放入吊在树枝上的篮子里选好没破皮的柿子,温水洗过,篾折子上沥着。一排坛子洗得发亮,倒

    28、立在一码劈柴上,太阳亲吻着坛肚,反射着斑斓的光圈。望着这一排大肚将军,锦瑟有些乐不可支。烧开的水盛在一只一只陶钵里,已经凉了,没有一丝杂质,锦瑟的歌声惊起了陶钵里一圈圈涟漪。一层辣蓼,一层柿子,在坛子里一层层放好,两种过去从没有交集的生命,现在偎依在一起,感受彼此的温度、气味,聆听对方的故事。凉开水倒进坛子里,阳光铺排在水瀑上,如同在镜子上跳跃,哗哗的水声像黄瓜开花一样动听。性急的人还在坛子里倒进一杯白酒,让辣蓼和柿子的爱情加速发酵。锦瑟不倒白酒,她喜欢自然天成,她发酵爱情的不是白酒,而是时光。月亮落了,太阳升起,太阳落了,月亮升起,时光在阵阵松涛中流逝。辣蓼是柿子最好的情人,她调教他,影响他

    29、,让他褪掉青涩,褪掉莽撞和偏执,变得成熟、内敛、温婉和谦恭。锦瑟揭开盖子的一刹那,清香醉人。柿子脆甜嫩爽,弥漫着辣蓼的香气。一条街的人都来买锦瑟的泡柿子,没多久,锦瑟的泡柿子跑到美篇里,微信里,抖音小程序里,袁家街上就有了很多小车。风从山间刮来,起了一阵林涛。一山栎树,树叶小,叶面光滑,风吹过,响声干脆而不拖沓。风掠过了柿树的树梢,柿叶摆动着,叶柄像一个极不情愿跳舞的人被拉进了跳舞的行列,跟叶片的摇曳多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柿叶还是青的,仔细瞧,却有一丝暗红的叶脉像条条河流蜿蜒在叶片的土地上,在这里,人们收到了秋天的信息。柿园里行走的人是锦瑟,她骑电动车来的,带来一只新的竹篮。这只竹篮,过了圆刀

    30、的细蔑,还用黑色和红色的花篾穿了花。锦瑟懂得:这黑篾是用野核桃树皮煮的,煮红篾的则是用茜草的根熬出的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做篾货,更没有人花大功夫采这些植物的根茎皮来做染料染花蔑了。锦瑟用这篮子来装柿子。泡柿子是水果,腌柿子是小菜。锦瑟做的腌柿子特出名,街上三家饭馆都订她的腌柿 子。腌柿子这么受欢迎,锦瑟每年就只做那么多,你加钱她也不多做。城里来的客人要锦瑟到时给他快递几个腌柿子。锦瑟说不成,腌柿子不能离开泡菜坛子,没有泡菜坛子的水养着,就变味了,你只能来袁家街吃,到时我请你。客人又说用真空包装,把柿子和腌菜水一起包装后可以卖到全国。锦瑟笑一笑,为什么要这样?你还嫌钱多?锦瑟还是笑一笑, 我要那

    31、么多钱干啥?债明年就还完了,然后,够吃够穿够旅游就好。她说得淡定,说得毫不犹豫,说得不假思索,然后是嫣然一笑。太阳下山了,柿叶上的夕阳格外绚烂。月光如水,袁家街像一幅剪纸贴在大地上。锦瑟雇了很多人在刨柿子。从接手柿园以来,她就聘请了县气象台的研究生小严做她的气候顾问。几天前,小严就说了,一周无雨。锦瑟才找了几十个人来刨柿子,明天晒柿饼。饼房里灯光明亮,恍如白昼,几十把刨子刨柿子的声音煞是动听。虽没有刨青柿子的声音清脆,却不过是在清脆中略有了一点阴雨的潮意,又恰似二胡笛子之外加入了低音胡,声音有些低沉,但并不嘶哑。十几个壮劳力叉了一天的柿子,今夜要刨完。这是今年晒第二拨柿饼了,不久前也有过四个响

    32、晴天,已经晒过一拨。四个响晴天后,电力模拟太阳就能把柿饼弄干了。锦瑟关闭了工业化生产柿饼的生产线,她要用古老的方法,生产纯手工的柿饼。太阳是上天对人类最大的惠济,阳光照耀着一切的生命,照耀着每一朵鲜花绽放的过程,照耀着每一个生命变化的细节。用阳光照射即将成熟的柿子,让柿子的生命蜕变,以另一种形态延续生命的轨迹。锦瑟最爱阳光,也最喜欢接受阳光带来的馈赠。她觉得,浪费阳光是对上天的亵渎,是对自然的藐视。她不但充分利用阳光来晒柿饼,连晒柿饼的工具也是取自自然,她没有要父亲的那些不锈钢晒盘,而是请蔑匠编了一百块蔑折子。她的篾折子不像过去晒柿饼的蔑折都是用篾黄来编,她的篾折是用一匹一匹过了圆刀的竹篾编织

    33、而成,精致而细腻。明天,几千个柿子就要躺在那些篾折子上接受阳光的亲吻,一百张蔑折子在晒坪里依次排开,那是怎样的壮观场景。锦瑟和她的员工们要在蔑折子之间逡巡,不能让鸟来啄,也不能让它们在蔑折子上拉屎。员工们手拿着破搪瓷盆敲击,场子太大了,驱走了这边,那边又来了。小严借来了鸟枪,说要打几只下来挂在晒坪里,鸟就不敢来了。锦瑟坚决不同意,你放放空枪,吓一吓我没意见,真打是万万不行的。小严就在鸟多的时候把鸟枪对着天空放了几枪,几团烟雾在空中飘了不远就散了,蓝天依然像一面镜子,成为太阳干净的背景。这是锦瑟最高兴的时光,阳光把柿子中的水分蒸发掉了。她用传统的方法,把柿饼装进坛子里,让它们上“霜”,然后用红丝

    34、线十个一捆,装进蔑做的竹套里,最后再用上外包装,用作高级礼品的也有用小瓷坛做内包装的。锦瑟钟情于陶瓷器皿,它们带着泥土的气息,是泥土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在每一个安静的月夜,可以和它们对话。(有删节)16.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A.酒曲(q)筲箕(q)劈柴(p)B.陶钵(b)杂质(zh)发酵(jio)C、一刹(sh)那 茜草(qin)根茎(jng)D.不假(ji)思索 藐视(mio)逡(qn)巡1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首段叙述大学毕业的“锦瑟”的名字的来由,同时以“父亲交给她二百棵柿树和二百万的债务”扣住题目中的“柿事”,设置

    35、悬念,引发读者对锦瑟未来命运的关注。B.“她是笨人,她要用笨办法”,在对锦瑟坚持使用纯天然的传统方法制作柿饼的叙述中,暗含作者对她摒弃现代技术,不能有效提升柿饼产能的质疑。C.锦瑟“伸”“夹”“扭”“收”“取”“放”一系列动作简洁流畅,可见出身乡野的锦瑟,热爱家乡,吃苦耐劳,事事亲力亲为的形象。D.“月光如水,袁家街像一幅剪纸贴在大地上”使用比喻修辞,勾勒出月下袁家街清晰的线条,“贴”将袁家街置于大地的怀抱之中,营造了自然宁谧的氛围。E.本文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锦瑟的形象,将“城里的客人”“性急的人”与锦瑟形成对比,突出锦瑟的性格特点。18.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概括锦瑟用“笨办法

    36、”制作柿饼成品的全过程。(4分)19.鉴赏文中画线句子。(4分)20.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锦瑟的形象特点,并分析文中叙写“阳光”有何作用。(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锦城夜雨杜阳林成都的雨夜,适合思接千载心游万仞,酣眠似乎成为一种浪费。而我对这座常有夜雨的城市,更喜欢她另一个别名锦城。 锦城自古养蚕业发达,古蜀王名为“蚕丛”,西汉扬雄在成都赋中也称成都为“锦官城”。东汉时期,蜀锦畅销全国,成为朝廷重要的贡赋来源,于是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或“锦城”。 锦,与之成词的大多是让人沉醉的美好事物,比如锦缎、锦绣、锦书、锦心,锦上添花、繁花似锦、锦囊妙计、锦绣前程念及这个锦字,我的舌尖便仿佛噙

    37、着一片桑叶,暗自生香,绸般丝滑,清新怡人。成都既然自古被称为“锦城”,她是如何从内里生长出这种风流婉约气质,来匹配这个“锦”字的呢? 地理上看,成都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适于种桑养蚕。早在商周之时,古蜀先民就在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丝绸文明,并由此开拓了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使绚丽多彩的丝绸享誉中外。汉唐以蜀锦、蜀绣为代表的成都纺织业,号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行来到成都,赞叹这里是“锦绣之都”。遥想那历史气象,锦之城,丽之都,顿觉熠熠生辉。 李白曾歌咏“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38、。读此瞬间觉得满目锦绣,纯真自然,尤其这个“锦”字,立时仿佛整个成都都流光溢彩,随处都是风景。而若深究“九天”是如何“开出一成都”,就会发现,成都的出现,是造物主的恩赐,是大自然的杰作,似险峭悬崖上开出的一朵绝世雪莲。 当沧海变成桑田,大海退去波涛,成都平原周围的大山渐渐隆地而起。放逐于漫漫历史长河去追寻,海山之变,有多么惊心动魄,就有多少爱恨纠葛。 我瞬间明白,锦城的夜雨,其实来源于一场天际的奔赴和邂逅。 如果以浪漫之心来解读,锦城上空的云,既矜持又热情。白天她文静安然,宠辱不惊,一派平和,到了夜深人静之时,揣着热切而雀跃的念头上升,再上升,仿佛要将一腔话语向星星和月亮倾诉,让心思变成欢愉的

    39、雨水,抛洒人间。杜甫在水槛遣心中写道:“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多少缠绵悱恻,多少此情此景,都在这短短诗句里,有了景的动态,也有了情的波澜。 我喜欢锦城夜雨落地的声响。窗外雨水无尽,缠绵轻柔,雨雾和灯光相襄。房前的芙蓉和紫薇,银杏和梧桐,洋槐和香樟,水杉和雪松,无分你我,都浸润在朦胧的雨夜。雨丝从天而降,从枝叶树茎,流淌历朝历代的文人佳句。 我不禁揣测,倘若没了这从古到今的夜雨,锦城还是那个锦城吗?带着湿漉漉的深情,浸着三千年的诗意,在砖瓦木石之中,成都还能生长出另一种灵秀出尘的轮廓和肌理吗?一场春雨在夜间飘散,清晨才止歇脚步,在那个乍暖还寒时分,我走进了浣花溪的杜甫草堂。靠近这里的茅屋,我

    40、眼前仿佛浮现了杜甫的背影,他就在蒙蒙雨雾中穿行,灰衫旧袍,踽踽独行。踏着春雨的湿痕而来,我就是为赴一场隔世的崇敬之约。 沐浴过夜雨的草堂,薄薄的水气,氤氲出一个久远而动荡的时代。顶戴雨珠的小草摇摇摆摆,大唐的高楼倾了,庙堂散了,而诗句还在流淌,还在生长,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一种顽强而永恒的存在。我踏着昨晚的雨痕,萦绕于心的却是大唐千年不散的诗篇。 当诗圣杜甫辗转入川时,已人到中年。可他笔下所书写的锦城夜雨,却大有青春气息,此时的杜甫,多年漂泊,四下流徙,终究一家大小能在成都团聚,妻儿绕膝,家人有了一处安身立命的草堂,无论富贵或贫瘠,那都是杜甫珍爱的家。睡在自己家中,夜雨落下的感觉真好,有屋檐

    41、遮头,有寒室栖身,曾经的浪漫因子,在悲苦吟哦的诗人心中复活。他并非不懂得浪漫,不懂得审美,而是生活极少为他创造相宜的机会。感谢成都,容留了一个风尘仆仆的诗人,也用一场春天的夜雨,滋润出一派天真纯粹的喜意。锦城夜雨,是杜甫安定生活的鲜明注脚,每个毛孔都书写着他对当下的满足和惬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勾起杜甫喜悦之情的夜雨,她更像是梦之精灵,周身澄澈通透,只闪烁一点鱼鳞般的水光,在锦城的街巷游走,洗琉璃瓦之尘,拂青石路之灰。即使侧耳去听,也难以捕捉她洒向地面的声音,她灵动活泼,脚步轻巧细碎,一个“潜”,一个“润”,实在是神来之笔。 在杜甫离开一千多年后,我刚到成都,惊讶于这里春雨的“含蓄

    42、”与“体贴”,像是含羞带怯的深闺女子,轻易不肯见人,非要等到夜里,雨丝才如绣花针一般,轻轻飘静静舞,在清寂寥廓的空间,尽情抒发自己的喜悦。那一刻,我骤然懂得了千年前的杜甫,懂得了他的欢喜,也懂得他清晨望见“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盛大喜悦。 夜雨和杜甫相逢,将年轻还给他,将欣喜还给他,让他在一夜好梦之后,惊讶于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雨虽停了,薄雾未散,万物得以沐洗滋养,蓬勃生机,诗人也在刹那感受到了内心欢愉的力量。这力量和他泣血摧肝地吟老兵、唱征夫、哀流民不太一样,这是另一种美,自然而纯粹,剔透而纯真,让他暂时忘记了世间的苦难深重、哀鸿遍野。夜雨似乎是无情的,她并没有与百姓血泪混流一处,也没有

    43、故作时代的大悲之音,她就这样安静地出场,淡然地落幕。她的清淡内敛,却又是最大的怜悯,帮助一个诗人找回内心蛰伏的浪漫温柔,也用亘古不变的从容,夜夜叩访,将锦城浴洗一新。 (选自2022年第7期四川文学有删节)17. 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_ A.广袤(mo)邂逅(gu)缠绵悱恻(fi)B.险峭(qio)矜持(jn)风尘仆仆(p)C.氤氲(yn)贫瘠(j)熠熠生辉(y)D.蛰伏(zh)亘古(gn)踽踽独行(y)18.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乐府旧题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的古蜀王名。“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表现出蜀地风光秀丽

    44、,但战事凶险的特点。 B.杜甫的七言律诗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点明武侯祠所在地,表达人们对诸葛亮缅怀、崇敬之情。本文借锦城夜雨,作者“赴一场隔世的崇敬之约”,表达对杜甫的缅怀、祟敬之情。 C.“沐浴过夜雨的草堂,薄薄的水气,氤氲出一个久远而动荡的时代。”暗指“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D.“吟老兵、唱征夫、哀流民”可见杜甫是中唐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可作为佐证。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_ A.文章开篇点题,第段介绍了锦城名字的由来。“舌尖便仿佛噙着一片桑叶”“生香”“丝滑”“清新”,作者调动味觉、触觉、嗅觉等多

    45、重感官,形象表达“锦”让人沉醉的美好感受。 B.文章第段,从地理气候条件,丝绸文明历史发展,成都纺织业的成就等多角度分析锦城是如何从内里生长出风流婉约的气质。 C.第段援引李白的诗歌,咏叹成都流光溢彩,风光无限,但无法与都城长安媲美。 D.“似峭壁悬崖上开出一朵绝世雪莲。”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绝世”突显作者对成都极高的赞誉,由衷的喜爱喷涌而出。 E.“锦城的夜雨,其实来源于一场天际的奔赴和邂逅。”这句话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奔赴”,即主动奔向、赶赴的意思,表现夜雨降落锦城的急切与渴望。“邂逅”,即一场偶然又美好的相遇,表现欢愉之情。20. 赏析文章划线的句子。20. 综观全文,概括锦城夜雨的特

    46、点,分析夜雨与锦城的关联。22. 人到中年,杜甫笔下所书写的锦城夜雨为何大有青春气息?夜雨对杜甫而言,有何深意?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教师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乡土熊启文“写小说真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的生活,一头挑的技巧。”说这话时,柳青已是名满文坛的青年作家,参与创办中国青年报,并主持文艺副刊工作。1951年9月,柳青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赴苏联访晤,为眷慕已久的托尔斯泰的顽强毅力和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所打动,被“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的创作理念折服,暗自做出了新的人生选择。作为从延安走出来的作家,柳青在每次大战结束后都发奋写作。抗日战争胜

    47、利后,他被派往大连工作,写下种谷记,作品一完成,他立即回到艰苦的陕甘宁边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许多人想见世面,到各地游山玩水,他却埋头写铜墙铁壁,作品一出,他又开始计划着新的创作了。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是个千年不遇的新事物。“作家要进三个学校: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搞写作,就先到基层群众中去。”这位能讲英语、俄语,心怀文学理想的青年作家讲出石破天惊的话语,惹得同行们一阵侧目。那时文艺队伍不少人爱“做姿态”,下去以前大张旗鼓表决心,喊口号,下去三五天,找个堂皇理由陆续都回来了。然而,勘破红尘般决绝,柳青放弃舒适的条件,干脆把工作关系转到终南山下的长安县。那时,巨大的政治变化,必然带来经济和各种社会心理的变化,柳青认为长安县离城不太远,最能迅速、明显地反映这种变化,最能找到独具代表性的乡村“典型”,心目中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文学类+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17765.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