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孟子二章复习.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1.孟子二章复习.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1. 孟子 复习
- 资源描述:
-
1、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一、理解性默写1.孟子认为大丈夫做法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孟子认为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应该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孟子认为一个人的气节是非常重要的,据此,他提出了“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操守)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5.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二、问题探究1.“大丈夫”之说法古已有之,阅读本文,说说景春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丈夫”?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明确:“一
2、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即像公孙衍、张仪那样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的人。2.景春认为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明确:“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权倾天下,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自然可称得上大丈夫。3.用自己的话说说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2)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4.在驳斥景春观点时,孟子举了“妾妇之道”的例子,孟子对此持怎样的态度?在孟子眼
3、中,公孙衍、张仪等人不能称之为“大丈夫”的理由与“妾妇之道”的做法有何联系?明确:(1)妾妇之道,即以顺为正的做法,妻子应该顺从丈夫,孟子是痛恨这样的态度的。(2)因为做人也应该有原则,以正义为标准。而公孙衍、张仪等人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所以不过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5.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6.孟子是怎样来谈论“大丈夫之道”的?明确:既要有行:“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又要有志:“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还必须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这样才能称得上大丈夫。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明确: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8.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请结合文章和这一句子,谈谈你对大丈
5、夫的理解。明确: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理解:(1)心怀仁德,践行礼义。(2)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3)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9.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明确: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时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降低要求。10.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什么?明确:指的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1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大丈夫的标准?明确:富贵不能使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
6、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1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明确: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何估量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应当坚守原则,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1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如何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浩然正气。明
7、确:示例: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当遵守做人的准则,提高品行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如我们在路上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不能因为贪图钱财而将东西占为己有,应当坚持做人的原则,将东西还给失主。1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明确:“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是”指的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之谓大丈夫”的“此”指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5.请举两个实例说明你对孟子所谓“大丈夫”的理解。明确:示例:(1)文天祥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他宁死不屈,从容赴义。(2)闻一多一身正气,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拍
8、案而起,做最后一次演讲。富贵不能淫翻译下列句子: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译文:他们一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无事。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译文:孟子说:“这怎么能称为大丈夫呢?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译文:男子成年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5.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译文: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6.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译文:以顺从为准则,是妾妇的原则。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9、,行天下之大道。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8.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译文:实现志愿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愿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叫作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理解性默写1.文中所摆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第一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说明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句子是: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第一段阐述在思想上磨炼人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生活上经受磨炼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揭示磨炼结果的句子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6.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7.第二段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句子是: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11、喻。8.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9.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全文的中心句;文中用来警策激励人)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问题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文章侧重论述什么?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方面加以论证的。文章侧重论述生于忧患。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三个
12、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2.文章开头连用六个事例,有什么作用?明确: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3.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古代圣君贤臣,他们经历艰苦磨难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例举一例。明确: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4.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
13、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明确:示列: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地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一类人?明确:(1)“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2)“是人”指能够担当“大任”的人。6.孟子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的?分别是文中的
14、哪些语句?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又是什么?明确:(1)孟子从思想、生活和行为三个方面来分析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的。(2)思想上“苦其心志”,生活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上“拂乱其所为”。(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明确:(1)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炼意志。(2)启示:我们在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