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1.孟子二章复习.doc

  •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 文档编号:5815899
  • 上传时间:2023-05-11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49.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1.孟子二章复习.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1. 孟子 复习
    资源描述:

    1、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一、理解性默写1.孟子认为大丈夫做法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孟子认为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应该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孟子认为一个人的气节是非常重要的,据此,他提出了“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操守)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5.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二、问题探究1.“大丈夫”之说法古已有之,阅读本文,说说景春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丈夫”?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明确:“一

    2、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即像公孙衍、张仪那样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的人。2.景春认为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明确:“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权倾天下,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自然可称得上大丈夫。3.用自己的话说说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2)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4.在驳斥景春观点时,孟子举了“妾妇之道”的例子,孟子对此持怎样的态度?在孟子眼

    3、中,公孙衍、张仪等人不能称之为“大丈夫”的理由与“妾妇之道”的做法有何联系?明确:(1)妾妇之道,即以顺为正的做法,妻子应该顺从丈夫,孟子是痛恨这样的态度的。(2)因为做人也应该有原则,以正义为标准。而公孙衍、张仪等人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所以不过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5.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6.孟子是怎样来谈论“大丈夫之道”的?明确:既要有行:“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又要有志:“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还必须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这样才能称得上大丈夫。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明确: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8.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请结合文章和这一句子,谈谈你对大丈

    5、夫的理解。明确: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理解:(1)心怀仁德,践行礼义。(2)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3)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9.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明确: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时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降低要求。10.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什么?明确:指的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1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大丈夫的标准?明确:富贵不能使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

    6、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1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明确: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何估量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应当坚守原则,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1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如何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浩然正气。明

    7、确:示例: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当遵守做人的准则,提高品行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如我们在路上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不能因为贪图钱财而将东西占为己有,应当坚持做人的原则,将东西还给失主。1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明确:“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是”指的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之谓大丈夫”的“此”指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5.请举两个实例说明你对孟子所谓“大丈夫”的理解。明确:示例:(1)文天祥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他宁死不屈,从容赴义。(2)闻一多一身正气,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拍

    8、案而起,做最后一次演讲。富贵不能淫翻译下列句子: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译文:他们一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无事。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译文:孟子说:“这怎么能称为大丈夫呢?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译文:男子成年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5.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译文: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6.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译文:以顺从为准则,是妾妇的原则。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9、,行天下之大道。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8.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译文:实现志愿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愿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叫作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理解性默写1.文中所摆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第一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说明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句子是: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第一段阐述在思想上磨炼人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生活上经受磨炼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揭示磨炼结果的句子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6.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7.第二段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句子是: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11、喻。8.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9.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全文的中心句;文中用来警策激励人)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问题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文章侧重论述什么?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方面加以论证的。文章侧重论述生于忧患。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三个

    12、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2.文章开头连用六个事例,有什么作用?明确: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3.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古代圣君贤臣,他们经历艰苦磨难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例举一例。明确: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4.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

    13、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明确:示列: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地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一类人?明确:(1)“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2)“是人”指能够担当“大任”的人。6.孟子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的?分别是文中的

    14、哪些语句?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又是什么?明确:(1)孟子从思想、生活和行为三个方面来分析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的。(2)思想上“苦其心志”,生活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上“拂乱其所为”。(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明确:(1)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炼意志。(2)启示:我们在学习

    15、中,一定要有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性格,要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磨砺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8.“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句在全文有何作用?明确:内容上总结上文说明经历磨难的好处,结构上为下文张本。9.孟子认为磨难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挫败感会使人情绪消极,意志消沉。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明确:示例:遇到挫折和磨难,要能正确面对,增强斗志,坚强不屈,否则就会情绪消极,意志消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考试成绩不理想,一度灰心丧气,经过朋友的开导后,重新振作起来,最后取得了好成绩。10.第二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

    16、试对此作简要说明。明确: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11.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明确: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地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12.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明确:“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我认为一个人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13.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有不同的见解,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明确:示例: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有的时候

    17、,有些过错是没有机会改正的,所以,我们不能老是以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尽量避免出现任何差错。1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明确:示例: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15.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个句子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明确:不能删除。原因:(1)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2)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这句话是反面论证,正反结合,能更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16.本文最

    18、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观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用: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全文的主旨所在。17.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18.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明确: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1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

    19、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明确: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20.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明确:(1)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2)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3)拥有贤臣,采纳谏言,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4)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5)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

    20、21.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明确:示例: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或生于忧患。22.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已经过时,你认为它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明确:忧患能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因此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现在物质生活优裕了,但我们仍需具备忧患意识。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能力素养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所以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23.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

    21、有风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地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24.作者认为,逆境能够促进人成才,也有人认为顺境更能促进人的发展与成功。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明确:(开放性试题。)示例: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比如:家境富裕的比尔.盖茨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建微软公司,成为世界首富;李嘉诚的儿子家境优裕

    22、,财富也不少,都是顺境中成才的例子。25.孟子二章在谈论“人”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明确:富贵不能淫谈论的是: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而不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正如文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论的是: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使人担负重大的使命。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下列句子:1.舜发于畎亩之中。译文: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译文:傅说从筑墙的行业之中被任用。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译文: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选拔

    23、出来。4.管夷吾举于士。译文: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5.孙叔敖举于海。译文: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请到朝廷为相。6.百里奚举于市。译文: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高位。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是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8.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9.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文:内心

    24、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1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在国内假若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假若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1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乱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字词小结:一词多义居 安居而天下熄(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住宅)之 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父命之(他,代丈夫)母命之(她,代女子)往送之

    25、门(往、到)妾妇之道(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与民由之(代正道)诫 诫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 得志,与民由之(实现)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困于心,衡于虑(在)征于色,发于声(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在)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显露、流露)士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而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顺接连词,就)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顺接连词)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顺接连词)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并列连词)古今异义:是焉得为大丈夫

    26、 是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子未学礼乎 子 古义:你今义:儿子以顺为正者 正 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跟“歪、偏”相对丈夫之冠也 丈夫 古义: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得志,与民由之 由 古义:遵循 今义:经由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古义:兴起,指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古义:选拔、任用 今义:往上托;往上伸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筑 古义:倒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建管夷吾举于士 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征于色,发于声 征 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出征而后喻 喻 古义:了解、明白 今义:比喻词类活用:丈夫之冠也。(冠,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富贵不能淫。(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27、贫贱不能移。(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威武不能屈。(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身处贫困之中)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内;出,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外)通假字:往之女家,必敬必戒。(女,同“汝”,你)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

    28、,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2.倒装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句,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状语后置句,应为“傅说于版筑之间举。”)(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状语后置句,应为“胶鬲于鱼盐之中举。”)(4)管夷吾举于士。(状语后置句,应为“管夷吾于士举。”)(5)孙叔敖举于海。(状语后置句,应为“孙叔敖于海举。”)(6)百里奚举于市。(状语后置句,应为“百里奚于市举。”) 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条真理。 斯里兰卡过放荡不羁的生活,容易得像顺水推舟,但是要结识良朋益友,却难如登天。 巴尔扎克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 歌德生活有度,人生添寿。 书摘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1.孟子二章复习.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1589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