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完整版)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docx

  • 上传人(卖家):最好的沉淀
  • 文档编号:5811295
  • 上传时间:2023-05-11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345.8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完整版)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docx》由用户(最好的沉淀)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完整版 黄甫全 小学 教育学 原理 浓缩 背诵 笔记
    资源描述:

    1、(完整版)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小学教育源流教育起源生物起源说:英国的雷徒诺和法国沛西能-扎根本能,生物的冲动是动力心理模仿说:美国孟禄-无意识模仿是最初动因,模仿过程变为有意识地过程就产生教育 劳动决定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类和社会生活也是教育产生的原始动因生活需要说:我国杨贤江-根源实际生活的需要,帮助营造社会生活的手段,这里的生活是衣食住行的获得, 知识才能的发展,是集体社会的。学校教育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相当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生产力进步是经济基础文字的发展文化基础文字为人类知识经验以物化的形式保存和相互传递提供载体,扩大文化财富

    2、积累的可能性阶级的分化政治基础加速作用阶级分化后,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把本阶级的自己集中,设立专门的机构, 派遣专门人员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和条规。小学教育的萌芽(2)生活学校的小学教育教育时空生活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生活化(2)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早期内容系统:精心编排与组织的典籍为主,我国四书五经,西方七艺方法刻板性:典籍的识记背诵,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为主教育权利等级性:统治阶级掌握教育权,形成严格等级制度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近代)(一)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

    3、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二)运行法制化随着资产阶级世俗国家政府的确立,小学教育的举办权也从教会的手中逐渐转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学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这种公立化,主要通过小学教育运行的法制化来强力推进。世界各国先后颁布了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三)对象普及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学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到所有适龄儿童,不分出生的等级和男女的性别。教育对象普及化,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它极大地满足了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确立了受教育机会和权利

    4、平等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公立化和法制化(国家法律)实现的。(四)内容世俗化早期教育内容是宗教观念和行为规范,举办权转移到世俗政府,宗教和政党不得干预,因此基本的读写算技能与基本的科学与世俗知识,开始超越宗教知识的地位,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五)课程学科化传统的小学教育课程是一种艺术化的课程,但是,随着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课程出现了学科化的趋势. 具体来说,那时取得的课程成就主要有:第一,编写出教材。第二,形成了以“分科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体系。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一)近代小学的发端兴起:我国近代正式成立的小学,当以 1878 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为最早。1897 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

    5、,分为四院,其“外院”就是小学。这可视为中国公立小学的开端。推广:清政府晚期规定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奖励破格私人兴学;维新运动前后各地开始兴办小学(二)小学教育制度的初创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建立:“癸卯学制”我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制,是我国近代学制的基础,第一次系统构筑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学时较长,自此,我国近代小学在学校教育制度中得以确立。学制运行:以美国学制为蓝图,1922 年颁布壬戌学制,即新学制。其中,初等教育 6 年,分为初级小学 4 年; 高级小

    6、学 2 年。缩短了教育年限,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三)新中国小学教育体系的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制定颁布一系列新的关于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计划. 1986 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中小学学制五年制和六年制朝六三制靠拢。六年制是基本学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按照六三制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四)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 6 年的“4+2”学制。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五)建国之后的小学教育1、普及小学教育自 1986 年起开始推行九年义

    7、务教育。2、学制改革试验六年制五年一贯制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3、教学改革试验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六)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1、逐渐开始向小班化方向发展。2、逐渐开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例如网络教育。3、逐渐开始开展微型课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4、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是应试能力.我国小学教育制度的创建历程(一)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1、官学教育系统:我国古代的官学教育系统萌芽于商朝和西周时期,兴盛于汉,完备于唐,宋以后基本沿用唐制,元时开始衰落,明清时期则基本沦为科举的附庸。2、私学教育系统:私学的出现比官学要稍晚一些,

    8、先秦时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秦废私学,汉时复兴, 此后,私学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景观。3、书院教育系统,书院始于唐代,原为藏书、校书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组织。兴于宋朝,南宋以后出现官学化倾向,沦为科举附庸,1901 年,清政府改书院为学堂.(二)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制度1、1904 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近代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中学西用”的产物,教育年限长。第一次系统地筑建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系统,分三段七级。初等教育, 初小 5 年;高小 4 年;蒙养院年限不定。3、1913 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初等教育,初小 4 年高

    9、小 3 年共 7 年.4、以美国学制为蓝图,1922 年民国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其中,初等教育6 年,分为初级小学 4 年;高级小学 2 年。缩短了教育年限,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5、1951 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建立了新学制,我国学制从单轨制逐渐向分支型学制。我国小学教育普及化,国家强制力量保障推行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6 年我国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 9 年义务教育。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按照“六三制”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

    10、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现代小学教育走向(一)学习共同体设计学习共同体,是为完成真实任务/问题,学习者与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特征: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学习者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鼓励学习者探究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两个关键特点,即分布式专长和相互欣赏。一种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有四大构成要素:归属感、信任感、互惠感和分享感。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为了促进知识的协作性建构,必须注意如下四个原则:有一个集体的和真实的共同体目标,以促进共同体成员的协作和投入;运用合作小组的方式提供社会性协商,激励多种观点的产生

    11、;个人选择学习材料,小组决策,鼓励学习中的自主意识/主人翁感;选择一系列相关技术工具作为活动平台二、学校走向学习共同体(1) 学校成为共同体1、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目标是促进学习2、教师成为领导者:以团队形式开展工作,是导师,有足够时间和资源更新能力;以激励方式指导工作3、家长成为合作者(2) 连贯的课程:1. 以语言为中心:形成基本的文化素养-学习的基本工具2. 形成具有共性的核心课程:多领域知识以“核心共性”为框架,按主题组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8 类主题:生命周期;符号的使用;个体与群体;时空意识;审美观;人与自然;生产与消费;有目的的生活3. 测量结果:各方面定制学业标准,监测成就的

    12、基本指标,教师会对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观察和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3) 促进学习的环境1. 达成目的的教学方式:小班规模、灵活的教学计划和多样小组活动2. 丰富的学习资源3. 为孩子提供的各种服务:社交、学习、情感,健康与咨询,为家庭提供参考意见(4) 品格的塑造:培育学生养成核心美德,让学生有理想地生活。三、创建理想的小学 小学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成功经验,1、是课堂教育要实现“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学习”;2、是以学习作为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废除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3、是将教学案例研究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任务;4、是在教学案例研究时,可组织日常公开教学;5、是废除家长“参观学习”的活动方

    13、式,引入家长、教师共同参与教育实践的“参与学习”的活动方式.小学教育的特性教育的价值特性一、小学教育的文化规定性(一)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因为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作为教育分化的小学教育自然也是文化,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活动。小学教育是运用专门的文化方式,采用专门的文化内容, 满足着适龄儿童的学习需要,有需要的推动者儿童的茁壮成长。从地域分布来看,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存在文化差异的不同地域,小学教育也是不同的(二)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由此,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其价值就在于优化小学生的生命。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一)小学教育的多重价值选择

    14、“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知识传授”、培养能力”的价值取向(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凸显第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真知灼见:世界初等教育之父,以家庭教育的优点来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 特别是人际关系淡化等问题。知识和能力的价值+抚养的价值=养育第二,我国现实的迫切需要:我国家庭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养育价值第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规范化的制度将孩子生命成长的时空移位到小学,必然要承担家庭教育养育孩子的使命注意:养育不仅是关心照料、呵护与爱,还要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我养育的意识和能力。例如:灰 姑娘的故事带领儿童理解课程主要内容,而且巧妙引导学生生成爱护自己生命的人生智慧小学教育的功能

    15、特性(一)社会规定性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 1、社会结构对教育结构制约1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2 社会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和影响3 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都对教育结构产生影响。2、教育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影响1 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复制,维护社会稳定2 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发展通过教育结构的选拔和再生产的功能,完善社会不合理现象,促进社会平等与公正如:教育的普及,改变教育为少数人享有的特权;通过教育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小学教育是一个教育结构实体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基础层次地位,有相应的教育制度加以规

    16、范,整个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紧密相关 , 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的一个实体性要素和制度化存在,也内涵者社会规定性.(二)奠定基础的功能定位小学教育功能-奠定基础,由教育结构组成和社会结构的发展赋予,主要表现1、 为教育发展奠基:基础教育或启蒙教育,作为正式教育的第一阶段,成为国民教育体系基础环节,发挥奠基功能,当代教育体系连续性和连贯性,奠定基础功能增强。2、 为社会发展奠基: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发展,小学教育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要经过小学教育奠定一生发展的基础。小学教育活动特性(一) 小学教育的心理规定性开展活动内在逻辑:无逻辑;知识逻辑;心理逻辑心理逻辑优势:面

    17、对的是各方面能力尚未成熟、未来发展尚未确定的小学生,教育活动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如何促进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而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二)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1、树立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 (1)关注小学生的心理,一方面是关注小学生的注意、记忆以及思维等认知领域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关注小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比如兴趣、意志、情感等方面的特点.特别需要关注认知规律(2)顺应小学生的心理.教师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必须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利于学生能动地进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获得新知识的意义。例子 1 思维感性,抽象思维不发达

    18、,但能凭借具体材料进行逻辑运算,教师要提供充分感性材料,让他们经历“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编码长时记忆的认知过程,获得相应知识和方法,并建构起相应理解。例子 2 思维概括能力弱,学习抽象概念,提供众多、广泛具体材料丰富感性认识;提供变式材料,提高概念的概括程度,同时适时提供反例材料,以反击正,提高辨别程度。例 3 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好新的个性心理倾向。创造生动活泼的活动,喜闻乐见的游戏,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比赛,运用多姿多彩的故事、悬念、谜语等(3)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活动在顺应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还应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心理的有效发展。彰显教育活动发展心理的价值2、创新心理逻辑主导的活

    19、动方法:开展教育活动需要灵感点燃,需要想象驰骋,需要创新追求,同时,灵感, 信心也来自于不断的模仿和持续的思考。采用超市买铅笔的情境引入十进一的数学问题,通过真实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领悟出来。狐假虎威分角色朗读基础上引入模拟表演的形式。小学教育的特征(1)儿童化.应该善于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善于将教育的内容儿童化,采取儿童化的教育方法,将教育内化为儿童的自我教育。(2) 自动化。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当辅导员的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要引导学生自动化,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理解。(3) 个性化.培养与发个性特长,现按照现代教育观点,要鼓励学生冒尖,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让孩子们学会表现自我,就是鼓励

    20、他们把四肢五官调动起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地点、条件充分表现。强调个性化,要注重“创造”,要创造性地工作,进行创造性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创造。(4) 艺术化。一是语言的运用。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地传达给孩子,根据不同的场合组织自己的语言,说话注意语气、语调等等.二是气氛的组织。鲜红的旗帜,响亮的鼓号,整齐的队伍,庄严的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艺术,有了好的气氛能增强教育效果。三是情景的利用。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1) 教育模式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未脱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仍没有得到大多数的人所认可。(2)经济发展水平的地方差异导致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东部沿海和西部教育差异较大.(

    21、3)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存在缺陷和隐患。(4)社会发展变化导致的许多不良习惯和作风,对学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教育平等定义:指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 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国际化所谓的教育国际化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

    22、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人们对教育进行有效实践而采取的一种教育策略的集合体系,即教育模式是由一定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内容及其进程和课程安排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特定组合方式。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教育观念多维视野中的儿童观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指国际组织或国家政府提出的对儿童应有的观念,通常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表达

    23、。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中有四条原则,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1、遗传决定论的儿童观,代表人物,高尔顿,认为教育不能改变儿童天生的遗传素质,只能加速或延缓儿童的遗传素质的实现,发现固有优秀素质,保证充分发展.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观,代表人物:华生,代表观点:不否认儿童的发展需要依赖一些遗传素质,但坚决否认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确信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结果是肯定发展可塑性的同时,将儿童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动塑造地位上.3、 辐合论的儿童观,代表人物,吴伟士,代表观点:儿童发展是先天遗传

    24、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后现代理论的儿童观代表人物:西蒙斯坦,主要观点:1、儿童有自己的世界观.儿童向成人提出的一些看似奇怪的问题并不是他们一时的想法,而是他们试图与自己的经验保持一致的结果,是他们试图用已知的和可理解的要素来描绘世界的结果。2、儿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儿童的思维能力远远超过其表面上表现出来的能力, 他们用一种原始的方式掌握着几乎所有的科学概念。3、儿童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全身心关注当前的现实。4、儿童努力探寻世界的意义。6、 儿童通过填空的方式创造理论。6、儿童对情景具有依赖性.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1、儿童是花朵,承认儿童的个体,承认儿童的差异,脆弱

    25、的,易受伤害的,是需要保护的。2、儿童是小天使,主要观点:一是认为儿童是纯洁而美好的,二是认为儿童又是神秘而遥远的。优点:肯定了儿童的纯洁美好的天性,缺点:把儿童看的过于神圣,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教师的课程观指教师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课程的概念、编制、实施和评价等各方面的认识.1、课程功能,认为课程功能是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过程。2、课程结构,认为应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

    26、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4、课程评价,淡化甄别和选择功能,应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5、课程管理,课程适应性,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二、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一系列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新课改教学观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

    27、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四、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1.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班主任(1) 定义:班级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角色: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

    28、学生成长的教育者;联系各任课教师的纽带;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长、社区的桥梁(2) 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期开始,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的重点,安排好各项工作。了解和研究学生。研究每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业成绩、才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情况、社会生活环境等。掌握学生集体的发展情况、干部情况、班风、主流与倾向等,为自己和其他教师的工作提供依据.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协调班内各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互通情况,统一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制订课堂常规,建立批评表扬和学生学习手册等制度,共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掌握学习方法。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健康。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要配合有关教师开

    29、展好课内外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关心学生的健康和安全.领导班委会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好班委会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并指导共青团、少先队做好工作。既要尊重团队组织的独立性,又要充分发挥它们的组织作用,使团队组织成为班集体的核心。作好家长工作。通过家庭访问、书面联系、家长座谈会等,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的要求协调一致.对家长不适当的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和校外活动。处理班里的日常工作。如批准学生请假、安排值日、检查课堂常规、审查班级日志、组织早操和课间操等。个别学生思想辅

    30、导做好学生操行评定和班主任工作总结如何建立家校合作学习活动(一)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家庭和学校是合作中的双主体,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 学校要对家庭教育作出指导。家校合作过程体现着家长对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同时,也体现着学校对家长以及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二)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开发1、明确各方合作的地位和任务2、增强合作意识3、合作制度以及有效组织4、开展家长课堂或创办家长中心,系统培训.5、提高素养,促进沟通交流艺术7、引导学生参加家校合作(5)家校合作要丰富合作内容

    31、、扩大合作途径在现代学校制度下,不能仅仅停留在召开家长会和教师家访等传统家校合作形式方面,形成家校合作定期沟通机制,让家校合作制度化。在这一方面,我国可借鉴美国的先进做法, 除了丰富和发展家长会和教师家访等传统家校合作内容之外,还可以采纳一些新的家校合作内容,如时事通讯、“星期五折叠式文件夹 (Friday folder) 、“教师家长对话杂志(parent/teacher dialogue journals) 、学校公开日或者开放日等等小学师生关系1、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小学生十分依赖老师,认为老师说的话就是对的,老师的话甚至比父母说的还管用。2、师生关系的稳定性较强:在小学阶段,师生之

    32、间一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巩固下来了。3、师生关系简单:小学生年龄小,思想比较单纯,因而建立的师生关系是比较简单的.4、师生关系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期望与信任等等,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进步、人格形成等产生着重大影响。5、师生关系的向师性:小学生还没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小学教育目标概述意义: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基础,环境开发和建设的指引,活动实施和评价的依据.有官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学校、教师、家长和学者不同表现形态.既有一致性和差异性。特点(1)全面性:与分流性和专业性的中学和大学不同,旨在培

    33、养身心,以实现全面发展. 体:健康发育,增强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我保健的意识与能力德: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建立价值观和树立理想智:掌握知识和技能,智力训练与开发,对文化的热爱,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个体性:不直接为职业准备和成为专门人才做准备,获得基础性发展,促进自身完善和发展为目标。(3)升学性:小学生达到进而超越深入初中的基本标准,成为入学准备充足的人。功能:导向、激励(强化动机和激发主动性、积极和创造)、标准功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二)区别(1) 含义不同.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即是教

    34、育意图,包括各层次目标在内。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专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2) 指导对象不同。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教学目标指导某一课的教学过程。(3)概括程度不同.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是对学科课程在宏观上的指导,教学目标则较为具体,对教学细节上的要求。(4)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与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相关人员。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5)灵活程度不同。课程目标,组织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 教学目标,任课教师根据对课程目

    35、标理解和实际把握来制订的,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调整。(二)联系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课程目标明确了教学活动的方向,而教学目标就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精细化、可操作化。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互动的时候,就把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融合综上所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育目标基本层次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宏观、抽象、概括,以观念或思想形式产生作用。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指向特定学校或教育阶段课程目标:有总体和分段目标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为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教学目标1

    36、、四大和八小层次,利于教育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2、各层次要交融整合,形成合力,前后呼应,避免孤立确立单一目标。我国小学教育目标的确立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小学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一)澄清常见误解1、常见 2 种误解:全面发展会压抑个性;全面发展是口号、空想、没有实际价值。2、错误原因没有:领悟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发展必然:由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丰富性、流动性以及现代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决定。人自身发展必然:人本能倾向追求自我不断完善和超越(二)基本内涵

    37、“全面发展”是理想、追求和信念完整发展:人的各种最基础的素养都必须获得完整发展,可以有偏移但不能偏废,否则片面发展和谐发展:人的各种基本素养必须获得协调的发展,否则畸形发展多方面发展:各基本素养的基本要素和具体能力尽可能多方面发展(三)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1。“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基本素养的相对完整、和谐发展,个人没有选择个性与形成特长的条件和前提,被迫在狭小范围片面、畸形发展。2. “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动力.人的发展想要真正突出个性特点并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使各基本素养达到一定全面性二、理想目标对现实困境的超越(一)迎合现实的惯性思维面临着客观存在的诸多难以左右

    38、的因素,迫于压力,也出于自身的考虑,采取“迎合的态度,实行应试教育,日久经年,逐渐成为惯性思维。(二) 从“迎合”走向“超越 1、迎合还是超越现实?迎合:任务繁重和时间流逝带来的紧迫感支配下,实践中尽可能快地对情况做出处理,行为是自发、未经反思。但是以自觉意识对某种教育观念和行为切实反思,就会从确定无疑到有所质疑。超越:迎合现实只会导致对现实的消极默认而裹足不前,陷入困境;而努力超越就会趋近理想。2、如何超越:(1)理性深刻分析现实,形成超越的认识和意愿应试教育:一种以考试为中心对其他教育价值具有强烈排斥性的教育考试是评价手段,具有检测效果功能,有考试就有应试,但不一定是应试教育。坚决抵制教育

    39、局限于考试,因为基础教育是广泛丰富,对人发展有不可以替代价值,不可能都纳入到考试范围。(2)生成超越的知识与能力。第一、保证学生学业成就的教育教学方法必须是合理、有效的。l 坚决摒弃死记硬背、拼命补课的方法;调动兴趣,使其主动享受和投入学习。l 开展学习病理研究;学习困难发生的原理包括表现、原因和机制等l 事半功倍的教育智慧:额外帮助矫正学习困难的作业要有针对性第二,在保证学生学业成就的基础上,需要落实各方面的发展。三、外在目标到内在理念的转化教师的教育目标具有两种存在形态,外在目标转化为内在理念才能真正生成超越的教育行动。(一)目标的两种存在形态(1) “外在目标”形态,是脱离产生主体、借助

    40、于语言和文本等载体在公共领域得以传播、为某类群体或整个人类所共享的.(2) “内在理念”形态,指贮存于教师个人头脑中、为个人所享有和认可的,是个人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是对小学教育形成的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等的抽象概括。外在目标只有内化为教师教育理念才不会被他消解和舍弃,才能引领实践,发展成内在信念,进而使教师在 精心探索、研究和追求教育目标过程中其乐无穷。(二)确立内在理念的有效策略u 阅读经典教育著作,有助于养成坚定教育信念,因为教育经典不仅蕴含教育智慧,还体现对人性、教育和社会问题的深刻焦虑与睿智批判,包含对教育事业发展、人性改良和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以及由教育通达美善生活地孜

    41、孜追求.反复阅读就是参悟教育家信念的过程就是升华情感和精神过程,也是逐步完善个人信念过程u 提升自觉自为的意识和能力:对习以为常的教学文化反思反抗,超越随波逐流的习惯意识u 善于提炼、总结和升华理念:感悟所思所获,进行提炼、总结和升华,长期将学习、反思和研究融为一体,体验公共教育目标和生动形象的教育现实,需要对教育的意义、价值和运作方式等不断加以解读、选择、创造和表达.人的全面发展(1)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2)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

    42、主义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西方思想家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理想,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应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3) 全面发展教育是诸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

    43、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 ,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素质教育 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小学教育内容小学教育内容概述(一)界定:为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经选择(社、人的发展需要、文化)纳入到活动过程的知识

    44、、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世界观等文化总体。广义(社、家、校)和狭义(校)所有内容。从人发展结构德智体美劳等;社会结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二)辨析:教育内容指进入教育领域的内容而言,在教育特定领域有特殊表现形态课程研制和研究领域:课程内容是教育内容的序列化组织、安排和呈现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写,师生据此为教和学的材料.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和具体化(一)课程不等同于教材,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具体教学活动灵活实施的内容,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和课程内容创造性改编和补充。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请举例说明你的理解。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系统”

    45、和完整文化。是有教师和学生经验参与的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它不受教材的局限,课程是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发展的。(二)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1、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不局限于教材.2、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教科书仅仅是众多教学媒体的一种,教材应放在生活的实例中来引发学习欲望,再扩大到生活领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掌握知识点。(三)教材不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适应的1、教材编写考虑非常周密、细致。从知识维度、思想品德

    46、和文化内涵、认知细腻和发展水平、实际使用效果等五个维度进行编写。2、但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因为课标中没有重点、难点、课时分配,课标目标规定的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是最高要求.3、用教材教时要适应学生需要,因材施教.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因为小学教育内容选自人类文化而筛选的,所以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具有文化本性.(一)文化精华:1、再生性文化:原生文化经过社会和个人需要反复筛选,再生过程中发生积极(创新结构和功能)或消极嬗变(偏执某种取向,文化水平退化到低级阶段,结构和功能退化).创造性 or 退化再生取决于再生者的素养(选择标准、技术和方法)(二)优化的学习条件2、简洁性文化:从文化中选择而生成的小学教育内容往往具有人类 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的全息性, 如何凝练是内容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被选择和组织的过程中,教育内容获得了区别与一般文化客观规定性养育价值。简洁性而具有养育价值功能的内容,这就解决学习无限性与学习条件有限性的矛盾(三) 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开展教学和课外活动始终依托内容(四)权利载体自社会文化,其选择与社会公平有内在关联,面对教材文化沉默师生创造性重构和创造。教育内容的取向的(争议和分歧)受教育价值观、功能观、知识观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完整版)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81129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