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教材梳理-七年级上册古诗文.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中考语文教材梳理-七年级上册古诗文.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中 语文教材 梳理 年级 上册 古诗文 下载 _中考其它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古诗文古代诗歌四首 (一)直接默写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理解默写1.盛夏时节,美丽的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看到湖边一片郁郁葱葱,人们不禁想起曹操观沧海中“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这两句诗。2.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并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其中直抒胸臆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4.明月千里寄相思。“我寄愁心与明月,
2、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月送去了李白对远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两句诗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D.本
3、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答: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答:“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4、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答: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本诗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感。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四)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1、
5、2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瘦马”改为“骏马”,使诗歌整个味道和意境全变了。整首诗歌写的都是作者的思乡之情,而且其中景物“枯藤”“老树”“昏鸦”等都明显呈现出一种萧索之意,若是此时出现一匹高大的精神饱满且意气风发的骏马就不应景了。而且“瘦马”未必是真的瘦,只是为了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2.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首小令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示例: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首小令除最后一句外,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
6、它艺术上的动人之处。作者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作者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景物中。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1.重点词汇释义(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3)文义:文章的义理。(4)俄而:不久,一会儿。(5)骤:急。(6)何所似:像什么。(7)差(ch)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8)未若:不如,不及。(9)因风:乘风。因,趁、乘。(10)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11)日中:正午时分。(12)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13)乃:才。(14)尊君在不
7、(f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15)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16)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17)引:拉,牵拉。(18)顾:回头看。2.句子翻译(1)与儿女讲论文义。译文:(他)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2)撒盐空中差可拟。译文:跟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文: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4)君与家君期日中。译文:您跟我父亲约好的时间是正午。3.文本理解(1)咏雪中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答: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
8、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虽然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2)咏雪中“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答:“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柳絮因风起”,风趣灵动,有春天的生机,富有诗意,形神兼似。(3)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从元方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答:元方是一个聪明、懂道理、品格正直的孩子。 重点语段: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解释下列各句中
9、加点的词语。(1)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2)俄而雪骤(急)(3)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2)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小辈”、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10、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加点的词语。与友期行(约定)去后乃至(才)相委而去(舍弃)下车引之(拉,牵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译文: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时分(一同出发)。您正午时分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元方入门不顾。译文: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3.这则故事重点写了友人和陈元方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答: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答:略。比较阅读:阅
11、读(甲)(乙)两则短文,回答14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僰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不能禁,大沮。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则争趋之,其何异于
12、猴哉?”郁离子僰人舞猴【注】僰(B),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在今川南及滇东一带。伫,站立。佁然,静止貌。褫(ch),剥去,脱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耻己之不如也(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思所以败之(用来方法(手段等)乃袖茅栗以往(用袖子装)2.翻译下面的语句。蠢然而蚁集,见物则争趋之。译文: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3.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答: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4.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答:(甲)文主张
13、讲“诚信”和“礼仪”;(乙)文主张治军要强素质,整军纪,倡导节制利欲,从军为国为民。论语十二章 1.重点词汇释义(1)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2)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3)愠(yn):生气,恼怒。(4)君子:指有才德的人。(5)吾(w):人称代词,我。(6)日:每天。(7)三省(xn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8)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9)忠:竭尽自己的心力。(10)信:诚信。(11)传(chu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2)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
14、整数和零数之间。(13)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14)惑:迷惑,疑惑。(15)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16)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17)从心所欲:顺从意愿。(18)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19)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20)罔(wn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21)殆(di):疑惑。(22)堪:能忍受。(23)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24)者:代词,的人。(25)好(ho):喜爱,爱好。(26)乐:以为快乐。(27)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
15、。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28)肱( n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29)于:介词,对,对于。(30)如浮云:像浮云一样。(3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3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33)川上:河边。川,河流。(34)逝者如斯夫(f),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35)三军:指军队。(36)夺:改变。(37)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38)笃(d)志:坚定志向。笃,坚定。(39)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40)
16、仁:仁德。2.句子翻译(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替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他的志气。3.文本理解(1)请你谈谈对“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人生境界的理解。答:人的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
17、相契合,不越过规范。(2)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怎样的道理?答: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重点语段: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8、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饭疏食,饮水水:热水。B.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C.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D.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19、都是儒家经典著作。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如温故知新、任重道远、舍生取义等。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不知而不愠。译文: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吾日三省吾身。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节选文字,按要求完成14题。(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选自论语)(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必有我师焉焉: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B.未尝稍降辞色辞色:言辞和脸色C.三十而立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D.援疑质理援:引、提出2.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