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河北省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届河北省高三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河北省 12 月考 生物试卷 解析
- 资源描述:
-
1、20202021学年河北省高三上学期12月份考试生物一、选择题:1. 蛋黄和鱼类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日常生活中适量食用这类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能够预防的疾病是( )A. 白化病B. 佝偻病C. 夜盲症D. 贫血症【答案】B【解析】【分析】脂质主要是由C、H、O三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
2、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详解】A、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维生素D无关,A错误;B、无机盐中含有的钙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和骨骼的病理变化所造成的。维生素D可以促进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因此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索D的食物可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B正确;C、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夜盲症可以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等,C错误;D、贫血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或是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引起的。而血红蛋白就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所以,贫血的病人可多吃含铁和蛋白
3、质丰富的食物,D错误。故选B。2. 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是由椰毒假单胞杆菌产生的米酵菌酸引起的。米酵菌酸的化学式为C28H38O7,其耐热性极强,一旦使人中毒,就会抑制患者的线粒体功能,使ATP的生成减少或消失,导致细胞或机体的死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米酵菌酸在椰毒假单胞杆菌的核糖体上合成B. 椰毒假单胞杆菌合成米酵菌酸所需能量直接来自ATPC. 椰毒假单胞杆菌与人体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存在差异D. C28H38O7中毒可能会导致细胞膜上依赖ATP的机制停止工作【答案】A【解析】【分析】1、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在真核生物中,ATP产生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2
4、、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3、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真核生物具有包括核糖体在内的多种细胞器。【详解】A、根据米酵菌酸的化学式可判断其不是多肽(蛋白质)类物质,故其合成不在核糖体上完成,A错误;B、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B正确:C、椰毒假单胞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线粒体,人体细胞内的ATP主要在线粒体中产生,C正确;D、据题意可知,米酵菌酸通过抑制患者的线粒体功能使ATP的生成减少或消失,从而引起中毒症状,因此C28H38O7中毒可能会导致细胞膜上依赖ATP的机制停止工作,D正确。故选A3. 用新鲜的马铃薯悬液(含过氧化氢酶)进行H2O2分解实验的结果如图所示。第1组
5、实验的曲线表示在10,pH=50的条件下,向6mLH2O2溶液中加入5滴马铃薯悬液的结果,若要得出图中第2组实验的曲线所示结果,则所需的实验条件不可能是( )A. 适当提高H2O2溶液的浓度和反应时间B. 适当提高反应体系的pH和温度C. 适当提高马铃薯悬液中酶浓度和反应温度D. 适当提高马铃薯悬液的量和反应体系的pH【答案】A【解析】【分析】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温度和pH都有可能加快酶促反应速率。当增加底物浓度后产物的生成量会增加。【详解】第2组和第1组曲线相比较,加快了反应速率,缩短了到达反应平衡的时间,但并不改变平衡点,B、C、D项的实验条件都有可能得出题图中第2组实验的曲线所示结果,
6、但A项不可能。A符合题意。故选A。4.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下列对深秋季节树叶变黄原因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 树叶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减少B. 树叶中叶黄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增多C. 深秋季节光照减弱有利于叶黄素的合成D. 深秋季节植物不吸收Mg,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答案】A【解析】【分析】秋天叶片变黄是低温使叶绿素遭到破坏,呈现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变红则是液泡中花青素的颜色。【详解】秋天气温降低,低温使叶片中叶绿素遭到破坏,呈现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叶片变黄,A正确。故选A。5. 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糖类都可以直接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B. 高等动物
7、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中有CO2C. 大豆种子中脂肪含量较高,播种较深会影响种子萌发D. 脂肪和蛋白质不能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答案】C【解析】【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1分子葡萄糖被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的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基质中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型氢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2)无氧呼吸的二阶段: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重新生成乳酸,一般植物细胞
8、内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A、糖类中的葡萄糖可以直接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但多糖不可以,A错误;B、高等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中一般有乳酸,没有CO2,B错误;C、大豆种子中脂肪含量高,含C和H比例高,种子萌发时氧化分解消耗氧气多,因此播种时不宜深播,C正确;D、糖类、蛋白质、脂肪等均可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进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D错误。故选C。6. 紫罗兰花瓣形态的单瓣和重瓣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且完全显性。现有甲、乙、丙、丁4株紫罗兰,若它们的性状和杂交情况及结果如下表所示(杂交过程无变异发生),则表中的10株紫罗兰中,能确定基因型的有( )杂交组合子代的数量及性状甲(重
9、瓣)乙(单瓣)2株单瓣紫罗兰(多次重复结果相同)甲(重瓣)丙(单瓣)2株重瓣紫罗兰丙(单瓣)丁(单瓣)1株单瓣紫罗兰和1株重瓣紫罗兰A. 6株B. 7株C. 8株D. 9株【答案】D【解析】【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出一种性状,这种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据此答题。【详解】由丙和丁杂交组合可知,紫罗兰花瓣形态的单瓣对重瓣为显性,因此可推出丙、丁为显性杂合子,其杂交子代重瓣紫罗兰为隐性纯合子,但其子代单瓣紫罗兰是不确定的,可能为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甲、乙分别为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它们的子代单瓣紫罗兰均为显性杂合子;由甲、丙杂
10、交组合的子代均为隐性纯合子可知,丙为杂合子,所以可以确定基因型的紫罗兰有9株,1株紫罗兰基因型未知,D正确。故选D。7. 某种植物的两对相对性状中,花色的黄色对白色为显性,花瓣的单瓣对重瓣为显性。现让黄色单瓣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杂交,其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单瓣植株:黄色重瓣植株:白色单瓣植株:白色重瓣植株=1:3:3:1。下列有关这一结果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 杂交过程中相关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B. 操作过程不合理,统计数据有较大误差C. 基因A、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且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过交叉互换D. 基因A、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且同源染色体的非
11、姐妹染色单体发生过交叉互换【答案】C【解析】【分析】控制生物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如果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没有基因突变和基因交叉互换的前提下,基因型为AaBb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杂交,其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单瓣植株黄色重瓣植株白色单瓣植株白色重瓣植株=1111。如果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则在没有基因突变和基因交叉互换的前提下,基因型为AaBb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杂交,子代的分离比为11。【详解】A、根据题干分析可知,如果杂交过程中相关基因仅发生了自由组合,则杂交后代的分离比应为1111,与题干不符合,A错误;B、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操作过程是否合理,统计数据是否
12、有较大误差,B错误;C、若存在基因A、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情况(连锁现象),且遗传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过交叉互换,则产生重组配子为AB、ab,重组配子比例较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产生的配子只有ab,因此由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可知,子代中黄色单瓣植株:黄色重瓣植株:白色单瓣植株:白色重瓣植株=1331,符合上述情况,C正确;D、如果基因A、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且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过交叉互换,则重组配子为Ab、aB,且重组配子所占比例较低,则基因型为AaBb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杂交,其子代表现型中及比例应该为黄色单瓣植株:黄色重瓣植株:白色单瓣植株:白色重瓣
13、植株=3113,与题干不符合,D错误。故选C。8. 下列有关基因转录、翻译和DNA复制的比较,错误的是()A. 转录和翻译不可能在细胞中同一场所同时发生B. 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有差异C. 在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均有转录和翻译发生D. DNA复制时发生碱基配对差错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1、转录是遗传信息从DNA流向RNA的过程。即以双链DNA中的确定的一条链(模板链用于转录,编码链不用于转录)为模板,以AUCG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的过程。2、蛋白质的翻译就是把核酸中由A、G、C、U四种符号组成的遗传信息,破读为蛋白质分子中
14、的20种氨基酸排列顺序。3、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从一个原始DNA分子产生两个相同DNA分子的生物学过程。DNA复制是通过名为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来得以顺利完成的。【详解】A、原核生物的拟核中,转录和翻译可同时进行,A错误;B、转录中碱基配对有T-A,翻译过程中没有,B正确;C、在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均有转录和翻译发生,C正确;D、DNA复制时发生碱基配对差错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如:密码子的简并性,D正确。故选A。【点睛】9.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 基因中个别碱基对的替换可能不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B. 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自交,子代出
15、现矮茎碗豆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 不是所有生物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 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缺失引起的性状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
16、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从而导致不同的密码子决定相同的氨基酸,因此当基因中个别碱基对发生替换时,可能不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A正确;B、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自交,子代出现矮茎碗豆的原因是亲代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了比例相等的配子,而后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结果,B错误;C、所有生物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但不是所有生物都能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正确;D、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缺失引起的性状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故选B。10.
17、野生稻具有谷粒细小,芒长,壳硬、脱壳困难,成熟期参差不齐、要分次采收,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虽然高但产量很低,种子的休眠期很长旦发芽不整齐等不利于人类利用的“缺点”。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栽培水稻谷粒变大,芒变短甚至无芒,种子没有休眠期、发芽率高,成熟期整齐,产量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野生稻的“缺点”是不利于其适应自然环境的不利变异B. 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构成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C. 栽培水稻与野生稻的性状差异显著,可以肯定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 经过长期选择、驯化,栽培水稻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
18、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野生稻的“缺点”是对于人类的利用而言,并非是针对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A错误;B、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不等于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C、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据题干信息可知:栽培水稻是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两者之间可能不存在生殖隔
19、离,C错误;D、据信息可知:野生稻和栽培稻某些性状存在差异,由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该过程中有人工选择的作用,故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故选D。11. 用微电极记录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研究神经冲动的常用方法。科学家发现,突触小体在未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其突触后膜也能用微电极记录到随机产生的、幅度相近的微小电位,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突触小体的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造成的B. 图中电位变化可能是由Cl内流造成的C. 图中现象可能是单个突触小泡随机与突触前膜融合造成D. 利用神经纤维不同位置的微电极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时间差可用于测量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答案】B【解析】【
20、分析】1、突触小泡膜和突触前膜都是生物膜,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突触前膜在不产生兴奋时,突触小泡也可以随机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少量的神经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因此在突触小体未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其突触后膜也能用微电极记录到随机产生的、幅度相近的微小电位。2、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详解】
21、A、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所以突触小体的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造成的,A正确;B、图中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单个突触小泡随机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少量的Na内流,在突触后膜上产生的微小电位变化,B错误;C、据分析可知,图中现象可能是具有流动性的突触小泡膜和突触前膜融合造成的,C正确;D、可将微电极至于神经轴突的两个不同位点内,测量位点间的距离L,在两个位点的一侧刺激神经使其产生动作电位,再测量两个位点的微电极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时间差,用位点间距离L除以电位变化时间差可得出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D正确。故选B。12. 新生儿出生后12天是其抗
22、利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机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过多会导致血浆中Na+浓度下降而引发水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血浆中Na+的浓度下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B. 新生儿水肿时,其组织液中多余的水主要来自淋巴C. 增大蛋白质的摄人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生儿的水肿症状D. 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尿液中无机盐和尿素的浓度增大【答案】B【解析】【分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出来的。它能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详解】A、血浆的渗透压主要靠无机盐和蛋白质维持,故Na+的浓度下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A正确;B、新生儿水肿时,血液浓度下降,血浆中的水分流到组织液,故其组织液中余的水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