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所有简答题归纳.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所有简答题归纳.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所有 答题 归纳
- 资源描述:
-
1、简答题教育学模块一、教育的起源学说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论 3.心理起源论4.劳动起源说二、古代教育的特点1.阶级性/等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象征性三、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四、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问题: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五、简述社会生产力制约着
2、教育的发展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六、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一)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三)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七、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启示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
3、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八、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个体实践活动、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九、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十、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
4、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十一、简述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我国学制) 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十二、终身教育的特点 1.终身性 2.全民性 3.广泛性 4.灵活性和实用性。十三、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的特点:可塑性、依附性、向师性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十四、教师劳动的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劳动的复杂性(4)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
5、的连续性(5)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隐含性十五、简述教师素养(已考过案例分析)(一)思想道德素养 (二)专业素养 (三)能力素养(四)心理素养 (五)身体素养十六、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已考过简答题)1、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十七、简述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从
6、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十八、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已考过案例题)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3、树立教师威信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5、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十九、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观(一)尊师爱生(二)民主平等(三)教学相长(四)心理相容二十、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二十二、新课程结构的内容(一)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
7、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十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与意义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合作精神、研究能力、课程理论素养)3.凸显学校特色。二十四、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第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第二,注重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第三,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第四,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第五,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二十五、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与课程评价特点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现代课程评价的特点: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二十六、新课程改革下的考
8、试的宗旨1、目的:发现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2、内容:涉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知识,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方法:形式多样,笔试考试和实际操作测验相结合。4、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甚至不设总分而改为各项评定,而且必须遵守“不公布成绩和进行成绩排队。”的规定。二十七、教学的基本任务第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第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第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第五、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十八、新
9、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第一、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第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第四、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二十九、教学过程的性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三十、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三十一、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基本结构)(一)激发学习动机(二)领会知识(三)巩固知识(四)运用知识(五)检查知识三十二、
10、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三十三、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已考过案例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三十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三十五、谈话法的基本要求(已考过案例题)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三十六、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已考
11、过简答题)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三十七、简述备课的意义与内容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订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计划具体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进度、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三十八、简述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导生制、特朗普制。三十九、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四十、我国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1、政
12、治教育 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辅导。四十一、德育过程的特点/基本规律(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四十二、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四十三、贯彻这德育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四十四、德育的途径(一)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二)课外活动与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