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届山东省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三)(解析版).docx

  •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 文档编号:5796245
  • 上传时间:2023-05-10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8.6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届山东省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三)(解析版).docx》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 山东省 高考 语文 期中 模拟 评估 解析
    资源描述:

    1、2021届山东省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三)(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

    2、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头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

    3、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

    4、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

    5、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

    6、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

    7、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

    8、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1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人性、影响力和批判性。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9、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大有裨益。D材料一圈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

    10、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4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5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答案】1C 2D 3D4采用多种论证方式,论证充分。采

    11、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采用对比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2分)论证客观,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1分)用语严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1分)5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文学的“真实”。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

    12、(每点2分)【解析】1 C项,“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是错误的。原文说的是“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由此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的是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而不是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故选C。2 A项,“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是错误的。由原文“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

    13、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有两方面的原因,题干以偏概全。B项,“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是错误的。由原文“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的严谨性有值得商榷之处。C项,“只有才”是错误的。由原文“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可知,当代作家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对他们的

    14、虚构性写作是大有裨益,但不是必要条件。故选D。3本题中材料二强调的是“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而D项中当作者感觉和历史有隔阂时,决定做一次实地的旅行,也就是对现实做一次深度的介入。故选D。4从论证方式上来看,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式。比如在论证“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这一观点时,采用了举例论证,以李辉的封面中国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为例进行论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像李辉、梁鸿这样的“非虚构写作”作家和那些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的一些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

    15、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从用语来看,议论文讲究用语的准确性,如“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中“似乎”一词,表述严密;“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本文段既写到“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即它的价值。同时也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不足,比如其艺术性偏弱,论证比较客观。5由原文“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

    16、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可知,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是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同时,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是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是一种文学的“真实”。由原文“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可知,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是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四堡雕版冯骥才心里一团如花似锦

    17、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人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

    18、审美品格了。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

    19、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坊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

    20、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

    21、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

    22、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那么,谁救四堡呢?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固守着它的平民性,作者对二者都喜欢。B文章开篇概括了建安印刷的民间感和平民性的特点,突出了它独特的纯朴审美品格。

    23、C四堡雕版在现代化的发展下走向衰落的原因主要有: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D本文主要写了四堡雕版在现代化的发展下已经走向衰落甚至消逝,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明消失的惋惜和忧患之情。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当年承担文明传播的建阳和如今凋敝的社保形成对比。B“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C“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

    24、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D文章语言华美,冯骥才把美揉进他的语言风格行文结构中,形成一种思想内容相契合的质朴、自然、冲淡、流畅的艺特色。8本文写作对象是四堡雕版为何花大量笔墨描写环境,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9文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案】6A 7D8(1)文章写四堡雕版同时描写雅安县的地处偏远,身处深山的地理特点,是四堡雕版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的原因。(2)四堡肩倚武夷山脉,印书世家坊间宅第轻灵优雅映衬了四堡雕版曾经的辉煌与纯朴的气质以及它的书香墨香文明之香。(3)四堡传统宅第的支离破碎、不伦不类地

    25、更换一新,杂草蔓延,石缸发黑泛臭映衬了四堡雕版衰落甚至消逝的命运。(每点1分)或者,答案:(1)写环境,就是写四堡雕版曾经的辉煌与纯朴的气质以及它的书香墨香文明之香,以及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的原因。(2)写环境,就是写四堡雕版衰落甚至消逝的命运,表达作者的失落惋惜之情。(每点2分)9(1)第一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2)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作者在面对四堡雕版现实窘境时的痛心、无奈与不甘;最后一个问句,表现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拯救。(3)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

    26、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每点2分)【解析】6A项,“作者对二者都喜欢”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我喜欢建安图书的民间感”“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可知作者喜欢的是“建安图书”,而非“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故选A。7D项,“文章语言华美”错误,本文语言主要特点是质朴、自然。故选D。8由于题干要求“本文写作对象是四堡雕版为何花大量笔墨描写环境,请谈谈你的理解”,所以应把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本文的写作对象“四堡雕版”联系起来。通过“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

    27、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可看出四堡雕版曾经的辉煌与纯朴的气质以及它的书香墨香文明之香;通过“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看出四堡雕版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的原因;通过“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

    28、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当年的印坊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可看出四堡雕版衰落甚至消逝的命运,表达作者的失落惋惜之情。9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本题有两问,一是“意蕴丰富”,一是“设置巧妙”,前者是问这五个问句的含义,后者是问行文构思上的用意。如能从题干中审出这些内容,答题就没有难度了。先到文中找到这五个问句,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意思。第一个问句“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因前面介绍了中国

    29、古代雕版基地的现状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故这一问句中就包含了一种期待;中间三个问句,“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前面介绍了四堡雕版的现况,故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痛心,“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这里蕴含着的是不甘与无奈;最后一个问句“那么谁救四堡呢”,作为文章的最后,自然是发出呼吁。从这几个问句的内容和语气可以看出是层层递进,串起文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

    30、。”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

    31、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

    32、。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

    33、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12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D富弼才能

    34、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14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3分)【答案】10B 11B 12D13(1)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14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

    35、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解析】10AC项,“救灾者”是“聚民城郭中”的主语,意思是“灾者都把老百姓聚集在城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项;D项,“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意思是,“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不能将“或待哺数日不得粥”与“而仆”断开,之间为修饰关系,排除D项。故选B。11B项,“粟即高粱”错,粟是“小米”。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适应性强。是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故选B。12D项,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为之喜出望外,而不是心生嫌隙。宋仁宗所说“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

    36、?”,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可靠。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故选D。13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谚”,指谚语;“蹊”,小路。“小”,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可以”,可以用来;“谕”,比喻;“大”,形容词作名词,大道理。(2)中“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容”,掺杂。14本题答题区域在文章在第二段。仔细阅读第二段,筛选出相关信息,分析概括,回答问题。本段中“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这是解决了百姓的“吃”和“住”的问题,可概括为“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官吏自前资、待缺

    37、、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这是“有效动员官员”;“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这是“鼓励民众自救”;“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这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参考译文】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年轻时坚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他为茂才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

    38、阳判官。这时西夏有二位首领前来归降,朝延对他们只是补借奉职。富弼说应当给他们丰厚的赏赐以便规劝人前来降服。事情下到中书,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道是一件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就听从了富弼的建议。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来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给予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边境之事。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阻止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富弼打算逐步更换蓝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这样小人就开始不高兴了。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

    39、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薪火和饮水。官吏中前资、待缺、寄居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并记下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愿为之尽力。山泽森林池塘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去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救治五十余万人,招募为兵的流民达万人。在此之前,救灾者把老百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

    40、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立法简便周到详尽,天下相传来作为样板。至和二年。诏令投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文彦博同时被任命。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延互相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任命宰相,有的得之于做梦和占卜,哪里像现在人心如此呢?”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当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这个时候,百官各自任职,天下太平无事。于是请求告老回乡,加拜司空,遂封韩国公辞官归居。元丰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和仲蒙夜坐文

    41、同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含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C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6分)【答案】15A16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

    42、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诗人饮茶失眠,遺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乐于独处,而能珍视友情。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每点2分)【解析】15选项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理解有误。通过诗句:独凭幽几静尘劳,诗人是独自凭几,所以说其与友人畅谈理解有误。故答案选A。16此题是身处独处的自得其安宁之乐的读书人形象,从“犹对群书拥敝袍”可以看出是在宁静的环境中的自得其乐的读书者的形象,同时从题目和仲蒙,也能力看出诗人是对友人的挂念,也可看出是珍视友情有情有义的形象。从:大寒须遣酒争豪,也可已看出是胸怀豪迈的形象。

    43、(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两句,交代出诗人由现实转入了梦境。(3)曹操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诗句“_,_”来比喻求贤若渴的心情。【答案】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解析】易错字词如下:“推”“度”“衿”“悠”。三、语言基础与应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

    44、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 。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嵌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又记得小阳台上的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 ,莫名所以地喜欢。小舅舅曾带着我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

    45、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A比拟、反问、设问B反复、比拟、夸张C反复、比喻、反问D比喻、夸张、设问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时候我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且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到草地上独自坐着,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被带进我的心里来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6、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答案】18C19原文多用短句,表达简洁,句式也更灵活;原文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韵律美;原文中“梧桐叶子”作后面三个分句的主语,更能体现表述对象前后一致的原则。(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20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我喜欢这种苍凉的美【解析】18 “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故选C。19先找出原文和修改后的句子的区别,然后分析原文的表述好在什么地方。句子“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运用短

    47、句,让句式更活泼;句子“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具有音韵美;原文后几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梧桐叶子”,表达更连贯;等等。20处,前文是“我忽然迷乱兴奋”,后文是“叶子梧桐子”,所以横线处要填一个过渡句,衔接前后文,应填写“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之类的语句。处,根据后文“莫名所以地喜欢”可知横线处所填写的句子中应有“喜欢”一词;根据前后文叙述主语一致原则和前文的“苍凉”可知,应填写“我喜欢这种苍凉的美”之类的语句。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在经典艺术作品中寻求精神共鸣,用自己独特又有创意的方式守护着历经时光沉淀的人类精神财富,是当下很多青年人热衷的事。然而,当下市场提供的传统电视剧或网播剧精品内容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同时经典电视剧故事、人物有重新激励大家共鸣的特质,网友有发言欲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剧,具备故事性和文学性,观众看后能留下思考和启发, 能提升自己的生活与文学审美。【答案】“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句式杂糅,修改为“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激励”与“共鸣”搭配不当,将“激励”修改为“激发”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届山东省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三)(解析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79624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