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9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标准答案(全).docx

  • 上传人(卖家):最好的沉淀
  • 文档编号:5792328
  • 上传时间:2023-05-09
  • 格式:DOCX
  • 页数:299
  • 大小:347.6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标准答案(全).docx》由用户(最好的沉淀)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 应对 试题 标准答案
    资源描述:

    1、突发事件应对法复习题一、单选题1 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专门法律是:( B ) A国家自然灾害救助预案B突发事件应对法C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A ) A、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B、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级C、特别重大、重大二级3. 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B)。A、行政责任B、刑事责任C、民事责任4.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件可以划分为(C)。A、二级B、三级C、四级5. 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

    2、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B)。A、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C、静观事态发展6.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C)、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A、监测与预报B、监测与预防C、监测与预警7.(C)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A、个人B、企业事业单位C、新闻媒体8. 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A、2007 年 8 月 30 日B、2007 年 11 月 1 日C、2008 年 1 月 1 日 D、2007 年 12 月 31 日9. 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

    3、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 C )的罚款。A、5 万元B、15 万元C、20 万元D、10 万元10.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A、红、橙、黄、蓝B、红、黄、橙、绿C、红、黄、绿、蓝D、黄、红、橙、蓝11.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 C )、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A、事件经过B、救援措施C、预警级别D、公共信息;12.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

    4、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 B)。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经济责任13. 国务院和( A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 具 体 职 责 由 国 务 院 规 定 。A、县级B、地市级C、省级14. 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 A)。A、不变B、增加一倍C、不享受15.( C)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A、国务院B、民政部门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16. 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

    5、,应当( C)。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17.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 A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A、预防B、遏制C、消除18. 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A)的原则。A、预防为主B、控制为主C、处理为主19. 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 C )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 施。A、法院B、检察院C、公安机关20. 突发事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基础是:D A 忧患意识B 培训演练C 自救互救技能D 风险分析21.

    6、 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是:C A 建立应急机制,做好预防工作B 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预防工作C 完善应急法制,做好预防工作D 做好应急评估,做好预防工作22. 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原则”理解不正确的是:B A 公开透明的原则B 上行下效原则C 最小代价原则D 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放在突出位置的原则23.对应急机制建设起基础性作用是:CA 社会救助机制B 社会保障机制C 社会管理机制D 社会安抚机制24.建立健全应急体制要坚持:CA 综合协调、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B 综合协调、分类管理、统一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C 综合

    7、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D 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中央管理为主的的原则25.处置突发事件的骨干力量是:AA 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部队和预备役民兵B 各个专业应急处置队伍C 厂矿企业的广大职工和农村社区的广大群众D 广大的城市平民26. ( B )是本行政区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A、党委书记B、政府主要领导C、政府分管领导D、应急办主任27.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工作的原则是(B)。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 D处置与预防并重;28.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8、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A红、橙、黄、蓝B红、黄、橙、绿C红、黄、绿、蓝D黄、红、橙、蓝29. 国务院和(C)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30.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最高级别为级,用(B)表示。A橙色;B红色; C黄色; D蓝色;31. 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 B)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A信息报告; B预测预警; C信息发布; D评估;32.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事

    9、故( D)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A. 发生区域; B影响生产; C引发地区; D影响区域;33.(C)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A分级响应;B. 统一指挥; C公众动员机制; D以人为本;34.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 C)、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A事件经过;B救援措施; C预警级别; D公共信息;35.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B)。A. 保留; B撤销; C升级; D解散;36. 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事故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

    10、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 A)”, 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A绿色通道; B快速通道; C特殊通道; D直线通道;37.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D)。 A民事责任;B. 行政责任; C经济责任; D刑事责任;38. 突发事件应对法于(A)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会议通过。A、2007 年 8 月 30 日;B、2007 年 7 月 10 日; C、2007 年 9 月 20 日; D、2007 年 10 月 1 日39. 发现刑事、治安案件以及危及公共与

    11、人身财产安全,及时报警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报警电话是(A)。A、110; B、119; C、112; D、12040. 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是(B)。A、110;B、120; C、112; D、11441. “一案三制”指的是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B )。A、法规;B、法制; C、体系; D、法律42. 应急预案的层次可分为综合预案、( B )、现场预案。A、单位预案;B、专项预案; C、个体预案; D、普通预案43(C)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A、县级人民政府;B、企业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D、社会团体 44预计将要发生较大(级)以上突发公

    12、共安全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属于哪种预警等级:(B)A、红色; B、黄色; C、橙色; D、蓝色45(C)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A、国务院;B、县级人民政府;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企事业单位46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A)。A、不变;B、增加一倍; C、不享受;D、增加二倍47( C )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A、国务院;B、民政部门;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财政部门48( A )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A、县级人民政府;B、

    13、企业事业单位;C、上一级人民政府; D、社会团体49. 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 C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D、及时向本级人大报告50.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 A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A、预防;B、遏制; C、消除; D、控制51. 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 A )的原则。A、预防为主; B、控制为主; C、处理为主; D、善后为主52. 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C )和社会安全事件。A、地质灾害;B、

    14、森林火灾;C、公共卫生事件; D、洪涝灾害53(A)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A、县级人民政府;B、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D、公安部门 54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分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四级,其中橙色表示(B ) 。A、特别严重B、严重C、较重D、一般55. 以下不属于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调整范围的是: C A 自然灾害B 事故灾难C 紧急状态D 公共卫生事件56. 以下属于突发事件特征的是:D A 发生的常规性B 发展的确定性C 后果的可预见性D 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与广泛的公共性5

    15、7.自然灾害指: BA 人为原因造成的各类安全事故B 由于自然因素直接导致的公共突发事件C 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D 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以及传染病疫情等事件58.我国的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是: AA 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B 人员伤亡数量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C 经济损失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D 舆论关注度和突发事件爱你的严重程度59.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分级制度适用的事件包括: C A 自然灾害B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D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60.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突发事件的

    16、最高级别是: A A 一级B 二级C 三级D 四级61. 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属于: A A 自然灾害B 事故灾难C 公共卫生事件D 社会安全事件62. 突然发生,事态复杂,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的突发公共事件属于: BA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B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C 较大突发公共事件D 一般突发公共事件63.金融危机属于: D A 自然灾害B 事故灾难C 涉外突发事件D 社会安全事件64. 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突发事件所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状态是: D A 已经造成B 可能造成C 不会造成D

    17、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65. 根据发生的诱因、领域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 A A 自然性的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的突发事件B 战争状态的突发事件和一般状态的突发事件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D 紧急状态和戒严66. 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D A 洪灾B 干旱C 森林火灾D 失火67. 要实现由政府应急向全面应急转变,需要坚持的原则是:B A 以人为本原则B 社会动员原则C 依法行政原则D 预防为主原则68. 确保行政紧急权力正当行使的基本条件,防止行政紧急权力滥用的最好手段是: A A 实行信息公开B 贯彻责权一致原则C 将政府强制最小化D 采取分级负责制69.

    18、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CA 信息公开原则B 社会动员原则C 比例原则D 预防与应急结合原则70. 为了使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BA 提高全社会的危机意识B 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C 加强监控D 加强应急培训71. 哪一过程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D

    19、A 应急预案的制定B 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C 应急知识宣传D 城乡规划72.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采用调解处理的解决思路加以预防的突发事件是: D A 自然灾害B 事故灾难C 公共卫生事件D 社会安全事件73.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过机关是: B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D 国务院74. 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 CA 监测、检查、控制、及时整改B 控制、消除危险源、危险区域的危险性C 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D 归类分析、登记,报上级人

    20、民政府备案75. 指导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的基础是: A A 风险评估B 调查登记C 检查监控D 安全防范76. 对突发事件管理本身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估活动是: C A 风险评估B 影响评估C 管理评估D 损失评估77. 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行动指南、行动向导指: B A 应急准备B 应急预案C 风险评估D 应急处置78. 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急、森林(草原)火灾等应急预案的类型是: AA 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B 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C 公共卫生类应急预案D 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79.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预警级别划分标准的制定机关是: B A 国务院B 国务院或者国

    21、务院确定的部门C 省级人民政府D 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80. 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公益宣传的是: D A 电视B 报纸C 广播D 新闻媒体81.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 C A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B 必要的应急演练C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D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或必要的应急演练82.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 C )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A12B8 C4 D2483. 我国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法律规范不包括: D A 防震减灾法B 防洪法C 环

    22、境保护法D 矿山安全法84.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对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进行: A A 征用B 征收C 收购D 没收85. 增强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C A 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关注意识B 提升公众应对危机的防范意识C 增强政府的危机意识D 提高公众应对危机的道德意识86. 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 CA 经济支持B 政策优惠C 心理及司法援助D 指导、帮助87. 突发事件管理的核心问题是: D A 应急救援的有效性问题B 恢复重建是否及时C 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D 以政府为中心的各参与主体的权力和责

    23、任问题88.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对象是: AA 所有危险源、危险区域B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C 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D 特 别 重 大 、 重 大 突 发 事 件 的 危 险 源 、 危 险 区 域89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并根据其相应的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应对措施,这体现了: DA 统一领导B 属地管理C 分级负责D 分类管理90通过立法,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明确机构设置、层级、权利与责任。使得在突发

    24、事件应急管理领域有法可依体现了: BA 科学应对突发事件B 依法应对突发事件C 以人为本应对突发事件D 协 调 处 理 突 发 事 件91领导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的是: BA 国家主席B 国务院总理C 国务委员D 全 国 人 大 委 员 长92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目的是: A A 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B 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C 避免经济损失D 促 进 社 会 发 展93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行政领导机关的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 C A 全国人大规定B 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C 国务院规定D 省级人民政府规定94.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应当服从哪些主体的指

    25、挥和安排: D A 人民政府B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C 所属单位D 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95.一切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都必须放在首位的是: B A 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B 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C 应急救援D 恢复重建96. 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 A A 预防B 救援C 评估D 社会动员97. 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体现了: AA 一般单位内部事故隐患的防范措施B 危险物品的防范措施C 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D

    26、 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98.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的内容不包括: D A 预警信息的发布B 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的发布C 突发事件危害警告、建议的发布D 法律责任的发布99. 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是突发事件发生地的: DA 居民委员会B 村民委员会C 其他组织D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100. 应急处置是一种怎样的强制性行政应急措施: A A 暂时B 长期C 永久D 固定101. 现代法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的是: AA 依法行政B 以人为本C 统一领导D 比例原

    27、则102. 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如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负责主体是: CA 协商确定的人民政府B 市级人民政府C 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政府D 省级人民政府103. 应急机构设置分散,缺乏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应急预警体系和指挥体系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专业处置、救援队伍的组织等的不足体现了: B A 政府管理职能失衡B 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C 政府应急管理资源投入不足D 应急管理效率不高104. 我国第一部全面规定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急管理活动的法律是: AA 突发事件应对法B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C 防震减灾法D突

    28、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105. 下列不属于社会安全事件类法律规范的是: C A 戒严法B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C 防震减灾法D 民兵战备工作规定106. 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之上、公务员应急能力高低的最终体现是:B A 敏锐超前的鉴别预测能力B 快速决策能力C 统观全局、组织协调的能力D 沟通能力107. 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衡量一个公务员政治素质如何、工作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是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 AA 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B 提高效率与依法行政的关系C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D 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108. 决定着公务员的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在公务员的诸项素质中处于主导和统帅地位

    29、的是: AA 公务员的政治素质B 公务员的心理素质C 公务员的业务素质D 公务员的知识素质109.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有预兆和“导火索”,因此,公务员首先要提高发现、捕捉、判断危机信息的能力,需具有: B A 以人为本B 危机风险意识C 为人民服务的意识D 责任到人110.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起主导地位的是: A A 政府B 社会公众C 人民群众D 社会组织111. 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不包括: D A 提高执政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B 提升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C 加强基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D 增强国际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112. 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

    30、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 DA 救助B 补偿C 抚恤D 表彰或者奖励113.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体现了: CA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B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C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D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114.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的过程是: B A 信息报告B 先期处置C 应急响应D 应急结

    31、束115. 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体现了应急保障的哪一方面: CA 财力保障B 物资保障C 基本生活保障D 医疗卫生保障116.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可以锻炼和考验广大领导干部、党员、公务员和社会公众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论述体现了突发事件: CA 促使设备更新B 导致制度变革C 促使人员能力和素质提高D 重塑组织形象117.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D A 救助B 补偿C 安置D 抚慰118.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恢复社会治安秩序,尽快修复被损坏的公

    32、共设施的主体是: DA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B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C 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D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119.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立即组织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的机关是: C A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B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C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D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120. 对突发事件中失去住房的人员提供居住条件,及时为受灾人员提供临时居住场所指: CA 抚慰B 补偿C 安置D 抚慰121. 以下属于突发事件特征的是:D A 发生的常规性B 发展的确定性C 后果的可预见性D 采取措施的必

    33、要性与广泛的公共性122.我国的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是: AA 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B 人员伤亡数量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C 经济损失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D 舆论关注度和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123.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分级制度适用的事件包括: C A 自然灾害B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D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24. 由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繁殖或聚集而引起的一种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是: DA 海啸B 风暴潮C 寒潮D 赤潮125. 由于降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

    34、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 AA 泥石流B 崩塌C 滑坡D 地面塌陷126. 我国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中,何种情况为特别重大地震事件: D A 死亡 10 人以上、失踪 30 人以上B 死亡、失踪 1030 人C 死亡、失踪 310 人D 死亡 300 人以上127. 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 CA 登革热B 禽流感C 流行性感冒D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128. 突发事件的发展、影响没有经验性规则进行指导,超出人类社会的预判和估量是指: BA 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B 突发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C 突发事件巨大的威胁性D 突发

    35、事件后果的严重性129. 根据发生的诱因、领域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 A A 自然性的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的突发事件B 战争状态的突发事件和一般状态的突发事件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D 紧急状态和戒严130. 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D A 洪灾B 干旱C 森林火灾D 失火131.2008 年 6 月份贵州瓮安县发生的事件属于: C A 恐怖袭击B 经济安全事件C 群体性治安事件D 涉外突发事件132. 通常而言,特别重大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 AA 潜在经济损失 1 亿元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 1000 万元以上B 潜在经济损失 5000 万元1 亿元或直接经

    36、济损失 500 万元1000 万元C 潜在经济损失 500 万元5000 万元或直接经济损失 100 万元500 万元D 潜在经济损失 500 万元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 100 万元以下133. 要实现由政府应急向全面应急转变,需要坚持的原则是:B A 以人为本原则B 社会动员原则C 依法行政原则D 预防为主原则134. 应当对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周边环境开展: BA 登记备案B 隐患排查C 调查整理D 监测监控135. 以场内应急指挥为主,强调预案的可操作性的是指: D A 国家预案B 省级预案C 市级预案D 单位预案136. 以现场设施或活动为具体目标而制定

    37、和实施的应急预案是: C A 综合预案B 专项预案C 现场预案D 整体预案137.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不包含下列哪一原则: D A 以人为本原则B 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原则C 分级管理原则D 及时准确原则138. 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可以制定: C A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B 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C 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D 国家突发事件整体应急预案139.启用应急预案的条件指: A A 预案的适用范围B 预案的目标C 预案的原则D 预案的对象140.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依据是有: D A 客观情况B 上级指示C 人民群

    38、众的意见D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141. 根据危机的类型与影响程度的差别由不同层级、类型的指挥机构来统一指挥并为其设定相应的动员权限,这一做法体现的原则是: CA 以人为本原则B 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原则C 分级管理原则D 快速反应原则142. 以下关于应急预案检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A 应急预案的检查是预案实施的重要保证B 应急预案的检查主要包括预案程序检查、预案内容检查、预案制度检查三大方面C 通信指挥系统能否正常运行是预案制度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D 在对预案内容进行检查时,应关注应急救援人员对应急预案的掌握143. 我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用于当年的

    39、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的预备费,应当占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比例是: BA 1%2% B 1%3% C 2%4% D 3%5%144. 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前提是: A A 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B 应急救援的实施C 社会动员的落实D 恢复重建的开展145. 突发事件预警的基础是: A A 监测B 信息报告C 信息发布D 救援146. 突发事件监测的主体是: D A 国务院B 省级人民政府C 国务院以及省级人民政府D 国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147.突发事件监测的对象是: CA 自然灾害、紧急状态B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战争状

    40、态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D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48.建立信息报告员制度的责任主体是: AA 县级人民政府B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C 有关单位D 应急管理机关149.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除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外,还包括: CA 事件经过B 救援措施C 预警级别D 公共信息150. 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A 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

    41、信息B 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C 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D 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151.我国突发事件信息系统设置原则是: DA 公开透明、真实准确B 分类负责、属地为主C 统一协调、高效运作D 分级设置、互联互动152. 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包括: D A 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B 自然灾害信息系统C 事故灾难信息系统D 综合信息系统和专门信息系统153. 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AA 信息的收集B 信息的存储C 信息的分析D 信息的传输154. 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指: BA 各级政府及其

    42、部门向应急主管机关传输突发事件信息的行为B 应急主管机关向其上级机关传送突发事件信息的行为C 应急主管机关向其他国家机关或相关单位传送突发事件信息的行为D 信息报告员向应急主观机关传送突发事件信息的行为15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 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 AA 4 小时B 6 小时C 8 小时D 10 小时156.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针对突发事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机关是: DA 国务院B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C 国务院派出的工作组D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

    43、件的人民政府157. 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的主体是: BA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B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C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D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158. 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 实行交通管制等措施是: BA 救助性措施B 控制性措施C 保障性措施D 防范性措施159. 现代处置突发事件机制与传统处置机制的根本区别是: CA 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B 复杂的经济、社会条件C 防

    44、范为主、准备在先D 国际合作与支持160. 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报告的主体是: A A 单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B 单位主管机关C 单位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D 单位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161.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或者组织处置工作的政府应当对应急处置措施: CA 继续执行B 暂停执行C 停止执行D 请示是否继续执行162. 有权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是: DA 国家主席B 国务院C 中央军事委员会D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163.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

    45、、命令,应当报送备案的主体是: B A 上级人民政府B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C 省级人民政府D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164.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制定主体是: A A 国务院B 国务院各部门C 国务院办公厅D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165. 我国有权对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进行规定的主体是: C A 全国人大B 全国人大常委会C 国务院D 省级人民政府166. 负责及时查明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过和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 制定改进措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的机关是: CA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B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C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D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167.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除具有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特点外,还具有的特征是:BA 属人管理为主B 属地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标准答案(全).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79232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