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开发和利用.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能源开发和利用.ppt》由用户(hyngb9260)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能源 开发 利用
- 资源描述:
-
1、能源开发和利用能源开发和利用本章内容 一一、能源的地位与作用、能源的地位与作用 二二、能源的分类、能源的分类 三三、世界和中国能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世界和中国能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四四、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第一节、能源的地位与作用第一节、能源的地位与作用 1、能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发展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生产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能源、材料、信息是人类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2、能源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引起生产技术的革命,化学在能源的研究和利用
2、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能源发展经历三个时期:A、柴草时期:火的发现18世纪产业革命,用于烧制陶瓷和冶炼金属;B、煤炭时期:13世纪开采,18世纪中大规模开采,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产生第一次产业革命;C、石油时期:60年代超过煤。三次重大突破A、发明蒸汽机,产生第一次产业革命;B、电力发明使人们的生产活动进入电气时期;C、原子能发明进入时期。第二节、能源的分类第二节、能源的分类 按来源分:A、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能,如太阳辐射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雷电等;B、来自地球本身,如地热能、原子核能;C、来自地球与月球、太阳等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按构成分:A、一次能源,包括常规
3、能源(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非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非再生能源如核聚变能,油页岩、油沙);B、二次能源如煤制品、石油制品、电力、氢能、蒸气等。第三节、世界和中国能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世界和中国能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世界能源的结构与消耗、世界能源的结构与消耗(1)近一百年世界能源消耗增长了20倍 年份:年份: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世纪末世纪末 万吨万吨 标准煤标准煤 239194 292420 643956 852391 1147610 20Gt 中国中国 6968(1955)30189 29291 6027
4、5 98703 能源消耗最多的是美国:人口占4.9,能耗占24.4;印度人口占15.4,能耗占2.3;我国1996年人均能耗1.14吨,排名86(世界人均2.4、北美10、欧洲苏联5)(2)能源结构 19801986年 石油 煤炭 天然气 核能 总计 世界能源消耗增长率 9 24 19 335 2720世纪60年代以前煤是世界最重要能源,后来,石油上升较快,发达国家以石油为主。美国、日本56.3;我国、印度仍以煤为主,我国75.8,印度67.8.1950-1995 世界能源消费量和构成世界能源消费量和构成年份消费量108tce煤在消费量中所占比例煤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195023.92 60.
5、927.210.11.8196029.2449.533.315.12.1197064.4033.544.020.12.4198085.2430.844.221.53.51990114.7627.338.621.712.41995/27.239.723.110能源形势能源危机能源形势能源危机1、化石燃料,有限能源(枯竭)、化石燃料,有限能源(枯竭)能源危机迫在眉睫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然而,由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石油石油储量11801510亿吨,以1995年世
6、界石油的年开采量33.2亿吨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左右年宣告枯竭。天然气天然气储备估计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年开采量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内枯竭。煤煤的储量约为5600亿吨。1995年煤炭开采量为33亿吨,可以供应169年。铀铀的年开采量目前为每年6万吨,根据1993年世界能源委员会的估计可维持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核聚变到2050年还没有实现的希望。1995版世界能源大会能源资源调查:能源能源 储量储量 1993年能源产量年能源产量 储采比储采比 煤煤 1031.6Gt 4.474Gt 230 石油石油 140.7Gt 3.197Gt 44(我国我国23
7、年)年)天然气天然气 14.1Tm3 0.2485 Tm3 57 核能核能 2.23Mt 铀铀 32171t(装机358GW,年发电量2.171012KWh)水能:理论蕴藏量3.5 1013KWh/a,技术可开发资源1.46 1013KWh/a,经济可开发资源0.9 1013KWh/a,装机7.2 108KW,发电量2.38 1012KWh/a特别是石油 1953年 1963年 1973年 1993年 年产量 6.49 亿吨亿吨 13.8亿吨亿吨 28.2亿吨亿吨 31.97亿吨亿吨禁运后,石油在两个月内涨价4倍,至1979年涨了近10倍。,至1982年上涨了675。1973年美国缺少1.16
8、亿吨标准煤能源生产损失930亿美元;日本缺少0.6亿吨,损失485亿美元,致使1974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在这之前日本每年递增10)石油由西方石油公司(“石油七姐妹”)垄断,西方利用廉价石油,改造产业结构,经济繁荣。1973年阿拉伯国家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中东储量占65,出口占80)向西方强国禁运石油,10月战争?储量前十名的国家: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伊朗、委内瑞拉、前苏联、墨西哥、美国、中国。2、能源对环境污染、能源对环境污染(1)化石燃料,产生大量CO2,导致温室效应;(2)化石燃料,产生大量NOX、SO2,导致酸雨;(3)化石燃料及生物质燃料,产生N
9、XO,导致氧空洞;SOx、NOx、CO2、CO、THC、PM、水污染、土质。由于以煤为主,形成了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严重环境问题。例如:1995年,全国烟尘排放量约1744万吨,其中70来自煤的燃烧;全国SO2排放量约2370万吨,其中85来自煤的燃烧;全国CO2排放量约30亿吨,占全球的14,只比美国的22低,而各列为第二(人均排放量还很低)。而燃煤在我国1/3以上是用于火力发电。由低水平的燃煤所造成的酸雨、光化学雾及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在大城市中,机动车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4)热污染,一座1000MW火电厂,排热4.6 1012J/a;(5)放射性污染;(6)影响人
10、体健康。3 3、石油、煤是主要化工原料、石油、煤是主要化工原料20世纪是石油化工大发展的一百年,世界年产乙烯5000万吨,100套30万吨年乙烯装置。2、我国能源的现状、我国能源的现状1996年年 煤煤 石油石油 天然气天然气 水能水能 能耗能耗 总量总量 1145亿吨亿吨 33亿吨亿吨 1.7万米万米3 2.9亿亿KW 12.6亿吨亿吨居世界位次居世界位次 3 11 19 1 2 (能耗:美国能耗:美国 28.98亿吨、俄国亿吨、俄国9.494亿吨亿吨 日本日本0.6838亿吨)亿吨)(1)我国能源资源中国一次能源储量和产量 储量年产量煤 108t1145(NO.3)12.9(NO.1)石油
11、 108t33(NO.11)1.49(NO.5)天然气 108M317,000(NO.19)176(NO.21)核能 109KWH铀40GW(30年)13(NO.18)水能 109KWH290GW(NO.1)188(NO.4)GW=109W这张表给出了我国主要一次能源的探明可采储量和年产量,由此可知,我国石油可维持30多年,天然气80年,而煤可维持100200年。属于多煤、少气、缺油的情况。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煤炭第一大消费国,基本能源消费占到世界总消费量的十分之一,同时,中国也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按照专家的估算:1999年我国石油开采量约1.6亿吨,但是
12、消耗量已上升到1.9亿吨,到2010年预计消耗量将达到3亿吨。1993年后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0年原油进口已超过7000万吨。天然气近年生产量已有较大幅度增加,新的气田也有所发现,也在计划从俄国(独联体国家)进口一些天然气,西气东输也在实施,但花一千多亿的投资,东输200多亿立方米/年天然气。A、人均能源拥有量低(1996年人均能耗,排名86位);B、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依然以煤为主(75.8年耗13亿吨)煤1/3以上是用来发电的,直接燃烧利用热能为主(2)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的问题中国的能源消费和构成年份消费量108tce煤在消费量中所占比例煤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19500.6993.0
13、4.9-2.119603.0293.94.10.51.519702.9380.914.70.93.519806.0372.220.73.14.019909.8776.216.62.15.1199512.2775.017.41.95.7C、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匀。(北煤南运,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煤炭集中华北地区,水能集中西南地区)能源产地和主要利用能源的经济发达地区分布不平衡.地区地区 华北华北 东北东北 西南西南 西北西北 华东华东 中南中南 能源丰度(吨人)能源丰度(吨人)2680 293 1218 1216 141 142D、能源利用率低,造成的污染严重.单位GPT能耗是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
14、,韩国的4.5倍;目前中国产品能耗极高,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加权平均高出左右。比如,每千克油当量的能源,日本企业平均可以创造出.美元的产值,中国只能创造出.美元。我国单位能源使用产生的,目前只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至十六分之一左右 E、农村商品能源短缺(人口人口8.6亿,能耗亿,能耗12.6亿吨,亿吨,23靠柴薪)靠柴薪)F、环境污染严重;由于我国是以煤为主的国家。煤炭的含氢量低,一般来说,相对于天然气,必然会带来 CO2 排放量大的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中,控制 CO2 的排放量,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中国 CO2 排放量已在世界上位居第二,占14%,美国为22%。以煤
15、为主、能效低是主要原因。G、能源建设周期长,耗能多;能源输送路线比较长,占去国家相当大的运力H、能源工业装备落后;I、价格末能反映成本不合理第四节、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第四节、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节能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是最主要的。解决能源危机的措施有解决能源危机的措施有开发和使用新技术。如发电,我国发电终端平均能效只有30%,如果采用IGCC(整体联合循环发电)、超临界发电技术、增压循环流化床等技术,现已可提高到36-46%,今后几年有可能达到56-60%。其中也有大量化学问题要解决,多学科交叉。提高使用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的比率。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水力、风力、潮汐、地热)。使是用新能
16、源。太阳能、氢能。核能 燃料电池技术 1、化石燃料的有效与清洁利用;2、适度发展核能;3、开发新能源;4、改变能源转换途径。(一)、化石燃料的有效与清洁利用(一)、化石燃料的有效与清洁利用 1、煤、煤(1)现代成煤理论:植物经脱水、脱CO2、脱CH4形成C C1717H H2424O O1010CC1616H H1818O O5 5 CC1616H H1414O O3 3 CC1515H H1818O CO C1818H H4 4 植物植物 泥炭泥炭 褐煤褐煤 烟煤烟煤 无烟煤无烟煤(2)现状效率:我国年耗10亿吨(30发电、炼焦,50锅炉、窑炉,20人民生活)。A、效率低(煤球2030,蜂窝
17、煤50,碎煤20);B、污染。(3)提高效率的措施:煤的流体化,包括泥浆混合流体化;煤的气化(气化反应,改性反应);煤的焦化(干馏);煤的液化。(4)煤的液化(加氢法、脱碳法、分解重组法),煤的拔头工艺生产液体燃料(年轻煤种中挥发性组分可提出20左右,其中2为汽油、10为柴油),在21世纪将大有发展前景。加压气化法城市煤气生 以含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甲烷(CH4)、合成气(CO和H2)、CO2、CH3OH、HCHO等为初始反应物,反应合成一系列重要的化工原料和燃料的化学。其核心是选择催化化学转化、小分子的活化和定向转化。CO、CO2是从煤的气化得到的、而CH4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因此一碳化工实际
18、上就是一种新一代的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什么是一碳化学什么是一碳化学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一碳化学一碳化学煤的气化最主要的反应有:C+O2-COC+H2O-CO+H2CO+H2O-CO2+H2反应过程伴随着CO2的排放(还有一些反应如生成CH4的反应等,此处为列)天然气的蒸气重整天然气的蒸气重整 上面两点表示出煤的气化和 CH4 重整的主要反应。正是通过这些反应,产生出合成气(Syngas),合成气的主要成分是 CO 和 H2,它以作为合成氨的原料气而得名。大量的化工产品可以以合成气作为起始原料。使用不同的催化剂,可以从合成气制出不同的有机化合物产物,这就组成了所谓的合成气化学。
19、由CH4、CH3OH等含一个碳原子的分子,也可以通过催化反应直接生成新的化合物。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甲烷化学和甲醇化学,它们都是由一系列典型的化学合成反应所组成的。由CO加氢合成一系列化合物的化学称合成气化学 由甲烷直接合成的称甲烷化学 由甲醇为原料合成一系列下游产品的为甲醇化学 这个表绘出了一个反应网络。可见由合成气(CO/H2)出发,通过不同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可以合成一系列当今十分重要的化学品。而这些化工产品其优势是在合成含氧化合物上。它可以使CO中的氧原子全部和部分带入到产物分子中,原料气得到了最充分的应用。这些化学品的生产,目前已经在经济上可与石油化工技术竞争,而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个网络
20、突出表明了由合成气可以通过一定催化反应合成出各种车用燃料和汽油添加剂。这也是当前由煤(或天然气)合成汽车清洁代用燃料的主要途径。我们要知道,一些含氧化合物燃料,如甲醇、乙醇、低碳醇、MTBE等都有很高的辛烷值,是很好的汽油代用品或添加剂,并可使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量大大减少。而二甲醚又是柴油的替代品,有很高的16烷值。而这些化合物(如甲醇)又可以是将来燃料电池的主要液体燃料,其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下面几张图各给出了一些工艺图表。只是想说明,由于煤化工首先要把煤气化,而当前煤气化的先进技术,可以使尾气中排放的硫等污染物达到很低的标准,而且把硫转化为有用的副产品。但是煤化工的投资额是很高的。60-
21、70是在气化和净化部分(特别是制氧设备)。因此,煤化工应当走多联产的道路,可以和IGCC发电技术相结合,使能源利用效率、投资利用效率等大大提高,使成本有竞争力。工艺总流程示意图 例一(IGCC与醋酸生产工艺联合)下面列出了天然气化工的主要反应。下面列出了天然气化工的主要反应。间接法 CH4+H2O CO+3H2(富氢合成气)直接法 CH4+1/2O2 CH3OH CO,CO2难点是如何控制氧化深度,甲烷十分稳定而部分氧化产物甲醇相对容易氧化。CH4 C2H6,C2H4 CH4 芳烃间接法主要通过蒸汽重整生产出富 H2 的合成气。这也是生产氢气的主要方法之一。而从合成气出发再进行下游合成反应,就
22、与合成气化学没有区别了。当然从 CH4 生成合成气,目前还在开发新的工艺,其中有 CH4 部分氧化法和 CH4 与 CO2 重整法。目前都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有待解决。主反应:直接法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是目前一碳化学的前沿课题。下面集中讲述催化的基本概念和催化技术在化学工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正是通过催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一碳化学能从 CO/H2 这单一原料而产生出如此多种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和经济竞争力的化工产品。催化剂能显著改变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反应的平衡位置。热力学参数决定了一个反应是否能进行。催化作用是解决动力学问题,也就是这个反应以怎样的速度来进行。催化剂的突出特点是催化剂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3、催化剂开辟了新的反应途径或指定向加快某一反应,有很高的选择性。根据阿伦尼乌斯公 Arrhenius 固体催化剂的必要条件:至少有一种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上进行化学吸附。两个被吸附的分子或气相分子与吸附分子之间进行反应生成产物分子。产物分子易从催化剂表面脱附,表面活性中心恢复原态。均相络合催化剂定向性更强,选择性高。催化作用在化学工业、能源工业、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催化剂的研究从“手艺”(Art)逐渐走向科学(Science)。催化向“分子剪裁”,催化剂设计方向发展。一碳化学对催化的高要求:高选择性、高收率、低能耗、经济性要求优于石油化工路线。2、石油、石油 化学家遇到的主要挑战:提取
24、上如何提高采收率(从矿藏中得到更多的油);精炼(原油转化成更有用的化学形态);燃烧(使精炼油具更大的热值)(1)采收率。A、初级开采:靠天然压力,采收率1020;B、二级开采:把水、气和蒸气等注入油井中,提高采收率(美国用此法仅35);C、三级开采:用新的化学方法开采先入为余下的可贵资源。如表面活性剂及溶液聚合物,可以把油和周围的水分开。(2)精炼目的是提高辛烷值,采用蒸馏、裂解、重整改变原油的性能。面临的任务是低品质的石油如何转化为高质量的燃料,关键是提高石油精炼技术。(3)燃烧。一是提高燃烧效率,若提高5,美国获15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二是降低烟雾、酸雨。3、天然气、天然气 关键在天然气产
25、地要先做好脱硫和去除一些含氮杂质。天然气可作为化工产品生产乙炔等天然气热裂解制乙炔炉 (二)核能及其风险利弊(二)核能及其风险利弊 1、核能的类型、核能的类型(1)核裂变、原子弹、核发电)核裂变、原子弹、核发电23592U+10n 1441445656Ba+Ba+89895656Kr+3Kr+310n 23592U+10n 1401405454Xe+Xe+94943838Sr+2Sr+210n H=8.21010 J/g 相当于煤的250万倍。原子弹工作原理:让裂变能量不断积累,最后在瞬间酿成重大的爆炸。向长屿投弹的斯威尼投放长屿的原子弹长屿被炸现场原子弹:鲜为人知的十件事原子弹:鲜为人知的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