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农业的转变.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六章 农业的转变.ppt》由用户(hyngb9260)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章 农业的转变 第六 农业 转变
- 资源描述:
-
1、第六章 农业的转变http:/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三农问题,是一个最基本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发展三农的同时减少三农。只有减少三农,才能最终发展三农。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都在不断地升级,但是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不能说明农业在发展中国家不重要了。农业产值下降的同时,农业总产值和农业规模却在不断扩大。发达国家早就开始对农业进行保护,而在发展中国家,农业仍然是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没有农业基础的工业,好比是沙漠上的蜃楼。在发展中国家,往往不能有效的保护农业。因为多数人保护少数人的政策容易实施,少数人保护多数人的政策则很难有财力实施。
2、农业就业人口所占的比例越大,农业产值比重越大,越不可能对农业进行保护。相反,还需要农业的支持,其他产业才能较快的发展。依靠自身的力量,农业绝对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为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机械化、化学化、自动化,都必须有发达工业的支持。不过,在短期内,总是能够找到促进农业自我发展的某些捷径。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基础产业。对于农业产值和农村人口都占很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控制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具体地说,农业的优先起动,在提供产品、提供市场、积累资本、提供劳动力和创造外汇收入等5个重要
3、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一、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产品贡献 农业为国民经济提供着各种各样的产品。这些产品不是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就是工业经济发展原料和材料的重要来源。如果一个国家的粮食增长赶不上国民经济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国民经济的起动和健康发展就要受到影响,城乡人民的生活和温饱就得不到保证,工业部门就会因原材料供应短缺而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严重的粮食短缺还有可能导致饥荒及人口的流动和迁徙,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社会稳定。(1)原料贡献 在工业化初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在工业中占据主要地位,如食品加工(酿酒)、烟草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等 工艺简单没有最低规模限制原
4、料来源丰富,分布广泛需求收入弹性比农产品大得多,需求增长快 农业的增长,使得这些轻工业可以获得廉价的原料。(2)粮食贡献 必须有足够的农产品剩余供给非农部门。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进口粮食,但是高昂的价格和短缺的外汇、以及粮食安全,使得一国的粮食供给必须依赖本国,进口作为一种补充。为了防止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粮食增长率必须满足d=p+ie=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粮食需求收入弹性若p=2%,i=1%,e=0.7,则粮食增长率必须达到d=2.7。发展中国家对粮食需求巨大 居民的消费倾向高 人口增长率高 工业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化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粮食短缺问题 美国著名学者布朗在1995年 “谁
5、来养活中国!”2.市场贡献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还是国内工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农村人民所需要的服装、家电、各种日用工业品,以及化肥、农药、农机、农具等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都为本国的轻工、纺织、制造、化工等行业的发展创造着市场条件。没有农村的广大市场,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3.资本贡献 自发的农业剩余积累是国家或个人通过市场渠道,根据各自的意愿所进行的资本逐步积累。在一定的政策条件下,农业剩余越多,资本积累的也越多,资本积累的速度也越快,资本积累对工业发展的推动力也就越大,就越容易调动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中国的实例 20世纪50年代,资本贡献占到70 1992年为6.1农业资本转移的
6、途径 通过私人资源向非农部门投资。利用行政力量通过各种经济杠杆强制资本的非农化,如通过价格行政控制、税收、费用。两个途径 市场机制自动转移(较慢)政权力量强制性转移(较快且隐蔽易形成城乡隔离)化肥换谷物制度4.外汇贡献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必须从国外进口,这需要大量的外汇。在工业落后、产品质量差、工业自身难以出口创汇的情况下,出口初级农产品来换取外汇收入的重任又落到农业部门身上。通过农业出口来换取外汇,可以加快外来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利用农业出口创汇,可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本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国
7、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5.人力资源贡献 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农村盈育着各种类型的人才。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民具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善良正直、乐于奉献等优良素质。来自农村的广大劳动者,还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坚力量。沿海工资上升水平二、各种贡献之间的关系 产品贡献与市场贡献的关系产品收入购买市场 市场贡献与资本贡献市场多些资本少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背景下的政策取向三、农业份额的下降1.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 随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出现了明显下降。由左图可以看出,在过去的50年里,农业产值的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GNP的增长速度。2.农业就业比重的下降 随
8、着经济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非农产业中去,农业劳动力人数越来越少,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尽管各国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幅度各不相同,但下降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原因(1)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当收入提高后,人们倾向于只把增加的收入中,比原来较小的部分用于购买食品,而把更多的收入用于购买其他非农商品。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所产生的需求刺激,对于农产品要比其他非农产品要小得多。所以,导致农业份额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相对下降。(2)农业比较优势的下降。农业生产率在不断提高,过去需要很多人搞饭吃,才能够养活少数人的现象,逐渐不存在了,现在一个人可以养活几个人。同时,
9、与非农产业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较慢,从而在生产率上面不再具有优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要低于其他非农产业劳动者,必然向收入高的产业流动。四、农业的基础性比较而言,农业经济活动有着更为突出的外溢性(Externalities)。突出表现在:健康发达的农业将会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外部效益,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1.农业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的近乎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农业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市场为消费者提供着丰厚的外部经济效益。中国农业仅通过农产品的市场化供给一项,每年产生的总的外部经济效益至少在2000亿元左右;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10、在资本积累、投入水平低和缺乏就业门路的情况下,农业仍然是就业最为集中、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承担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就业负担。2.农业巨大的外部社会效益 农业是基础产业,是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是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根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都是以人力资源的再生和人们劳动能力的维持为基本条件。农业生产不发展,食物供应就会出现短缺,为获取食物人口就会流动迁徙,社会安定就会受到威胁,国民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就会被打乱。没有农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没有先进发达的农业,就不可能有先进发达的国民经济和第二、第三、第四产业。3.农业巨大的外部生
11、态效益 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生态条件看,农业是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制造氧气的主要产业,没有良好农业生态系统对人类所需水、空气、氧气等基本生存条件的维系,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可能的,人类自身的长期生存也是不可能的。农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覆盖范围最大的生态系统,农、林、牧、副、渔等各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健全、稳定的农业生态结构,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强大生态功能,从而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巨大的外部生态效益。第二节 传统农业及其转变第二节 传统农业的转变与技术进步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通过口授与示范从一代传到下一代”中国的农业兼有传统农
12、业与现代农业特征:生产手段的原始性 高产良种等生物技术的普遍运用(一)传统农业的特点(一)传统农业的特点 1、技术长期不变 2、商品化程度低,缺少专业分工 3、反风险的经营目标 4、贫穷的永久化生存农业(二)现代农业 1、物质投入的现代化石油农业 2、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3、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农工贸一体化 4、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利润最大化 5、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收入(三)农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韦茨(1971)1、自给自足农业阶段生存 2、混合的多种经营农业阶段收入最大化 3、专业化、现代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阶段利润最大化二、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现状(1)人口多耕地少,经营规模小。(2
13、)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依靠传统方式进行耕作。农业技术进步缓慢或停滞。农民对于生活的理解是生存。(3)农业中生产关系严重阻碍和束缚生产。亚洲的占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拉美的庄园制或农场制,非洲的殖民地种植园等。土地包含农村中的所有社会经济关系。(4)农业商品化程度低,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的生存。(5)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难以支持农业;剥夺农业。(6)粮食总产量增长缓慢,进口增长很快。提供粮食出口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严重。(一)梅勒的资源互补论(一)梅勒的资源互补论(二)速水佑次郎拉坦的资源替代论(二)速水佑次郎拉坦的资源替代论第三节第三节 农业的技术革新农业的技术革新(一)梅勒的资源互补论(一)
14、梅勒的资源互补论农业发展阶段与投入互补论 1.技术停滞阶段:传统要素(土地与劳动)相称的增加,拓荒2.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 依赖劳动使用型或资本节约型的技术创新提高土地生产率(复种、精耕细作)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五个特征 “正是这个阶段,农业能够在整个发展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农业仍然是整个经济中的最大部门 农产品需求由于人口和收入的增加而迅速上升 工业发展的资本特别稀缺 经济转变速度的限制和人口增长的压力阻碍了农场规模的扩大 劳动节约型的农业机械的使用受到限制3.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 农业机械化阶段,资本对劳动的代替,以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主要特点 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越
15、来越小 资本变得充裕 非农部门扩展,平均农场规模趋于扩大 劳动成本越来越高昂 生物技术进步促进产量增加 资本需求量大制度因素 土地制度的改革 建立农业研究机构 提供化肥、农药、良种等 建立农业生产服务体制 对教育投资简要评述:不适合人少地多的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等)较适合人多地少国家(日本、中国台湾等)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指明道路 讨论:从梅勒的资源互补论看中国农业的梅勒的资源互补论看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未来发展(二)速水佑次郎拉坦的资源替代论(二)速水佑次郎拉坦的资源替代论 结合美国(人少地多)与日本(人多地少)诱导型创新理论:以便宜的要素来代替昂贵的要素1.主要观点 技术进步的两种形式 以代替劳
16、动为主的机械技术进步 以代替土地为主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 资源禀赋的两种形式 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稀缺 土地资源稀缺而劳动力丰富 资源禀赋和产品需求诱导技术和制度创新2.动态过程:要素稀缺性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 日本式的(人多地少)地租相对工资变高土地节约、劳动使用土地生产率提高的生物技术 美国式的(人少地多)劳动相对土地稀缺代替劳动农业机械劳动生产率提高3.决定因素 农民 公共研究机构 私人农业投入供应商 “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不平衡或不均衡的出现是引诱技术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指数中几个因素之间的不均衡造成瓶颈,这些瓶颈把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和公共管理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关于获得更有效的资源
17、配置这些问题的解决上”如美国p127三、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绿色革命(一)绿色革命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农业地区,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使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增加。这场种子改良运动被称为“绿色革命”。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膨胀和农业停滞的巨大压力之下发生的。(二)绿色革命的特点 高产良种具有高化肥反应性质,高产良种与化肥是高度互补性投入品。种子化肥技术是规模中性的,大农场并不比小农场更有效率。(提高土地生产率)(三)绿色革命的影响积极作用:大大缓和了发展中国家农村隐蔽性失业问题 粮食供给的增加和粮食价格降低
18、缓和了物价上升的程度负面影响: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恶化(大农场主、小农与佃农;地区差异)土地肥力下降与环境污染注意:绿色革命对中国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并没产生显著影响第四节 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一、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对农民从事生产是否有刺激作用为标准1.土地所有制形式 大庄园制 种植园制 租佃制 公有制2.土地改革的目标、形式A.目标 社会稳定 公正与公平 解放生产力B.形式 地租契约期限的界定 降低地租 土地有偿转让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三)土地改革与规模经济讨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规模经济p1352.中国未来农村发展二、政府的农业政策 价格政策 投资政策 信贷政策 研究、推广与教育十七届三中
19、全会进一步焕发农村经济活力,做好进一步焕发农村经济活力,做好“三农三农”工作,直接关系整体宏观经工作,直接关系整体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济的稳定发展。决定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应对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为工业提供强大支持,稳定城乡居民生活品价格,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不仅如此,作为人口大国,中国须下大力量解决好粮食生产、粮食安全问题。同时,“三农”问题解决得好,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才能够稳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才能够提高水平。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到今天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农业的基础地位没变,农业的全局性质没变。农村棋活了,整体经济发展就有后劲、有支
20、撑。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特别提到农村改革的问题。在这份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特别提到农村改革的问题。在这份4800多字的多字的公报中,公报中,10多次出现多次出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破除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乡二元结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等等方针。方针。在中国农村在中国农村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针对推进农村改革问题,中央全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针对推进农村改革问题,中央全会会9次专题讨论、出台了次专题讨论、出台了10个中央个中央“一号文件一号文件”。本次公报则是第一。本次公报则是
21、第一次提出了以次提出了以“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方式解决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实现农村的方式解决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战略。现代化的战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曹锦清表示,城乡一体化此前几年已经在某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曹锦清表示,城乡一体化此前几年已经在某些地方有试点,比如成都双流地区。曹锦清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需些地方有试点,比如成都双流地区。曹锦清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取消当前的户籍制度,实行根据工作入住的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取消当前的户籍制度,实行根据工作入住的户籍政策,第二是社会保障户籍政策,第二是社会保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障主要是养老、失业
22、、医疗保障)在全国范在全国范围内达到均衡。但是这两个问题又会衍生一系列的难题。由于各大城围内达到均衡。但是这两个问题又会衍生一系列的难题。由于各大城市之间的差异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所以城乡经济一体化将会是一个市之间的差异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所以城乡经济一体化将会是一个艰难而漫长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的过程。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哪些方面的贡献?2.农业比重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3.转变传统农业的理论基础和基本途径是什么?4.什么是现代农业?试探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对策。5.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为什么要采用农业优先启动战略?6.我国农业优先启动战略的理论
23、假设和基本模式是什么?7.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措施是什么?8.结合实际,探讨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对策。第7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引子 韩国工业化的可喜成绩 在过去的40年中,韩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以上,创造了“汉江经济奇迹”。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国、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梦想。韩国不断增加它在制造业部门的投资,现在已经实现了全面工业化,农业产值下降到5以下,制造业所占的份额上升到了30以上,服务业则达到50以上。最初在韩国经济增长中领先的是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此后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现在,在不到两代人的时间内,韩国便发展成为世界上
24、最大的船舶、电子、半导体和汽车制造国之一。曾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农业国之一的韩国,从1962年开始认真着手发展经济。韩国的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621966)的重点是为工业化打好基础,这一计划成功地开始并加速了韩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出口为增长发动机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大大地促进了韩国经济的根本转变。从1962年直到1997年,韩国国民总收入由23亿美元增加到4740亿美元,增长205倍;人均国民总收入由87美元增加到10307美元,增长117倍。最近,韩国成功的渡过了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风暴。韩国的外汇储备1997年底仅有38亿美元,到2000年1月则已跃升为768亿美元。韩国的信用
25、程度定级已恢复到投资可靠程度。本章提要本章提要 在很多时候,工业化被视同现代化,由此可见工业化的重要地位。本章首先介绍了工业化的内涵,分析了工业化的几种模式。接着分析了工业化的几种战略方针,如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综合性的工业化战略等。第三部分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如具有聚集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益、大市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等,还简单介绍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第一节 工业化一、工业化的内涵一般认为,工业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狭义的工业化。通常指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化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发展过程。增加工业生产在国民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