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六章 农业的转变.ppt

  • 上传人(卖家):hyngb9260
  • 文档编号:5791103
  • 上传时间:2023-05-09
  • 格式:PPT
  • 页数:131
  • 大小:24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六章 农业的转变.ppt》由用户(hyngb9260)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六章 农业的转变 第六 农业 转变
    资源描述:

    1、第六章 农业的转变http:/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三农问题,是一个最基本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发展三农的同时减少三农。只有减少三农,才能最终发展三农。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都在不断地升级,但是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不能说明农业在发展中国家不重要了。农业产值下降的同时,农业总产值和农业规模却在不断扩大。发达国家早就开始对农业进行保护,而在发展中国家,农业仍然是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没有农业基础的工业,好比是沙漠上的蜃楼。在发展中国家,往往不能有效的保护农业。因为多数人保护少数人的政策容易实施,少数人保护多数人的政策则很难有财力实施。

    2、农业就业人口所占的比例越大,农业产值比重越大,越不可能对农业进行保护。相反,还需要农业的支持,其他产业才能较快的发展。依靠自身的力量,农业绝对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为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机械化、化学化、自动化,都必须有发达工业的支持。不过,在短期内,总是能够找到促进农业自我发展的某些捷径。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基础产业。对于农业产值和农村人口都占很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控制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具体地说,农业的优先起动,在提供产品、提供市场、积累资本、提供劳动力和创造外汇收入等5个重要

    3、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一、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产品贡献 农业为国民经济提供着各种各样的产品。这些产品不是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就是工业经济发展原料和材料的重要来源。如果一个国家的粮食增长赶不上国民经济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国民经济的起动和健康发展就要受到影响,城乡人民的生活和温饱就得不到保证,工业部门就会因原材料供应短缺而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严重的粮食短缺还有可能导致饥荒及人口的流动和迁徙,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社会稳定。(1)原料贡献 在工业化初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在工业中占据主要地位,如食品加工(酿酒)、烟草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等 工艺简单没有最低规模限制原

    4、料来源丰富,分布广泛需求收入弹性比农产品大得多,需求增长快 农业的增长,使得这些轻工业可以获得廉价的原料。(2)粮食贡献 必须有足够的农产品剩余供给非农部门。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进口粮食,但是高昂的价格和短缺的外汇、以及粮食安全,使得一国的粮食供给必须依赖本国,进口作为一种补充。为了防止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粮食增长率必须满足d=p+ie=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粮食需求收入弹性若p=2%,i=1%,e=0.7,则粮食增长率必须达到d=2.7。发展中国家对粮食需求巨大 居民的消费倾向高 人口增长率高 工业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化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粮食短缺问题 美国著名学者布朗在1995年 “谁

    5、来养活中国!”2.市场贡献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还是国内工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农村人民所需要的服装、家电、各种日用工业品,以及化肥、农药、农机、农具等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都为本国的轻工、纺织、制造、化工等行业的发展创造着市场条件。没有农村的广大市场,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3.资本贡献 自发的农业剩余积累是国家或个人通过市场渠道,根据各自的意愿所进行的资本逐步积累。在一定的政策条件下,农业剩余越多,资本积累的也越多,资本积累的速度也越快,资本积累对工业发展的推动力也就越大,就越容易调动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中国的实例 20世纪50年代,资本贡献占到70 1992年为6.1农业资本转移的

    6、途径 通过私人资源向非农部门投资。利用行政力量通过各种经济杠杆强制资本的非农化,如通过价格行政控制、税收、费用。两个途径 市场机制自动转移(较慢)政权力量强制性转移(较快且隐蔽易形成城乡隔离)化肥换谷物制度4.外汇贡献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必须从国外进口,这需要大量的外汇。在工业落后、产品质量差、工业自身难以出口创汇的情况下,出口初级农产品来换取外汇收入的重任又落到农业部门身上。通过农业出口来换取外汇,可以加快外来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利用农业出口创汇,可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本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国

    7、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5.人力资源贡献 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农村盈育着各种类型的人才。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民具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善良正直、乐于奉献等优良素质。来自农村的广大劳动者,还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坚力量。沿海工资上升水平二、各种贡献之间的关系 产品贡献与市场贡献的关系产品收入购买市场 市场贡献与资本贡献市场多些资本少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背景下的政策取向三、农业份额的下降1.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 随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出现了明显下降。由左图可以看出,在过去的50年里,农业产值的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GNP的增长速度。2.农业就业比重的下降 随

    8、着经济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非农产业中去,农业劳动力人数越来越少,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尽管各国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幅度各不相同,但下降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原因(1)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当收入提高后,人们倾向于只把增加的收入中,比原来较小的部分用于购买食品,而把更多的收入用于购买其他非农商品。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所产生的需求刺激,对于农产品要比其他非农产品要小得多。所以,导致农业份额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相对下降。(2)农业比较优势的下降。农业生产率在不断提高,过去需要很多人搞饭吃,才能够养活少数人的现象,逐渐不存在了,现在一个人可以养活几个人。同时,

    9、与非农产业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较慢,从而在生产率上面不再具有优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要低于其他非农产业劳动者,必然向收入高的产业流动。四、农业的基础性比较而言,农业经济活动有着更为突出的外溢性(Externalities)。突出表现在:健康发达的农业将会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外部效益,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1.农业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的近乎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农业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市场为消费者提供着丰厚的外部经济效益。中国农业仅通过农产品的市场化供给一项,每年产生的总的外部经济效益至少在2000亿元左右;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10、在资本积累、投入水平低和缺乏就业门路的情况下,农业仍然是就业最为集中、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承担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就业负担。2.农业巨大的外部社会效益 农业是基础产业,是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是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根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都是以人力资源的再生和人们劳动能力的维持为基本条件。农业生产不发展,食物供应就会出现短缺,为获取食物人口就会流动迁徙,社会安定就会受到威胁,国民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就会被打乱。没有农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没有先进发达的农业,就不可能有先进发达的国民经济和第二、第三、第四产业。3.农业巨大的外部生

    11、态效益 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生态条件看,农业是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制造氧气的主要产业,没有良好农业生态系统对人类所需水、空气、氧气等基本生存条件的维系,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可能的,人类自身的长期生存也是不可能的。农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覆盖范围最大的生态系统,农、林、牧、副、渔等各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健全、稳定的农业生态结构,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强大生态功能,从而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巨大的外部生态效益。第二节 传统农业及其转变第二节 传统农业的转变与技术进步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通过口授与示范从一代传到下一代”中国的农业兼有传统农

    12、业与现代农业特征:生产手段的原始性 高产良种等生物技术的普遍运用(一)传统农业的特点(一)传统农业的特点 1、技术长期不变 2、商品化程度低,缺少专业分工 3、反风险的经营目标 4、贫穷的永久化生存农业(二)现代农业 1、物质投入的现代化石油农业 2、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3、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农工贸一体化 4、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利润最大化 5、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收入(三)农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韦茨(1971)1、自给自足农业阶段生存 2、混合的多种经营农业阶段收入最大化 3、专业化、现代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阶段利润最大化二、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现状(1)人口多耕地少,经营规模小。(2

    13、)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依靠传统方式进行耕作。农业技术进步缓慢或停滞。农民对于生活的理解是生存。(3)农业中生产关系严重阻碍和束缚生产。亚洲的占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拉美的庄园制或农场制,非洲的殖民地种植园等。土地包含农村中的所有社会经济关系。(4)农业商品化程度低,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的生存。(5)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难以支持农业;剥夺农业。(6)粮食总产量增长缓慢,进口增长很快。提供粮食出口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严重。(一)梅勒的资源互补论(一)梅勒的资源互补论(二)速水佑次郎拉坦的资源替代论(二)速水佑次郎拉坦的资源替代论第三节第三节 农业的技术革新农业的技术革新(一)梅勒的资源互补论(一)

    14、梅勒的资源互补论农业发展阶段与投入互补论 1.技术停滞阶段:传统要素(土地与劳动)相称的增加,拓荒2.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 依赖劳动使用型或资本节约型的技术创新提高土地生产率(复种、精耕细作)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五个特征 “正是这个阶段,农业能够在整个发展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农业仍然是整个经济中的最大部门 农产品需求由于人口和收入的增加而迅速上升 工业发展的资本特别稀缺 经济转变速度的限制和人口增长的压力阻碍了农场规模的扩大 劳动节约型的农业机械的使用受到限制3.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 农业机械化阶段,资本对劳动的代替,以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主要特点 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越

    15、来越小 资本变得充裕 非农部门扩展,平均农场规模趋于扩大 劳动成本越来越高昂 生物技术进步促进产量增加 资本需求量大制度因素 土地制度的改革 建立农业研究机构 提供化肥、农药、良种等 建立农业生产服务体制 对教育投资简要评述:不适合人少地多的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等)较适合人多地少国家(日本、中国台湾等)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指明道路 讨论:从梅勒的资源互补论看中国农业的梅勒的资源互补论看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未来发展(二)速水佑次郎拉坦的资源替代论(二)速水佑次郎拉坦的资源替代论 结合美国(人少地多)与日本(人多地少)诱导型创新理论:以便宜的要素来代替昂贵的要素1.主要观点 技术进步的两种形式 以代替劳

    16、动为主的机械技术进步 以代替土地为主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 资源禀赋的两种形式 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稀缺 土地资源稀缺而劳动力丰富 资源禀赋和产品需求诱导技术和制度创新2.动态过程:要素稀缺性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 日本式的(人多地少)地租相对工资变高土地节约、劳动使用土地生产率提高的生物技术 美国式的(人少地多)劳动相对土地稀缺代替劳动农业机械劳动生产率提高3.决定因素 农民 公共研究机构 私人农业投入供应商 “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不平衡或不均衡的出现是引诱技术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指数中几个因素之间的不均衡造成瓶颈,这些瓶颈把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和公共管理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关于获得更有效的资源

    17、配置这些问题的解决上”如美国p127三、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绿色革命(一)绿色革命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农业地区,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使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增加。这场种子改良运动被称为“绿色革命”。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膨胀和农业停滞的巨大压力之下发生的。(二)绿色革命的特点 高产良种具有高化肥反应性质,高产良种与化肥是高度互补性投入品。种子化肥技术是规模中性的,大农场并不比小农场更有效率。(提高土地生产率)(三)绿色革命的影响积极作用:大大缓和了发展中国家农村隐蔽性失业问题 粮食供给的增加和粮食价格降低

    18、缓和了物价上升的程度负面影响: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恶化(大农场主、小农与佃农;地区差异)土地肥力下降与环境污染注意:绿色革命对中国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并没产生显著影响第四节 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一、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对农民从事生产是否有刺激作用为标准1.土地所有制形式 大庄园制 种植园制 租佃制 公有制2.土地改革的目标、形式A.目标 社会稳定 公正与公平 解放生产力B.形式 地租契约期限的界定 降低地租 土地有偿转让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三)土地改革与规模经济讨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规模经济p1352.中国未来农村发展二、政府的农业政策 价格政策 投资政策 信贷政策 研究、推广与教育十七届三中

    19、全会进一步焕发农村经济活力,做好进一步焕发农村经济活力,做好“三农三农”工作,直接关系整体宏观经工作,直接关系整体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济的稳定发展。决定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应对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为工业提供强大支持,稳定城乡居民生活品价格,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不仅如此,作为人口大国,中国须下大力量解决好粮食生产、粮食安全问题。同时,“三农”问题解决得好,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才能够稳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才能够提高水平。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到今天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农业的基础地位没变,农业的全局性质没变。农村棋活了,整体经济发展就有后劲、有支

    20、撑。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特别提到农村改革的问题。在这份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特别提到农村改革的问题。在这份4800多字的多字的公报中,公报中,10多次出现多次出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破除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乡二元结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等等方针。方针。在中国农村在中国农村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针对推进农村改革问题,中央全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针对推进农村改革问题,中央全会会9次专题讨论、出台了次专题讨论、出台了10个中央个中央“一号文件一号文件”。本次公报则是第一。本次公报则是

    21、第一次提出了以次提出了以“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方式解决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实现农村的方式解决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战略。现代化的战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曹锦清表示,城乡一体化此前几年已经在某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曹锦清表示,城乡一体化此前几年已经在某些地方有试点,比如成都双流地区。曹锦清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需些地方有试点,比如成都双流地区。曹锦清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取消当前的户籍制度,实行根据工作入住的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取消当前的户籍制度,实行根据工作入住的户籍政策,第二是社会保障户籍政策,第二是社会保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障主要是养老、失业

    22、、医疗保障)在全国范在全国范围内达到均衡。但是这两个问题又会衍生一系列的难题。由于各大城围内达到均衡。但是这两个问题又会衍生一系列的难题。由于各大城市之间的差异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所以城乡经济一体化将会是一个市之间的差异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所以城乡经济一体化将会是一个艰难而漫长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的过程。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哪些方面的贡献?2.农业比重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3.转变传统农业的理论基础和基本途径是什么?4.什么是现代农业?试探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对策。5.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为什么要采用农业优先启动战略?6.我国农业优先启动战略的理论

    23、假设和基本模式是什么?7.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措施是什么?8.结合实际,探讨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对策。第7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引子 韩国工业化的可喜成绩 在过去的40年中,韩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以上,创造了“汉江经济奇迹”。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国、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梦想。韩国不断增加它在制造业部门的投资,现在已经实现了全面工业化,农业产值下降到5以下,制造业所占的份额上升到了30以上,服务业则达到50以上。最初在韩国经济增长中领先的是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此后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现在,在不到两代人的时间内,韩国便发展成为世界上

    24、最大的船舶、电子、半导体和汽车制造国之一。曾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农业国之一的韩国,从1962年开始认真着手发展经济。韩国的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621966)的重点是为工业化打好基础,这一计划成功地开始并加速了韩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出口为增长发动机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大大地促进了韩国经济的根本转变。从1962年直到1997年,韩国国民总收入由23亿美元增加到4740亿美元,增长205倍;人均国民总收入由87美元增加到10307美元,增长117倍。最近,韩国成功的渡过了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风暴。韩国的外汇储备1997年底仅有38亿美元,到2000年1月则已跃升为768亿美元。韩国的信用

    25、程度定级已恢复到投资可靠程度。本章提要本章提要 在很多时候,工业化被视同现代化,由此可见工业化的重要地位。本章首先介绍了工业化的内涵,分析了工业化的几种模式。接着分析了工业化的几种战略方针,如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综合性的工业化战略等。第三部分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如具有聚集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益、大市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等,还简单介绍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第一节 工业化一、工业化的内涵一般认为,工业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狭义的工业化。通常指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化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发展过程。增加工业生产在国民经

    26、济中所占的份额,是一国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工业化,首先要看它的国民经济产值结构中工农业的比例的变化,如果工业产值的比重占50%以上的显著地位,则可以认为具备了工业化的条件之一;其次,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要超过农业劳动力的人数;再次,要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2、广义的工业化 指发展或现代化的涵义。现代工业的产生与成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的进步,而且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这也正是经济发展的本意。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被看成是同一个概念,工业化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国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工业化既是个历史性的概念,也是个世界性的概念

    27、。所谓历史性的概念,是指工业化的内容和标志,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更新。所谓工业化是世界性的概念,就是说工业化的内容和标志,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各国之间的相互比较中才能确定,是指工业生产和技术必须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二、工业化模式 根据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以及所面对国际环境不同,大致可把工业化分为4种模式:即 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工业化模式;资本主义不完全市场经济模式;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1.自由经济工业化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英国。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先驱,其工业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

    28、世纪60年代。美国紧随其后,其工业化始于18世纪90年代,完成于19世纪80年代。由于这两个国家实现工业化时正值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因此,该模式也就被称之为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工业化模式。这种工业化模式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1)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自发地发展起来的。(2)追求利润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市场机制对要素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调节,政府的行政干预极少。(3)借助奴隶和非法掠夺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2.不完全市场经济模式 工业化起步较晚的国家以及二战以后兴起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如日本、韩国和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其中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由于这些国家走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经济

    29、基础、政治体制等方面和早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并无本质的区别。但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其工业化道路具有自己的特点。(1)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大加强。(2)市场机制不完全,打破了市场机制对投资规模、方向和速度的制约。(3)资本形成主要采取由政府无偿征收赋税(尤其是农业税)的形式直接转化为资本。(4)政府的投资优先发展重工业,受市场机制调节的私营企业仍然采取从棉纺织工业起步,遵循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古典顺序。3 中央计划经济模式 高度集中、行政直接指导经济活动,高积累、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缺乏理论准备,“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主观指导方针,红色政权面临外国武装干涉和颠覆威胁的客观形势。苏联

    30、最先采用,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效尤。其特点:(1)以建立公有制、消灭私有制为目标,采取国有化、集体化的方式,形成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2)以计划调节作为经济运行的惟一调节手段,依靠行政方法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统一领导和直接管理。(3)在中央指令性计划约束下,高积累、高速度建立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4)表面充分就业,但实际上存在大量潜在失业人口,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各国纷纷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对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进行调整,即由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其中以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建立的模式为典型代表。(1)

    31、采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2)充分认识到市场调节也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调节手段,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重视农业的发展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4)工业化的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改变过去“高积累、高增长”的工业化模式。第二节 工业化战略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资源禀赋和国情不同,各国的工业化完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根据各国工业化战略的具体实施情况,一般可以分为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和综合性的工业化战略3大类。一、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战略,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

    32、其他工业,替代过去依赖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进口替代战略符合战后初期发展中国家寻求经济上独立和贸易平等发展的要求,是迅速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一条捷径。战后初期,拉美一些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率先实施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随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到20世纪60年代,进口替代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1.进口替代战略的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初级进口替代阶段(Primary Import Substitution),即从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入手,主要投资于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以替代这些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如收音机

    33、、自行车、一般家用电器、食品加工、服装等一般消费品。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必要的资本、机器设备、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技术等,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些投入,加上缺乏管理经验,国家采用了保护措施,生产规模也比较小,因而往往会出现产品成本高、质量低、缺少规模效益,外汇使用过度,国际支付困难,产品价格高于进口价格等问题。(2)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升级 当最终消费品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要时,进口替代工业就应由初级进口替代向高级进口替代转换。高级进口替代,指除了继续生产替代进口的非耐用消费品外,转而进一步提高所生产消费品的档次。一方面建立和发展耐用消费品工业,如家用电器和汽车工业;另一方面建立和发展替代资本品和中间

    34、产品进口的工业,如机器制造、机床设备、石油化工、冶金工业、炼钢轧钢等。2 进口替代战略的政策措施(1)产业倾斜政策,是指国家在资金投入、劳动力工资、技术鼓励和保护、税收、信贷、产品价格等方面所给予的特殊优惠政策。(2)保护性关税政策,即对所替代的工业制成品进口征收高关税,同时对发展替代工业和其他工业所必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征收低关税、甚至免税的政策。(3)进口配额政策,即对需要控制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实行配额限制政策。(4)货币升值政策,即让本国货币的币值保持在较高水平,以有利于进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政策。3 进口替代战略的缺陷(1)进口替代工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一旦国内市场饱和,这些进口替

    35、代产业就无法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小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很快就会达到饱和状态,经济发展容易达到极限。(2)随着进口替代工业从非耐用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升级,所需进口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增加,外汇需求急剧增加,容易造成国际收支恶化。(3)进口替代政策造成非进口替代部门和农业部门处于发展缓慢和停滞的困境,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也影响了这些产业部门的产品出口。(4)进口替代工业并没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就业压力大,而进口替代工业大多使用的是从国外进口的节约劳动型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不利于扩大就业。(5)进口替代工业化改变了收入在各要素之间的分配,造成收入分配不均,利润

    36、使用不当。城乡收入分配的二元格局加剧。外商投资者因种种优惠而得到的高利可能汇出国外,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二、出口替代战略 出口替代(Export Substitution),指以制成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的战略,即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发展制成品出口工业的战略。日本最早采用这一战略,60年代中期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采用这一战略,后来拉丁美洲的部分国家如秘鲁、巴西、智利等国也纷纷转向出口替代战略。1 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背景 从外部来看,20世纪6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繁荣稳定的时期,贸易自由化有所加强,科技革命引起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某些产业(

    37、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劳动力廉价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发展中国家国内潜在的市场也吸引着大批的投资者。从内部来看,经过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工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出口加工工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人才条件。实施出口替代战略的目标是促进全面工业化和加速经济增长。利用本国的优势,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通过扩大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出口扩大的同时可以增加就业,提高人均收入,从而工业基础得以加强,工业化进程加快。2 出口替代战略的两个阶段(1)初级阶段以非耐用消费品出口为主,如食品、服装、鞋帽、纺织品、木材加工、玩具工业等。这类产品的生产方法简单,技术易于掌握,多属劳动密集

    38、型,投入要素容易获得,而且出口的市场容量较大,产品的国外需求弹性较大,因而比较容易起步,风险也相对较小。(2)这些出口替代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当其中某些产品的市场容量日趋饱和或生产与外贸条件恶化时,就应当转向高级阶段,即以建立和发展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为主,如机床、电子仪器、汽车、机器设备、高技术产品等。亚洲“四小龙”正是抓住了发展电子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机遇,积极推行出口替代战略,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了全面工业化。3 出口替代战略的政策措施(1)由于出口替代工业需要从国外进口必需的原材料、半成品、资本品以及专利技术,这就要求对这些投入的进口实行减、免税,取消或放弃进口

    39、配额。(2)在出口方面,则要加强各种出口鼓励措施,在价格、关税、利润、留汇等方面给予优惠,以增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3)通常发展中国家还实行货币贬值政策,出口补贴政策以及适当地降低利率水平,放宽外汇管制,以有利于出口替代工业的顺利发展和成熟。4 出口替代战略的缺陷(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部门对国外市场和外资存在较强依赖性,其经济发展易受国际市场波动以及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的影响。(2)一些出口替代部门受到关税保护和价格补贴优惠,生产效率低下,成本与价格很高,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由于补贴甚多,给政府的财政造成困难,限制了其他部门的发展,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对管理体制和人

    40、员素质要求很高,发展中国家则会因为资源、技术、投资、人才(如企业家、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力)等等条件缺乏的限制,使出口替代工业难以建成,或难以产生应有的效率。三、综合性的工业化战略 综合性的工业化战略,指进口替代工业和出口替代工业同时采纳的混合型发展战略。一般来说,进口替代战略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技术、教育水平不高的大国比较适宜,出口替代战略对于自然资源缺乏、人力资源丰富、经济较发达的中小国家较为合适。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应片面地、单一地实行某种战略,往往采用综合性的工业化战略,即同时发展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出口替代工业,各种战略混合运用,并根据工业化的进程不断进行调整,这样

    41、才能比较顺利地实行全面工业化,进入现代增长阶段。选择发展战略要根据本国国情。其中重要的一个是自然资源条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采取进口替代的战略。如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则只好利用人力资源,走出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实现生产和出口的多样化。如果传统出口产品的潜力很大,则可以走出口替代这条路。如,南朝鲜和中国台湾同日本类似,没有丰富的资源,他们克服了在进口替代模式中既得利益的工业资本家、官员和工会的阻力,在政策上进行了调整,走上了出口替代的道路。事实上,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各种工业化战略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相互补充,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可以混合使用,只是重点不同而已。如巴西就是这

    42、样个混合体,出口鼓励与进口替代混合使用,不过以出口替代为主。第三节 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一、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社会生产力不断地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发展进程紧密相关。城市化程度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当此比例超过50%时,被称为基本实现城市化,超过70%时被称作高度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第一阶段是17301851年,为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英国花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第二阶段是18511950年,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

    43、城市化,城市人口比重达51.8%。第三阶段是19501990年,从全世界范围看,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左右。人口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产业城市化的结果,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右图是右图是1998年部年部分国家的分国家的人均人均GNP与城市化与城市化情况情况国 家人均GNP(美元)城市人口比重(%)越南35019.6中 国75031.1印度尼西亚64038.8马来西亚367055.9菲律宾105056.8墨西哥384074.0巴 西463080.1韩 国860080.4英 国2141089.4澳大利亚20640

    44、84.7法 国2421075.2美 国2924076.8德 国2657087.1二、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工业化本身要求资本、人口、劳动等要素要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正是城市化的过程。同时没有城市化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工业化,尤其是现代化大工业城市已成为一国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的发源地和人才的集聚地,主宰着一国的经济命脉。城市化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1 城市化具有聚集经济效益 城市是产品和劳务的供给中心。生产企业的聚集使其能为社会提供大量产品,由生产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各种相关产业的聚集,又使城市成为商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中心。通过城市的聚集性,每个厂商都从中得到好处。制造商

    45、与销售商邻近,可以减少许多运输成本和节省很多时间,服务和投入要素的得到较容易,又加强了社会商业化分工协作的功能。所有这些都表现为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功能。2 城市化能产生外部经济效益 众多厂商把制造业设在城市,可以相互提供投资引诱和就近获得生产要素,从而产生外部经济效益。城市的基础设施齐全,水、电、运输、信息等服务完备,为制造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城市人口众多又为厂商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可减少寻找和雇佣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的成本;城市的卫生和教育较为发达,为生产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3 城市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功能 一个城市一旦建立,它的大市场就会显示出很大的吸引力,吸引制造厂商靠近它,相关产业聚

    46、集于此。现代化的城市通过向城市周边的辐射,从而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辐射是通过向农村提供技术和向农村地区转移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的生产布局等方式来实现。以城市为中心,组织生产和流通,充分发挥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生产结构。三、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征及影响因素1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1)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不仅在增长速度上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且在绝对量上也超过了发达国家。到197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城市总人口的50.8%,1980年则达到54.6%。(2)城乡人口同时增长。虽然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长率为农村

    47、人口的2倍左右,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增长的绝对量还是高于城市人口的增长。(3)超大城市现象日益突出。大城市的高速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过多地集中于大城市,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影响因素 发展中国家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基本因素决定了城市扩大的趋势。(1)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地区出生人数超过死亡的人数。(2)净流入城市的移民大量增加,城市中流入人口数超过流出人口数。(3)城市行政区域的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不得不向郊区和农村扩展、延伸,卫星城的建设很快就和中心城市连成一片,发展中国家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卫生保健、教育

    48、事业、交通运输能力等都赶不上城市化的速度,使城市问题的严重性更为突出。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试分析进口替代战略的两个阶段 2.进口替代战略有哪些缺陷?3.实施出口替代战略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4.城市化对经济发展贡献的表现有哪些?5.简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第十二章 第三产业与基础设施引子 经济发展的先锋 要想富、先修路。作为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韩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城的地铁系统居世界第八位,全长超过200km,日客运量达400多万人次。韩国第二城市釜山和第三大城市大邱都有地铁。汉城釜山高速铁路长400多km,运行时间不到2小时,使全国大部分地区于半日之内即可通达。高速

    49、公路连接着汉城和各道的城镇,一天之内可从汉城到全国任何地方来回一趟。韩国航运很发达,集装箱船通达世界各地。由于成功地主办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要的国际航空公司每周有800多航班往来于汉城和世界各国,年货运量居世界第6位,客运量居世界第11位。韩国的邮电服务非常发达,大多数信件次日便可送达;每100人拥有50多部程控电话,达到最发达国家的水平;此外每3人就有1部移动电话用户;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正在利用电脑通信手段,信息高速公路发展水平直逼西方发达国家。作为领时代潮流的美国经济,非常重视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美国因特网经济增长出现迅速增长,如2001年的增长速度达到62%,全美因

    50、特网经济的产值达到5 000多亿美元。按照这一增长速度,美国的网络经济很快就会超过汽车业和人寿保险业。在物质生产和物流经济中,经济实体依靠产品价值增值来获得各自环节的收入,而因特网经济中,大部分增值活动被省略,大大提高经营效率、衔接了供求关系。本章提要本章提要 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章首先界定了第三产业的构成,分析了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律,如第三产业份额上升规律、第三产业的内部分化越来越细密、第三产业自动化水平逐步提高等。接着对物流业的作用、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构成、服务业的重要性进行了介绍。最后,本章重点分析了基础设施产业的组成、特点、作用和瓶颈效应,并介绍了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六章 农业的转变.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79110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