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课标一轮)-专题-(13).ppt

  •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 文档编号:5784428
  • 上传时间:2023-05-08
  • 格式:PPT
  • 页数:84
  • 大小:1.21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课标一轮)-专题-(13).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考 语文 复习 课件 一轮 专题 13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1-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2-考纲要求考纲要求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3-真题回放真题回放一、(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6分)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才之美:美好的才华。使:假使。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孔子把年老和没有梦见周公相提并论,表明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

    2、拜和拥护,进而叹息恢复周礼、振兴文化的重任还远未完成,反映了他时不我待的责任感。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4-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解析:本则材料孔子说的是(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肯定了周公的优秀才干,但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更为重要,如果品德不好,才华出众也不值得称道。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

    3、周公了!”孔子说:“假如美好的才华真比得上周公,假使骄傲而吝啬,别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5-二、(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6分)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2分)答案:德行言语解析:“德行”指能实行忠恕仁爱孝悌的道德。“言语”指长于应对辞令、办理外交。“政事”指管理国家,从事政

    4、务。“文学”指博学文章。第一段文字中的“回”即第二段文字中的“颜渊”,从他在孔子和子贡心目中的地位可以看出,颜渊德行高。从第一段文字看,子贡善辞令,善知人,应属“言语”一类。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6-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参考答案: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说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解析:解答本题要全面理解两段

    5、文字的含意,特别注意第一段文字中“吾与女”和第二段文字中的“我与尔”,作为老师,孔子把自己和弟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承认自己的不足,用以教化弟子;说弟子和自己修养一样高,用以勉励弟子。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7-参考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强些?”子贡回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能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啊!”孔子对颜渊说:“有用我的我就将此道推行于世,没人用我的我就将此道藏在自己身上,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8-三、(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

    6、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_。(不超过6个字)(1分)参考答案:去无用之费解析:结合文段内容和注释可以看出,“节用”就是“去无用之费”。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9-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参考答案: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合理地节约用度。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解析:可以采用提取关键词法,如文中的“非外取地”“去其无用之费”“用财

    7、不费”“民德不劳”等,都体现着墨子的观点。据此概括即可。参考译文 墨子节用:“圣明的君王在一个国家执政,一个国的好处可以加倍;更大范围的在天下执政,天下的利益可以加倍。加倍的方法不是在外面夺取别人的土地,(而是)依靠自己的国家,去除没有用途的费用,足够用来加倍的。圣明的君王执政,他发布名令做某事,让老百姓使用财物,没有不朝更加有用的角度思考的。因此,使用财物没有靡费,百姓能够没有辛劳,带来的好处(却)很多。”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10-四、(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5分)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

    8、,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2分)答案:浩然之气解析:结合课文,利用成语和名句可以想到这四个字。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11-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参考答案:(1)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2)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解析:此题选用朱熹关于孟子的一段注释,即对名言“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解读。本题要求概

    9、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扣住“功能”二字从画线句中截取关键词语整合答案即可。参考译文 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了解事物的原理,对于天下所有的言论,没有不探究挖掘它根本的原理,来知道它是非对错得失的原因由来的。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的情状。气,就是使身体充盈的,本来气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12-五、(2014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0、第12题。(5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注微生高:春秋时期鲁国人。醯(x):醋。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1分)答案:择友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13-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参考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

    11、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能力,以理解分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友直”“益矣”以及对“乞诸其邻而与之”的理解,挖掘孔子评论的用意所在。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14-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却到邻人那里转讨一点给人。”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15-考情细目考情

    12、细目 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16-命题方向命题方向1.从题目数量和分值来看,五年来都为两题,一道填空题(2018年第一题也可视为填空题),一道简答题。分值从2017年起由5分提高到6分。2.从材料选择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还是选自论语,其中2015年、2016年选用了孟子和墨子的相关语段。论语的语段考查是重点,一般都选用课内一段,课外一段,难度适中。3.从题目问法来看,除了2015年第一题是名句填空之外,其余均为材料内容的概括和重要思想的理解、评价。4.从命题点来看,逐渐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结合,不再只单纯考查论语书本的内容。5.总的来看,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要求越来越高,不

    13、仅仅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识记,更关注学生对百家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理解内化,以达到砥砺思想的目的。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17-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选读主

    14、要内容概括:一、政治主张及实践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无贫”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18-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二、修身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三、学习与教育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四、哲学思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19-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论语探究题的三种常

    15、见类型论语探究题的三种常见类型:基础理解型、评价分析型、是非判断型。(一)基础理解型试题解题技巧【典题】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0-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解析:首先要读懂材料。再提取关键词句。第(1)题的“苟无民,何以有君”中的“民”和“

    16、君”显然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中的“百姓”“君”相同,这样答题就容易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规范答题。参考答案:(1)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或“百姓足,君孰与不足?”)(2)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彻”制,减轻赋税。参考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景不好,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用十分取一的田赋方式呢?”鲁哀公说:“用十分取二的田赋方式,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十分取一的方式呢?”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和谁会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和谁会富足呢?”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1-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二)评价分析型试题解题技巧【设问

    17、方式】1.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2.结合上述话语,对孔子的“交往观”进行简要评析。3.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简要评述。考查的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评析。评价分析型解题思路:摆明观点,回归课本、点明内涵,紧扣材料、发散思维。意义(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古代、现今),道理、事例。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2-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典题】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18、,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3-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解析:首先要摆明观点:材料反映了自主学习原则,孔子这一原则至今仍具先进性。其次,联系文本、点明内涵:孔子重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不到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想求明白而不得时不去启发,强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发散思维,联系当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并遵循这一原则,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开创型人才。参考答案: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或“自主学习原则”),注重身教原则(或“无言之教”“教是为了不教”)。评析言之有理即可。

    19、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4-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参考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心中渴望通达而自己不能实现的情况,不去开导;不到他想说却无法恰当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不能做到告诉他一个方面,他就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时候,就不再教导他。”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说话,那么弟子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照样运行,众物照样生长,上天说了什么呢?”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5-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三)是非判断型试题答题技巧【设问方式】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治国”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

    20、简要说明理由。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上述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6-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典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关于利欲的正义观存在着误解,以为孔子以“义”反“利”,拒斥利欲。为此,这里必须指出:按照孔子的观点,对利欲的节制并非对利欲的消灭。事实上孔子尽管“罕言利”,却并非不言利;孔子甚至未必罕“言利”,事实上,仅论语所记载的孔子言利之处就相当多。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正义”思想的理解分析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正确。虽然孔子更多地关

    21、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公利”,但并没有反对人们追求正当的“私利”。对于孔子来说,私利和正义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孔子希望“私利”能够取之有道,不要见利忘义。因此,在人们追求正当的“私利”时,孔子提倡“君子喻于义”和“君子义以为质”的思想,要见利思义,达到利与义的统一。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7-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选读解题方法突破1.文字与文章是阅读的基础,对论语的考查主要从文化层面切入。因学论语的目的在于传承文化,提升思想,故考生应注重论语文化内涵的评析和探究。2.掌握选读的基本架构。教材分别阐述孔子的政治思想(14课),修身思想(59课),教育思想(1013课)和哲学思想(1415课)

    22、;而每篇课文又分别阐述其中一个分论点。备考时应特别注意孔子关于义与利、德与法、谦让与进取、用世与隐退等几组关系的阐述。3.要掌握孔子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8-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4.提炼章句中的成语。5.比较分析不同的观点。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儒家内部思想也是比较复杂的,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他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对现实的影响作用。6.明确核心概念间的关系。论语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仁”“义”“礼”“智”“信”等,我们不仅要能说出它们的正确含义,还要能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23、解答此类问题,不仅要理清论语的核心概念,还要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9-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选读知识梳理(一)为政以德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保证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他认为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政事才会和谐。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

    24、-30-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31-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4.举贤才

    25、。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理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简言之,贤才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的人。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32-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二)克己复礼1.孔子“礼”与“仁”的关系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且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概括来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

    26、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它比礼节更细,更烦琐。礼的目的是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33-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戴永明先生在先秦儒学要略一书中,对“礼”和“仁”作了这样的阐述:“孔子明确把礼区分为仪式和本质两个层次。礼必须通过仪式来具体化,但仪式本身不是目的;礼的本质是仁,礼仪形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仁的追求。克己复礼为仁,既为礼确立了内在的精神依据,又为仁找到了外在的制约尺度,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礼的

    27、内在根据,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也只有依礼而行,才能最终成就仁。前一个仁指的是人之为人本诸自然、根之于心的真性情,而后一个仁则指的是经由礼的规范之后,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了的完美人格。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34-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仁、礼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这样来比喻:根之于心的性情之仁犹如一块璞玉,虽然蕴含着上好的玉质,但未经雕琢之前,它还不能说是纯美纯善的艺术品。它不仅质朴无文,混沌未开,而且还混合着其他杂质,甚至藏污纳垢。一块玉只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才能剔去杂质,尽现纹理,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珍品。同样,根之于心的仁要从潜在的德性之真发展为现实的人格之美,也必须经过一番刻磨雕

    28、琢的功夫,只不过刻磨雕琢的工具不是刻刀,而是礼。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35-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2.孔子“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又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孝”即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36-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孔子思想追求安稳、和谐,于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非常重视家庭的稳定,而在家庭稳定的维护上,就需要人们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时候以孝道为出发点。只有在保证父母兄长在家

    29、庭中的权威地位,只有在每个独立的小家庭都稳定的前提下,一个国家的稳定才能够得到保障。只要在家庭中良好地实行孝悌,就可以锻炼人们从政的本领,就可以发挥跟从政一样的政治效果。这样也就可以将他有关“仁”的思想,以“孝”作为基础,以“克己”作为形式发扬,要求人们从行为的各个方面约束自己,从而最终达到“复礼”的目的,实现“仁”的设想。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37-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三)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政治理想在现实中到处碰壁。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沐浴而朝”,郑重其事地向鲁哀公报告,请求出兵讨伐,却没有效果。孔子无可奈何,只得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经知道自己的主张、抱

    30、负不能实现,但他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38-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有不少隐士,都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他积极主动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荷蓧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性格较为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好饭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君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四个隐士共同的一点就是都对孔子师徒极尽奚落和嘲弄。孔子也深知自己的政治主张(“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的反对,

    31、而且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他始终没有动摇过,在行动上始终能“知其不可而为之”。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39-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四)仁者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要做到“仁”,其途径和方法就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

    32、丧事的人;善待自然,善待动物,这些都是“仁”的具体表现。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做出了贡献。管仲虽然没有“杀身以成仁”,但他“霸诸侯,一匡天下”,对于维护统一、安定百姓功劳极大,他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仁者”。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40-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五)君子之风“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纵观全文,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文”和“质”兼美。所谓“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质”就是内在的修养。先说“质”,具体要求有: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33、”,甚至“杀身以成仁”。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再说“文”,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41-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六)周而不比孔子人生哲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十分注重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凸显个人生

    34、命的意义与价值,对个人的人生行为规范、生命存在形态加以确认。尽管孔子人生哲学所强调的首先是个人的道德修为,但在孔子那里,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是处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以及朋友的相互对待关系中的。因此,人的自我道德修为事实上又是不能脱离与他人的关系而独立进行的,只有在社会关系的链条中按照礼、乐、仁、义的标准与要求不断地陶冶、塑造自己,才能逐渐成就理想人格,成为合格的君子、仁人乃至圣贤。所以,孔子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他提出察人的方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观过,斯知仁矣”。他指出择友的原则:“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方法探究寻求解

    35、题策略-42-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孔子提出的交友之道体现了儒家诚实守信、躬行修为的交往原则。他还教给学生待人处事的具体方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直报怨等,进而提出交友的目的:促进品德培养。强调以“义”交,不能以“利”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并且在交友的过程中要保持人格的独立。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43-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七)诲人不倦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36、本课所选录的篇章中包含了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原则与方法、教师素养等。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孔子主张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有: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假如学生未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44-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有所发挥,他与子夏对诗经的讨论引发子夏的顿悟,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

    37、内容,分科教育,定向培养。如颜渊等重在德行,子贡等重在言语。同一个问题,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就因为两人的性格差异,冉有做事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而有所退缩。孔子认为教育者在精神上要“安贫乐道”;在学问探究上要“切磋琢磨”,追求更高的境界;对学生的态度要“诲人不倦”。可以这么说,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45-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八)高山仰止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骄傲。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不掩饰。孔门弟子即

    38、使受到老师的严厉斥责批评,也依然理解老师、尊敬老师。颜渊对老师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对老师相当尊敬,不能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作“数仞之墙”,同时又把孔子比作“日月,无得而逾”。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46-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孔子对待学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老师说错话,学生可以反驳;老师做错事,学生可以不高兴。孔子取笑言偃(子游)用礼乐之教管理武城一地的老百姓,“割鸡焉用牛刀?”子游予以反驳,孔子马上致歉;孔子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马上发誓表示自己的清白。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学生并没有因为孔子是老师就觉得他的话是神圣不可侵

    39、犯的,老师的行为是无可指责的。孔子在这里也表现得很有君子风范,甚至可以说很可爱,他觉得自己说错了,自己做错了,马上就能改过来,并没有用老师的架子来压人。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47-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批评。孔子对子路弹瑟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他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只是尚未入室。孔子关爱学生如同关爱自己的孩子。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担心子路,唯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连跟从的人都认为他是悲伤过度了。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去探望,不因为对方有恶疾而远远避开,拉住病人的手,这

    40、是真情的体现。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48-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九)沂水春风这一章记述了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过程,再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其乐融融的情景。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孔子结合自身,循循善诱、启发开导,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的顾虑,从而引发了学生纷纷发言言志。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和不一样的志向。子路志在通过一大国来实现他“勇且知方”的治国理想,冉有则通过对一小国的治理来实现“富民”的理想,公西华志在学习,曾晳志在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治国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

    41、也”这一入世精神的,对三人的志向,孔子都持赞同、欣赏的态度。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49-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子路因为“率尔而对”,直率中透着鲁莽、轻率,所以孔子才会笑他,但笑的是他的性格脾气,而非志向理想。曾皙所言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歌咏而乐的图画,是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孔子“仁”和“礼”的治国原则,是“为国以礼”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同,所以,孔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如用“率尔”写子路的冒失直率,抢着发言;用曾皙弹琴,老师提问才“铿尔,舍瑟而作”,写出其从容平和的心态和举止稳重;用“喟然叹曰”写孔子听

    42、完曾皙言志后的内心感受等。对学生的回答,孔子给予了不同的评价,对子路“哂之”,对冉有“叹之”,对公西华“惜之”,对曾皙“与之”。即使对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神情来表达,对子路的“率尔而对”是“哂之”;对曾皙的理想描绘,则“喟然”叹之,体现出他对学生的尊重。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50-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十)中庸之道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中庸”似乎是一个贬义词。有人认为,中庸就是做事圆滑、世故,不得罪人;有人认为,中庸就是没有主见,没有原则,人云亦云;有人认为,中庸就是碌碌无为,平庸甚至是庸俗,不思进取。总而言之,中庸,作为儒家的观点,被认为是封建文化的糟粕。其实,如果我们抛开这些

    43、陈见,真正走近论语,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但没有理解“中庸”,而且还可能大大地误解了“中庸”。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51-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在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时,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孔子的意思是说,做得过头,与做得不够,结果是一样的。一般来说,“过犹不及”可以看做“中庸”之道的一个核心,强调的是适当、守度、得当。“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我们汉语中有个成语叫“物极必反”,说的是任何极端的主

    44、张和做法都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到了极端,事物就要走向反面。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52-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弄清了“中庸”的基本含义,我们还应回过头思考一下,孔子为什么把“中庸”当作一种最高的道德呢?这是不是也有违他自己所言的“中庸”之说了呢?其实,我们不能忽略“民鲜久矣”所说的语境。孔子看到“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这一现实,强调“中庸”为至德,是有针对性的。平常人往往不明白“中庸”的真谛,居于高位的人也不能按“中庸”之道来行事,如此说来,“中庸”,才显得难能可贵。更为重要的是,今天,我们读论语,我们走近“中庸”之道,其根本目的是获得修身养性的启示。从“中庸”的基本内涵出发,结合我们时代的

    45、特点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并以此作为行动的重要指南。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53-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1.做人要正直,但是不能清高。正道而行,光明正大,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应该是我们的必然追求。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因而要豁达为人,宽容处世,常作自我反思,切忌清高而自骄或自馁。有傲骨但不存傲气,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2.要与人为善,善于接纳他人,但是不能一味调和,该说“不”时就说“不”,更不能懦弱无主,成为他人满足私欲的牺牲品。3.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都要自强不息,抓住机遇,不信宿命,坚信有志者事竟成;但是,要懂得团队合作而不单打独斗,要

    46、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听人规劝。行为要果断,但千万不能独断专行;行事鲁莽,必将终无所成。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54-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4.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要相信自己,行之以道,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要敢于直面挫折,笑对失败。但是,无论何时,都要善于变通而不固执,学会用长远的目光看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做到审时度势,相机而动,该放弃的时候要学会放弃,学会做人生的加法,更要学会做人生的减法。懂得竞争,也要学会妥协。5.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要动脑子,有智谋;能力不足时,以勤补拙。切记幽默机智,这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多彩,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卖弄小聪明,更不可耍滑甚至做奸诈之事。大处

    47、精明,小处糊涂,方能成就大业。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55-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延伸(一)孟子及孟子孟子生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扩张。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方法探

    48、究寻求解题策略-56-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1.学过的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2.名言名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57-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二)荀子及荀子荀子

    49、生平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今河北邯郸)。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58-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三)老子及道德经老子生平老子(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

    50、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59-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老子的思想总论:以“虚无”的“道”来解释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1.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2.老子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课标一轮)-专题-(13).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78442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