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课标一轮)-专题-(13).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课标一轮)-专题-(13).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复习 课件 一轮 专题 13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1-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2-考纲要求考纲要求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3-真题回放真题回放一、(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6分)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才之美:美好的才华。使:假使。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孔子把年老和没有梦见周公相提并论,表明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
2、拜和拥护,进而叹息恢复周礼、振兴文化的重任还远未完成,反映了他时不我待的责任感。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4-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解析:本则材料孔子说的是(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肯定了周公的优秀才干,但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更为重要,如果品德不好,才华出众也不值得称道。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
3、周公了!”孔子说:“假如美好的才华真比得上周公,假使骄傲而吝啬,别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5-二、(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6分)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2分)答案:德行言语解析:“德行”指能实行忠恕仁爱孝悌的道德。“言语”指长于应对辞令、办理外交。“政事”指管理国家,从事政
4、务。“文学”指博学文章。第一段文字中的“回”即第二段文字中的“颜渊”,从他在孔子和子贡心目中的地位可以看出,颜渊德行高。从第一段文字看,子贡善辞令,善知人,应属“言语”一类。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6-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参考答案: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说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解析:解答本题要全面理解两段
5、文字的含意,特别注意第一段文字中“吾与女”和第二段文字中的“我与尔”,作为老师,孔子把自己和弟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承认自己的不足,用以教化弟子;说弟子和自己修养一样高,用以勉励弟子。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7-参考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强些?”子贡回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能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啊!”孔子对颜渊说:“有用我的我就将此道推行于世,没人用我的我就将此道藏在自己身上,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8-三、(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
6、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_。(不超过6个字)(1分)参考答案:去无用之费解析:结合文段内容和注释可以看出,“节用”就是“去无用之费”。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9-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参考答案: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合理地节约用度。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解析:可以采用提取关键词法,如文中的“非外取地”“去其无用之费”“用财
7、不费”“民德不劳”等,都体现着墨子的观点。据此概括即可。参考译文 墨子节用:“圣明的君王在一个国家执政,一个国的好处可以加倍;更大范围的在天下执政,天下的利益可以加倍。加倍的方法不是在外面夺取别人的土地,(而是)依靠自己的国家,去除没有用途的费用,足够用来加倍的。圣明的君王执政,他发布名令做某事,让老百姓使用财物,没有不朝更加有用的角度思考的。因此,使用财物没有靡费,百姓能够没有辛劳,带来的好处(却)很多。”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10-四、(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5分)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
8、,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2分)答案:浩然之气解析:结合课文,利用成语和名句可以想到这四个字。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11-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参考答案:(1)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2)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解析:此题选用朱熹关于孟子的一段注释,即对名言“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解读。本题要求概
9、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扣住“功能”二字从画线句中截取关键词语整合答案即可。参考译文 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了解事物的原理,对于天下所有的言论,没有不探究挖掘它根本的原理,来知道它是非对错得失的原因由来的。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的情状。气,就是使身体充盈的,本来气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12-五、(2014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0、第12题。(5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注微生高:春秋时期鲁国人。醯(x):醋。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1分)答案:择友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13-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参考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
11、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能力,以理解分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友直”“益矣”以及对“乞诸其邻而与之”的理解,挖掘孔子评论的用意所在。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14-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却到邻人那里转讨一点给人。”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15-考情细目考情
12、细目 自主学习明确备考方向-16-命题方向命题方向1.从题目数量和分值来看,五年来都为两题,一道填空题(2018年第一题也可视为填空题),一道简答题。分值从2017年起由5分提高到6分。2.从材料选择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还是选自论语,其中2015年、2016年选用了孟子和墨子的相关语段。论语的语段考查是重点,一般都选用课内一段,课外一段,难度适中。3.从题目问法来看,除了2015年第一题是名句填空之外,其余均为材料内容的概括和重要思想的理解、评价。4.从命题点来看,逐渐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结合,不再只单纯考查论语书本的内容。5.总的来看,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要求越来越高,不
13、仅仅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识记,更关注学生对百家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理解内化,以达到砥砺思想的目的。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17-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选读主
14、要内容概括:一、政治主张及实践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无贫”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18-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二、修身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三、学习与教育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四、哲学思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19-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论语探究题的三种常
15、见类型论语探究题的三种常见类型:基础理解型、评价分析型、是非判断型。(一)基础理解型试题解题技巧【典题】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0-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解析:首先要读懂材料。再提取关键词句。第(1)题的“苟无民,何以有君”中的“民”和“
16、君”显然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中的“百姓”“君”相同,这样答题就容易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规范答题。参考答案:(1)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或“百姓足,君孰与不足?”)(2)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彻”制,减轻赋税。参考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景不好,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用十分取一的田赋方式呢?”鲁哀公说:“用十分取二的田赋方式,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十分取一的方式呢?”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和谁会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和谁会富足呢?”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1-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二)评价分析型试题解题技巧【设问
17、方式】1.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2.结合上述话语,对孔子的“交往观”进行简要评析。3.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简要评述。考查的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评析。评价分析型解题思路:摆明观点,回归课本、点明内涵,紧扣材料、发散思维。意义(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古代、现今),道理、事例。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2-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典题】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18、,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3-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解析:首先要摆明观点:材料反映了自主学习原则,孔子这一原则至今仍具先进性。其次,联系文本、点明内涵:孔子重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不到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想求明白而不得时不去启发,强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发散思维,联系当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并遵循这一原则,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开创型人才。参考答案: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或“自主学习原则”),注重身教原则(或“无言之教”“教是为了不教”)。评析言之有理即可。
19、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4-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参考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心中渴望通达而自己不能实现的情况,不去开导;不到他想说却无法恰当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不能做到告诉他一个方面,他就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时候,就不再教导他。”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说话,那么弟子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照样运行,众物照样生长,上天说了什么呢?”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5-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三)是非判断型试题答题技巧【设问方式】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治国”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
20、简要说明理由。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上述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6-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典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关于利欲的正义观存在着误解,以为孔子以“义”反“利”,拒斥利欲。为此,这里必须指出:按照孔子的观点,对利欲的节制并非对利欲的消灭。事实上孔子尽管“罕言利”,却并非不言利;孔子甚至未必罕“言利”,事实上,仅论语所记载的孔子言利之处就相当多。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正义”思想的理解分析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正确。虽然孔子更多地关
21、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公利”,但并没有反对人们追求正当的“私利”。对于孔子来说,私利和正义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孔子希望“私利”能够取之有道,不要见利忘义。因此,在人们追求正当的“私利”时,孔子提倡“君子喻于义”和“君子义以为质”的思想,要见利思义,达到利与义的统一。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7-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选读解题方法突破1.文字与文章是阅读的基础,对论语的考查主要从文化层面切入。因学论语的目的在于传承文化,提升思想,故考生应注重论语文化内涵的评析和探究。2.掌握选读的基本架构。教材分别阐述孔子的政治思想(14课),修身思想(59课),教育思想(1013课)和哲学思想(1415课)
22、;而每篇课文又分别阐述其中一个分论点。备考时应特别注意孔子关于义与利、德与法、谦让与进取、用世与隐退等几组关系的阐述。3.要掌握孔子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8-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4.提炼章句中的成语。5.比较分析不同的观点。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儒家内部思想也是比较复杂的,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他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对现实的影响作用。6.明确核心概念间的关系。论语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仁”“义”“礼”“智”“信”等,我们不仅要能说出它们的正确含义,还要能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23、解答此类问题,不仅要理清论语的核心概念,还要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29-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选读知识梳理(一)为政以德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保证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他认为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政事才会和谐。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
24、-30-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31-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4.举贤才
25、。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理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简言之,贤才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的人。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方法探究寻求解题策略-32-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二)克己复礼1.孔子“礼”与“仁”的关系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且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概括来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