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说明文阅读 名师 整理 新人 教部编版 语文 中考 说明文 阅读 专题 复习 教案 下载 _二轮专题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学生姓名年 级学 科语文上课时间教师姓名课 题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说明文的大意;2.了解常见拓展性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如何把握说明文的大意?2.说明文常见的拓展性问题有哪些?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被妖魔化的沙尘暴李栓科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
2、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
3、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 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 %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
4、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
5、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入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考点一选择判断文意说明文选择题考查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有以下类型:考向1选项的表述不够准确,或者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 解析 此题四个选项都是对文章内容的表述。B选项把原文中“一切物种”前面的限制性短语“适应干旱气候的”删去了,显然就不准确了,与原文意思不符。答案 B
6、答题技巧如何判断与文意是否相符 判断这些选项是否正确时,要注意一些修饰性或者限制性的语言,如“大多”“主要”“可能”“在的情况下”这一类的词语或者短语。如果这些词语删去或者改动,就不准确,也与原文意思不相符了。因此这类型题目其实考查的也是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二)“毒胶囊” 有多毒?谢滨欢自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以来,不少人开始谈药色变。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某些企业用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等手段清洗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制成毒胶囊,流向药品企业。那么,这种胶囊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它到底有多毒?经检测,毒胶
7、囊中的铬含量严重超标。胶囊之所以会发生铬超标,是因为某些黑心企业在制作药用胶囊时,用成本低廉的工业明胶替代了药用明胶。合格的药用明胶所采用的原材料是新鲜或冷冻的猪皮和牛皮,或是未经铬盐鞣制或未经有害金属污染的制革生皮,而制革厂的边角料只能用来生产工业明胶。铬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B族,常见化合价为3,6和2,其中三价和六价化合物较常见。三价铬是用来鞣制的铬。六价铬就是臭名昭著的“毒素”,它和氧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团,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六价铬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易致癌,它的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50150微克/千克。即使在皮革行业中,六价铬也是人见人厌。各国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都
8、有明确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法令规定皮革中不得含有六价铬。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原因有两个:第一,虽然鞣制使用的是三价铬,但是工业用鞣制试剂并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第二,毒性较小的三价铬和毒性剧烈的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了解了毒胶囊的危害,我们需要理性面对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都是不可取的。网上传言说,摄入14ppm(ppm即百万分之一)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这是对文献的误读。相关文献中所述的基因水平变化不等于突变。另外,该传言还把总铬和六价铬混为一谈。总之,吃铬超标的胶囊药品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所说的那样发生基因突变。当然,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需要
9、知道如何鉴别毒胶囊。首先,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而工业明胶颜色深,厂家会多加着色剂以掩饰杂质,所以颜色越鲜艳的胶囊越有可能是工业明胶制成的;其次,一般工业明胶杂质多,可能含有淀粉等非明胶成分,所以胶囊一捏易碎;再次,用工业明胶制作的胶囊质量和工艺相对较差,胶囊口比较松,容易拧开。面对毒胶囊问题,我们无需恐慌,只要理性对待,即可很好地避免再受侵害。 (本文有删改) 注 鞣(ru)制:用鞣料加工兽皮、制成皮革。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六价铬是人见人厌,它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B某些企业将皮革废料通过生石灰浸渍膨胀等
10、手段处理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以替代药用明胶。C“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原因是工业用鞣制试剂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以及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D本文条理清楚,先介绍“毒胶囊”的由来,接着说明其危害,最后教给人们辨别的方法。语言简明、准确。2阅读选文第段,说说如何鉴别“毒胶囊”。 考向2考查说明文的其他知识。第1题。解析 此题除了考查上述的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外,选项D其实是梳理原文的写作思路,需要运用前面的知识进行判断。原文是“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而不是检测“毒胶囊”的毒性。答案 C 答题技巧一般要运用所学过的说明文的知识来进行判断
11、。考点二拓展解决问题 考向提出解决被说明问题的办法。第2题。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从文中去找答案,筛选相关信息来解决问题。答案 第一,从颜色判别,毒胶囊颜色深、鲜艳。第二,从柔韧度判别,毒胶囊易捏碎;第三,从工艺判别,毒胶囊封口松,易拧开。答题技巧如何提出解决被说明问题的办法1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说明文中,一般都会对所说明的对象或事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会更为准确、快捷。3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常识回答,要注意科学性。(三)方块汉字前途之争汪品先 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对于汉字的
12、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
13、,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
14、。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14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4分) 15指出第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16推敲词句,回答问题。(5分) 第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3分) 细读第段,说出加点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2分
15、) 17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4分)“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百度百科 【答案】14.(4分)汉字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适用于发展科学”或“逻辑不分明”)。 【评分要点及说明】4分,每点2分。扣住“复杂难学”“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作答即可。如照抄与中心话题无关的冗余信息,酌情扣分。15.(4分)列数字、作比较。通过具体数据的比较,更鲜明地突出汉字具有高信息熵(或“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
16、限多的新词”,或“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具有优势”)的特点。 【评分要点及说明】两种说明方法各1分,作用分析2分,未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扣1分。16.(5分)(3分)不能去掉。“往往”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如此,去掉就表示国人写论文都有“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与事实不符,语言不严密。 【评分要点及说明】只答“不能”不得分。正向、反向说明各1分,结合文意1分。 (2分)(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或“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 【评分要点及说明】有与答案无关的冗余信息,如“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扣1分。17.(4分)“砼”字读写方便,输入计算机的速度快;由“
17、砼”的字形可以揣摩出“人工合成的石头”的意思,可见汉字直观,信息量大;“砼”这一新字由三个简单的字合成,可见汉字构造新词的信息熵高。 【评分要点及说明】答出以上三点中任意两点即可,一点2分;未结合链接材料或文意说明,每点扣1分。物种灭绝谢小军现在地球上的物种正处于地质史上又一次大灭绝的时期。世界上11的鸟类已经踪影全无,非洲一些地方的类人猿减少了50,亚洲40的动物和植物将很快消失,到202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海龟也将与我们永别。这仅仅是本次物种灭绝的冰山一角。科学家估计可能每20分钟就有一个物种灭绝,也就是说一年可能会有27000个物种灭绝,而其中很多物种也许人类还闻所未闻便永远地消失了。自
18、然灾害是地质史上前五次物种大灭绝的主要原因,但当前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却是由人类所驱动的。过度地垦荒伐木,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据统计,目前地球上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已被开垦,54个国家90的森林已经消失。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雨林正在以每年24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这相当于每小时有六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面积的雨林在消失。大肆地狩猎、捕捞是物种灭绝的又一原因。美洲野牛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有3000万头,由于不断捕猎,到1890年只剩下了750头;蓝鲸最初有30万头,大肆捕杀使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只剩下了几千头。联合国声称由于过度捕捞,目前海洋中最主要的17种鱼类已有15种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海洋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