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2课时).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完整版)《〈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2课时).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十二章 完整版 论语 十二 名师 教案 课时
- 资源描述:
-
1、十二章名师教案一、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1.语文常识(1)了解孔子的生平简介。(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2.语言:(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
2、要的词句。3.阅读: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4.价值观: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2.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2.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十二章。(板书标题)(二)问题探讨1:文学常识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和影响的相关文学常识需要掌握。【要点】孔子(前551前479),名
4、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三)问题探
5、讨2:诵读入境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要点】1结合注释,自学前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提示:(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
6、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古今异义字,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四)问题探究3:结合注释,疏通前六则文意【要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注释: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不亦说(yu)乎:不也是很愉快
7、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 ,愉快。愠(yn):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注释: 日,每天。三省(x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为,替。信:诚信。传(chun):传授,老师传授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