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复习(第五、六、七章).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复习(第五、六、七章).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件 人教版七 年级 下册 数学 期中 复习 第五 下载 _七年级下册_人教版(2024)_数学_初中
- 资源描述:
-
1、期中复习期中复习人 教 版 七 年 级 数 学 下 册人 教 版 七 年 级 数 学 下 册情景引入情景引入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堂小结达标测试达标测试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第五章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交线相交线两条两条直线直线相交相交两条直线被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第三条所截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邻补角邻补角对顶角对顶角邻补角互补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特殊特殊垂直垂直存在性和唯一性存在性和唯一性垂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距离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平行线平
2、行公理及其推论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平移平移平移的特征平移的特征命题、定理命题、定理知识结构12与是邻补角。2.2.对顶角对顶角:(1)(1)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如图如图(2).(2).12,34与与是对顶角。(2)(2)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是对顶角。3.3.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的性质:同角的补角相等。同角的
3、补角相等。132312(与互补,与互补同角的补角相等)1 12 2(1)(1)(2)(2)1 12 23 34 41.1.互为邻补角互为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如图(1)基本概念4.4.对顶角性质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对顶角相等。两个特征两个特征:(1)(1)具有公共顶点具有公共顶点;(2)(2)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5.5.n 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就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就有n(n-1)n(n-1)对对顶角。对对顶角。1 12 2(1)(1)(2)(2)1 12 23 34 4基本概念在解决与角的计算有关的问题
4、时,经常用到代数方法。解解:设设AOC=2xAOC=2x,则则AOD=3xAOD=3x所以所以 2x+3x=180因为因为 AOC+AOD=180解得解得 x=36所以所以 AOC=2x=72AOC=2x=72BOD=AOCAOC=72答答:BOD的度数是的度数是72ABCDO例1.直线AB与CD相交于O,AOC:AOD=2:3,求BOD的度数。例题学习OABCDEF例2.已知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DOE=90,AOE=36,求BOE、BOC的度数。解解:直线直线ABAB与与EFEF相交与点相交与点OOAOE+BOE=180AOE+BOE=180AOE=36AOE=36BOE=180
5、BOE=180-AOE-AOE=180-36=144DOE=90DOE=90AOD=AOE+DOE=126AOD=AOE+DOE=126BOCBOC与与AODAOD是对顶角是对顶角BOC=AOD=126BOC=AOD=1261.垂线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9090时,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垂足。2.垂线的性质:(1)(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
6、(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短。简称:垂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3.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做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垂垂 线线基本概念4.4.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时,线与直线垂直时,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5.垂线是直线,垂线段特指一条线段是图形,点到直线距离垂线是直线,垂线段特指一条线段是图形,点到直线距离是指垂
7、线段的长度,是指一个数量,是有单位的。是指垂线段的长度,是指一个数量,是有单位的。垂垂 线线基本概念对顶角、邻补角、垂直的概念和性质。例题学习ABCDOE例3.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垂足为O,且 DOE=5COE,求AOD的度数。解解:由邻补角的定义知:由邻补角的定义知:C COE+OE+D DOE=180OE=180D DOE=OE=5 5COECOEC COEOE+COE+COE=180=180COECOE=3030OEABOEABBOBOE E=9090BOC=BO+COEBOC=BO+COE=1=12 20 0AOD=BOCAOD=BOC=1=12 20 0 由垂直先找到
8、90的角,再根据角之间的关系求解。OADCB例4.已知OAOC,OBOD,AOB:BOC=32:13 求COD的度数。解解:OAOCOAOCC COEOE=90=90AOB:AOB:BOC-32:13BOC-32:13设设AOB=32xAOB=32x,则,则BOC=13xBOC=13x32x+13x=3032x+13x=30 x x=2 2BOC=26BOC=26BODBOD=9 90 0OBODOBODCODCOD=9 90 0-26-26=64=64理由理由:垂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 A D C B E F例4:你能量出C到AB的距离,B到AC的距离,A到BC的距离吗?1.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的
9、概念:在同一平面内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线。2.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1)相交相交;(2)平行。平行。3.平行线的基本性质平行线的基本性质:(1)平行公理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平行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推论推论(平行线的传递性平行线的传递性)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
10、行。平 行基本概念(1 1)、同位角的位置特征是)、同位角的位置特征是:(2 2)、内错角的位置特征是)、内错角的位置特征是:(3)、同旁内角的位置特征是)、同旁内角的位置特征是:(1)在截线的同旁,在截线的同旁,(2)在被截两直线的同方向。在被截两直线的同方向。(1)在截线的两旁,在截线的两旁,(2)在被截两直线之间。在被截两直线之间。(1)在截线的同旁,在截线的同旁,(2)在被截两直线之间。在被截两直线之间。被截线被截线截线截线三线八角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指的是一条直线分别与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指的是一条直线分
11、别与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八个角中,条直线相交构成的八个角中,不共顶点的角之间的特殊位置不共顶点的角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关系。它们与对顶角、邻补角一样,它们与对顶角、邻补角一样,总是成对存在着的。总是成对存在着的。(1)(1)定义法定义法;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2)(2)传递法传递法;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平行。这两条直线也平行。(4)(4)三种角判定三种角判定(3(3种方法种方法):):在这六种方法中,定义一般不常用。在这六种方法中,定义一般不常用。同位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
12、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3)(3)ac,abac,ab;b/cb/ca ab bC CFABCDE123 45、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三种:巩固训练ACBDE12答:答:EAC答:答:DAB答:答:BAC,BAE,2 (2)1与哪个角是同旁内角?(3)2与哪个角是内错角?2.(1)1与哪个角是内错角?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条件条件结论结论同位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同旁内角互补条件条件同位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同旁内角互补结论结论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夹
13、在两平行线间的垂线段的长度夹在两平行线间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平叫做两平行线间的距离。行线间的距离。平行线的性质1+2=1801+2=180(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3,2=43+4=180(等量代换等量代换)AB/CD.AB/CD.例1.如图 已知:1+2=180,求证:ABCD。4123ABCEFD证明:证明:(已知已知)(对顶角相等(对顶角相等)证明:证明:由由ACDE ACDE(已知)(已知)ADBE12C ACD=2 ACD=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2 1=2(已知)(已知)1=ACD 1=ACD (等量代换等量代换)AB
14、CDAB 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例2.如图,已知:ACDE,1=2,试证明ABCD。ABCDFGE EFAB EFAB,CDAB CDAB(已知)(已知)EF/CD EF/CD(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EFB EFB DCB DC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EFB=GDC EFB=GDC(已知)(已知)DCB=GDC DCB=GDC(等量代换)(等量代换)DGBC DGBC(内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AGD=ACB AGD=AC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
15、位角相等)证明:证明:例3.已知 EFAB,CDAB,EFB=GDC,求证:AGD=ACB。1.1.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叫做命题。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两者缺一不可。两者缺一不可。2.2.命题的组成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每个命题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命题常写成“如果如果,那么,那么”的形式。或的形式。或
16、“若若,则则”等形式。等形式。3.3.真命题和假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命题是一个判断命题是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可能是正确的这个判断可能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把命题分成也可以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把命题分成真命题和假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真命题就是真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假命题就是假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时如果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的命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题。命 题基本概念(1)(1)画线段画线段AB=2cmAB=2cm;(2);(2)直角都相等直角都相等;(3)(3)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
17、点?(4)(4)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5)(5)相等的角都是直角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分析分析:因为因为(1)(1)、(3)(3)不是对某一件事作出判断的句子,不是对某一件事作出判断的句子,所以所以(1)(1)、(3)(3)不是命题。不是命题。解解.(1).(1)、(3)(3)不是命题不是命题;(2)(2)、(4)(4)、(5)(5)是命题是命题;(2)(2)、(4)(4)都是真命,都是真命,(5)(5)是假命题。是假命题。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A AB BC CDD分析分析:不妨不妨选择选
18、择(1)(1)与与(2)(2)作条件,作条件,由由平行性质平行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互补”可得可得A=CA=C,故满足要求。故满足要求。由由(1)(1)与与(3)(3)也能得出也能得出(2)(2)成立,由成立,由(2)(2)与与(3)(3)也能得出也能得出(1)(1)成立。成立。解解:如果在四边形如果在四边形ABCDABCD中,中,AB/DCAB/DC、AD/BCAD/BC,那么那么A=CA=C。例2.如图给出下列论断:(1)AB/CD (2)AD/BC (3)A=C以上,其中两个作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论,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写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命题。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