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761250
  • 上传时间:2023-05-06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5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完整版 苏教版 18 文言 虚词 整理 练习
    资源描述:

    1、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而:A连词,表并列; B连词,表递进; C连词,表承接; D连词,表转折; E连词,表假设; F连词,表因果; G连词,表修饰; H代词,你,你的;I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 J时间副词词尾,助词。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4抱明月而长终( )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7赂秦而力亏( )8穷山之高而止(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所谓鞠躬尽力,死

    2、而后已( )1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去今之墓而葬焉( )1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17潦水尽而寒潭清( )18酌贪泉而觉爽( )19忽然奔腾而澎湃(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2而母立于兹(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君子博学

    3、而日参省乎己 A. B. C. D.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 )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 )思也。三思而( )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 )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何:A疑问代词,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 B疑问代词,作宾语,“哪里”“什么”;C疑代,作定语,“什么”“哪”; D副词,句首或动词前,“为什么”“怎么”; E副词,

    4、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 F复音虚词“何如”,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G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大王来何操?( )4.其间旦暮闻何物?(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开国何茫然!( )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9.是何故也?( )10.今日之事何如?( )1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2.何以伐为?( )13.童子何知。(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

    5、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如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徐公何( )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 )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何( )也?其所据何( )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何( )其大也!然何( )人能忘情耶?何( )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 )如?文言虚词练习(三)乎:A语助,表疑问语气; B语助,表揣度商量语气; C语

    6、助,表反问语气; D语助,表感叹语气; E语助,用在句中表停顿,无义; F介词,“在”; G介词,“对(于)”“向”“给”等; H介词“比”; I介词,引出宾语,不译。 J形容词词尾。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儿寒乎?欲食乎?( )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5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6宁赴湘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9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10.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7、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曰:壮士,能复饮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与相同,与相同 B.与相同,与不同 C.与不同,与相同 D.与不同,与不同 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乎( )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而王胡为乎( )如此好乐?若恢恢乎( )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乎( )?文言

    8、虚词练习(四)乃:A副词,“于是”“这才”; B副词,“却”“竟然”; C副词,“只”“仅仅”; D人称代词,“你(的)”; E判断词,“是”“就是”。 F.固定句式“无乃乎”,意即“恐怕吧”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其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6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7臣乃敢上璧。(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二、下列句中的 “乃”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A.而后乃今培风

    9、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D.家祭无忘告乃翁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 )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 )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 )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 )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 )不得已而谢。文言虚词练习(五)其:A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B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C指示代词“这”“那” D指示代词“其中(的)”; E连词,“如果” F连词,表选择关系“是还是”; G句中语气词,表猜测; H句中语气词,表反问; I句中语气词,表祈使(或商量

    10、); J助词,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K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虽九死其犹未悔( )4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6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7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只十有一月尔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9其若是,孰能御之?( ) 10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 1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14

    11、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7.何其衰也( )18.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则或咎其欲出者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 C.相同,相同 D.不同,相同 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人言,蔺相如徒以其( )

    12、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 )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 )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 )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 )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其( )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 )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 )一二。其( )是耶,其非耶?其( )若是,则虽见霰雪纷其( )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文言虚词练习(六)且:A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

    13、 B连词,表并列; C连词,让步假设,“尚且”“即使”; D副词,“将要”; E副词“姑且、暂且”。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3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5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6且庸人尚羞之。( )7若属皆且为所虏。( )8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9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 例句:且将就时意,怜取眼前人。A.不出,火且尽。 B.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C.吾攻赵,旦暮且下 。 D.臣死且

    14、不避,卮酒安足辞 。三、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存者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 )委政非人。则李唐且( )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且( )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且( )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文言虚词练习(七)若:A“如同、像、(引申“比得上”); B“你、你的”; C表近指,“这样、如此”; D连词“假如,如果”; E连词“与、和”; F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至于”; G;“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 H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 I海神的名字。一、解释句

    15、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为蛇将若何?(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 )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7吾儿,久不见若影。( )8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9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1以为莫己若者。( )12望洋向若而叹。(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视之,形若土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天若有情天亦老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又有若老人

    16、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若辈得无苦贫乎。 A. B. C. D. 三、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若( )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 )人之思,若( )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 )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 )龙之一爪也。若( )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文言虚词练习(八)A名词,场所、位置; B“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 C所以,表示“的原因”D所以,“用来的东西”; E“为所”表被动; F表示大概的数目; G“座、套”。一、解释句中

    17、“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父去里所,复还。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离宫别馆,三十六所。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5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6余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9所以游目骋怀10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11某所,而母立于兹12纵一苇之所如二、下列句中的“所”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 例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人焉叟哉?A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石之锵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随从弟子十人所,皆衣缯单衣。三、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

    18、见上)。“吾所( )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 )钦。以其所( )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所( )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 )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 )以教人向上者也。文言虚词练习(九)为:(wi)A动词“做、成为、认为”; B介词,“被”; C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wi)D介词,“给、替”; E介词,“因为、为了”; D介词,“对、向”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其曲中规,輮以为轮。(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3众谓予一

    19、行为可以纾祸。( )4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 )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吾属今为之虏矣!(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8何辞为?( )9何以伐为?( )10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11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2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13古人所以重施行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二、下列选项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故为之文以志。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C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为人也孝悌。D.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其为人之本与? 三、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此为( )至理,当为( )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 )巫所惑。巫者,以诡为( )业,其所为( )皆为( )利也。故为( )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 )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 )?文言虚词练习(十)焉: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何(在哪里)”; B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C代词,相当于“之”; D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 E语气词; F连词,相当于“乃”“则”“就”。一、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去今之墓而葬焉。2.朝济而夕设版焉。3.若不阙秦

    21、,将焉取之。4.焉用亡郑以陪邻?5.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6.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7.吴之民方痛心焉。8.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9.盘盘焉,囷囷焉。10.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11.怯夫慕义,何处不免焉。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3.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14.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二、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B.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D.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三、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22、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 ),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 ),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 )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 ),骄而轻敌,焉( )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焉( )?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 ),则必无颜世上矣。文言虚词练习(十一)也:A句末语气,表判断; B句末语气,表肯定; C句末语气,表疑问; D句末语气,表感叹; E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以引起下文。一、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死生,昼夜事也。( )4.所

    23、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5.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6.故曰:弊在赂秦也。( )7.至于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 8.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9.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10. 吾其还也。(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三、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 )?”“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 )。”“

    24、汝之言,金玉也( )。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 )!”文言虚词练习(十二)以:A介词,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B介词,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由于”; 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在、从”; D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和、跟”; E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 F连词,表承接; G连词,表目的; H连词,表因果; I连词,表修饰; J副词,通“已”,已经。 K复音虚词“所以”,表示的原因或用途; L和方位名词连用,表示界限。 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輮以为轮。 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醉则更相枕以卧。4、故为之文以志。5、

    25、不赂者以赂者丧。 6、以父母之遗体行殆。7、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 8、约以连兵大举。9、焉用亡郑以陪邻。 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1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15、谈笑以死。 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17、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18、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19.敢以烦执事。20.所以隐忍苟活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C.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之故事 D.何以伐为 三、判断“以”在文

    26、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若以( )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 )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 )书卷为伴,弃夷以( )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以( )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以( )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 )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 )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 )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 )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 )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 )权贵交,以( )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录”之叹。文言虚词练习(十三)因:A动词,依

    27、靠、凭借; B动词,沿袭,继续; C介词,依照、根据; D介词,趁着; E名词;原因; F介(连)词,因为,由于; G介词,通过,经由; H连词,于是,就,因而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4)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5)不如因而厚遇之。( )(6)因跪请秦王。( )(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8)不如因善遇之。( )(9)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10)因击沛公于坐。( )(11)相如因持璧却立。( )(12)风云因而变色。( )(13)

    28、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14)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5)蒙故业,因遗策。( )(1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因( )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 )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 )。其常因( )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 )乘势击破之,成官渡

    29、大捷。此亦因( )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 )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因( )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 )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 )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文言虚词练习(十四)于:A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到、向、从、对于”等; B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C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D动词词头。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善假于物也。(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游于是乎始。( )(5)赵尝五战于秦。( )(6)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0、。( )(7)请罪于母。( )(8)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9)黄鸟于飞。(D)(10)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11)暂得于己。( )(12)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黄鸟于( )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 )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 )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 )昔。

    31、吾乡之美已闻于( )四方。世人皆欲老于( )吾乡,此乃多人言于( )我也,非吾杜撰耳。于( )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于( )是,不亦乐乎?文言虚词练习(十五)与:A动词,给予、授予; B动词,结交,亲附; C动词,对付; D和、跟、同; E(y)动词,参加; F动词,赞许,帮助; G(y)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H介词,替,给。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2)而世又不能与死节者比。( )(3)姑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4)求,无乃尔是过与?( )(5)则与一生彘肩。(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7)恐年岁

    32、之不吾与。( )(8)失其所与,不知。( )(9)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10)相与枕藉乎舟中。( )(11)一与一,谁能惧我?( )(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3)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1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三、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朝过夕改,君子与( )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 )之璧上交,足

    33、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 )!其与( )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 )也,应使众与( )其事,与( )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 ),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 )?文言虚词练习(十六)则:A副词,表示判断或者肯定,“是、就是”; B连词,表示承接(一说因果),“就、便、那么”; C连词,表假设,“如果”; D连词,表并列; E连词,表转折。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人死,则曰:“

    34、非我也,岁也。”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7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8抢榆枋,时则不至。9然则诸侯之地有限。10欲速则不达。二、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

    35、寰宇,于是岳阳楼则()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文言虚词练习(十七)者:A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 B代词,用在数词后面,“个、样”; C代词,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D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E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亚父者

    36、,范增也。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6.此三者,吾遗恨也。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8.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9.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10.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12.谁为哀者?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三、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李白者( )

    37、,诗仙也。为当国者( )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 ),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 )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 )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文言虚词练习(十八)之:A动词,到去; B代词,第三人称; C代词,第一人称; D指示代词,这,此;E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F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G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H放在倒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起宾语前置的作用; I用在时间副词或动词后,补足音节。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

    38、内填入相应的选项。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5、扣舷而歌之。( )6、苟以天下之大。( )7、辘辘远听,杳不知所之也?( )8、是谁之过与?(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填然鼓之。( )1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3、即患秦兵之来。(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16、我之谓也。( )17、顷之,持一象笏至。( )1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9、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

    39、0、仰观宇宙之大。( )2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一僧欲之( )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 )应。久之( ),此僧以箪食瓢饮之( )助至南海,夸之( )于唐僧:“此何难之( )有?”唐僧曰:“汝之( )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 )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 )乎?”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76125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