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电场练习题及答案精编版(DOC 28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电场练习题及答案精编版(DOC 28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电场练习题及答案精编版DOC 28页 高中 电场 练习题 答案 精编 DOC 28
- 资源描述:
-
1、最新资料推荐高中物理电场补充练习题及答案1、对下列物理公式的理解,说法正确的是:BA.由公式可知,加速度a由速度的变化量和时间t决定B.由公式可知,加速度a由物体所受合外力F和物体的质量m决定C.由公式可知,电场强度E由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和电荷的电量q决定D.由公式可知,电容器的电容C由电容器所带电量Q和两板间的电势差U决定2、在如图所示的四种电场中,分别标记有a、b两点。其中a、b两点的电势相等,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同的是:Ba babbaab甲乙丙丁A.甲图:与点电荷等距的a、b两点B.乙图:两等量异种电荷连线的中垂线上与连线等距的a、b两点C.丙图:点电荷与带电平板形成的电场中平板
2、上表面的a、b两点D.丁图:匀强电场中的a、b两点3、如图所示,在某一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有a、b两点。其中a点的场强大小为Ea,方向与ab连线成120角;b点的场强大小为Eb,方向与ab连线成150角。则关于a、b两点场强大小及电势高低说法正确的是:ACA.Ea=3EbB.C.D.4、如图所示,有一带负电的粒子,自A点沿电场线运动到B点,在此过程中该带电粒子: B A.所受的电场力逐渐增大,电势能逐渐增大B.所受的电场力逐渐增大,电势能逐渐减小C.所受的电场力逐渐减小,电势能逐渐增大D.所受的电场力逐渐减小,电势能逐渐减小PPOab5、A、B是某电场中一条电场线上的两点,一正电荷仅在电场力
3、作用下,沿电场线从A点运动到B点,速度图象如右图所示,下列关于A、B两点电场强度E的大小和电势的高低的判断,正确的是:DA.EAEB B.EAEB C.AB D.AB6、如图所示,a、b是两个电荷量都为Q的正点电荷。O是它们连线的中点,P、P是它们连线中垂线上的两个点。从P点由静止释放一个质子,质子将向P运动。不计质子重力。则质子由P向P运动的情况是:CA.一直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一定是逐渐减小 B.一直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一定是逐渐增大C.一直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可能是先增大后减小 D.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CAB7、某电场的分布如图所示,带箭头的实线为电场线,虚线为等势面。A、B、C三点的电
4、场强度分别为EA、EB、EC,电势分别为A、B、C,关于这三点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关系,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B A.EA EB, ABC.EA EB, A1),静电计指针偏角变大,表示电容C越大D.此实验表明,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跟介电常数、正对面积S、极板间距离d有关MNN静电计19、如图所示,由两块相互靠近的平行金属板组成的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N与静电计相接,极板M接地。用静电计测量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在两板相距一定距离d时,给电容器充电,静电计指针张开一定角度。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电容器所带电量Q不变,下面哪些操作将使静电计指针张角变小:CDA.将M板向下平移B.将M板沿水平向
5、左方向远离N板C.在M、N之间插入云母板(介电常数1)D.在M、N之间插入金属板,且不和M、N接触20、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充电后的平行板电容器的A极板与灵敏的静电计相接,极板B接地.若极板B稍向上移动一点,由观察到静电计指针的变化,作出电容器电容变小的依据是:DA.两极间的电压不变,极板上电荷量变小B.两极间的电压不变,极板上电荷量变大C.极板上的电荷量几乎不变,两极间的电压变小D.极板上的电荷量几乎不变,两极间的电压变大21、如图所示,在水平放置的已经充电的平行板电容器之间,有一带负电的油滴处于静止状态.若某时刻油滴的电荷量开始减小(质量不变),为维持该油滴原来的静止状态应:A OBA
6、CDA.给平行板电容器继续充电,补充电荷量B.让平行板电容器放电,减少电荷量C.使两极板相互靠近些D.使两极板相互远离些22、如图所示,BD是竖直平面上圆的一条竖直直径,AC是该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已知AC和BD不重合,且该圆处于匀强电场中,场强大小为E,方向在圆周平面内。将一带负电的粒子Q从O点以相同的动能射出,射出方向不同时,粒子会经过圆周上不同的点,在这些所有的点中,到达A点时粒子的动量总是最小。如果不考虑重力作用的影响,则关于电场强度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一定由C点指向A点 B.一定由A点指向C点C.可能由B点指向D点 D.可能由D点指向B点23、如图所示,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
7、电小球,用长为L 的绝缘的丝线悬挂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小球静止在A 点时,丝线与竖直方向成角由此可以判断(重力加速度为g ) :DA.该小球带负电 B.电场强度的大小E mgsinq C.将小球由A 点缓慢移到图中的B 点,小球的电势能减少了mgl(1 -cos)D在A 点剪断丝线、小球将做加速度为g / cos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4、如图所示,O是一固定的正点电荷,另有一正点电荷 q 从很远处以初速度vo 正对着点电荷 O射入电场中,仅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是实线 MN,虚线a 、b 、c 是以 O为圆心,以Ra 、Rb 、Rc 为半径画出的三个圆,且 RaRb=RbRc。1、2、3为轨
8、迹MN 与三个圆的一些交点。以I12表示点电荷 q 从 1运动到2的过程中电场力的冲量的大小,I23表示 q 从 2 运动到3的过程中电场力的冲量的大小;用W12表示q 从1运动2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的大小,用W23表示 q 从 2 运动到3 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的大小。则:BDA.I12I23 B.I12W23 D.W12 W2325、在粗糙的斜面上固定一点电荷 Q,在 M 点无初速度的释放带有恒定电荷的小物块,小物块在 Q 的电场中沿斜面运动到 N 点静止则从 M 到 N 的过程中:ACA.小物块所受的电场力减小B.小物块的电势能可能增加C.小物块电势能变化量的大小一定小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D.
9、M 点的电势一定高于 N 点的电势26、如图所示的直线为某静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B为直线上的两个点,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BCA.正电荷沿该电场线由A移动到B,受到的电场力可能先增大后减小B.正电荷沿该电场线由A移动到B,受到的电场力可能减小后增大C.A点的电势一定高于B点的电势D.负电荷在B点的电势能比在A点的小27、如图所示,倾角为=30o的光滑绝缘斜面处于电场中,斜面AB长为L,一带电量为+q、质量为m的小球,以初速度0由斜面底端的A点开始沿斜面上滑,到达斜面顶端的速度仍为0,则:BA.小球在B点的电势能一定大于小球在A点的电势能B.A、B两点的电势差一定为C.若电场是匀强电场,则该电
10、场场强的最大值一定是D.若该电场是由AC边中垂线上某点的点电荷Q产生的,则Q一定是正电荷28、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板带等量异种电荷,一带电微粒从靠近左金属板附近的A点沿图中直线从A向B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A.微粒可能带正电B.微粒机械能守恒C.微粒电势能减小D.微粒动能减小29、一绝缘光滑半圆环轨道放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中,场强为E,在与环心等高处放有一质量为m、带电+q的小球,由静止开始沿轨道运动,下述说法正确的是:BCA.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B.小球经过环的最低点时速度最大 C.小球经过环的最低点时对轨道压力为3(mg+qE)D.小球经过环的最低点时对轨道压力为(m
11、g+qE)30、如图(1),A、B、C、D、E、F为匀强电场中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A、B、C三点电势分别为1.0V、2.0V、3.0V,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为10V/mB.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为V/mC.电荷量为1.61019C的正点电荷从E点移到F点,电荷克服电场力做功为1.61019JD.电荷量为1.61019C的负点电荷从F点移到D点,电荷的电势能减少4.81019J31、如图所示,实线可能是电场中的电场线,也可能是电场中相邻电势差相等的等势线;虚线是带正电粒子仅受电场力作用经过A、B两点运动的轨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无论实线是电场线还是等势
12、线,B点的场强总大于A点的场强B.无论实线是电场线还是等势线,A点的电势总高于B点的电势C.无论实线是电场线还是等势线,粒子在B点的电势能总大于A点的电势能D.无论实线是电场线还是等势线,粒子在A点的速度总大于B点的速度32、如图所示,空间的虚线框内有匀强电场,、是该电场的三个等势面,相邻等势面间的距离为0.5cm,其中为零势面。一个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粒子沿方向以初动能Ek自图中的P点进入电场,刚好从点离开电场。已知=2cm,粒子的重力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A.该粒子通过零势面时的动能是1.25Ek B.该粒子在P点的电势能是0.5EkC.该粒子到达点时的动能是2Ek D.该
13、粒子到达点时的电势能是0.5Ek33、如图所示,有三个质量相等分别带正电、负电和不带电的小球,从平行板电场中的P点以相同的初速度垂直于电场方向进入电场,它们分别落到A、B、C三点,则可以断定: AA.落到A点的小球带正电,落到C点的小球带负电B.三小球在电场中运动时间相等C.三小球到达正极板的动能关系是D.三小球在电场中运动的加速度是34、如图所示,一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充完电后一直与电源相连,带正电的极板接地,两极板间在P点固定一带正电的点电荷,若将负极板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稳定后(两板仍正对平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P点的电势升高 B.两板间的场强不变 C.点电荷的电势能降低 D
14、.两极板所带的电量不变35、绝缘水平面上固定一正点电荷Q,另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滑块(可看作点电荷)从a点以初速度v0沿水平面向Q运动,到达b点时速度为零. 已知a、b间距离为s,滑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重力加速度为g.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BDA.滑块在运动过程中所受Q的库化力有可能大于滑动摩擦力B.滑块在运动过程的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的大小小于C.此过程中产生的内能为D.Q产生的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为36、宇宙飞船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与下列情景相似:如图,光滑地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绝缘小车,小车两端分别固定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竖直金属板,在小车的右板正中央开有一个小孔,两金属板间的
15、电场可看作匀强电场,两板间电压为U。现有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重力不计的粒子从左板正对小孔处无初速释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DA.小车总保持静止状态 B.小车最后匀速运动C.粒子穿过小孔时速度为D.粒子穿过小孔时速度为37、如图所示,空间中存在倾斜向上的匀强电场,图中水平直线是某一个带电质点的运动轨迹,a、b是它轨迹上的两点。由此可以判定:ADA.质点一定带正电 B.质点可能带负电 C.质点一定做匀速运动 D.质点在b点的动能一定大于a点的动能38、如图所示,在绝缘水平面上固定两个等量同种电荷P、Q,在PQ连线上的M点由静止释放一带电滑块,则滑块会由静止开始一直向右运动到PQ连线上的另
16、一点N(未标出)而停止,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DA.滑块受到的电场力一定是先减小后增大 B.滑块的电势能一定一直减小C.滑块的动能与电势能之和不可能保持不变 D.PM间距一定小于QN间距39、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相距一定的距离放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和2m的带电小球(可视为质点)A和B。在t10时,同时将两球无初速释放,此时A球的加速度大小为a;经过一段时间后,在t2t时,B球的加速度大小也变为a。若释放后两球在运动过程中并未接触,且所带电荷量都保持不变,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DA.两个小球带的是同种电荷B.两个小球带的是异种电荷C.t2时刻两小球间的距离是t1时刻的倍BAabcdD.t2时刻两
17、小球间的距离是t1时刻的倍40、如图所示,平行直线表示电场线,但未标方向,带电量为+10-2C的微粒在电场中只受电场力作用,由A点移到B点,动能损失0.1J,若A点电势为-10V,则:ABCA.B点的电势为0V B.电场线方向从右向左C.微粒的运动轨迹可能是轨迹1 D.微粒的运动轨迹可能是轨迹241、如图所示,一带电粒子在电场中沿曲线AB运动,从B点穿出电场,a、b、c、d为该电场中的等势面,这些等势面都是互相平行的竖直平面,不计粒子所受重力,则:DA.该粒子一定带负电 B.此电场不一定是匀强电场C.该电场的电场线方向一定水平向左 D.粒子在电场中运动过程动能不断减少42、如图所示匀强电场E的
18、区域内,在O点处放置一点电荷+Q,a、b、c、d、e、f为以O点为球心的球面上的点,aecf平面与电场平行,bedf平面与电场垂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b、d两点的电场强度相同B.a点的电势等于f点的电势C.点电荷+q在球面上任意两点之间移动时,电场力一定做功D.将点电荷+q在球面上任意两点之间移动,从球面上a点移动到c点的电势能变化量一定最大43、图所示,虚线 a 、 b 、 c 代表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相邻等势面之间的电势差相等,即Uab=Ubc,实线为一带正电的质点仅在电场力作用下通过该区域时的运动轨迹, P 、 Q 是这条轨迹上的两点,据此可知:BD A .三个等势面中, 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