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四分析(DOC 12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四分析(DOC 12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四分析DOC 12页 现代文 阅读 练习题 分析 DOC 12
- 资源描述:
-
1、【现代文阅读练习十三】酒仙汪曾祺 算起来汪曾祺要比我大一辈。作家群中论资排辈,是以时间来划分的。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我们五十年代的老友常把汪曾祺向四十年代推,称他为老作家,他也不置可否,却总是和我们这些五十年代的人混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是在粉碎“四人帮”后才活过来的。 汪曾祺虽说是江苏人,可是江苏的作家对他并不熟悉,因为他多年来都是在北京戏剧界的圈子里,直到粉碎“四人帮”后雨花复刊,顾尔镡当主编。有一天,叶至诚拿了一篇小说来给我们看,所谓的我们是方之、高晓声和我。小说的作者就是汪曾祺。小说的题目我记不清了,好像是异秉,内容有一个药店里的小学徒,爬到房顶上去晒草药等情书。我之所以至今只记得
2、这一点,是因为我家当年的隔壁也有一个小药铺,所以看起来特别亲切,至今也印象深刻。我们三个人轮流读完作品后,都大为赞赏,认为写得太好了,如此深厚纯朴、毫不装腔作势的作品实在久违。同时也觉得奇怪,这样好的作品为什么不在北京的那几份大刊物上发表,而要寄到雨花来。 叶至诚说稿件已在北京的两大刊物吃了闭门羹,认为此稿不像小说也不像散文,不规范。这话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出于政治考虑的托词。我们几个人对此种说法都不以为然,便要叶至诚去说服,立即发表在雨花的显要位置,并且得到了普遍的赞扬和认可。从此,汪曾祺的作品就像雨后春笋,在各大刊物出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作家们的活动很多,大家劫后相逢,也欢喜聚会。有时在
3、北京,有时在庐山,有时在无锡,有时在苏州。凡属此种场合,汪曾祺总是和我们在一起。倒不是什么其他的原因,是酒把我们浸泡在一只缸里。那时方之已经去世了,高晓声、叶至诚和我,都是无“酒”不成书。汪曾祺也有此好,再加上林斤澜,我们四五个人如果碰在一起的话,那就热闹了。一进餐厅首先看桌上有没有酒,没有酒的话就得有一个人破费。如果有,几个人便坐在一起,把自己桌上的酒喝完,还要到邻桌上去搜寻剩余物资,直喝得服务员站在桌子旁边等扫地。有时候我们也会找个地方另聚,这可来劲了,一喝就是半天。我们喝酒从不劝酒,也不干杯,酒瓶放在桌上,谁喝谁倒。有时候为了不妨碍餐厅服务员的工作,我们便把酒带回房间,一直喝到晚上一两点
4、。喝酒总是要谈话的,那种谈话如果有什么记录的话,真是毫无意义,不谈文学,不谈政治,谈的尽是些捞鱼摸虾的事。我们都是在江河湖泊的水边长大的,一谈起鱼和水,就争着发言,谈到后来酒也多了,话也多了,土话和乡音就都出来了,汪曾祺听不懂高晓声的武进话,谁也听不懂林斤澜的温州话,好在谁也不想听懂谁的话。此种谈话只是各人的一种抒发,一种对生活的复述和回忆。其实,此种复述可能已经不是原样了,已经加以美化了,说不定哪一会会写到小说里。 汪曾祺和高晓声喝起酒来可以说真的是陶然忘机,把什么都忘了。那一年在上海召开世界汉学家会议,他们二人和林斤澜在常州喝酒,喝得把开会的事情忘了,或者说并不是忘了,而是有人约他们到江阴
5、或是什么地方去吃鱼、喝酒,他们就去了,会也不开了。说起来这个会议还是很重要的,世界上著名的汉学家都来了,因为名额的限制,中国作家参加的不多。大会秘书处到处打电话找他们,找不到便来问我,我一听是他们三人在一起,就知道不妙,叫秘书处不必费心了,听之任之吧。果然,到了会议的第二天,高晓声打电报来,说是乘某某次列车到上海,要人接站。秘书处派人去,那人到车站一看,坏了,电报上的车次是开往南京的,不是到上海的。大家无可奈何,也只能随他去。想不到隔了几个小时,他们弄了一辆破旧的上海牌汽车,摇摇摆摆地开上小山坡来了,问他们怎么回事,只是说把火车的车次记错了,喝酒的事只字不提。 汪曾祺不仅嗜酒,而且懂菜,他是一
6、个真正的美食家,因为他除了会吃之外还会做,据说他很能做几样拿手的菜。我没有吃过,邓友梅几次想吃也没有吃到。约好某日他请邓友梅吃饭,到时又电话通知,说是不行,今天什么原料没有买到,改日。到时又电话通知,还是某菜或是什么辅料没有买到。邓友梅要求马虎点算了,汪曾祺却说不行,在烹调学中原料是第一。终于有一天,约好了时间没有变,邓友梅早早地赶到。汪曾祺不在家,说是到菜场买菜去了。可是等到快吃饭时却不见他回来,家里的人也急了,便到菜市场去找。一看,他老人家正在一个小酒店里喝得起劲,说是该买的菜还是没有买到,不如先喝点吧,一喝又把请客的事儿忘了。邓友梅空欢喜了一场,还是没有吃到。看来,想吃酒仙的菜是不容易的
7、。1 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久违( )闭门羹( )嗜酒( )起劲( )2作者认为其深厚纯朴、毫不装腔作势,读起来很亲切。北京的刊物认为此稿不像小说也不像散文,不规范,也可能是出于政治考虑的托词。对于汪曾祺的异秉,作者和北京的几家刊物分别是怎样的看法?3“凡属此种场合,汪曾祺总是和我们在一起。倒不是什么其他的原因,是酒把我们浸泡在一只缸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4“汪曾祺听不懂高晓声的武进话,谁也听不懂林斤澜的温州话”,谁也听不懂谁的话,但却谈的颇有兴致,其中的原因是什么?5几个著名作家,因喝酒竟把开会的事“忘记”,似乎有些让人费解,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6文章题目为“酒
8、仙汪曾祺”,结尾一段作者却写了他的菜艺,这是否是赘笔?请你谈一谈作者这样写的原因。7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汪曾祺的特点。【现代文阅读练习十四】林间路陆文夫 我熟悉一条林间的路,经常在这条小道上走来走去。这小道蜿蜒曲折,高低崎岖,它从大路旁一个很不显眼、灌木丛生的地方岔向深山里去。它几乎不能称之为路,只是大路旁的灌木丛偶然出现了一个豁口,从豁口间向前看,荒草有些歪倒,依稀有一条白线延伸而去。有人告诉我,你可以从这里走,也只能从这里走。实在不好走啊!四下里都是树。树,我也曾见过,大路旁钻天的白杨,小河边婀娜的垂柳,公园里的林荫道更是有不少的情趣。可这里的树只受自然的安排,不听任何人的选择和摆布。松、
9、杉、洋槐、酸枣、乌桕,什么都有,而且杂乱交错,没有次序。高的参天遮日,矮的却缠绕着脚踝。脚下除掉荆棘以外,还有巨石累累。那些巨石有的兀突在山巅,有的凌架于溪流不错,我也曾见过一种小路,它依山傍水,怪石巍峨,两旁古木参天,流泉潺潺而过;山上冲涮下来的砂砾被岸边的茅草挡往,自然而然地铺出一条平展展的砂路。在这种路上无须疾走,可以漫步,实在比走柏油马路有更多的享受。可惜我长期走过的林间道并非是这样的路,走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探胜访幽,多是为了买米、买盐、办事、访友。或是眼看天色不好,赶紧回家,以免又为风雪所阻。我开始走这条路时非常吃力,非常难受,因为若干年来我走惯了大路,前面有人带领,身边有许多伙伴,他
10、们会呼唤,会关顾。疲乏得立在路上打盹时,后面也会有人轻轻地推一下:“走呀,同志!”所以我走路时习惯于昂首看着天边的彩霞,嘴里哼着轻快的歌。那时候我总以为人在认定了一条路之后,剩下的只有一个动作:走!忍耐着饥渴疲劳,不受路旁的花草引诱,一步步地走下去总能到头。自从踏上了这条林间的小道,再也不能昂首看着天边的彩霞了,因为天只是在枝叶间露出的不规则的线条、三角和园圈。再也不能哼着轻快的歌了,要赶快低下头来观察那里有前人走过的脚步;留神着哪里有石头绊脚,哪里有荆棘要把衣服和皮肉扯破;哪里阴湿苔滑,滚下去会跌得头破血流;哪里只能绕着走,为了进一步便得退两步。走一程还得停下来看看,有没有因为七拐八弯而把方
11、向弄错。你不仅要注意脚下,还得估摸着天气的变化。在林间遇雨实在是件苦事,开始时容易上当,会以为那些枝叶像雨伞似的为你把雨水遮挡,会以为那些密集的雨点根本打不到你的身上。其实,这仅仅是雨点聚集的过程,等到枝叶承受不了时候,所有的积水便像瓢泼似的浇得你晕头转向!林间没有人家,到哪里去躲啊!开始的时候我也曾有过埋怨:为什么不在林间修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后来才想到这条路上的行人是那么稀少,大路之所以为大,因为在它上面走的人多,如果每个人所到之外都修筑一条驷马齐驱的大道,禾苗与林木就无生长之处,人畜都没有办法活下去。小路既然因客观的需要而存在,那末,别人能走,你也得走,每个人都不是天之骄子!走大路便唱歌,
12、走小路就埋怨,那也算不了什么。说来也很可笑,我在林间的小道上走过几次之后,似乎有所领悟:原来走路除掉用脚之外,还得用头脑来思考,来琢磨。以前跟着别人去办事访友,或者是寻找住宿时,脚在移动,脑子里尽是些亲友相见之欢,或者是苦尽甘来的幻想。至于在哪里拐弯,在哪时过桥,进哪条巷子等等,从不注意。只是不时地向领路人发出询问:到了没有?没有到,下劲走;快到了,嘘口气。如果第二次需要自己单独去寻找旧地,完了,只记得那大门是什么样子,房间里有点什么陈设,至于怎么去寻找这扇大门却已茫然。一旦踏上了林间的小道,你什么依赖都没有了。虽然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你和古人和来者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只好靠你自己去摸索、
13、判断、分辨;向前人的足迹去求教,为来者留下一点信息。再也不能埋头赶路了,因为你首先得查看一下路在哪里?得站在高处四下里打量:有了,那里的荒草有些败倒,有一条依稀可辨的白线,肯定是前人留下的足迹。这白线如果与你要去的方向相同,顺着它向前走,大体上都能走得通,走到头。但也不能粗心大意,因为山羊到溪边来饮水,也会把荒草踏出一条白线。我有一次误入这条白线,结果却走上了悬崖峭壁。退回来仔细地观察、思考,明白了,原来人踏断的荒草都是齐根断,山羊踏败了的荒草除掉弄断少许几根之外,大部份是绊倒了茎叶,所以对白线也得加以区别。逢到拐弯处或岔路口时,还得记往几块形状特异的石头。不妨把它们想象成狮虎羊马,或者是抽烟
14、的老头,这样可以加深点印象,添一点情趣。记着从羊石向右转,或者是从虎石的屁股后面擦过去。这一来,巨石虽然挡路,却也能成为指路的标记。我也曾在林间的小道上遇过雨,有时候是细雨蒙蒙,有时候是大雨滂沱。后来虽然注意天气预报,并且背熟了许多有关气象的谚语,什么“日没胭脂红,无雨即有风;日出胭脂红,有雨不到中”等等。虽然有点用处,但也不太准确,局部的气候是很难掌握的,山这边下雨山那边晴也是常有的事情。何况有时候明知道要下雨,或者已经在下了,为了某种不得已的原因,也只能怆然上路,准备淋它一身湿透。如果你准备淋雨,那情况就不同了,就不会心慌,不存幻想,不去胡乱地奔跑。不紧不慢地一路行来,倒反而可以窥见许多平
15、日难见的景象。可以看见狯鸟的窝巢,狡兔的洞穴,它们在慌忙避雨的时候,就会把那隐蔽的住所暴露在你的面前。还可以发现山泉是从何而来,在哪里会合,又从哪里奔泻而去。这种来龙去脉在大雨滂沱的时候看得最清楚,从而使你估摸得出那溪流在平日里的深浅,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涉水而过。在山林间走小道,既要费脑筋,又得花大力气,如此说来岂不是一件十分苦恼的事体?是的,比起走大路来是有苦恼的一面,特别是开头的时候,这苦脑还很强烈。等到时间长了,情况熟了,记路认路已经养成一种习惯了,这苦脑的一面便会慢慢地淡薄下去,慢慢地发现林间的空气是如此的清鲜,还有各种美妙的声音:树叶沙沙,流泉哗哗,鸟雀飞鸣,草虫唧唧,蛙声三声两声。这
16、在清晨是一首晨曲,在月夜是低诉的竖琴。如果你熟悉一百首歌曲,便会有一百个主旋律在林间奏鸣,你随便挑哪个都行。这种演奏十分随便,如果你愿听的话,它可以没完没了地演下去;如果你不愿听的话,立刻满林空寂,只剩下你的脚步和轻微的喘息。大路虽然平坦,但它宜于驰车,不宜于步行,因为它单调。白杨,白杨,前面还是白杨。春夏都是绿色,秋冬一片枯黄,跑了半天好像没有移动多少,从而产生一种急躁的情绪,产生一种并非体力上而是感觉上疲劳。山林间的道路虽然崎岖,可你走起来总觉得成绩十分显著,一会儿翻过了山坡,一会儿又越过了溪流。杜鹃花开罢了以后,桃李又在那里献媚;冬天里什么花也看不见,可那乌桕的脸却涨得鲜红,像火在那里燃
17、烧,像彩霞浮在山腰。于是,眼看着山腰上的彩霞,嘴里又哼起了愉快的歌,这歌声虽然和从前一样,可是经过林木的共鸣与转折,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走林间崎岖的小路虽然有许多妙处,但是人们都不愿意走,我也不愿意走。当我想起为了买一斤盐便得走一整天时,心里就有些犯愁。因为人的功率都体现于速度和效果。走路不是目的,目的是征服距离之后去办成一件什么事。如果有高速公路或登山电缆的话,我还是愿意乘坐,它毕竟能节省时间,增加办事的效果。但我也不再埋怨那林间崎岖的小路,它实在教会了我许多。如今再穿街走巷,横阡竖陌地去寻亲访友,只消走过一次,第二次决不会茫然无知,至少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差误。1 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