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知识梳理与练习题七下语文古诗(DOC 24页).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知识梳理与练习题七下语文古诗(DOC 24页).docx》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知识梳理与练习题七下语文古诗DOC 24页 部编版 初中语文 年级 下册 古诗词 知识 梳理 练习题 语文 古诗 DOC 24 下载 _七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竹里馆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幽篁(hung):幽深的竹林。啸(xi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深林:指“幽篁”。【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文学常识】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
2、影响很大。【赏析】诗中写人物活动,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内容概括】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
3、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全诗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理解与拓展】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答:_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3. 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答:_理解与拓展:1.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2.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3.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阅读训练】一、阅读竹里馆,回答后面的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幽”
4、“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_ _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_ _一、答案与提示:1.“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2.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二、阅读竹里馆,回答后面的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答:_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3.诗歌的后两句写了怎样的景象?答:_二、答
5、案与提示:1.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2.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3.夜深人静、明月相伴的景象。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译文】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文学常识】 李白(701年2月28日
6、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现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赏析】 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
7、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内容概括】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理解与拓展】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答:_2.“散入春风满
8、洛城”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说说它在诗中的表达效果。答:_理解与拓展:1.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表达了游子思乡之苦。2.“满”字 写出了笛声随着春风传到洛城,无处不在,无处不闻。并釆 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表达了诗 人思亲念家的思想感情。【阅读训练】一、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答:_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 一、答案与提示:1. 听到折杨
9、柳笛曲2.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_2.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答:_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二、答案与提示:1.“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2.“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3.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三、阅读塞下曲与春夜洛城
10、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下曲中“无花”既指“天山雪”是积雪而非雪花,又有不见花开的意思。B.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直接写出了军旅生活的紧张。C.春夜洛城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D.春夜洛城闻笛第二句写优美的笛声似乎飞遍了洛城, 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2.虽然两诗都写到了“闻折柳”,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答:_三、答
11、案与提示:1.B2.塞下曲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爱国激情。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四、阅读春夜洛城闻笛与春夜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闻笛李 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1两首诗都写到了“闻笛”,在写作的角度上有什么异同? 答:_ _2春夜闻笛借“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分析。答:_ _四、答案与提示:1.相同:两首诗都写到了因为听到笛声引起的的情感变化(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不同:春夜洛城闻笛写到了笛子吹奏的具体曲调是折柳曲,并由此曲
12、而引发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春夜闻笛只写到听笛后迁客的感情变化,没有写具体的笛曲。2.借“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思乡思归的情感。(迁客士卒的乡愁)春天来了大雁北飞,而自己只能孤单在江南作客,以雁能北归来反衬自己不能归,更看见其思乡情感之浓烈。逢入京使岑参【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
13、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文学常识】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着名的边塞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其中,七十多首边塞诗。【赏析】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内容概括】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4、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理解与拓展】1.“龙钟”、“传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答:_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_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
15、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_ _理解与拓展:1.“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传语”是捎口信的意思。2.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3.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4.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阅读训练】阅读逢入京使,回答后面的问题。逢入京使 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龙钟”是什么意
16、思?第二句运用哪种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 答:_ 2.这首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 3.下列对逢入京使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
17、,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答案与提示:1.泪流满面或者泪流纵横;夸张。2.思念故乡亲人。3.D晚春韩愈【原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注释】不久归:将结束。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和能力。解:知道。【译文】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