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7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735889
  • 上传时间:2023-05-06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1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7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7页 爬山虎 教学 设计 反思 DOC
    资源描述:

    1、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学习新出现的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各段段意。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各段段意。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2.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主要写爬山虎的脚。)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爬

    2、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3.讨论分段。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1)读音。注意“茎”读jng,不读jng。(2)字形。虎的笔顺: 。“逐”与“家”形近,与“啄、琢”有区别。“痕”与“很、狠”形近,与“狼、粮”有区别。“茎”的第四笔是横撇。“叠”,注意“冖”

    3、应写宽些。(3)理解词语。均匀: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拂过:风轻轻地吹过。叶柄:叶子的组成部分之一,连接叶片和茎,长条形。蛟龙:古代传说中指兴风作浪、能引发洪水的龙。触角:昆虫、软体动物或甲壳类动物的感觉器官之一,生在头上,一般呈丝状。也叫触须。四、分段读课文,读通顺、连贯课后反思:1.爬山虎人人熟知,但爬山虎的脚却很少有人注意。因为往往越常见的事物,人们越疏于对它的观察,要不怎么会有“熟视无睹”这个成语呢?课文以“爬山虎的脚”为题,新奇别致,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导入本课时,教师可巧妙地利用这一点。2.在探讨课文层次时,可采取从题目入手,抓主要段落的方法,先找出写

    4、爬山虎脚的段落(第35自然段),再概括次要内容(第1、2自然段)。从而让学生直接、明晰地理清顺序,把握内容。3.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寻找,一边思考,这样,既能突出学习的针对性,又能为下节课的顺利展开作好铺垫。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1.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

    5、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这样才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二、逐段学习,理解感悟1.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1)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刚长出的 长大了的,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朝下,均匀;动态:漾起波纹。)从中你学到什么?(观察细,按顺序,抓特点等。)(2)再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3)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那些叶子绿得(),看着()。叶尖(),在墙上铺得(),没有()的,也不留()。

    6、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4)练习背诵这部分。2.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2)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问题。请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说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老师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让学生指图再说。(4)学习爬山虎的脚什么样,什么颜色。读第3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

    7、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幻灯片: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灰色的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触着墙的脚。(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请另一部分学生画触着墙后的脚。讨论画的情况。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出画得有问题的图画,学生再说明出错的原因。小结。爬山虎真是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5)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学生汇报。老师举起几张卡片,卡片上的这些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

    8、关:触、变、巴、弯曲、拉、紧贴。全体同学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背诵第4自然段。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细丝为什么变弯了?触着墙的细丝头为什么又要变成圆片?细丝拉嫩茎是怎样用力的?小组讨论汇报。(6)小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它是什么样子的;c.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细致观察,连续观察。)三、教师小结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们要像作者那样,养成细心观察、不断观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把事物介绍清楚。课

    9、后反思1.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虽不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但对后面讲爬山虎的脚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所以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学习这部分内容,使学生领会爬山虎的一些外在特征:攀缘在墙面等地,叶尖朝下,均匀排列。学生很自然地会拿其他植物同爬山虎相比,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叶尖一顺儿朝下,还铺得那么均匀?它为什么能长在墙面上,还能往上爬?下面讲爬山虎的脚也就顺理成章了。2.常言道:“学贵有疑。”世界上的一切创新和发现均由疑而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新课伊始,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题目质疑并交流。如有的会说:“我们人和动物有脚,爬山虎怎么也有脚呀?”有的会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呢?它的脚长什么样?”还有的会说:“爬山虎的脚能走路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教师顺势提出自学要求。3.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板书设计: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脚 叶子的特点 观察细致脚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7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73588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