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 17页).docx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735764
  • 上传时间:2023-05-0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5.4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 17页).docx》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荷塘月色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 17页 荷塘 月色 教学 设计 DOC 17
    资源描述:

    1、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2、【投影。】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

    3、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朗读。】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师:说得好。“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师:请坐。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不过,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在这些“见”和“想”的内容里,更是流露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比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就说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师:对,就是这句话。我们把它叫做本文的“文眼”。(在黑板上写下“文眼”二字)

    4、所谓“文眼”,顾名思义,也就是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这句话提示我们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生:(七嘴八舌)明白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不宁静,怎样表达这种不宁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循着作者漫步荷塘的踪迹,来看看作者在此时“所见所想”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把前三段的内容朗读一下。谁先来?【有学生举手。】师:很好。这位同学,请。【学生朗读1至3段。】师:请大家评评看,他读得怎么样?生:我认为读得好。语速把握比较符合当时那种散步的情景。生:他的第一句和我处理的差不多,能突出一种有心事的意思。生:我觉得整个第三段他处理的还不够好,缺少一种“自由”

    5、的心情。尤其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这句话应该是有一种高兴的意思的。师:看来大家这个评委都很有水平,(生笑)说话都有理有据的。的确,作者的感情在这三段里应该是有一种变化的,正如几位同学说的,开始是“不宁静”的,有一种烦闷的情绪,接下来是想要“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此时作者似乎是想要寻求一种摆脱。【学生沉思,点头,间有小声议论。】师:既然作者说要“受用”,(停顿)“受用”在这里应该怎么解释比较好啊?生:就是“享受享用”的意思吧。师:对。所以刚才这位同学说应读出一种高兴的心情是有道理的。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作者所享受到的是怎样的景物。谁来读读第四段?【学生朗读第四段。】师:先请

    6、大家总结一下,这一段作者笔下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特点?生1:有叶子、花。写叶子主要是写了多,如“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还写了叶子很高。写花是写它们开的样子,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生2:写花时还写了花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师:我提个问题,这里写出了花香的什么特点?生2:花香不是很浓,若有若无。师:若有若无,说得很好。那么作者这样写花香与直接写“花香若有若无”有什么区别?生2:(犹豫)说不好。师:请坐。大家想想,讨论一下。生:(议论)应该是更形象一些吧?师:那这是借什么手法使花香形象化了呢?生:师:大家听这样一个句子,“他笑

    7、了,笑得是那样的甜”,这里“笑得甜”又是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见学生疑惑,出示投影。】【投影。】例1: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充满了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日)例2: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像若干只女神的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臧克家春鸟)例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通感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格。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师:大家看懂了没有?能不能结合这些句子,来说说它们是怎样使用了“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生:例1的句子是把草地比作乐曲,从视觉转到了听觉,应该是写出了草地看上去带给人的

    8、那种幽静的感觉。生:例2的句子是把歌声比作星星,由听觉转到了视觉,是为了表现歌声带给人的一种见到光明的感受。生:例3把内心无形的愁与外界有形的雨联系起来了,显得愁绪繁多。生:这几个句子乍一看上去都有些像比喻。师:说得都不错。的确,也有学者认为通感就是一种比喻。钱钟书先生曾用这样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类似于比喻的语言现象:“光亮”是视觉所能感受的,“响亮”是听觉所感受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沟通。“热闹”中的“热”是触觉所能感受到的,“闹”是听觉所能感受的,我们常常说“这里很热闹”,就是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打通。而“冷静”中的“冷”和“静”,也是把触觉和听觉打通。这种辞格的好处是通过调动多种感官

    9、的参与来增强语句的感染力和生动性。比如,课文中的这个句子就是把哪两种感受打通了呢?生:听觉和嗅觉。师:好的。接下来,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一段,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些句子。【学生朗读,教师巡视指点朗读技巧。】师:请大家谈谈各自比较欣赏的句子。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句用的比喻比较奇特,用裙来比喻叶子。师:那你能说说这句表现了叶子的什么特点吗?生: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舞女的裙应该是说她们在跳舞时的舞裙,可以随舞女的动作动起来。师:你很有想象力。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运用了什么写法7生:比喻,以动写静。师:你理解得很好,还能否举出一些以动写静的例子来吗?生:(一时反应不过来)师:请坐。你已

    10、经把这句理解得很好了。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里是不是也用了这种方法?生:是的。用“闹”这个动词写了杏花盛开的情景。如:似乎桃花也开得动起来了。师:不错。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今后大家在阅读时要多注意,领悟它们使静物“活”起来的作用。好,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来谈。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句话除了使用通感的手法外,我觉得作者观察的细致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如果只写静态的荷叶,似乎就有些乏味了。师:你说得很好,很有鉴赏力!的确,作者抓住这一霎间的“动”来使月夜中静谧的荷塘出现了一种变化

    11、,实际上这种变化是为了突出“动”还是“静”呢?生:应该是突出“静”。师:大家同意吗?【学生点头表示赞同。】师:很好。荷叶、荷花、荷香,还有那微风过处形成的“波痕”,这一切正是作者在此时所见到的景物,一句话概括就是:月色下的荷塘。【板书:月色下的荷塘。】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五段。先请大家概括这一段主要的描写对象。【生默读思考。】-师:这里的“所见”又是什么呢?生:主要写了月光。师:是的。这一段的“所见”的确是以月光为主,那么请大家总结一下,在这一段里,作者都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手法去写月光的。生1:用比喻。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一句用“流水”作比喻,把月光写得动

    12、起来了。师:而且还有一个动词生1:泻。师:对。不过,这个“泻”是怎样一种“泻”?生1:“静静地”,很安静。师:正因此,这个词也符合当时的环境特征生1:一个月夜。生2:这里作者还用影来写光。比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师:(追问)除了以影写光,还运用了什么手法?生2:这里又一次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像这一句“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从视觉转到听觉。师:(鼓励)学以致用,对于通感这种修辞,你掌握得很快。接下来大家看看以上几位同学所提到的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对一个对象从两个角度来写,哪两个角度呢?生:(议论

    13、)正面和侧面。师:很好!在明白了这段作者“所见”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内容了【板书:荷塘上的月色。】师:下面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两段文字,注意体会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所取得的效果。【生自由朗读。】知识拓展师:请大家把课本合上,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投影。】(1)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的舞女的裙。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2)微风过处,送来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3)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4)叶子底下是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5)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4、6)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7)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师:请大家按刚才的记忆,把以上几句话的空填一填。【学生踊跃,轮番填空,基本上和原文相符。】师:看来大家对课文很熟,没难住你们嘛!【生笑。】师:不错,那请大家考虑一下,这些词都有什么特点?生:都是叠声词。师:对。那能不能说说这里使用这些词的好处呢?生1:读上去很舒缓,不紧不慢的,也很好记。生2:有很强的修饰作用,比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令人想到了“脉脉含情”这样写似乎水也有感情了。师:太好了!生3:我认为这些词还可以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准确。比如“田田“密密”这些词就写出了叶子的多;“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

    15、叶子和花上”,“静静”表现了流水很慢、很舒缓的样子。生4:这一句“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这个“淡淡”不仅写了云,而且也写出了月光不是非常明亮的那种,有点模糊。师:(追问一句)你的这个发现很重要。不只这一句,还有一句的叠词使用也营造出这种意味生4: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一句。师:对。大家看,这两句,一句写天上的月,一句写生:(七嘴八舌)荷塘上的雾、水中的花师:(笑)好一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啊!(学生会意地笑)是这样吗?生:(笑答)不全是的。师:水中望月好像是没有的,但雾里看花是确定无疑了。(生又笑)好的,薄薄的青雾使叶子和花像什么?淡淡的云又使天上的月怎么样?生:“笼着青纱

    16、的梦”“所以不能朗照”。师:正像古人诗中所言“烟笼寒水月笼纱”,这样的环境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什么词比较合适呢?生:(齐答)朦胧。师:太好了!看来我们对于叠声词在这里的作用体会得比较深刻。下面我们再看这样一些例子。【投影。】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总一个、愁字了得!师:请大家谈谈你对这两首作品中叠词使用的效果。生l:“溶溶”似乎写出了月光洒满在院子里

    17、的情景,“淡淡”写出了一种微风拂面的感觉。好像很舒畅。生2:李清照的那首里好像是让人看到了作者当时的样子,心情也不好。师:对于李清照的这十四个字,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至于晏殊的这一句,其实不是一种舒畅的心情,此时要表达的是一种惆怅。可以理解为诗人的惆怅之情如这院中的月光、塘上的轻风,吹也吹不走,拂也拂不去。我们注意到,这里的叠词和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一样,都有一种能增加作品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的效果。今后在阅读时,无论是在散文中还是在诗词里,我们都可以去感悟其丰富的表现力。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荷塘月色一文写景十分细腻动人,创设了一个素淡艨胧而又

    18、优美的意境。阅读这一部分文字,一个个画面清晰地映现在我们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这里有诗,这里有画,这里更有情。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不过,我们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开篇所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流露出的那种不安的情感是否就在这月色下、这荷塘上消融了呢?作者的心绪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课下再次学习这篇文章,来寻找一个答案。下课!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第4、5两段。2完成一篇2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能考虑使用叠音词或写出一两个通感的句子更好。第二课时导入新课1检查背诵。2点评习作。推进新课师:上一堂课

    19、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出家门,领略了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那朦胧素淡的意境。晚清学者王国维对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有这样一句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讲到情与景的关系时他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里,作者笔下的景与作者心中的情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大家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心情的一些句子。生l:“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20、。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里的意思似乎是表达要摆脱掉什么的意思,所以他说要独自一个人呆着。师:(笑)是这个意思。看来你也有过相似的体验吧?(众生笑)正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人与人的心情有时本来就是相通的嘛!不过,这时作者为什么要一个人呆一会儿呢?生2:作者在第6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说明作者此时内心有些失落,与这里的热闹无缘。师:是不是更显得孤独了?生2:是的。师:说得不错。那么说这就与前文景物描写中流露出的一种喜悦之情不同了?生2:是的。这里作者的情绪有一些回落。师:很好。你的回答提示了我们

    21、这样一点:作者的情绪不是一路向更加高兴的方向发展的。大家可以沿着这种变化看下去,作者的情绪又有了怎样的变化。生3:还是在写作者情绪的回落。师:把你的依据说说看。生3:因为下文有这样一句话“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同“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都有一种怅惘、失落的意思。师:很好!的确,这两处内容都是此时作者在漫步荷塘时出自内心情绪的另外一种流露,也就是说,喜悦是一方面,哀愁也是一方面。大家想一想,作者写喜悦是借了对荷塘、对月色的描写来表现的,那么写哀愁呢?还是借助景物描写吗?【学生讨论。】生:不是借助景物了,这里主要是写作者的“想”。师:这种想缘何而来?生:由眼前的荷塘

    22、想到了采莲赋。师:采莲赋写的是什么内容?生:少女们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采莲。师:这样的场景作者是怎么概括的?生:“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师:也就是说采莲赋里的人生:很快乐。师:不错。作者在写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之前,是不是也突出了一种热闹?生:是的。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也是热闹的。师:那么这里反复写到的热闹与作者此时的心情恰恰形成了一个生:对比。师:很好。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反复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作者在开篇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怎么说的?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师:可见,作者带着一种寻求释放、寻求宁静的心而来,但结果却还是未得解脱

    23、。大家是否也这样认为?【学生议论。】生1:是的。尽管作者把荷塘和月色写得很美,但这种美反过来却更加显现出他心里的愁。生2:文章的结尾也有这种意味。作者写到“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似乎又回到了作者刚出门时的情景,好像没有什么改变。师:怎么会没有改变呢?开头不是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吗?生:那也是表现出环境的静。师:不错。看来这种环境上的“静”是贯穿全文的了,蝉声与蛙声的热闹,采莲赋里采莲场景的热闹都与这个“静”形成了一种对比衬托的关系。同时,这也恰好反衬出了作者内心的生:(齐答)不平静。师:好的。刚才大家的理

    24、解里出现了这样一些关键词:烦闷、孤独、喜悦、失落、颇不宁静等等。看来作者的心情的确是不平静的了,大家有没有想到过,作者内心为什么“颇不宁静”呢?【学生议论。】生1:我看到资料上说,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表达了作者对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迷茫。生2:或许是一种思乡之情。因为文中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师:是吗?朱自清是哪里人?生2:绍兴人。师:看来你看书真的是很仔细。很好。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生:师:刚才大家所发表的见解都表明了我们对作品进行了探究,这是很好的阅读习惯。是的,关于朱自清先生此时的“颇不宁静”,人们做出过很多解释,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41

    25、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诸种见解,不一而足。不过,我们知道,朱自清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也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是一个儿子、丈夫、父亲,他自然也有着和我们相同或相似的一些情感,在这里,无论他的烦闷到底是什么,他的“颇不宁静”到底缘何而来,这些似乎都不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在文中读出了这种心境,这也正是文学作

    26、品的魅力所在。不过,有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忽略,那就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学生议论,相互交流。】知识拓展生:我想到了“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荷花是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学生点头赞成。】师:是的,不仅荷花象征着高洁,明月也有着她的象征意义。大家想到了哪些诗句?生:(纷纷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笑)大家的积累还不错嘛!那我们是不是认为明月仅代表着思乡?生:应该是的吧?师:不完全是,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两首诗。【投影。】月杜甫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月夕李商

    27、隐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妲娥应断肠。师:在这两首诗中,杜甫这一句“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是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李商隐这一句“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嬗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这里都不是写思乡之情。两位诗人借助“月”的意象意在寄托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人生失意之感。那么,结合作品的背景来看,在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是否也有着这样一种彷徨失意的意味呢?【学生静默着,沉思着。】课堂小结师: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和历史上许多追求高洁品格的文人学者一样,也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朱自清先生却一直把真理和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所以,在20年后,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当我们把20年后的朱自清和今晚在这月下、在这荷塘散步的朱自清联系起来时,是不是会对这素淡朦胧的情景有一些新的感受呢?师:(在学生又一次的静默与沉思中)下课!布置作业时下正是江南一年之中“淫雨霏霏”的季节,大家在生活中也曾多次经历过雨季,回忆你的这些雨季,借鉴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下一段属于你自己的某一个雨季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 17页).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73576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