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必修二8《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 14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735729
  • 上传时间:2023-05-06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47.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必修二8《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 14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兰亭集序 必修二8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 14页 必修 教学 设计 说课稿 DOC 14
    资源描述:

    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疏通课文,积累整合文言知识。过程与方法: 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昨天,我给大家介绍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看到大家兴趣浓厚,所以我特地给大家展示一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书法图片,让大家感悟一下

    2、这一“书中极品”(幻灯片展示)。全篇共324个字,字字笔力挺拔,笔势纵横。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描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人们对这部书法作品有一句评价,说它“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同时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色,而且其文也是“文中上品”,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书法魅力,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 二、 检查预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列坐其次 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表凭借,用来。足以极视听之娱 视听,耳目

    3、 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趋向,取向。 故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齐彭殇为妄作 齐,把看作相同。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的原因;致,情致。(设计意图: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再次进行复习巩固,疏通文意) 三、文本研读1、通读作品,把握情感【过渡】在暮春之初,王羲之与众友在山水怀抱中曲水流觞,畅叙幽情,其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即:(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把握作者的“乐”情【过渡】在第一、

    4、二段中,作者的心情是非常快乐、愉悦的。下面就请我们班的女生用你们银铃般的声音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第一、二自然段希望大家能够随着我们女同学的朗读来穿越时空,回到1600多年前的兰亭集会。并请大家自由讨论,以一个活动记录者的身份来填写下面的活动记录表。 【明确】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 活动人物 活动环境 活动盛况 活动天气 人们心情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信可乐也 【小结】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然而在兰亭盛会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全,所以信

    5、可乐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把握作者的“痛”情【过渡】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王羲之笔锋一转,呼出“痛哉”,我们来看看痛由何来?在第二自然段的开头,作者就概括出两种人对待世俗生活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请同学概括出来。 【明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静: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归隐山林)。【过渡】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好和取舍千差万别,但人生的忧患是相同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关键句。 【明确】:“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曾不知老之将至

    6、”当遇到了自己爱好的事物,一时感到快乐满足,但岁月流逝,生命短暂,却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人生短暂之痛“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人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到达了自己的目标,感情就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就会产生各种感慨。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往事不在之痛“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

    7、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人生无常之痛【补充时代背景】当时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士人对生命常有恐惧之感。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内心苦闷,感伤时光飘忽,终期于尽。(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悟言一室之内”和“放浪形骸之外”有一种更具体的领会,便于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缘由。)【小结】虽然世人有不同的追求,但有相同的生活历程(追求满足厌倦),一样的生命归宿(终期于尽)。“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是如此渺小而脆弱,

    8、因而作者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叹息。 4、把握作者的“悲”情【过渡】那么作者的情感又如何由“痛”而“悲”了呢?齐读课文第四段。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死生亦大矣;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崇尚虚无; 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小结】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

    9、等)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 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因此,这里的悲是“悲叹”。 四、拓展探究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 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 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

    10、消极其表,执著其里”。(设计意图:通过课外拓展阅读,使学生加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同时避免空洞说教,学生积极性也高。) 五、课文总结作者从兰亭盛会职“乐”写起,兴尽悲来,抒发人生苦短之痛,沟通古今,抒发千古同悲之叹。王羲之所谈论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既然死亡必然降临,与其空空悲叹,不如行动起来,善待上帝赋予你的生命。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既然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应该用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去拥抱生命,热爱生命。(设计意图:对课文思路简要梳理,便于学生进一步整体把握) 七、布置作业: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一、情景导入电脑屏幕打字机效果

    11、展示内容,学生跟读。“一千六百多年前,在一个草长莺飞春暖花开的季节,四十一位名士齐聚兰亭,觞咏之间畅叙幽情。酒至微酣,会稽太守王羲之即兴挥毫,天时,地利,人和,中国文化史上书文双绝的珍品兰亭集序横空出世”二、明确目标(PPT展示)1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体悟作者情绪的变化。2.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三、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思考:兰亭集序全文虽然只有324个字,可作者的情感却跌宕起伏,作者在文中写到那些情感变化?用原文的话回答。学生1: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教师点拨:乐痛悲2.师生共同大声诵读课文。(教师有意识的控制引导朗读的节奏,读出感情)四、局部探究过渡性导入:作者在那一天到

    12、底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他的感情会由“乐”生“痛”再到“悲”,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羲之太守的心灵世界。1.赏析第一段,感受兰亭之乐。活动一:回环往复方法:请同学们自主诵读第一二段,且把段尾的“信可乐也”作为衬字加至每一个句号结尾的句子后。教师示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信可乐也;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信可乐也;(教师示范,学生自由诵读)活动二:仿写练习方法:请同学们从一二段中提取两个四字词并配一个两字词来诠释“兰亭之乐”。例: 兰亭之乐乐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欢愉学生1:兰亭之乐乐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美丽学生2:兰亭之乐乐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优美(教师点评学生仿

    13、写,PPT展示教师作品)兰亭之乐乐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欢愉兰亭之乐乐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幽美兰亭之乐乐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闲逸兰亭之乐乐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温煦兰亭之乐乐在仰观宇宙俯察品类的自由小结:本段文字文采粲然,字字珠玑,是写景叙事的佳作。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山水的清幽中安享一种简洁诗意的人生正是作者的快乐之源。2.赏析第三段,体会兰亭之痛(1)情境导入:同学们请想象一下,五十年后的修禊日,我们全班同学在“兰亭酒家”集会。门口迎接的同学喊:“张老师来了!张老师来了!”定睛一看,你们的老师我拄着拐杖,佝偻着腰,分明是一个老太太了,而你们也是尘满面鬓如霜了。那时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慨呢?让我们一

    14、起来体会兰亭之痛。(2)思考练习兰亭之痛,让作者深感痛惜的原因是什么?从第三段中找出具体语句来分析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思考认识。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明确:兰亭之痛痛在俛仰之间已陈迹生命过程的短暂性兰亭之痛痛在修短随化生命长短的被动性兰亭之痛痛在终期于尽生命结果的悲剧性3.赏析第四段,理解兰亭之悲(1)过渡性导入: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呢?作者的悲意又缘何而生呢?让我们分析句子找答案。(2)思考练习:观察“悲夫”前共有几个句子?(3个)请你在每个句子前标上序号。然后我们来做数学题,看看这三个句子能不能合并同类项?明确:1、3句是同一个意思。“与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之视今亦尤今

    15、之视昔”这里由过去、现在、未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表述了作者的一种困惑。如何理解句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含义明确:作者认为把生和死看做一样是不对的。小结:兰亭之悲,悲在对生死的感慨;兰亭之悲,悲在对古今一致的思考与困惑;兰亭之悲,悲在对漠视生命虚无存在的悲叹和否定。五、深入探究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生死观?学生讨论,言之成理即可。注意:借鉴:否定漠视生命虚无存在摒弃:悲痛。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六、课堂练习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

    16、受?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情感怎样由“乐”转为“痛”的?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参照课堂内容回答,都是课堂主要涉及的问题)七、小结王羲之由一次普通的文人集会引发了对生命的升入思考,以期探索出实现人生价值、实现永恒的方式,这也正是古今知识分子的良好传统。在不断的反思中强健自己的精神体魄,去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自我反思与总结(一)理论与设计本课选自新课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是一堂青年教师汇报课。本单元是古文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古文,因此不是第一次接触古文

    17、,对文言文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第一课时已经交代了作者背景、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梳理了文意,完成课文翻译。因此,这一课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人生观的思考。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为1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体悟作者情绪的变化。2.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因此就区别于一般以字词为主的文言文授课。第一环节回环读和仿写练习旨在明确作者情感,仿写练习仿照高考仿写,和我们的高考直接挂钩。其次,思考与练习一直是我们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兰亭之痛”“兰亭之悲”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小组学习,以讨论的模式

    18、自主建构知识。主要参照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第三,巩固练习要及时,知识是需要不断重复的,及时的课堂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本课实质上也是对我校六步教学法的实践,即教师主导提出问题;学生探求发现问题;主体互动研究问题;课堂整理解决问题;课堂练习巩固提高;反思小结信息反馈。(二)问题与诊断: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1.学习目标明确,在课前展示学习目标,授课更有针对性,学生能容易把握课堂学习重点。2.思路清晰,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实质是梳理文章的脉络,清晰的脉络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背诵课文。3.回环往复的阅读法。第一段回环往复的阅读让学生能清楚的把握“兰亭之乐”,天时

    19、、地利、人和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呈现脑海。4.仿写练习,这一练习环节在设计时就直击高考,以课文内容为仿写对象,也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学生展示的作品也显现学生对这一环节的喜欢和仿写水平的高超。5.局部小结成体系,兰亭之乐、兰亭之痛、兰亭之悲很完善的诠释了作者的情感变化。6.作为一名新教师课堂操控能力较强,语速适中,有亲和力。(教师评价)但本课作为一堂汇报课,存在较大的问题:1.合并同类型很难理解,对学生理解文意没有帮助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不如交给学生去思考,请学生来解释。2.生死观这个概念太大,范围太广,很难驾驭。生死观本来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课堂又没能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因此这一部分

    20、的讲解老师讲得云里雾里,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听课老师也云里雾里。3.课堂缺乏创新性,不能体现新课改学生为课堂主体的作用。基本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做仿写练习时老师应该走下讲台去指导,师生缺乏互动。4.不善于调动学习资源,对学生的生活了解不够。5.板书较为零散,能反映作者情感的变化,但是不能体现作者的生死观。修改方案:1.删除“合并同类型”句子这一部分,改为问题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待过去、现在、未来的?你怎么看?”逐句分析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思路,这样的提问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问题回答情况体察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是否到位。2.将大的生死观的探讨不宜放大,改为小的人生意义的探讨。可以广

    21、泛调动学习资源如将课堂内容探讨语文晨读时间在流逝联系起来。时间在不停流逝,我们应该怎么做?对时间的把握和生死观和人生意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我们认识到时间的短暂,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我们才能去思考人生应该怎么过,才能在此之上建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否则生死观的说法只能是空中楼阁,看得见摸不着。3.可以尝试进行课堂改革,以导学案的模式完成此刻的学习。除了生死观难以理解之外,其他各部分内容在知识上并没有难以理解的内容。导学案的方式既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将老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成为一名聆听着、指导者而不是宣讲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向老师提问,师生互动一起解决问题应该是比较有效的、受认可的一种课堂

    22、模式。4.还是应该将字词作为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情感和价值观问题固然重要,但对于文言文来说,字词还应该是重中之重,如此处理课堂有本末倒置之嫌。5.对课文诵读加以重视。如此美丽的文字需要我们反复诵读品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的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应该请一部分同学展示自己在诵读方面的才华,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有自己的特长。6.将原来的板书:兰亭集序乐良辰、好景、乐事(天时、地利、人和)痛生命过程的短暂性生命长短的被动性生命结果的悲剧性悲对生死的感慨;悲在对古今一致的思考与困惑;对漠视生命虚无存在的悲叹和否定。兰亭集序说课稿1在新课程标准的规范之下,我的说课流程如下1、教学设计

    23、思路 2、教 材 分析 3、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 4、教法和学法指导5、教学程序的设计6、板书设计7、作业布置一、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节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阅读鉴赏课,整体设计两个过程:一是反复诵读,感知文章骈散结合的特点;二是通过对文本深入分析来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在这两个过程中让学生领会阅读鉴赏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二、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

    24、,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作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兰亭集序恰好能让学生在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浅显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对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已有所体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方法,能够为学习本文做好基本的语文素养储备。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高一的学生在理解本文作者表达的生死观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根

    25、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修、期、虽、以”等词的多义性,(2)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3)背诵全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掌握“修、期、虽、以”等词的多义性,背诵全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四、教法学法设计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疏通文意,而且

    26、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设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

    27、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并相互解答;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五、教学

    28、过程设计1、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2、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3、缓读领会 疏通文意4、快读文章 理清思路5、品读课文 探究意蕴6、当堂训练 能力提升 7、课堂小结 深化意蕴1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兰亭集序的图片,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指引。我会用略带神秘感的导语引起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好奇和重视。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境的创设,是激趣的第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 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迅速进入情境的目的。2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小声跟读,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与节奏,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

    29、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3缓读领会 疏通文意在经过诵读初步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分小组的形式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修、毕、咸、引、信”等重点实词。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而且在合作探究中尝试自己总结文言文阅读的规律。对于学生自己处理不了的疑难点,教师做重点指导。4快读课文 理清思路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达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在明确文意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作者的感情是体现在“乐、痛、悲”这三个

    30、字上5品读课文 探究意蕴学生自主解决了文言知识,理清了行文思路后,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意义进行探究。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因何而乐?为何而痛?缘何而悲?找出你感触最深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探究其中蕴涵的感情。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对于一、二两个问题,学生只要对文本认真地分析就能解决。问题三需要老师结合着学生的实际加以引导,为此我预设了以下几个小问题:1、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吗?2、从第几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3、这样的人生感叹不仅前有古人,现有今人,而且还后有来者。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 4、作者“深深悲叹为哪桩”?5、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和当

    31、时人们对生死的普遍认识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如果有,从那一句话可以看出?6、作者为什么会在文章中间深沉地呼喊出这样一句呢?6当堂训练 能力提升悲叹并不等于悲观,悲叹人生的往往是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学过本文,你还能想到历史上的哪些人物,像王羲之一样在悲叹人生的同时,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请选一两位你熟悉的,仿照例句为他们写一两段话。(人物参考:曹操、李白、)示例:王羲之在文章中悲叹“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但其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

    32、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通过积极思考和动手仿写,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王羲之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7、课堂小结 深化意蕴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时光的对于人生的一声深深的悲叹,体验了古人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是的,我们人类确实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我们的精神却可以光照千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来的人看我们,就象我们看过去的人一样!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千年,但他的兰亭集序却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点什么呢?这是同学们读兰亭集序应该留下的永远的思考

    33、。六、板书设计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兰 亭 集 序 王 羲 之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事由 :修褉事也人物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昔人兴感若合一契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亦犹今之视昔简洁直观的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而更好地背诵全文七、布置作业 积累内化(1)背诵全文(2)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3)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设计意图:1、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

    34、的知识结构。2、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兰亭集序说课稿2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因此,我的说课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七个方面具体阐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兰亭集序是一篇为数不多的书文并称、珠联璧合的千古美文,它记叙了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一次盛会。暮春之初,天阴气清,东晋时期的一时俊杰汇集于此,曲水流觞,寄情山水“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在赏景之余,王羲之由山水之乐引发了对于人生的思

    35、考。学习此文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功底,丰富文学感悟力,在热爱大自然的同时增进学生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进而挖掘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的教学则始于对学生的认知。高中学生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在语文方面已具备了相当的语文积累,具有较丰富的语文专业素养,基本能够正确、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学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对于自己的疑难问题进行独立的学习与探究。在文言文的学习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能和文言知识,可以通过工具书和注释对文意进行初步的梳理,但是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文章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把握还是不够准确。通过本文的学习要力争学生熟练运用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的表

    36、达方式,从而形成一种高雅的人文追求和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加强语文积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道德修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写作手法,并能自主疏通文意。2、过程与方法:通过精读与口读,分析文章重点词句,口蝗语言技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写作背景,感知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当时玄学之风“虚妄之说”的抵制,启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培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为:通过多次诵读,理解文章大意,着

    37、重把握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从“乐”转为“痛”的;难点是:通过文章的学习,深刻理解文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生死观。学贵在得法,好的教法与学法是迅速提高整节课学习效率的法宝,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我制定了以下教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评点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等。好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运用,下面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在这一节课中我会以故事的方式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床快婿这个典故吗?如果不知道,那就请听老师一言,话说东晋时期有个矿层叫郗鉴,他的女儿待字闺中,于是他派他的学生去当时属名门望族的王导家选女婿,王导的儿子们一听说便都正襟危坐

    38、,一副严肃的样子,唯有一个儿子斜卧在房间的东床,袒胸露腹,一副泰然自处的样子。这个学生回去后便如实回禀矿层,矿层激动地说:“那东床之人便 是我的乘龙快婿!”而这个东床之人便 是本文的作者王羲之,进而导入课题。通过故事的方式导入旨在引发学生对于作者的兴趣,并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课文内容,我首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教师对朗读方法提出要求并进行范读(师读),然后请学生在写景部分找出几大乐事,分小组讨论,与同学分享。本环节旨在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理清课文的脉络

    39、和结构,找出文中贤人、良辰、美景、掌心、乐事这和乐为下文作者的情绪掌握作铺垫。(三)品词析句,解难答惑。在此环节,我首先提出问题:1、文章写景和抒情部分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大家能不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2、作者上半部分写了几大乐事,行文以“信可乐也”作结,其感情基调是快乐的、悠闲的;但到“若夫人之相与”突然笔锋斗转进入抒情部分,以“痛”字作结,其感情基调是悲哀的、学生的。接下来重点把握作者由乐转痛的写法。文章从“行可乐也”一直到“岂不痛哉”其感情的变化是随着对象而变化的。不管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还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都只是对于自然的体悟,但到了“人之相与”之后发出“死生亦大

    40、矣,岂不痛栽”的感慨,这是对人生的思考,由自然联想到人生是一种哲学的转换,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更突显出越是美丽的东西越难永恒,一句“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更是让古今多少多少人陷入无尽的悲哀。(四)发掘内涵,洞察意图。我将带领学生读最后一段,并提出问题:作者有没有一痛到底?同学们对于“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句怎么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会对学生进行时代背景的补充和重点字词的点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这一生死观在当时的社会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有志之士报国无门,主张积极入世的儒家受到压制,所以玄学盛行,社会上流行“清行玄谈”之风,消极处世成为主流,但此时王羲之却一反常态,以一种超越世俗的姿态坚决抵制虚妄的生死观,喊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时代强音,更激发后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文章千古流芳的原因。(五)作业小结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提高他们的人生思想境界,所以我设计了如下作业:司马迁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于人生观的问题,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尽相同,那么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呢?留与同学课后思考,下一节课讨论。好的板书是一本微型的教科书,为了能够清楚地反映文章结构,准确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的板书设计如下:兰亭集序王羲之贤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兰亭会行可乐 生死悲痛 积极入世、抵制虚妄14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必修二8《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 14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73572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