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8《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 14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必修二8《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 14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兰亭集序 必修二8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 14页 必修 教学 设计 说课稿 DOC 14
- 资源描述:
-
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疏通课文,积累整合文言知识。过程与方法: 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昨天,我给大家介绍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看到大家兴趣浓厚,所以我特地给大家展示一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书法图片,让大家感悟一下
2、这一“书中极品”(幻灯片展示)。全篇共324个字,字字笔力挺拔,笔势纵横。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描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人们对这部书法作品有一句评价,说它“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同时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色,而且其文也是“文中上品”,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书法魅力,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 二、 检查预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列坐其次 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表凭借,用来。足以极视听之娱 视听,耳目
3、 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趋向,取向。 故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齐彭殇为妄作 齐,把看作相同。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的原因;致,情致。(设计意图: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再次进行复习巩固,疏通文意) 三、文本研读1、通读作品,把握情感【过渡】在暮春之初,王羲之与众友在山水怀抱中曲水流觞,畅叙幽情,其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即:(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把握作者的“乐”情【过渡】在第一、
4、二段中,作者的心情是非常快乐、愉悦的。下面就请我们班的女生用你们银铃般的声音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第一、二自然段希望大家能够随着我们女同学的朗读来穿越时空,回到1600多年前的兰亭集会。并请大家自由讨论,以一个活动记录者的身份来填写下面的活动记录表。 【明确】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 活动人物 活动环境 活动盛况 活动天气 人们心情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信可乐也 【小结】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然而在兰亭盛会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全,所以信
5、可乐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把握作者的“痛”情【过渡】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王羲之笔锋一转,呼出“痛哉”,我们来看看痛由何来?在第二自然段的开头,作者就概括出两种人对待世俗生活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请同学概括出来。 【明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静: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归隐山林)。【过渡】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好和取舍千差万别,但人生的忧患是相同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关键句。 【明确】:“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曾不知老之将至
6、”当遇到了自己爱好的事物,一时感到快乐满足,但岁月流逝,生命短暂,却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人生短暂之痛“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人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到达了自己的目标,感情就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就会产生各种感慨。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往事不在之痛“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
7、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人生无常之痛【补充时代背景】当时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士人对生命常有恐惧之感。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内心苦闷,感伤时光飘忽,终期于尽。(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悟言一室之内”和“放浪形骸之外”有一种更具体的领会,便于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缘由。)【小结】虽然世人有不同的追求,但有相同的生活历程(追求满足厌倦),一样的生命归宿(终期于尽)。“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是如此渺小而脆弱,
8、因而作者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叹息。 4、把握作者的“悲”情【过渡】那么作者的情感又如何由“痛”而“悲”了呢?齐读课文第四段。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死生亦大矣;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崇尚虚无; 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小结】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
9、等)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 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因此,这里的悲是“悲叹”。 四、拓展探究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 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 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
10、消极其表,执著其里”。(设计意图:通过课外拓展阅读,使学生加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同时避免空洞说教,学生积极性也高。) 五、课文总结作者从兰亭盛会职“乐”写起,兴尽悲来,抒发人生苦短之痛,沟通古今,抒发千古同悲之叹。王羲之所谈论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既然死亡必然降临,与其空空悲叹,不如行动起来,善待上帝赋予你的生命。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既然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应该用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去拥抱生命,热爱生命。(设计意图:对课文思路简要梳理,便于学生进一步整体把握) 七、布置作业: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一、情景导入电脑屏幕打字机效果
11、展示内容,学生跟读。“一千六百多年前,在一个草长莺飞春暖花开的季节,四十一位名士齐聚兰亭,觞咏之间畅叙幽情。酒至微酣,会稽太守王羲之即兴挥毫,天时,地利,人和,中国文化史上书文双绝的珍品兰亭集序横空出世”二、明确目标(PPT展示)1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体悟作者情绪的变化。2.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三、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思考:兰亭集序全文虽然只有324个字,可作者的情感却跌宕起伏,作者在文中写到那些情感变化?用原文的话回答。学生1: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教师点拨:乐痛悲2.师生共同大声诵读课文。(教师有意识的控制引导朗读的节奏,读出感情)四、局部探究过渡性导入:作者在那一天到
12、底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他的感情会由“乐”生“痛”再到“悲”,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羲之太守的心灵世界。1.赏析第一段,感受兰亭之乐。活动一:回环往复方法:请同学们自主诵读第一二段,且把段尾的“信可乐也”作为衬字加至每一个句号结尾的句子后。教师示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信可乐也;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信可乐也;(教师示范,学生自由诵读)活动二:仿写练习方法:请同学们从一二段中提取两个四字词并配一个两字词来诠释“兰亭之乐”。例: 兰亭之乐乐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欢愉学生1:兰亭之乐乐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美丽学生2:兰亭之乐乐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优美(教师点评学生仿
13、写,PPT展示教师作品)兰亭之乐乐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欢愉兰亭之乐乐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幽美兰亭之乐乐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闲逸兰亭之乐乐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温煦兰亭之乐乐在仰观宇宙俯察品类的自由小结:本段文字文采粲然,字字珠玑,是写景叙事的佳作。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山水的清幽中安享一种简洁诗意的人生正是作者的快乐之源。2.赏析第三段,体会兰亭之痛(1)情境导入:同学们请想象一下,五十年后的修禊日,我们全班同学在“兰亭酒家”集会。门口迎接的同学喊:“张老师来了!张老师来了!”定睛一看,你们的老师我拄着拐杖,佝偻着腰,分明是一个老太太了,而你们也是尘满面鬓如霜了。那时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慨呢?让我们一
14、起来体会兰亭之痛。(2)思考练习兰亭之痛,让作者深感痛惜的原因是什么?从第三段中找出具体语句来分析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思考认识。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明确:兰亭之痛痛在俛仰之间已陈迹生命过程的短暂性兰亭之痛痛在修短随化生命长短的被动性兰亭之痛痛在终期于尽生命结果的悲剧性3.赏析第四段,理解兰亭之悲(1)过渡性导入: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呢?作者的悲意又缘何而生呢?让我们分析句子找答案。(2)思考练习:观察“悲夫”前共有几个句子?(3个)请你在每个句子前标上序号。然后我们来做数学题,看看这三个句子能不能合并同类项?明确:1、3句是同一个意思。“与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之视今亦尤今
15、之视昔”这里由过去、现在、未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表述了作者的一种困惑。如何理解句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含义明确:作者认为把生和死看做一样是不对的。小结:兰亭之悲,悲在对生死的感慨;兰亭之悲,悲在对古今一致的思考与困惑;兰亭之悲,悲在对漠视生命虚无存在的悲叹和否定。五、深入探究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生死观?学生讨论,言之成理即可。注意:借鉴:否定漠视生命虚无存在摒弃:悲痛。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六、课堂练习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
16、受?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情感怎样由“乐”转为“痛”的?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参照课堂内容回答,都是课堂主要涉及的问题)七、小结王羲之由一次普通的文人集会引发了对生命的升入思考,以期探索出实现人生价值、实现永恒的方式,这也正是古今知识分子的良好传统。在不断的反思中强健自己的精神体魄,去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自我反思与总结(一)理论与设计本课选自新课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是一堂青年教师汇报课。本单元是古文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古文,因此不是第一次接触古文
17、,对文言文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第一课时已经交代了作者背景、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梳理了文意,完成课文翻译。因此,这一课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人生观的思考。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为1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体悟作者情绪的变化。2.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因此就区别于一般以字词为主的文言文授课。第一环节回环读和仿写练习旨在明确作者情感,仿写练习仿照高考仿写,和我们的高考直接挂钩。其次,思考与练习一直是我们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兰亭之痛”“兰亭之悲”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小组学习,以讨论的模式
18、自主建构知识。主要参照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第三,巩固练习要及时,知识是需要不断重复的,及时的课堂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本课实质上也是对我校六步教学法的实践,即教师主导提出问题;学生探求发现问题;主体互动研究问题;课堂整理解决问题;课堂练习巩固提高;反思小结信息反馈。(二)问题与诊断: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1.学习目标明确,在课前展示学习目标,授课更有针对性,学生能容易把握课堂学习重点。2.思路清晰,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实质是梳理文章的脉络,清晰的脉络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背诵课文。3.回环往复的阅读法。第一段回环往复的阅读让学生能清楚的把握“兰亭之乐”,天时
19、、地利、人和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呈现脑海。4.仿写练习,这一练习环节在设计时就直击高考,以课文内容为仿写对象,也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学生展示的作品也显现学生对这一环节的喜欢和仿写水平的高超。5.局部小结成体系,兰亭之乐、兰亭之痛、兰亭之悲很完善的诠释了作者的情感变化。6.作为一名新教师课堂操控能力较强,语速适中,有亲和力。(教师评价)但本课作为一堂汇报课,存在较大的问题:1.合并同类型很难理解,对学生理解文意没有帮助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不如交给学生去思考,请学生来解释。2.生死观这个概念太大,范围太广,很难驾驭。生死观本来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课堂又没能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因此这一部分
20、的讲解老师讲得云里雾里,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听课老师也云里雾里。3.课堂缺乏创新性,不能体现新课改学生为课堂主体的作用。基本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做仿写练习时老师应该走下讲台去指导,师生缺乏互动。4.不善于调动学习资源,对学生的生活了解不够。5.板书较为零散,能反映作者情感的变化,但是不能体现作者的生死观。修改方案:1.删除“合并同类型”句子这一部分,改为问题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待过去、现在、未来的?你怎么看?”逐句分析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思路,这样的提问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问题回答情况体察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是否到位。2.将大的生死观的探讨不宜放大,改为小的人生意义的探讨。可以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