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文档)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DOC 27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734194
  • 上传时间:2023-05-06
  • 格式:DOC
  • 页数:27
  • 大小:3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文档)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DOC 27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文档 【文档】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DOC 27页 教学 设计方案 模板 DOC 27
    资源描述:

    1、【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概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

    2、。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

    3、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猜猜它是谁? 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

    4、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

    5、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时、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连一连:学生口头回答钟面时间,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6、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7时 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7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巩固练习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

    7、?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 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

    8、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学生通过语言项目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八、帮助和总结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可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1、学会本课的生字、

    9、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这种动物吗?喜欢它们吗?课前同学们已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回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二、整体感知,反馈预习 1、读全文: 指读,想: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 2、查生字掌握情况。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

    10、、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方法: 先自己读。 再讨论。 汇报: 第一种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其中,一些长得像鸟类 它们学会了滑翔飞向蓝天的鸟类。 2、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教育学生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2、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

    11、学重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并口头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感想。 教学难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并口头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感想。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 板书课题:揠苗助长 齐读课题。 2、这则寓言的作者是孟子,他和孔子一样都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 3、“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揠”是拔的意思。 二、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指名回答。 2、教学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

    12、拔苗助长? 从哪些词语看出种田人很焦急?用横线划出来。 指名回答。 板书:巴望 好像 焦急 “巴望”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用“盼望”而用“巴望”? 第一自然段讲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也就是讲清了“拔苗助长” 这件事的起因。 板书:起因。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读的时候要体会种田人什么样的心情? 指名读,齐读。 3、 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种田人一心想帮禾苗长高,他想出办法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第二、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他有没有想出办法? 哪个词语说明他好不容易想出办法?板书:终于 他想出了什么办法? 他有没有考虑一下这个办法好不好? 从哪个词语看出他没考虑?板书:急忙。 为什么他只

    13、想出拔苗助长的办法,而没有想出别的办法? 四人小组讨论。 他拔禾苗干了多少时间? “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板书:筋疲力尽 他干得“筋疲力尽”后,回到家里自我感觉如何?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板书:总算 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 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4、教学第四自然段。 第二天,他的儿子到田里一看,发现什么? 板书:禾苗都枯死了 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 齐读四自然段 5、四人小组讨论:种田人错在哪里? 小结:禾苗是不能拔高的,违背了它的生长规律。 板书 :急于求成 违背规律 6、朗读课文 三、联系实际谈寓意。 1、学习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让学生各抒己见,从各个方面来围绕课文内容谈。

    14、 2、请你举一举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你懂得的道理。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若举不出,则出示下列例子。 有一次,老师叫我背诵一篇课文。我没有先理解就急着背课文,结果花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背下来。 有一天上午放学,我饿着肚子回家,发现妈妈还没回来,就炒冷饭吃。我把煤气灶的火开得太大,结果把饭烧焦。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揠苗助长,同学们从中懂得了不少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要像那位种田人一样犯同样的错误。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练习一。 板书设计: ya 揠苗助长 起 因: 巴望 好像 焦急 经 过: 终于 急忙 违背规律 拔 筋疲力尽 总算 急于求成

    15、结 果: 枯死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1、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技能目标: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多媒体课件。 绘画纸,水彩笔 一、复习导入,教写生字 1、和三个孩子打招呼 2、说说在写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同学注意的,自写生字。 二、自主探究 1、大声读课文,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 2、请你起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

    16、机指导: 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我画得怎么样?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 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教师课件出示。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 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并能有感

    17、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句子比较: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 3、三个孩子都画出了风,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再次和他们打招呼,巩固生字。 5、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都很了不起,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 6、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三、拓展体会 1、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

    18、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填一填画下的那句小诗。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2、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 师总结,表扬: 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就由我来朗诵一下这首小诗,作为送给你们的礼物吧。 四、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其实,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

    19、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在经过第一次的教学和反思后,教案做了一定的改动,可以说,第二次的教学是非常成功的。 我们的教学,希望能让全体学生都在“成功体验”中发展,在第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了“成功体验”,在写小诗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们失去了信心,越写越糟糕,这让我体会到,一个成功的学习活动程序设计,不仅需要为教学提供具有逻辑递升意义的操作主线和基本环节,还需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的操作细则。首先便是要妥善安排学习难点的突破时机。另外,在评价时应突出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在评价中感悟不同方式的优劣,使学生形成方法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创造新方法的能力。 在第二次的教学中,第一句小诗的呈现不再是由

    20、我帮着学生“挤牙膏”似的挤出来,而是由我直接呈现,我对学生们说:“老师很佩服赵小艺,她能把看不到摸不着的风画出来,所以我昨天晚上特别想了两句话来形容她的画,可是我不知道哪句更好,请你帮我选一选。” 于是我在课件上为学生呈现两句句子: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 很显然,学生们在进行了比较之后,就能指出第二句比较好,并且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词“飘扬的”,一下子就突破了难点。 在后面的配诗时,学生就表现得极为活跃,能张口就说,且说得相当流利。这是值得高兴的,这也说明学生对文本理解是透彻的。真正理解了文本的内涵。 另外,对于拓展方面的目

    21、标分层的改动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学习目标进行差异性分解,就是要同时考虑到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继续发展需要,既要考虑到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也要考虑到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具有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 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有的学生不能当堂展开想像马上画出风来,他们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而有的学生画得很快,画完了就没事干。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后,一些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我让他模仿书中三个小朋友的样子画风,能力中等的同学,则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画风,而能力相对较高的同学,则让他们在画完风后还用上“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的句式

    22、写写自己画的风。 学生们都分别忙碌起来了,有画的有写的,不一会儿,我就收到了许多五彩缤纷很有创意的画,令人欣慰的是,还有好多同学交上了为自己的画配上的.小诗句: 生:风来了,风把胸前的红领巾吹飘起来了,风藏在胸前飘动的红领巾里。 生:风来了,风把妈妈晒的衣服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起来的衣服里。 生:风来了,风把沿海地区的楼房吹倒了,风藏在吹倒的楼房里。 生:风来了,风把大树吹断了,风藏在吹断了的大树里。 生:风来了,风把树叶吹得摇摇摆摆地飘下来,风藏在摇摇摆摆飘落的树叶里。 生:风来了,风把地上的纸片吹飘起来,风藏在飘起来的纸片里。 生:风来了,风把小草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草里。 生:风来了,

    23、风把花儿吹得点头笑,风藏在点头笑的花儿里。 生:风来了,风把风筝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荡的风筝里。 生:风来了,风把湖水吹皱了,风藏在皱着的湖水里。 这是学生为他们的画配的小诗,真得是让人想不到,多么丰富的想像力,他们能超越文本中三个小朋友的思维,能画出无形的风来。 这一课让我想了很多,他们的心灵在接受着外在世界的洗礼的同时,仍然保持着我们成人所没有的那颗童心。所以他们的发现才会让我们惊奇,让我们感叹。 教学设计方案 篇5课文内容简析: 搭石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幅乡间人筑就和谐、动人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岸边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

    24、了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两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学生们的齐声呼唤中,在听课老师热情的掌声中,王玲湘老师结束了她四十分钟的讲课搭石。 听完课后,留在我心头的热乎却远远没有因为欢呼、掌声的渐行远去而消逝,她已深深地印在我一个年青老师的心底。对王老师这一堂课的评价,人民出版

    25、社网站的论坛上已经有很多了,我先没去看,就想让自己先想想自己对这堂的解读,之后写出的东西也算是对王老师的敬畏。 对这堂课,就让我先冒昧地改用课堂上王老师统领全课堂的“文眼词句”谈谈我对课的整体感觉,那真可谓是搭石,构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和谐课堂。 一、如“小溪,顺流而下” 景一 师: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回过家乡。但当他静心闲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浮现出的不仅是家乡那优美的风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在开课时一段优美音

    26、乐的配乐下,加之王老师入情的课堂引领辞,在每一个听课学生面前勾勒出一幅乡间恬淡、闲适的画面,以及文章的“主角”小溪上的搭石。那一幅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听课的每一个孩子,他们很快便就融入到了课堂当中,有了很强的欲望想去刘章爷爷家乡看看的欲望,想去读读文本的欲望,想去了解自己可能先前从未见过的乡村世界小溪上的搭石的欲望。 开篇之景,就像小溪的源头活水,浸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有了源头,便有了源源不断的溪水,也就汇就了那涓涓小溪。 顺流而下,王老师紧扣“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初读课文,并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什么是搭石。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了有了这不起眼的搭石,给当地人们带来很大的

    27、便利。课堂由此逐层深入,恬静的溪水流向深潭 景二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让我们跟随着作家,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围绕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细细品读咀嚼。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如流水般顺畅、自然。在一系列的学法指导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人淳朴的民风、民情。 二、如“行云,沁人心脾” 景三 师:搭石是怎样一道风景呢? 生

    28、: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秩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没有人踩在别人脚上,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其实没有人指挥,但配合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始终体现着新课程提出的引导者的角色。每一个问题的

    29、提出,都由学生主动完成。那道“协调有序”的风景,在初读之后,可能学生只是基于文本,感觉到乡亲们走得很有秩序,至于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他们没有一个真切体会。此时老师适时得引导,加入表演读的元素,创造出似“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课堂朗读呈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使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乡亲们过搭石时的和谐之音。如行云,似轻扶,无形之中体悟朗读带给他们的震撼。 这一教学过程,王老师也充分加强了对阅读的学法指导。“这是从字面上理解;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等等,老师甜美轻快的小结之音,深深扎根孩子们的心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对如何进行文本理解、阅读有了一定的方法积累

    30、。 斯事虽小,但足见老师的匠心独具。如朵朵浮云,沁人心脾。 三、如“民歌,唱响一曲和谐之音” 景四 师:让我们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谁总会怎么做”,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2:假如遇到抓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

    31、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通过孩子们对来走搭石人的假设,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那些原本自己本无法亲身经历,但又想借他们让自己所想帮助的人去经历走搭石过程,都搬上了课堂。小空间瞬间变成了乡村大世界,各色各样的特殊人群都来了:胆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乡人,抱着孩子的妇女,手拄拐杖的老伯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些假设人群正代表着什么?是的,那些正是些需要帮助的人,孩子们心中有的正是那颗像乡村人那样为他人无私奉献的心呀!这正是我们新课程下的课堂,正是我们想培养的人才 孩子们通过想象,想尽各种方法去帮助那些过搭石需要帮助的人。多善良的孩子们,正是基于王老师巧妙的设计,引领着孩子们在天堂里畅谈感受着人间温情。 多好的课堂,多美的乡音,孩子们被文章中的那些无私奉献的乡亲们感动了,自己也愿意成为那些淳朴乡民,共同奏响一首淳朴的民歌,让余音久久环绕在广阔的山村间,让和谐之音畅响课堂! s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文档)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DOC 27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73419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