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生活单元教学设计方案1(DOC 17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少年生活单元教学设计方案1(DOC 17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少年生活单元教学设计方案1DOC 17页 少年 生活 单元 教学 设计方案 DOC 17
- 资源描述:
-
1、“少年生活”单元教学目标与框架问题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主题单元名称:少年生活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首先要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阅读小说、分析小说,把握小说的主题。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也是很重要的。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阐发,并不断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三方面,都表达本单元练习的设计意图中。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工具书与课外资料,广泛了解本单元涉及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常识,为学好课文打基础。读小说要把握三要素,但本单
2、元的学习更应在此基础上学一点欣赏小说的方法与独立评价小说人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少年人的视角来关注社会与人生,既有对封建社会腐朽性的了解与认识,也有对现实生活中艰难经历的思考;还有对西方社会中金钱对于人性的改变的审视与思考。基本问题: 少年生活是怎样的?对你以后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单元问题:1、小时候的生活是怎样的?2、现在的生活又是怎样的?3、为什么作者要把人生中前后生活进行对比?这反映了什么?内容问题: 1“我”回故乡见到了哪些人?2课文突出刻画了哪个人物?3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会复述主要故事情节)4叙事线索是什么?5其情节是如何安排的?划分情节结构的依据是什么?活动设
3、计: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学建议1、对人物分析,要重点抓住“变”字,考察人物性格发展的外在与内在的原因,进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2、这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分析时不妨从历史、社会演变等方面作些点拨与指导。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清故事情节,明确线索,划分段落层次。一 课前预习1预习生字词。2准备复述主要故事情节。二 导入回忆进入初中以来我们曾学过的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出处朝花夕拾】、社戏【短篇小
4、说、出处呐喊】、一件小事【短篇小说、出处呐喊】),其中一件小事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并且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同样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写的运用了对比手法的鲁迅小说。(板书课题、作者)三 简介小说创作背景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小说中写的人与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
5、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与农民的贫困生活,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经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四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书前预习提示加投影补充)补充:瓦楞 歇息 胯下 祭祀(葵) 毡帽 明晃晃 秕谷 缚住 鹁鸪 薄嘴唇 寒噤 打拱 折本 潺潺五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1)“我”回故乡见到了哪些人?(2)课文突出刻画了哪个人物?(3)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会复述主要故事情节)(4)叙事线索是什么?(5)其情节是
6、如何安排的?划分情节结构的依据是什么?明确(1)母亲、宏儿、杨二嫂、闰土、水生;(2)闰土;(3)两处插叙(“我”回忆与闰土幼时的交往、杨二嫂说闰土偷埋碗碟一事)不需复述;(4)“我”回故乡的活动(见闻感受)为线索;(5)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划分情节结构的依据是时间的推移与地点的转换。六划分段落层次。(一)15回故乡;写“我”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境与眼前故乡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与原因。(二)677在故乡;叙述“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通过“我”接触的两个人物的巨大变化,反映农村的凋敝与农民的极度贫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隔膜。(这部分按时间顺序又可分为4层:68写“我”到家的
7、情景;933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谊;3452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5377着重刻画了与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形,表现闰土20年来的巨大变化。)(三)7888离故乡;写“我”离故乡时的心情、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追求。七 布置作业。1字词掌握2找出文中对闰土与杨二嫂进行描写的语段,前后进行比较阅读,完成书后练习二。3读预习提示,思考其中1最后一句话所提出的问题。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着重分析闰土形象的变化,分析杨二嫂形象的变化,理解塑造人物形象对表达主题的作用。一 导入(检查上一节课掌握情况)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故乡的情节结构,明确了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我”
8、回故乡的活动(见闻感受)在这见闻与感受中,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是谁?闰土除了刻画闰土以外,还刻画了哪一个有较大变化的人物?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正是我们这一节课要一一解决的。二 分析人物形象(一) 闰土形象1通过填写表格分析闰土形象的变化变化少年闰土特点中年闰土特点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双手红活圆实。健壮可爱脸色灰黄,皱纹很深,眼睛红肿,戴破毡帽,穿极薄棉衣,手又粗又笨且开裂衰老饱经风霜动作语态手捏钢叉,尽力刺猹;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勇敢、机灵、活泼、见多识广浑身瑟索;
9、神情欢喜、凄凉;只是摇头,默默吸烟,说话断续苦不堪言迟钝麻木像木偶人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称呼“我”为迅哥儿;邀“我”去作客;分手时,哭着不肯出门;后来又托父亲带来贝壳、鸟毛。友好热情纯朴与“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恭敬,称呼“我”为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无忧无虑朝气蓬勃觉得生活苦、难,要了香炉、烛台,把希望寄托于神灵悲哀、无奈,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2 明确变化的原因提问:造成闰土巨大变化的根源是什么?作者在课文中有没有提示变化的原因?明确:74写道:“多子
10、,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些在71闰土的话当中也有所表达。这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与压迫,是使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是造成闰土经济生活与精神状态巨大变化的原因。杨二嫂形象提问:杨二嫂有何变化?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物?明确:20年前,“终日坐着”,是个安分受己的人,“因为伊,这豆腐店买卖非常好”,有几分姿色,是招徕生意的活广告。如今,她变得泼辣、放肆了:对“我”又吹捧,又嘲讽;对闰土,则恶语中伤;爱贪小便宜,开口要东西。长期艰辛的生活磨难,使她变得尖酸、刻薄、庸俗、势利。她是自私自利的小市民的典型。作者写杨二嫂与她的变化是
11、为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主题:在军阀势力与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正日趋破产,连城镇市民也日趋贫困。(二) 20年前“我”家境的红火,与现在的卖屋迁居形成对比,反映出中产阶级经济状况的衰败。三 本课小结1 中年闰土是旧中国备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与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的典型,他被生活的重担压得苦不堪言,麻木迟钝而无抗争的意识,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使他“苦”成这样,把改变现实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求与祷告上。因而,在中年闰土的各种变化中,精神的变化最大。2 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主题。作品运用对比手法,着力刻画人物的变化,目的是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强烈愿
12、望。四 布置作业1找出文中描写故乡景物的语段,前后进行比较阅读,完成书后练习一。2思考书后练习三。第三课时教学重点:分析文中关于故乡的截然不同的图景及其作用;分析文中的议论及其作用。一 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前两个要素我们已经在上两节课中进行了分析,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故乡这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这篇小说环境描写的对象就是文题“故乡”,它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与环境。但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描写这两个“故乡”景象的语段。明确2、6描写现实目睹的故乡;12、88描写记忆中的故乡。二 2描写了现
13、实故乡怎样的景象?是如何描绘的,通过哪些感官,从哪些角度?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景物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它与2的描写有什么联系?明确2描绘了一幅萧索、荒寂、破败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这一幅画面正是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败的旧中国农村的缩影。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描写了时令、天气、风声、天色。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形容词“阴晦”、“苍黄”、“萧索”、“冷”,有数量词“几个”(可见零落孤单),有动词“横”(不整齐、零零落落,可见了无生气),这样的描写既烘托了“我”在当时的悲凉心情,又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灾难,并为生活在其中的广大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