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泰伯篇第八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论语解读-泰伯篇第八课件.pptx》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解读 泰伯篇 第八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论语论语解读解读 泰伯篇泰伯篇第八第八【题解题解】本本篇取篇取“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句句“泰伯泰伯”两字为篇名。两字为篇名。前此前此数篇以数篇以“仁仁”为中心展开论述,本篇以为中心展开论述,本篇以“圣圣”为主要内容,兼为主要内容,兼及贤人、君子、士的一系列道德规范。本篇共及贤人、君子、士的一系列道德规范。本篇共2121章,孔子言论有章,孔子言论有1616章,章,曾子谈话曾子谈话5 5章,孔子在本篇内较为集中地阐述了他心目中的章,孔子在本篇内较为集中地阐述了他心目中的6 6位圣人:尧、位圣人: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尧是圣人中境界最高的,舜、禹、文王、武王、周公。
2、尧是圣人中境界最高的,“唯天为大,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则之。”“”“其仁如天。其仁如天。”系圣之仁者;舜系圣之仁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有臣五人而天下治”,“选于众,举皋陶。选于众,举皋陶。”善用人才,系圣之智者;禹善用人才,系圣之智者;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洫”,身体力行,事必躬亲,系圣之勇者;文王,身体力行,事必躬亲,系圣之勇者;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服事殷”,谦冲信睦,谦冲信睦,“义之与比。义之与比。”举义旗而抗暴,系圣之义者,武举义旗而抗暴,系圣之义者,武王王“有治乱之臣十人有治乱之臣十人”,确立周代天下,系智勇兼备之圣人;周公旦,确立周代
3、天下,系智勇兼备之圣人;周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摄政七年,健全礼制,是孔子心目中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摄政七年,健全礼制,是孔子心目中尽善尽美的圣人。尧是最高的圣人,周公是最完美的圣人,而且有足够尽善尽美的圣人。尧是最高的圣人,周公是最完美的圣人,而且有足够的文献可资参考。的文献可资参考。其次其次与曾子一起谈到贤人、君子、士的道德规范和一系列要求,兼与曾子一起谈到贤人、君子、士的道德规范和一系列要求,兼及对小人行径的分析。及对小人行径的分析。【原文】【原文】8.1 8.1 子曰: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4、民无得而称焉。”【注释注释】泰伯泰伯亦作亦作“太伯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有三子古公有三子,太,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据传说,古公预见到昌据传说,古公预见到昌的圣德的圣德,因此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不传长子,因此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不传长子太伯,而传给幼子季历,从而传给昌。太伯,而传给幼子季历,从而传给昌。太太伯为着实现他父亲的意愿,便偕同仲雍出走至勾吴(为吴国伯为着实现他父亲的意愿,便偕同仲雍出走至勾吴(为吴国的始祖),终于的始祖),终于把君把君位传给季历和昌。昌后来扩张国势,竟有天下位传
5、给季历和昌。昌后来扩张国势,竟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到他儿子姬发(的三分之二,到他儿子姬发(周武王周武王),便灭了殷商,统一天下。),便灭了殷商,统一天下。天下天下当古公、泰伯之时,周室仅是一当古公、泰伯之时,周室仅是一个小个小的部落,谈不上的部落,谈不上“天下天下”。这。这“天下天下”两字可能卽指其当时的部落而言。也有人说,两字可能卽指其当时的部落而言。也有人说,是预指以后的周部落统一了中原的天下而言。是预指以后的周部落统一了中原的天下而言。【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品德极崇高了。屡次地把天泰伯,那可以说是品德极崇高了。屡次地把天下让给下让给季历季历,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词
6、语来称赞他。,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赞他。”【解读】【解读】本章本章记载孔子对泰伯记载孔子对泰伯“至德至德”的赞扬。的赞扬。儒家儒家文化的文化的“德德”,是虚位概念,包含的具体内容有很多。诸,是虚位概念,包含的具体内容有很多。诸如: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谦、慎、勇、直、如: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谦、慎、勇、直、敬敬等等,均是等等,均是“德德”的具体内容。的具体内容。“至德至德”是儒家文化道德要是儒家文化道德要求的最高境界,论语全书中求的最高境界,论语全书中“至德至德”仅出现两次。一次赞扬泰仅出现两次。一次赞扬泰伯,一次赞扬周文王(参见伯,一次赞扬周文王(参见
7、8.28.2),泰伯是周文王父亲季历的长兄,),泰伯是周文王父亲季历的长兄,泰伯与文王是叔侄关系,泰伯让位给季历是兄让弟,大让小。泰伯泰伯与文王是叔侄关系,泰伯让位给季历是兄让弟,大让小。泰伯的的“至德至德”表现为表现为“谦让谦让”,“三以天下让三以天下让”。文王。文王“三分天下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其二,以服事殷。”以下让上,以下位敬上位,文王的以下让上,以下位敬上位,文王的“至德至德”表表现为现为“仁敬仁敬”,以,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敬,可谓大敬,泰伯不仅而敬,可谓大敬,泰伯不仅谦让王位,连让王位的美名也让了。民众知其德高而欲称赞,却无谦让王位,连让王位的美名也让了。
8、民众知其德高而欲称赞,却无从赞誉,不为名而行善,从赞誉,不为名而行善,“善行无辙迹善行无辙迹”,为善而不着于善,这正,为善而不着于善,这正是泰伯是泰伯“至德至德”的境界。的境界。【原文】【原文】8.2 8.2 子曰: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直而无礼则绞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注释注释】礼礼这里指的是礼的本质。葸这里指的是礼的本质。葸xx,胆怯,害,胆怯,害怕。绞怕。绞尖刻尖刻刺人。偷刺人。偷淡薄,这里指人与人的感情而言。淡薄,这里指人与人的感情而
9、言。【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只知谨慎谨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动不知礼,就会盲动闯祸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在;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对待亲族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的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遗弃他的老同事、老朋友,那老百姓就人不遗弃他的老同事、老朋友,那老百姓就不致对不致对人冷淡无情。人冷淡无情。【解读】【解读】本章本
10、章较复杂,可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恭、慎、勇、直四德与礼较复杂,可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恭、慎、勇、直四德与礼的关系;二、的关系;二、“亲亲”与与“仁仁”的关系;三、礼与仁,礼与中的关系。的关系;三、礼与仁,礼与中的关系。“恭恭”大而言之,孔子侧重强调有三:大而言之,孔子侧重强调有三:“居处恭。居处恭。”“貌思貌思恭。恭。”“其行也恭其行也恭”。居处,外貌,行动,必须要恭敬,朱熹认。居处,外貌,行动,必须要恭敬,朱熹认为为“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内。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内。”郑玄认为郑玄认为“不懈于不懈于位曰恭位曰恭”。恭与仁、与智、与勇三德相配,有仁者之恭,智者之恭,。恭与
11、仁、与智、与勇三德相配,有仁者之恭,智者之恭,勇者之恭,也就是说仁、智、勇三者在勇者之恭,也就是说仁、智、勇三者在“恭恭”的应用上表现各有不的应用上表现各有不同。同。“慎慎”,一般说表现在言谈举止上,即,一般说表现在言谈举止上,即“慎言慎言”,“慎行慎行”,如,如孔子说: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而慎于言。”亦如亦如“恭恭”一样,仁、智、勇三者一样,仁、智、勇三者在慎的应用上呈现不同的状态。在慎的应用上呈现不同的状态。“勇勇”有四勇,仁者之勇,智者之勇,勇者之勇,匹夫之勇。有四勇,仁者之勇,智者之勇,勇者之勇,匹夫之勇。“直直”有四直,仁者之直,智者之直,勇者之直,直者之直有四直,仁者之
12、直,智者之直,勇者之直,直者之直。只有只有“仁者仁者”之恭、慎、勇、直四德符合礼度。其余的各种状态之恭、慎、勇、直四德符合礼度。其余的各种状态与与“礼度礼度”均有一段距离,勇者之恭、勇者之慎、匹夫之勇、直者均有一段距离,勇者之恭、勇者之慎、匹夫之勇、直者之直,直接体现之直,直接体现“劳劳”,“葸葸”,“乱乱”,“绞绞”四种弊端。四种弊端。“仁仁”主于内,礼主于外。主于内,礼主于外。“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何?”“”“礼礼”“”“乐乐”均是仁德的外化,均是仁德的外化,“礼礼”相对于四德来讲,四相对于四德来讲,四德主于外,礼又主于内。四德与礼,礼与仁之
13、关系是层层内化。德主于外,礼又主于内。四德与礼,礼与仁之关系是层层内化。“亲亲”“”“旧旧”与与“仁仁”的关系,的关系,“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入入则孝,出则弟。则孝,出则弟。”“”“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仁仁”首先是表现在首先是表现在“孝悌孝悌”。“爱人爱人”也从孝悌开始,然后是也从孝悌开始,然后是“泛爱众泛爱众”,“故旧不遗故旧不遗”,所以,所以“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亲亲”,
14、“民民”“”“旧旧”均是仁者关爱的对象,与均是仁者关爱的对象,与“仁者仁者”的关系是施爱与被的关系是施爱与被爱的关系,君子施仁,由爱的关系,君子施仁,由“亲亲”及及“旧旧”,“民民”,有亲疏之别,有亲疏之别,但仁者施仁爱之心则应但仁者施仁爱之心则应“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泽被天下,泽被天下。“礼礼”与与“仁仁”,“礼礼”与与“中中”的关系,诸多研究家认为:的关系,诸多研究家认为:“君子以下,当自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君子以下,当自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朱熹认为:朱熹认为:“此一节此一节与上文不相蒙与上文不相蒙”,即不相连属。笔者以为:,即不相连属。笔者以为:“君子君子”前后
15、两节,文前后两节,文气贯畅,义脉相属。全书谈的是气贯畅,义脉相属。全书谈的是“德德”与与“礼礼”,“德德”与与“仁仁”,“仁仁”与与“中中”的关系,简言之,的关系,简言之,“君子君子”前谈的是前谈的是“仁德仁德”与与“中中”的关系,的关系,“君子君子”后谈的是仁德的具体运用,全章以后谈的是仁德的具体运用,全章以“仁德仁德”为中心展开论述。君子前谈为中心展开论述。君子前谈“仁仁”与与“礼礼”,君子后谈,君子后谈“仁仁”与与“用用”,“用用”亦属亦属“礼礼”。前后各有侧重而已,无所谓。前后各有侧重而已,无所谓“不相不相蒙蒙”。另另“礼礼”与与“中中”的关系,礼记的关系,礼记仲尼燕居记孔子说:仲尼燕
16、居记孔子说:“夫夫礼,所以制中也礼,所以制中也”,“礼为求中之器。礼为求中之器。”(吴林伯语)礼是用来确(吴林伯语)礼是用来确定是否符合定是否符合“中中”的标准的器具。的标准的器具。【原文】【原文】8.3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启予足!启予手!诗诗云,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夫!小子!”【注释注释】启启说文有说文有“”“”字,云:字,云:“视也。视也。”王念孙王念孙广雅疏广雅疏证证(释诂释诂)说)说,论语论语的这的这“启启”字就是说文的字就是说文的“”“”字。字。诗
17、诗云云三句诗见三句诗见诗经诗经小雅小雅小旻小旻篇篇。履。履易易履卦履卦爻辞:爻辞:“眇能视,跛能履。眇能视,跛能履。”履,步行也。履,步行也。【译文译文】曾参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拢来,说道:曾参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拢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看看我的手的手!诗经诗经上说:上说:小心呀!谨慎呀!好像面临深深水小心呀!谨慎呀!好像面临深深水坑之旁,好像行走薄薄冰层之上。坑之旁,好像行走薄薄冰层之上。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解读】【解读】本章本章曾子谈曾子谈“全体贵生全体贵生”。曾曾参小孔子参小孔
18、子4646岁,年纪不大就随父亲曾皙师从孔子,并随孔子岁,年纪不大就随父亲曾皙师从孔子,并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性格内向,处事谨慎,略显迟钝,孔子说他周游列国。他性格内向,处事谨慎,略显迟钝,孔子说他“参也参也鲁鲁”。他强调。他强调“内省内省”工夫,对工夫,对“仁孝仁孝”,“礼仪礼仪”研究颇深。尤研究颇深。尤以研究孝道著称于后世,他对孔子的孝作了极大的发展,以研究孝道著称于后世,他对孔子的孝作了极大的发展,“夫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孝经“夫孝者,天下之大经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也。”(大戴礼记(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而且孝,是一切社会行为的普曾子大孝)而且孝,是
19、一切社会行为的普遍适用法则,无所不在,无所不用,放之四海而皆准。这节谈的意遍适用法则,无所不在,无所不用,放之四海而皆准。这节谈的意思比较简单,也就是思比较简单,也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孝经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可谓全矣。”“”“全体贵生全体贵生”谓之孝。谓之孝。【原文】【原文】8.4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人之将死,其,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
20、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斯近信矣;出辞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注释注释】孟敬子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暴慢鲁国大夫仲孙捷。暴慢暴是粗暴无礼,慢是暴是粗暴无礼,慢是懈怠懈怠不敬。鄙倍不敬。鄙倍鄙是粗野鄙陋;倍同鄙是粗野鄙陋;倍同“背背”,不合理,错误。笾豆之事,不合理,错误。笾豆之事笾笾音边,古代的一种竹器,高脚,上面圆口,有些像碗,祭祀时用以盛果实音边,古代的一种竹器,高脚,上面圆口,有些像碗,祭祀时用以盛果实等等食品食品。豆也是古代一种像笾一般的器皿,木料做的,有盖,
21、用以盛有汁的食。豆也是古代一种像笾一般的器皿,木料做的,有盖,用以盛有汁的食物,物,祭祀祭祀时也用它。这里时也用它。这里“笾豆之事笾豆之事”系代表礼仪中的一切具体细节。有系代表礼仪中的一切具体细节。有司司主管主管其事其事的小吏。的小吏。【译文译文】曾参病了,孟敬子探问他。曾子说:曾参病了,孟敬子探问他。曾子说:“鸟要死了,鸣声是悲哀的鸟要死了,鸣声是悲哀的;人;人要死了,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人待人接物有三方面应该注重:严肃要死了,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人待人接物有三方面应该注重:严肃自自己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容易使人相信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
22、和懈怠;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容易使人相信;说话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至于礼仪的细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至于礼仪的细节节,自,自有主管人员。有主管人员。”【解读】【解读】本章本章是曾子对鲁国大夫孟敬子谈个人行为礼仪诸项要求。是曾子对鲁国大夫孟敬子谈个人行为礼仪诸项要求。曾子曾子病重,大约他自己预感生命垂危,临近死亡,不待孟敬病重,大约他自己预感生命垂危,临近死亡,不待孟敬子发问,就主动子发问,就主动“言曰言曰”,“直言曰言,论难曰语。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曾子性格内曾子性格内向,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主动抢着说,相当于临终遗言,可见其向
23、,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主动抢着说,相当于临终遗言,可见其语言的重要性。而且曾子要说的是语言的重要性。而且曾子要说的是“行为礼仪行为礼仪”的话,他却不直奔的话,他却不直奔主题,而是绕着弯子,先发一通似乎与主题无关的宏论:主题,而是绕着弯子,先发一通似乎与主题无关的宏论:“鸟之将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由由“鸟之将死,其鸣也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设喻,推出设喻,推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强调其言辞的和善,强调其,强调其言辞的和善,强调其内容的重要。内容的重要。“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一句总起,接着三句顺序相,一句
24、总起,接着三句顺序相接的话构成一组排比句,凡是由接的话构成一组排比句,凡是由“数词数词”总起的句子,都是讲授者总起的句子,都是讲授者深思熟虑的话,何况是临终遗言。深思熟虑的话,何况是临终遗言。“贵乎道贵乎道”的的“道道”,即行为礼,即行为礼仪。仪。“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倍矣。”礼礼容外貌端庄恭敬,那么就远离暴虐怠慢;减少暴慢之辱,容外貌端庄恭敬,那么就远离暴虐怠慢;减少暴慢之辱,端正仪容气色,满脸诚恳,那么就接近诚信,增加人们对你的信任;端正仪容气色,满脸诚恳,那么就接近诚信,增加人们对你的信任;言辞舒缓
25、,语气谦和,那么就远离粗俗鄙陋,减少鄙倍之祸。邢邴言辞舒缓,语气谦和,那么就远离粗俗鄙陋,减少鄙倍之祸。邢邴疏云:疏云:“人之相接,先见容貌,次观颜色,次交语言,故三者相次人之相接,先见容貌,次观颜色,次交语言,故三者相次而言也。而言也。”为什么曾子强调与人交往的为什么曾子强调与人交往的“容貌容貌”,“颜色颜色”,“语语言言”呢?因为呢?因为“诚于中,形于外诚于中,形于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需要通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需要通过外部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正如大戴礼记外部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正如大戴礼记四代所说:四代所说:“盖人有可知者焉,貌色声众有美焉,必有美质在其中者矣;貌色盖人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