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论语解读-泰伯篇第八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 文档编号:5728406
  • 上传时间:2023-05-06
  • 格式:PPTX
  • 页数:61
  • 大小:567.3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论语解读-泰伯篇第八课件.pptx》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论语 解读 泰伯篇 第八 课件
    资源描述:

    1、论语论语解读解读 泰伯篇泰伯篇第八第八【题解题解】本本篇取篇取“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句句“泰伯泰伯”两字为篇名。两字为篇名。前此前此数篇以数篇以“仁仁”为中心展开论述,本篇以为中心展开论述,本篇以“圣圣”为主要内容,兼为主要内容,兼及贤人、君子、士的一系列道德规范。本篇共及贤人、君子、士的一系列道德规范。本篇共2121章,孔子言论有章,孔子言论有1616章,章,曾子谈话曾子谈话5 5章,孔子在本篇内较为集中地阐述了他心目中的章,孔子在本篇内较为集中地阐述了他心目中的6 6位圣人:尧、位圣人: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尧是圣人中境界最高的,舜、禹、文王、武王、周公。

    2、尧是圣人中境界最高的,“唯天为大,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则之。”“”“其仁如天。其仁如天。”系圣之仁者;舜系圣之仁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有臣五人而天下治”,“选于众,举皋陶。选于众,举皋陶。”善用人才,系圣之智者;禹善用人才,系圣之智者;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洫”,身体力行,事必躬亲,系圣之勇者;文王,身体力行,事必躬亲,系圣之勇者;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服事殷”,谦冲信睦,谦冲信睦,“义之与比。义之与比。”举义旗而抗暴,系圣之义者,武举义旗而抗暴,系圣之义者,武王王“有治乱之臣十人有治乱之臣十人”,确立周代天下,系智勇兼备之圣人;周公旦,确立周代

    3、天下,系智勇兼备之圣人;周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摄政七年,健全礼制,是孔子心目中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摄政七年,健全礼制,是孔子心目中尽善尽美的圣人。尧是最高的圣人,周公是最完美的圣人,而且有足够尽善尽美的圣人。尧是最高的圣人,周公是最完美的圣人,而且有足够的文献可资参考。的文献可资参考。其次其次与曾子一起谈到贤人、君子、士的道德规范和一系列要求,兼与曾子一起谈到贤人、君子、士的道德规范和一系列要求,兼及对小人行径的分析。及对小人行径的分析。【原文】【原文】8.1 8.1 子曰: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4、民无得而称焉。”【注释注释】泰伯泰伯亦作亦作“太伯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有三子古公有三子,太,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据传说,古公预见到昌据传说,古公预见到昌的圣德的圣德,因此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不传长子,因此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不传长子太伯,而传给幼子季历,从而传给昌。太伯,而传给幼子季历,从而传给昌。太太伯为着实现他父亲的意愿,便偕同仲雍出走至勾吴(为吴国伯为着实现他父亲的意愿,便偕同仲雍出走至勾吴(为吴国的始祖),终于的始祖),终于把君把君位传给季历和昌。昌后来扩张国势,竟有天下位传

    5、给季历和昌。昌后来扩张国势,竟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到他儿子姬发(的三分之二,到他儿子姬发(周武王周武王),便灭了殷商,统一天下。),便灭了殷商,统一天下。天下天下当古公、泰伯之时,周室仅是一当古公、泰伯之时,周室仅是一个小个小的部落,谈不上的部落,谈不上“天下天下”。这。这“天下天下”两字可能卽指其当时的部落而言。也有人说,两字可能卽指其当时的部落而言。也有人说,是预指以后的周部落统一了中原的天下而言。是预指以后的周部落统一了中原的天下而言。【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品德极崇高了。屡次地把天泰伯,那可以说是品德极崇高了。屡次地把天下让给下让给季历季历,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词

    6、语来称赞他。,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赞他。”【解读】【解读】本章本章记载孔子对泰伯记载孔子对泰伯“至德至德”的赞扬。的赞扬。儒家儒家文化的文化的“德德”,是虚位概念,包含的具体内容有很多。诸,是虚位概念,包含的具体内容有很多。诸如: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谦、慎、勇、直、如: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谦、慎、勇、直、敬敬等等,均是等等,均是“德德”的具体内容。的具体内容。“至德至德”是儒家文化道德要是儒家文化道德要求的最高境界,论语全书中求的最高境界,论语全书中“至德至德”仅出现两次。一次赞扬泰仅出现两次。一次赞扬泰伯,一次赞扬周文王(参见伯,一次赞扬周文王(参见

    7、8.28.2),泰伯是周文王父亲季历的长兄,),泰伯是周文王父亲季历的长兄,泰伯与文王是叔侄关系,泰伯让位给季历是兄让弟,大让小。泰伯泰伯与文王是叔侄关系,泰伯让位给季历是兄让弟,大让小。泰伯的的“至德至德”表现为表现为“谦让谦让”,“三以天下让三以天下让”。文王。文王“三分天下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其二,以服事殷。”以下让上,以下位敬上位,文王的以下让上,以下位敬上位,文王的“至德至德”表表现为现为“仁敬仁敬”,以,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敬,可谓大敬,泰伯不仅而敬,可谓大敬,泰伯不仅谦让王位,连让王位的美名也让了。民众知其德高而欲称赞,却无谦让王位,连让王位的美名也让了。

    8、民众知其德高而欲称赞,却无从赞誉,不为名而行善,从赞誉,不为名而行善,“善行无辙迹善行无辙迹”,为善而不着于善,这正,为善而不着于善,这正是泰伯是泰伯“至德至德”的境界。的境界。【原文】【原文】8.2 8.2 子曰: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直而无礼则绞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注释注释】礼礼这里指的是礼的本质。葸这里指的是礼的本质。葸xx,胆怯,害,胆怯,害怕。绞怕。绞尖刻尖刻刺人。偷刺人。偷淡薄,这里指人与人的感情而言。淡薄,这里指人与人的感情而

    9、言。【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只知谨慎谨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动不知礼,就会盲动闯祸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在;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对待亲族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的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遗弃他的老同事、老朋友,那老百姓就人不遗弃他的老同事、老朋友,那老百姓就不致对不致对人冷淡无情。人冷淡无情。【解读】【解读】本章本

    10、章较复杂,可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恭、慎、勇、直四德与礼较复杂,可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恭、慎、勇、直四德与礼的关系;二、的关系;二、“亲亲”与与“仁仁”的关系;三、礼与仁,礼与中的关系。的关系;三、礼与仁,礼与中的关系。“恭恭”大而言之,孔子侧重强调有三:大而言之,孔子侧重强调有三:“居处恭。居处恭。”“貌思貌思恭。恭。”“其行也恭其行也恭”。居处,外貌,行动,必须要恭敬,朱熹认。居处,外貌,行动,必须要恭敬,朱熹认为为“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内。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内。”郑玄认为郑玄认为“不懈于不懈于位曰恭位曰恭”。恭与仁、与智、与勇三德相配,有仁者之恭,智者之恭,。恭与

    11、仁、与智、与勇三德相配,有仁者之恭,智者之恭,勇者之恭,也就是说仁、智、勇三者在勇者之恭,也就是说仁、智、勇三者在“恭恭”的应用上表现各有不的应用上表现各有不同。同。“慎慎”,一般说表现在言谈举止上,即,一般说表现在言谈举止上,即“慎言慎言”,“慎行慎行”,如,如孔子说: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而慎于言。”亦如亦如“恭恭”一样,仁、智、勇三者一样,仁、智、勇三者在慎的应用上呈现不同的状态。在慎的应用上呈现不同的状态。“勇勇”有四勇,仁者之勇,智者之勇,勇者之勇,匹夫之勇。有四勇,仁者之勇,智者之勇,勇者之勇,匹夫之勇。“直直”有四直,仁者之直,智者之直,勇者之直,直者之直有四直,仁者之

    12、直,智者之直,勇者之直,直者之直。只有只有“仁者仁者”之恭、慎、勇、直四德符合礼度。其余的各种状态之恭、慎、勇、直四德符合礼度。其余的各种状态与与“礼度礼度”均有一段距离,勇者之恭、勇者之慎、匹夫之勇、直者均有一段距离,勇者之恭、勇者之慎、匹夫之勇、直者之直,直接体现之直,直接体现“劳劳”,“葸葸”,“乱乱”,“绞绞”四种弊端。四种弊端。“仁仁”主于内,礼主于外。主于内,礼主于外。“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何?”“”“礼礼”“”“乐乐”均是仁德的外化,均是仁德的外化,“礼礼”相对于四德来讲,四相对于四德来讲,四德主于外,礼又主于内。四德与礼,礼与仁之

    13、关系是层层内化。德主于外,礼又主于内。四德与礼,礼与仁之关系是层层内化。“亲亲”“”“旧旧”与与“仁仁”的关系,的关系,“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入入则孝,出则弟。则孝,出则弟。”“”“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仁仁”首先是表现在首先是表现在“孝悌孝悌”。“爱人爱人”也从孝悌开始,然后是也从孝悌开始,然后是“泛爱众泛爱众”,“故旧不遗故旧不遗”,所以,所以“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亲亲”,

    14、“民民”“”“旧旧”均是仁者关爱的对象,与均是仁者关爱的对象,与“仁者仁者”的关系是施爱与被的关系是施爱与被爱的关系,君子施仁,由爱的关系,君子施仁,由“亲亲”及及“旧旧”,“民民”,有亲疏之别,有亲疏之别,但仁者施仁爱之心则应但仁者施仁爱之心则应“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泽被天下,泽被天下。“礼礼”与与“仁仁”,“礼礼”与与“中中”的关系,诸多研究家认为:的关系,诸多研究家认为:“君子以下,当自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君子以下,当自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朱熹认为:朱熹认为:“此一节此一节与上文不相蒙与上文不相蒙”,即不相连属。笔者以为:,即不相连属。笔者以为:“君子君子”前后

    15、两节,文前后两节,文气贯畅,义脉相属。全书谈的是气贯畅,义脉相属。全书谈的是“德德”与与“礼礼”,“德德”与与“仁仁”,“仁仁”与与“中中”的关系,简言之,的关系,简言之,“君子君子”前谈的是前谈的是“仁德仁德”与与“中中”的关系,的关系,“君子君子”后谈的是仁德的具体运用,全章以后谈的是仁德的具体运用,全章以“仁德仁德”为中心展开论述。君子前谈为中心展开论述。君子前谈“仁仁”与与“礼礼”,君子后谈,君子后谈“仁仁”与与“用用”,“用用”亦属亦属“礼礼”。前后各有侧重而已,无所谓。前后各有侧重而已,无所谓“不相不相蒙蒙”。另另“礼礼”与与“中中”的关系,礼记的关系,礼记仲尼燕居记孔子说:仲尼燕

    16、居记孔子说:“夫夫礼,所以制中也礼,所以制中也”,“礼为求中之器。礼为求中之器。”(吴林伯语)礼是用来确(吴林伯语)礼是用来确定是否符合定是否符合“中中”的标准的器具。的标准的器具。【原文】【原文】8.3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启予足!启予手!诗诗云,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夫!小子!”【注释注释】启启说文有说文有“”“”字,云:字,云:“视也。视也。”王念孙王念孙广雅疏广雅疏证证(释诂释诂)说)说,论语论语的这的这“启启”字就是说文的字就是说文的“”“”字。字。诗

    17、诗云云三句诗见三句诗见诗经诗经小雅小雅小旻小旻篇篇。履。履易易履卦履卦爻辞:爻辞:“眇能视,跛能履。眇能视,跛能履。”履,步行也。履,步行也。【译文译文】曾参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拢来,说道:曾参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拢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看看我的手的手!诗经诗经上说:上说:小心呀!谨慎呀!好像面临深深水小心呀!谨慎呀!好像面临深深水坑之旁,好像行走薄薄冰层之上。坑之旁,好像行走薄薄冰层之上。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解读】【解读】本章本章曾子谈曾子谈“全体贵生全体贵生”。曾曾参小孔子参小孔

    18、子4646岁,年纪不大就随父亲曾皙师从孔子,并随孔子岁,年纪不大就随父亲曾皙师从孔子,并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性格内向,处事谨慎,略显迟钝,孔子说他周游列国。他性格内向,处事谨慎,略显迟钝,孔子说他“参也参也鲁鲁”。他强调。他强调“内省内省”工夫,对工夫,对“仁孝仁孝”,“礼仪礼仪”研究颇深。尤研究颇深。尤以研究孝道著称于后世,他对孔子的孝作了极大的发展,以研究孝道著称于后世,他对孔子的孝作了极大的发展,“夫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孝经“夫孝者,天下之大经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也。”(大戴礼记(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而且孝,是一切社会行为的普曾子大孝)而且孝,是

    19、一切社会行为的普遍适用法则,无所不在,无所不用,放之四海而皆准。这节谈的意遍适用法则,无所不在,无所不用,放之四海而皆准。这节谈的意思比较简单,也就是思比较简单,也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孝经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可谓全矣。”“”“全体贵生全体贵生”谓之孝。谓之孝。【原文】【原文】8.4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人之将死,其,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

    20、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斯近信矣;出辞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注释注释】孟敬子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暴慢鲁国大夫仲孙捷。暴慢暴是粗暴无礼,慢是暴是粗暴无礼,慢是懈怠懈怠不敬。鄙倍不敬。鄙倍鄙是粗野鄙陋;倍同鄙是粗野鄙陋;倍同“背背”,不合理,错误。笾豆之事,不合理,错误。笾豆之事笾笾音边,古代的一种竹器,高脚,上面圆口,有些像碗,祭祀时用以盛果实音边,古代的一种竹器,高脚,上面圆口,有些像碗,祭祀时用以盛果实等等食品食品。豆也是古代一种像笾一般的器皿,木料做的,有盖,

    21、用以盛有汁的食。豆也是古代一种像笾一般的器皿,木料做的,有盖,用以盛有汁的食物,物,祭祀祭祀时也用它。这里时也用它。这里“笾豆之事笾豆之事”系代表礼仪中的一切具体细节。有系代表礼仪中的一切具体细节。有司司主管主管其事其事的小吏。的小吏。【译文译文】曾参病了,孟敬子探问他。曾子说:曾参病了,孟敬子探问他。曾子说:“鸟要死了,鸣声是悲哀的鸟要死了,鸣声是悲哀的;人;人要死了,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人待人接物有三方面应该注重:严肃要死了,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人待人接物有三方面应该注重:严肃自自己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容易使人相信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

    22、和懈怠;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容易使人相信;说话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至于礼仪的细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至于礼仪的细节节,自,自有主管人员。有主管人员。”【解读】【解读】本章本章是曾子对鲁国大夫孟敬子谈个人行为礼仪诸项要求。是曾子对鲁国大夫孟敬子谈个人行为礼仪诸项要求。曾子曾子病重,大约他自己预感生命垂危,临近死亡,不待孟敬病重,大约他自己预感生命垂危,临近死亡,不待孟敬子发问,就主动子发问,就主动“言曰言曰”,“直言曰言,论难曰语。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曾子性格内曾子性格内向,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主动抢着说,相当于临终遗言,可见其向

    23、,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主动抢着说,相当于临终遗言,可见其语言的重要性。而且曾子要说的是语言的重要性。而且曾子要说的是“行为礼仪行为礼仪”的话,他却不直奔的话,他却不直奔主题,而是绕着弯子,先发一通似乎与主题无关的宏论:主题,而是绕着弯子,先发一通似乎与主题无关的宏论:“鸟之将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由由“鸟之将死,其鸣也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设喻,推出设喻,推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强调其言辞的和善,强调其,强调其言辞的和善,强调其内容的重要。内容的重要。“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一句总起,接着三句顺序相,一句

    24、总起,接着三句顺序相接的话构成一组排比句,凡是由接的话构成一组排比句,凡是由“数词数词”总起的句子,都是讲授者总起的句子,都是讲授者深思熟虑的话,何况是临终遗言。深思熟虑的话,何况是临终遗言。“贵乎道贵乎道”的的“道道”,即行为礼,即行为礼仪。仪。“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倍矣。”礼礼容外貌端庄恭敬,那么就远离暴虐怠慢;减少暴慢之辱,容外貌端庄恭敬,那么就远离暴虐怠慢;减少暴慢之辱,端正仪容气色,满脸诚恳,那么就接近诚信,增加人们对你的信任;端正仪容气色,满脸诚恳,那么就接近诚信,增加人们对你的信任;言辞舒缓

    25、,语气谦和,那么就远离粗俗鄙陋,减少鄙倍之祸。邢邴言辞舒缓,语气谦和,那么就远离粗俗鄙陋,减少鄙倍之祸。邢邴疏云:疏云:“人之相接,先见容貌,次观颜色,次交语言,故三者相次人之相接,先见容貌,次观颜色,次交语言,故三者相次而言也。而言也。”为什么曾子强调与人交往的为什么曾子强调与人交往的“容貌容貌”,“颜色颜色”,“语语言言”呢?因为呢?因为“诚于中,形于外诚于中,形于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需要通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需要通过外部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正如大戴礼记外部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正如大戴礼记四代所说:四代所说:“盖人有可知者焉,貌色声众有美焉,必有美质在其中者矣;貌色盖人有

    26、可知者焉,貌色声众有美焉,必有美质在其中者矣;貌色声众有恶焉,必有恶质在其中者矣。声众有恶焉,必有恶质在其中者矣。”内质与外美协调一致。曾子内质与外美协调一致。曾子强调其外美,孔子在易传中也告诉我们:强调其外美,孔子在易传中也告诉我们:“将叛者其辞惭,中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守者其辞屈。”一个内心不诚实,诡诈多疑的人,从容貌、颜色、一个内心不诚实,诡诈多疑的人,从容貌、颜色、语言一系列外部表情都可以表现出来语言一系列外部表情都可以表现出来。话话又说回来,孟敬子来探望一个弥留

    27、间的重病人,曾子自言自语又说回来,孟敬子来探望一个弥留间的重病人,曾子自言自语滔滔不绝,是不是对天漫语而无所指呢?不是,是因为孟敬子,平滔滔不绝,是不是对天漫语而无所指呢?不是,是因为孟敬子,平素狂傲,举动任性,出言粗鄙无理,曾子明知这类人不可教,不能素狂傲,举动任性,出言粗鄙无理,曾子明知这类人不可教,不能教,不屑教;但仍寄一线希望,喋喋不休,可见其拳拳仁慈之心,教,不屑教;但仍寄一线希望,喋喋不休,可见其拳拳仁慈之心,曾子的话是否仅仅只对孟敬子而言呢?千百年后的我们,在曾子所曾子的话是否仅仅只对孟敬子而言呢?千百年后的我们,在曾子所告诫的内容中又能体会出一些什么呢?告诫的内容中又能体会出一

    28、些什么呢?【原文】【原文】8.58.5曾子曰: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注释注释】吾友吾友历来的注释家都以为是指颜回。历来的注释家都以为是指颜回。【译文译文】曾子说:曾子说:“有能力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有能力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缺少识缺少的人的人请教;有学问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像空无所有一样;请教;有学问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像空无所有一样;纵被欺侮,也不纵被欺侮,也不计较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便曾这样做了。从前我的一位朋友便曾这样

    29、做了。”【解读】【解读】本章本章曾子谈为人的三种品德,一是勤学好问,二是务实谦虚,三曾子谈为人的三种品德,一是勤学好问,二是务实谦虚,三是以德报怨。是以德报怨。第一第一种美德,勤学好问。一部论语差不多都是弟子问,老师种美德,勤学好问。一部论语差不多都是弟子问,老师答的答的“问答式问答式”的语录体,孔子认为整天学习不去思考,也不知道提的语录体,孔子认为整天学习不去思考,也不知道提问的人,我真不知道该把他怎么办。他说:问的人,我真不知道该把他怎么办。他说:“不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卫灵公篇孔子强调学习要多卫灵公篇孔子强调学习要多“问问”。子

    30、夏也说:子夏也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道仁道”都都在在“问问”“”“思思”之间啊!可见之间啊!可见“问问”的重要性。孔子在易传的重要性。孔子在易传文言文言中说:中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聚聚”、“辨辨”、“居居”、“行行”也离不得也离不得“问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乎。”谈的也是朋友交往,问学之乐,因此,中庸中说:谈的也是朋友交往,问学之乐,因此,中庸中说:“博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31、之,笃行之。”“”“学学”“”“思思”“”“辨辨”“”“行行”也是离不得一个也是离不得一个“问问”字。字。“问问”的范围广且深,做到的范围广且深,做到“以能问于不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能,以多问于寡”而而“不耻下问不耻下问”的学风,实在是不容易的学风,实在是不容易。另外另外,对孔子,对孔子“问学问学”的内容,也有一个的内容,也有一个“度度”的理解和运用,你的理解和运用,你在做学生阶段,不妨多问,不耻下问。但步入社会生活,尤其是进入在做学生阶段,不妨多问,不耻下问。但步入社会生活,尤其是进入仕途官场,你就要慎言慎问而多思了。比如子张向孔子学习如何做官,仕途官场,你就要慎言慎问而多思了。比如子张

    32、向孔子学习如何做官,孔子则告诉他:孔子则告诉他:“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余,则寡悔。”孔子在这里谈的都是孔子在这里谈的都是“多闻多闻”,“多见多见”,“慎言慎言”,“慎行慎行”,不是教你,不是教你“疑则问,问则获疑则问,问则获”,而是教你,而是教你“阙疑阙疑”,“阙阙殆殆”,意即保留有怀疑的地方,保留有糊涂危险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意即保留有怀疑的地方,保留有糊涂危险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或官场上遇事多思,多看,多听,不盲目下断言,不匆忙,社会生活中或官场上遇事多思,多看,多听,不盲目下断言,不匆忙,不造次,不急

    33、着去问。不造次,不急着去问。“问问”也是有范围的,也是有一定的时间或空也是有范围的,也是有一定的时间或空间的限制。间的限制。“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谈的也是对时间或空间的限制。谈的也是对时间或空间的限制。第二项美德谈的是谦虚。谦虚是美德,孔子一向鄙薄把第二项美德谈的是谦虚。谦虚是美德,孔子一向鄙薄把“没有当作有,没有当作有,把空虚当作充盈,把贫困当作奢泰把空虚当作充盈,把贫困当作奢泰”的人,他认为不是的人,他认为不是“有恒有恒”的人,的人,不能做不能做“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而应该像曾子说的的人,而应该像曾子说的做到做到“有若无,实

    34、若虚有若无,实若虚”,意即,意即“有如同没有,充实如同空虚有如同没有,充实如同空虚”。第三第三项美德是项美德是“以德报怨以德报怨”。对待怨恨的态度,一向是有三种。对待怨恨的态度,一向是有三种方式:方式:“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以怨报怨以怨报怨”、“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孔子主张。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曾子迂讷,为人厚道,他主张应该更宽。曾子迂讷,为人厚道,他主张应该更宽厚一些,厚一些,“以德报怨以德报怨”,“犯而不校犯而不校”,冒犯你却不计较。三项品,冒犯你却不计较。三项品德,是修身之要,为政之本,为人之准的,前两项是德,是修身之要,为政之本,为人之准的,前两项是“修

    35、己修己”“”“自自治治”,后一项是,后一项是“安人安人”“”“治人治人”。【原文】【原文】8.6 8.6 曾子曰: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可夺也君子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人与?君子人也。”【注释注释】六尺六尺古代尺短,六尺约合今日一百三十八厘米,市古代尺短,六尺约合今日一百三十八厘米,市尺四尺尺四尺一寸一寸四分。身长六尺的人还是小孩,一般指十五岁以下的人。四分。身长六尺的人还是小孩,一般指十五岁以下的人。【译文译文】曾子说: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孤儿和国家的命脉都交付给他,可以把幼小的孤儿和国家的命脉都交付给他,面临面临

    36、安危存亡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却不动摇屈服的紧要关头,却不动摇屈服这种人,是君子人吗?这种人,是君子人吗?是君子人哩。是君子人哩。”【解读】本章【解读】本章曾子谈托孤寄命、大节不夺的君子。曾子谈托孤寄命、大节不夺的君子。托孤托孤寄命,大节不夺,不仅需要寄命,大节不夺,不仅需要“至德至德”“”“大才大才”,而且需要,而且需要“大位大位”“”“大智大智”。有。有“德德”,临大节而无篡逆之心;有,临大节而无篡逆之心;有“才才”,方可,方可托六尺之孤;有托六尺之孤;有“位位”,方可摄理国政,以,方可摄理国政,以“寄百里之命寄百里之命”;有;有“智智”,方能化险为夷,不辱使命;四者缺一不可。诸如:伊尹之于

    37、成汤,周公方能化险为夷,不辱使命;四者缺一不可。诸如:伊尹之于成汤,周公之于成王,诸葛亮之于刘禅,均能托孤寄命临节不夺。之于成王,诸葛亮之于刘禅,均能托孤寄命临节不夺。“若文天祥,史若文天祥,史可法诸君,虽尽心竭力,继之以死,而终于君亡国破,则虽时数之不齐,可法诸君,虽尽心竭力,继之以死,而终于君亡国破,则虽时数之不齐,究于可托可寄之义有间矣,圣门论人未尝不才德并重。究于可托可寄之义有间矣,圣门论人未尝不才德并重。”(程树德论(程树德论语集释)又如:鲁隐公受托孤之命于鲁惠公(鲁隐公为偏房所生之语集释)又如:鲁隐公受托孤之命于鲁惠公(鲁隐公为偏房所生之子),却贼死于辅佐之孤,隐公之幼弟桓公之手,

    38、鲁隐公虽能托孤寄命,子),却贼死于辅佐之孤,隐公之幼弟桓公之手,鲁隐公虽能托孤寄命,大节不夺,却也死于非命,终于大节不夺,却也死于非命,终于“称名不彰称名不彰”,不得正果。曾子感叹,不得正果。曾子感叹“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一个感叹而兼疑句的句子,一个感叹而兼疑句的句子,“君子人与?君子人与?”道出为道出为“君子君子”之难。一个之难。一个“君子人也君子人也”的判断句,言其虽然难,也只的判断句,言其虽然难,也只有君子之有君子之“德德”“”“才才”“”“位位”“”“智智”兼备的人,才堪重任。一疑一断之兼备的人,才堪重任。一疑一断之间,道出了托孤寄命、大节不夺的艰难。间,道出了托孤

    39、寄命、大节不夺的艰难。【原文】【原文】8.7 8.7 曾子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亦远乎?”【注释注释】弘毅弘毅就是就是“强毅强毅”。章太炎(炳麟)先生。章太炎(炳麟)先生广论语广论语骈枝骈枝说说:“说文:说文:弘,弓声也。弘,弓声也。后人借后人借强强为之,用为为之,用为强强义。此义。此弘弘字卽今之字卽今之强强字也。字也。说文说文:毅,有决也。毅,有决也。任重须强,不强则力绌;致远须决,不决则志渝。任重须强,不强则力绌;致远须决,不决则志渝。”【译文译文】曾子说:曾子说:“

    40、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重,路程遥远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不也遥远吗?”【解读】【解读】本章本章曾子谈曾子谈“弘毅弘毅”之士。之士。朱熹朱熹说说:“:“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程子说:以致其远。程子说:弘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又曰: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弘大刚毅,然后能

    41、胜重任而远到”。曾子所说的话,到这。曾子所说的话,到这里为止,一共是五章,第里为止,一共是五章,第5 5章是对前章是对前4 4章的总结,章的总结,“以能问于不能以能问于不能”所说的三种品德,所说的三种品德,“好问好问”“”“谦睦谦睦”“”“宽容宽容”是谓是谓“弘弘”,“托孤托孤寄命,临节不改寄命,临节不改”是谓是谓“毅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全身而,全身而归,归,“死而后已死而后已”是谓是谓“远远”,动容貌,正颜色,顺辞令,动容貌,正颜色,顺辞令,“仁以仁以为己任为己任”是谓是谓“重重”。“弘弘”“”“毅毅”“”“远远”“”“重重”,乃曾子仁德修,乃曾子仁德修炼之全部。

    42、炼之全部。【原文】【原文】8.88.8子曰:子曰:“兴于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立于礼,成于乐。”【注释注释】成于乐成于乐孔子所谓孔子所谓“乐乐”的内容和本质都离不开的内容和本质都离不开“礼礼”,因此,因此常常常常“礼乐礼乐”连言。他本人也很懂音乐,因此把音乐连言。他本人也很懂音乐,因此把音乐作为他的教学工作的一个最后阶段。作为他的教学工作的一个最后阶段。【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诗篇使我振奋,礼使我能在社会上站得住,音诗篇使我振奋,礼使我能在社会上站得住,音乐使我乐使我的所的所学得以完成。学得以完成。”【解读】【解读】本章孔子谈修身立世三步曲。本章孔子谈修身立世三步曲。“兴于诗兴于诗“

    43、,沉潜涵咏于诗,兴起好善惩恶之心,养其内,沉潜涵咏于诗,兴起好善惩恶之心,养其内质。质。“立于礼立于礼”,恭敬谦逊于,恭敬谦逊于“礼礼”,周旋节文于外,养其外美。,周旋节文于外,养其外美。“成于乐成于乐”,喜惧哀怨于,喜惧哀怨于“乐乐”,浸润潜移默化于内,直温宽简优,浸润潜移默化于内,直温宽简优渥于外,兼有内质而具外美。渥于外,兼有内质而具外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由内而外,内外结合的修,正是由内而外,内外结合的修身三步曲。身三步曲。【原文】【原文】8.98.9子曰:子曰:“民可使由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可使知之。”【注释注释】子曰子曰知之知之这两句与

    44、这两句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史记记滑稽滑稽列传列传补所载西门豹之言,补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商君列传作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乐成”)意思意思大致相同,不必深求。后来有些人觉得这种说法不很妥当,于是大致相同,不必深求。后来有些人觉得这种说法不很妥当,于是别生解释,别生解释,意在意在为孔子这位为孔子这位“圣人圣人”回护,虽煞费苦心,反失孔子本意。如刘回护,虽煞费苦心,反失孔子本意。如刘宝楠宝楠正义正义以为以为“上章是夫子教弟子之法,此上章是夫子教弟子之法,此民民字亦指弟子字亦指弟子”。不知上。不知上章章“兴于诗兴于诗”三句与此章三句与此章

    45、旨意各别旨意各别,自古以来亦曾未有以,自古以来亦曾未有以“民民”代代“弟子弟子”者。者。宦懋庸宦懋庸论语稽论语稽则云:则云:“对于民对于民,其,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而所不可者亦使知之。可者使其自由之,而所不可者亦使知之。或曰,舆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或曰,舆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不可不可者亦使共知之。者亦使共知之。”则原文当读为则原文当读为“民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恐怕古人无。恐怕古人无此语法此语法。若是古人果是此意,必用。若是古人果是此意,必用“则则”字,甚至字,甚至“使使”下再用下再用“之之”字以重指字以重指“民民”,作,作“民可民可,则使(之)由之,则使(之

    46、)由之,不可,则使(之)知之不可,则使(之)知之”,方不致晦涩而误解。,方不致晦涩而误解。【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可以使他们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知道那是为什么。”【解读】【解读】这这一章文字,颇多异解。一章文字,颇多异解。轻轻民说:民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与史记西门豹之言相近:与史记西门豹之言相近:“民可以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乐成,不可与虑始。”只能只能“知其然知其然”,不能,不能“

    47、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教民说:应断句为:教民说:应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即意即“老老百姓可以使用的时候,就使用他;不能使用的时候就教导他。百姓可以使用的时候,就使用他;不能使用的时候就教导他。”孔孔子的子的“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以及,以及“举善而教不能举善而教不能”,均属此意。,均属此意。大道说:大道高深莫测,日用而不知,其道可用而不可知大道说:大道高深莫测,日用而不知,其道可用而不可知。【原文】【原文】8.108.10子曰:子曰:“好勇疾贫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乱也。”【注释】【注释】疾:恨。疾

    48、:恨。已甚:太过分。已甚:太过分。【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以勇敢自喜却厌恶贫困,是一种祸害。对于不以勇敢自喜却厌恶贫困,是一种祸害。对于不仁的人仁的人,痛恨,痛恨太甚,也是一种祸害。太甚,也是一种祸害。”【解读】【解读】本章本章文字理解起来,颇有一些曲折。文字理解起来,颇有一些曲折。先先看第看第句,句,“好勇疾贫,乱也。好勇疾贫,乱也。”省略主语省略主语“君子君子”,补齐,补齐应为应为“君子好勇,君子疾贫君子好勇,君子疾贫”,“乱也乱也”则是因为君子好勇而疾贫,则是因为君子好勇而疾贫,贫者起而乱之,祸乱者是贫者,贫者祸乱是因为有位之君子恃勇逞贫者起而乱之,祸乱者是贫者,贫者祸乱是因为有位

    49、之君子恃勇逞强,以强凌弱,而贫者起而反之,好勇而疾贫是乱的直接原因。孔强,以强凌弱,而贫者起而反之,好勇而疾贫是乱的直接原因。孔子告诫有位之君子当以仁以德恤众恤贫,否则,祸乱丛生。子告诫有位之君子当以仁以德恤众恤贫,否则,祸乱丛生。第第句,句,“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也省略主语也省略主语“君君子子”,全句需稍作调整,即可理解为,全句需稍作调整,即可理解为“君子对不仁之人疾之已甚,君子对不仁之人疾之已甚,乱也乱也”,这句作乱的人是,这句作乱的人是“不仁之人不仁之人”,“不仁之人不仁之人”是是“小人小人”,作乱的人是作乱的人是“小人小人”,作乱的原因也是在位的君子,

    50、作乱的原因也是在位的君子“疾之已甚疾之已甚”,“不仁之人不仁之人”和和“贫者贫者”均属地位低下或无德之小人,均属地位低下或无德之小人,“疾贫疾贫”或或“疾小人疾小人”均是致乱的根本原因。那么如何对待小人,便是本章探均是致乱的根本原因。那么如何对待小人,便是本章探讨的重要内容了讨的重要内容了。君子君子对待小人,历来有四种方法。对待小人,历来有四种方法。一一、“疾之疾之”,即痛恨小人,对待小人采取,即痛恨小人,对待小人采取“疾之已甚疾之已甚”的办的办法,的确不可取。鲁隐公遭受其同父异母的弟弟桓公的杀害,就是法,的确不可取。鲁隐公遭受其同父异母的弟弟桓公的杀害,就是因为对待小人羽父的方法不恰当,而遭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论语解读-泰伯篇第八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72840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