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版中职国规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DOC 111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外研版中职国规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DOC 111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研版中职国规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DOC 111页 外研版中职国规 语文教材 基础 模块 下册 电子 教案 DOC 111
- 资源描述:
-
1、1 木 屐一、课文解读这是一篇描写父爱、 表达父子情深的优秀散文。 作者曾谈到过他的创作过程:1989年 4 月, 他与一位同学在长沙烈士公园锻炼身体, 这位同学面对蒙蒙细雨吟诵了一首小诗。 这小 雨和小诗, “勾起了我对农村生活的回忆, 沉重的木屐扎在 / 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 爸爸的 背上 / 不是背着我 / 就是驮着犁/”,木屐的创作就是这样以诗的形式开始的。 后来将其改为一篇散文,于 1990 年发表。作为 “老三界” 知青的孩子, 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艰难和父辈劳作的艰辛有着切身体会, 所以整篇文章都笼罩着一种伤感而凝重的氛围。二、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1.品味本文富有诗意、充满情感的语言
2、。2.体会本文所表达的崇高的父爱。3.熟读全文,背诵第 1 3 自然段。(二教学时数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 2 课时。(三操作流程1.感悟(1导入可从“什么是木屐”、是否见过“木屐”,简洁导入。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借助随书光盘 中的课件导入。也可开门见山(板书课题和作者。(2感受文本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问题:这篇写父爱的散文,让你深受感动的是哪些细节?文中三次描写父亲留下的屐齿印, 请你找出来,并说说每次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3感悟内容1讨论上述问题。【明确:让人深受感动的细节至少有三个:一是父亲执意要让“我”骑“高马”;二是父 亲带病为“我”连夜赶做木屐;三是父亲送“我”
3、上大学的情景。第一次描写父亲留下的 屐齿印, 表明父亲的辛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次描写父亲留下的屐齿印, 表明父亲的 爱使我深受感动; 第三次描写父亲留下的屐齿印, 表明我对父亲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2学生再次阅读课文。2.品读(1品读第 1 6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 1 6自然段。2学生带着问题品读。问题:“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 将 “扎” 换成 “踏” 或 “踩” , 好吗? 为什么?“惆怅”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什么?本文多次用它形容“江南的雨地”,恰当吗? 2设问、讨论。【明确:不好。因为父亲负重,木屐因此而沉重,用“扎”正合适。“惆怅”一般用来形容难过、伤感的心情
4、,本文多次用它形容江南雨地,一是为了表达“我”的心情,一种因 下雨而使劳作更为艰难的惆怅;二是为了给全文营造一种伤感而凝重的氛围。】(2品读第7 10 自然段1学生带着问题品读。问题:“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 与江南雨一道伴着他的木屐, 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 车,一圈圈地转动着岁月的车轮。”把这句话改为“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过 了一年又一年”,不是更简洁些吗?2设问、讨论。【明确:语言是更简洁些,但原句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原句不但表示“我”在爸爸的保 护下成长,还通过“伴着”、“随着”等语句,表明“我”是在爸爸繁重的劳动过 程中成长,在单调而熟悉的艰难岁月中成长。因此,爸爸的爱便
5、显得尤为珍贵。】(3品读第 11 15 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 11 15 自然段。2学生带着问题品读。问题:“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放心去吧!孩子。” 将“挤出”换成“露出”好吗?删去句子中的“一丝”和“自我安慰”这两个修饰语好不 好?为什么?3设问、讨论。【明确:不好。因为此时爸爸的心情是感伤的:为父子的分别感伤; 为自己的铁犁和木屐 没有了继承人而感伤。不好。因为是“挤出”,用“一丝”正合文意;又因为不放心的正 是自己,所以,与其说是要孩子放心,不如说是“自我安慰”更贴切。】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 15 自然段。【明确:“斗换星移”后要稍稍停顿;“送走乡亲们”后要读得缓慢
6、;“放心去吧!孩子” 一句要读出感伤语气。】3.探究(1设问:结合全文思考:将文末的省略号换成句号好吗?为什么?省略号省去的可能是 些什么内容呢?你能结合全文试作想象,给它补上一段话吗?(2分组议论。(3集中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明确:不好。因为意思没有说完,后面省略了“我”当时因出乎意料地发现是一双新雨靴 而产生的强烈心理活动。 补上一段话的提示:想到家庭的艰难和爸爸的关爱; 想到自己无知 时想买新雨靴而藏木屐的举动; 想到爸爸在怎样的艰难中为 “我” 买了一双新雨靴, 等等。 】 4.积累(1 朗读课文,背诵第 1 3 自然段。(2 抄写下列的词语:惆怅 疲惫 聆听 砭骨 执意晨曦
7、夺眶而出 斗换星移 梦寐以求 神色黯然三、相关资料木屐的回响 鲁田木屐赏析文学作品中写父爱的有很多,但要写出特色却并非易事。朱自清先生用自己饱含感激的 笔触写下了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爱的博大,为我们留下了一道永远不会消失的风景; 而鲁田却用木屐的回响, 同样为我们送来了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鲁文之所以有如此震撼人心 的力量,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落点选得妙。 木屐在落后的乡村中代替着雨鞋, 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 仿佛已成 为乡村生活的一种象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 弯弯的田埂上印下一行行清晰的屐 齿。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一道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
8、车, 一圈圈地转动着岁月的车轮。 ” 日子正是在这样熟悉的一天天中无奈地过去, “沉重的木屐” 象征着父辈简朴的生活方式,象征着乡村那宁静却又落后的一种生活。“我”要远离父亲, 远离故土,远离和“木屐”在一起的生活,父亲和“我”的心里又怎能平静?父亲怎么舍得 “我”离开, “我”又怎么忍心就这样离开呢?作者选取让人梦魂牵系的“木屐”作为串联 材料的红线,作为作品的代言人,落点选得妙,能在人的内心掀起巨澜。其次是材料选得精。 作者围绕木屐叙述了两个小故事, 通过这两个小故事更让人看到了 父爱的伟大。第一则材料写在雨地里上学和放学时父亲执意要背着“我”,后来由于“我” 不忍再让父亲背而终于有了一双
9、木屐; 第二则材料写当 “我” 天真地为了要一双雨鞋而将木 屐遗弃在山洞里时, 从不打骂 “我” 的父亲终于恼怒了, 但 “扬起手要打我, 落下却轻轻的” , 然后父亲熬夜为 “我” 做木屐。 两则材料都围绕着 “雨” 和 “木屐” 去写, 读来更觉 “木屐 ” 在人物心中的分量。 当 “我” 离开父亲时, 父亲虽然很伤感, 但还是 “挤出一丝笑” 安慰 “我” , 并且在“我”临走时送上一双新雨靴。从木屐到新雨靴,几个材料之间互相映衬,表现了父 亲对儿子的一颗博大爱心。 “木屐”在作者笔下是有灵性的传情之物,父子之情被巧妙地寄 托在一双普普通通的木屐上,作者通过木屐表达出自己对父亲的复杂的感
10、情。(选自蓝之水的博客,有删改2 履 痕一、课文解读一碗水,可以反映天空;一双鞋,可以反映亲情。作者用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方式,为我 们展现了感人至深的母爱。履痕,就是母爱的痕迹。从用手帕做的软鞋,到“我”最爱的虎头鞋;从小学、中学时 代的两月一双鞋,到大学时代的“冲福尼”布鞋,哪一双不是渗透着至深的母爱!履痕,就是人生的痕迹。从脚板一寸多长,到穿老虎鞋遍地乱跑;从穿布鞋到穿皮鞋、 运动鞋,“我”就这样穿着不同的鞋,感受着母亲无私的爱,一步一步从童稚走向成熟。 这是一篇感情细腻而深刻的散文,我们在阅读时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应体味其中流 淌着的母爱暖流;不能仅停留于单纯的感动,而应更深入地思考人生。
11、二、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1.品味本文充满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2.体会本文所表达的深深的母爱。3.熟读全文,背诵最后一自然段。(二教学时数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 2 课时。(三操作流程1.感悟(1导入可由作者的某一诗作导入。 有条件的情况下, 还可借助随书光盘中的课件导入。 也可开门见 山(板书课题、作者。(2感受文本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问题:读完这篇写母爱的散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细节?通过对穿妈妈做的鞋的回忆, 作者抒发了对人生的哪些感悟?(3感悟内容1讨论上述问题。【明确:印象最深的细节至少有三个:一是穿老虎鞋带来的欢乐; 二是半夜看妈妈灯下纳 鞋底的情景;三是试
12、穿“冲福尼”新布鞋的情景。抒发了如下感悟:妈妈做的鞋带给了我 欢乐,带给了我健康,带给了我坚毅的品质,带给了我前进的动力。】2学生再次阅读课文。2.品读(1品读第 1 7自然段1学生各自朗读 1 7自然段。2学生带着问题品读。问题 1:“虎头鞋穿完,我的幼儿时期也就结束了。”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我 的幼儿时期结束了,虎头鞋也不穿了。”可原文为什么将“虎头鞋穿完”放在前面?问题 2:“那时,我暗暗下了决心,要好好读书,将来挣钱买鞋,别让妈妈总点灯熬夜地受 累。”把“挣钱买鞋”改为“让妈妈过幸福生活”,好吗?为什么?3设问、讨论。【明确 1:为了与上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衔接。】【明确 2:不好。
13、原话符合孩子的心理,符合当时的情景;改后的语句大而不当,不符合实 际。】(2品读第89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89自然段。2学生带着问题品读。问题:“有次我说:妈妈,再做一双布鞋给我穿。老人盯了我半晌说:你是说胡话吧! 眼看不见针,手拉不动线。做鞋可是力气活儿呀!”“盯”字蕴含了什么情感? 将“盯”改为“看”好不好?为什么?3设问、讨论。【明确:“盯”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有对儿子仍想穿她做的鞋的喜悦,也有对儿子大了 却仍不懂事的责备, 更有几十年为丈夫、 为儿子辛苦付出却虽苦犹甜的欣慰。 不好。 “盯” 是注视,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专注的眼神包含了丰富的情感; “看”字较平淡,与当时的情 景也不符合。
14、】(3教师指导朗读课文第 9 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 9 自然段。2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随书光盘中的课文朗读录音。(注意:五个句子之间的停顿; 第四句的舒缓和第五句的感慨与结论语气。3学生各自朗读第 9 自然段。4全班齐声朗读第 9 自然段。3.探究(1设问:作者通过穿鞋这件小事写出了感人的母爱。你能就某件小事,也说说你所感受到的母爱吗?(2分组议论。(3集中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明确:言之有物就好,无标准答案。】4.积累(1 朗读全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2 抄写下列词语:家长里短 摇曳 动人心魄 轨迹三、相关资料作者简介雷抒雁, 1942 年 8 月 18 日出生于陕西泾阳县。当代诗人、
15、作家。 曾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 长。著有诗集沙海军歌、漫长的边境线、云雀等,散文悬肠草、丝织的 灵魂、秋魂等。诗歌小草在歌唱获 1979 1980 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 父母之河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奖;组诗明明灭灭的灯于 2004 年获人民文学奖。 其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表。3 读 碑一、课文解读本文通过记叙作者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 展示了纪念碑所承载的沉重历史和中国 人民为革命胜利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掀开了中国革命悲壮历史的一角, 让我们在极度的震撼 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在灵魂的洗礼之后重新思考应如何面对今天的生活。本文将鲜明的画面、 浓郁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有机结
16、合起来, 既使读者能身临其境地产 生共鸣,又增强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从而使文章意蕴丰富,情真味浓,可读性强。作者从大处着眼,引导人们思考怎样对待今天的生活,视野开阔, 立意高远。 又从小处 着墨,用诗化的细节去撩拨人们敏感的神经,引起读者心灵的颤动,激起内心情感的波澜。 为什么说 “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 作者 所见到的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经历 “多年的风雨剥蚀, 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 残破 的碑身给人一种沧桑感, 时隔半个多世纪, 历史已经久远。 当初经历着如火如荼的战斗的热 土如今已归于沉寂, 曾经燃烧着的鲜活生命化作碑上的名字, 在阳光和
17、风雨的腐蚀中黯淡了 生命的痕迹。 如果不是看到这些密密麻麻, 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谁能体会得到 “牺牲” 二字的分量 ? 那是一个个有名有姓、 有亲人、 有情感的血肉之躯化为尘土的轰轰烈烈的悲壮 故事。 有谁能体会得到这种牺牲的代价?这个熙熙攘攘的庞大队伍, 不是用水泥砌成的, 而 是用千千万万个血肉之躯筑成的。 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每一个笔画都是一个凄 美、 悲壮的故事。 如果没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 再理性和诗意的思考都无法掂量出这 种牺牲的分量。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那一个个密密麻麻排列在 “像个储得 满满当当的铅字架” 上的名字, 让作者感
18、受到了历史的凝重; “一个旅竟牺牲了这么多的战 士”, 使作者产生前所未有的悲壮感;陪同者讲述的故事,让作者真切意识到这些战士一样 有自己的父兄姐妹, 体会到了他们的亲人读碑时的热望和失落。 这里, 作者用个体生命的价 值丈量了群体生命的分量。这些感性认识激起了作者理性的思考:“三年以来” “三十 年以来”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这些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集合, 960 万平方公里的每一方土地几乎都洒下了革命烈士的鲜血, 中国 革命进程的每一秒钟, 几乎都有一个先烈倒下去。 这怎能不让人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 为之沉思, 从而擦亮眼睛
19、, 重新思考如何对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 活 !全文共 16 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6 自然段,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 浓郁的诗情,并随着作者瞻仰纪念碑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加深。第二部分(第 7 15 自然段 ,作者读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才领悟到自己 一直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基本的东西。 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 升华。第三部分(第 16 自然段,作者再次读碑时,心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二、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1.品味本文饱含情感的语言。2.领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悲壮感和使命感。3.熟读全文,背诵喜爱的段落。(二教学时数本课
20、所需教学时数为 2 课时。(三操作流程1.感悟(1导入可简洁导入。 有条件的情况下, 还可借助随书光盘中的课件导入。 也可开门见山 (板书课题、 作者。(2感受文本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问题:作者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读完全文, 请你说说是哪三个阶段, 全文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3感悟内容1讨论上述问题。【明确:三个阶段是:先前多次瞻仰, 对纪念碑有了深刻印象; 到南泥湾参观了九龙泉烈 士纪念碑, 受到了强烈震撼, 并由此认识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深刻内涵; 后来每看见人民英 雄纪念碑, 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全文中心意思:本文通过对解读人民
21、英雄 纪念碑的心路历程的叙述, 告诉我们不要忘记那些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英勇献身的千千万万烈 士,我们只有珍惜今天,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才无愧于这些人民英雄。】2学生再次阅读课文。2.品读(1品读第 1 7 自然段。1学生各自朗读第 1 7自然段。2学生带着问题品读。问题:“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删去“竟”字,可 以吗?3设问、讨论。【明确:不好。“竟”有意想不到之意,表明出乎意料(原以为读懂了,意味着“我”思 想上有了一个转折。】(2品读第8 16 自然段。1学生各自朗读第8 16 自然段。2学生带着问题品读。问题 1:“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
22、也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 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将这句改为“它的正面和背 面,都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好不好?为什么?问题 2:“泉水如泣如诉。”这一句独立成段,起什么作用?问题 3:“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 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将这句改为“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的烈士的名字 吗?”不是更简洁些吗?3设问、讨论。【明确 1:不好。 作者在此处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加强文意, 以强调烈士的名字之多。 改句则没有这样的强调效果。】【明确 2:因为此时作者已是“呼吸急促起来”,情感受到了强
23、烈冲击而又不宜直接表达, 所以借泉水的如泣如诉来表达。】【明确 3:文字上是更简洁些,但表达效果不好。原句连用四个叠音词,一则反反复复强调 烈士名字之多,二则畅快淋漓地表达作者胸中所蓄积的悲壮之情。】(3教师指导朗读倒数第 3、 4 自然段1指名朗读这两段。2教师示范朗读这两段,还可播放随书光盘中的课文朗读录音。3学生各自朗读这两段。4全班齐声朗读这两段。3.探究(1设问:为什么在参观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以后,作者才真正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悲壮感和使命感?(2分组议论。(3集中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明确:因为九龙泉烈士纪念碑上密密麻麻地刻着的烈士的名字, 仅仅只是一个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