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竞赛-第44讲-排序不等式教案(DOC 19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数学竞赛-第44讲-排序不等式教案(DOC 19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数学竞赛-第44讲-排序不等式教案DOC 19页 高中数学 竞赛 44 排序 不等式 教案 DOC 19 下载 _其他_数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44讲 排序不等式与琴生不等式本节主要内容有排序不等式、琴生不等式、幂平均不等式、切比雪夫不等式及应用排序不等式(又称排序定理):给定两组实数a1,a2,an;b1,b2,bn如果a1a2an;b1b2bn那么a1bna2bn1anb1(反序和)a1a2an(乱序和)a1b1a2b2anbn(同序和),其中i1,i2,in是1,2,n的一个排列该不等式所表达的意义是和式在同序和反序时分别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切比雪夫不等式:设有两个有序数组a1a2an;b1b2bn则(a1bna2bn1anb1)(a1b1a2b2anbn),其中等号仅当a1a2an或b1b2bn时取得琴生不等式又称凸函数不等式
2、,它建立在凸函数的基础上x1x2M(1)PQ定义设连续函数f(x)的定义域是a,b (开区间(a,b)或(,)上均可),如果对于区间a,b内的任意两点x1,x2有f()f(x1)f(x2),则称f(x)为a,b上的下凸函数如图()定理一若f(x)是下凸函数,则对其定义域中的任意几个点x1,x2,xn,恒有f()f(x1)f(x2)f(xn)x1x2M(2)PQ定义设连续函数f(x)的定义域是a,b(开区间(a,b)或(,)上均可),如果对于区间a,b内的任意两点x1,x2有f()f(x1)f(x2),则称f(x)为a,b上的下凸函数如图(2)定理二:若是上凸函数,则对其定义域中的任意个点恒有,
3、容易验证分别是上的下凸函数。分别是上的上凸函数。定理一和定理二所表达的不等关系,统称为琴生不等式。幂平均:设是任意个正数,我们称为这一组数的次幂平均,记为(),简记作。由定义容易得到,可以证明。幂平均不等式:设是任意个正数。如果,那么一定有,等号只有当个数全相等时才能成立。例如时,显然是的递增函数。我们将在本节的附录里对排序不等式、切比雪夫不等式、琴生不等式分别给出证明。由于幂平均不等式数学背景深,难度大,这里不再证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史济怀先生著平均。A类例题例1 求证证法一:证法二:在上是下凸函数。据琴生不等式,因此说明:如原题改为求证,则证法二仍可,证法一则不灵。例2 中求的最大值。
4、解:考察函数,对任意,所以。因此是上凸函数。据琴生不等式,当且仅当时取得最大值。链接:用琴生不等式可以轻而易举得得到一系列三角不等式,例如中, ,。例3 若,求的最小值。解:由于是下凸函数(读者自行证明)。据琴生不等式,即,也就是,当且仅当时达到最小值。说明:运用琴生不等式证题关键在于选去适当的辅助函数。情景再现1. 中,求的最大值。2. ,若,证明是下凸的;若,证明是上凸的。3. 用函数的凸函数性质证明平均值不等式:对()有B类例题例4 设都是正数,且,试证证明:据幂平均不等式,因此有,也就是。例5 1)若不等式对所有正实数都成立,则的最小值是_。 2)设都是正数,试证3)设,且,试证当时有
5、1)解:据幂平均不等式,因此,故的最小值是。2)证明: (1),又因此得 (2), (1)与(2)相乘得,也就是。仿此,一般地设;都是正数,且,则有。3)证明:由幂平均不等式,这样便有 (1),由于,由柯西不等式(或平均值不等式)易知,于是得 (2),由不等式(1)(2)得。我们注意到许多不等式就是该不等式的特例。例如,设都是正数,且,那么。设都是正数,且,那么。例6 已知非负实数满足,证明。 分析:我们想起这样的一道题。已知为非负实数,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道题的几何意义是点在单位圆的一段弧上,求点纵、横坐标之和的最值。对比我们做过的题和要做的题,发现其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问题由平民推到了空
6、间,过去的圆变成了现在的球因而解法完全类似。证明:由已知,配方可得(这表明点在以为球心,半径为的球面上),据幂平均不等式,当且仅当时取等号。又为非负实数,所以,相加得,解此不等式得,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综上便有。例7 设,且,求证 (1994年国家数学集训队9人测验试题)证明:因为,所以,利用切比雪夫不等式,有,也即。因此。说明:排序不等式与切比雪夫不等式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有已经排序的两组实数;都涉及到反序和及同序和。不同的是在排序不等式中没有每组数的算术平均,而在切比雪夫不等式中却有,。正因为有共性,因此它们是相通的,又由于有差异,作为数学工具,它们又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使用时,我们必须把
7、握住问题的结构特点,选择最佳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例8 设的三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其周长为1,求证:。分析:由问题的对称性,不妨设,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于是有(这种形式是题目所需要的)。这样既不改变问题的实质,又增加了已知条件:两组有序实数,及。这就为应用排序原理创设了很好的情境。证法一:用排序原理。不妨设,于是有。由排序不等式(同序和大于或等于反序和),也就是,同理, ,相加得,不等式两边同加,并注意到,就得证法二:比较法,因此。说明:利用排序原理证明其他不等式时,必须制造出两个合适的有序数组。情景再现4. 1)设都是正数,试证 2)设都是正数,试证5. 已知是正数,求证6. 假设是正数的某一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