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考试题目及答案.docx

  • 上传人(卖家):最好的沉淀
  • 文档编号:5717012
  • 上传时间:2023-05-0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30.6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考试题目及答案.docx》由用户(最好的沉淀)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国传统文化 概论 考试 题目 答案
    资源描述: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 文化答: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赣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1)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 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了人类历史的全过程。(3) 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1)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 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

    2、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和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 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2. 两税法答: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80 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两税法是唐朝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3. 丝绸之路答:丝

    3、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 202 年公元 8 年)时,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 200 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4. 三省六部制答;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

    4、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5. 分封制答: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 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 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 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

    5、40分)1. 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上什么?答: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蟹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2. 形成中国区域文化的因素是什么?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举个考古发现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例子说,黄河流域的原始建筑

    6、,多是半地穴式的,而在江南地区则流行干栏式结构的居巢。很明显,气候的干湿起决定性作用。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关于地理条件的特殊,可以举古代神仙崇拜浓郁的燕齐地区为例。何以在那里兴起那样一种信仰?这是因为它们的海洋环境。有人认为所谓的神仙之说,可能与东海偶然出现的海市蜃楼有关。关于得天独厚,可以明清晋商鼎盛一时的原因为例。晋商在明代兴起的原因很多,但山西北靠蒙古,南接中州,西连陕西,东邻河北的交通,以及境内丰富的食盐资源,不能不说是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不过,任何一个区域的得天独厚,都是需要外在条件的,所以这样形成的地域文化,往往会因外在条件的丧失而衰落。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

    7、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 深度、广度和高度。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化的异彩纷呈。西周分封了许多国家,一开始或许不能完 全照顾每个国家在地域上的相对独立,但是随着春秋战国的互相兼并,七国各自的范围,则都是m 一定山川条件为依托的。如燕国北据燕山,西靠太行,自立一方;韩居黄河、伊水、洛水,即所谓三河之地;秦占据雍州,楚以古荆州 为达的基地,齐则始终居青州。列国并立,激发出的是竞争意识,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依据着各自的地利、人和条件, 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以竞强为目标的建设运动。如魏国针对自己的耕地条件“尽地力之教”;秦国大晕开垦土地,发展小农,来实现

    8、“驱农归战的目标;齐国则以自己的富裕,广招天下的士人,成为文化中心;赵国则进行军事改制,实行所谓的“胡服骑射”。这个时代,不仅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问题,而是一方的生存经验成就着一方的强大的问题。没有哪一次成功的变革,不是有效利用了本土条件和本地人的生活经验的。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发 是深广的,极具区域特色的。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而它极富地方色彩的楚辞文学,则是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表现的深 深的乡土意识。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本地意识,也就不会有那样深入的对本土地利、文化资源的开

    9、发,当 然也就不会有那么灿烂的文化高潮。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乡土意识由此而来。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 种乡土意识。以明清以来安徽桐城为例,那是一个以文章出名的县,即使在今天,那个地方中学生作文水平,也普遍 不错。原因就在那里出过这方面的著名人物方苞、姚鼐。所以,这里的文人都以“桐城派”自许。桐城人以文章扬名, 方苞、姚鼐等人物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以此类推,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史学,那是因为 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带尚经术,那是由于戴震

    10、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 智资源”。3. 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答: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敉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4. 简述朱元璋在明朝初年采取的各项政治措施。答: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就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将原中书省在地方的权力分割为三,设主管地方行政的承宣布政使、负责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和负责军事的 都指挥使。他还把中央总管军校的大都督府

    11、分为中、左、右、前、后五都督府,有调兵权的不直接管军队,管理军政 的没有调兵权。为了防止在朝官员和地方官员贪赃枉法,朱元璋设十三道监察御使百余人;为了防止六部官员违法乱 纪,又设六科给事中,两者合称科道两衙门。除上述安排之外,朱元璋还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 设立锦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可以直接凭圣旨抓人,用刑尤为残 酷。在地方上,重用乡绅限制府、县官员,利用乡绅建立里甲组织。在乡村则设立粮长,除负责征收押运税粮、配合 地方官教化乡民之外,重要的任务是监督检举官吏、土豪及顽民,并明令粮长举报可直接上报皇帝,这也是保护小农 的措施之一。三

    12、.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1. 简述两汉朝廷选拔官员的文化标准。答:两汉朝廷选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血著。孝廉即孝子廉吏,是两汉人仕的正途之一。被举的人一般都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茂才即秀才,与孝廉同样重要。举人侧重政治才干,人数较孝廉为少。贤良方正文学科,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三科中,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可以这样说,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会以道

    13、德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征辟也是两汉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中央地方并行。在中央有皇帝征辟和公府征辟,在地方有州郡的征辟。皇帝的征辟最荣耀,但不经常。公府和州郡的征辟是士人主要的人仕途径。因为两汉风尚是,有名望的公卿,以能罗致天名士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所以,天下英才俊士, 往往以此作为出身捷径。汉代的考试是与察举相伴而行的,察举出来的人是否任用,还须经过各种考试,种类有皇帝策试、公府考试、博士弟子课试等。以上内容就是两汉选拔官员的文化标准。2. 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答: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人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

    14、传到东土。最早传人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时,据载在今徐州一带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也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到了魏晋之际,佛教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教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后期以涅檠学为主,代表人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有极大的热情。皇帝信佛以梁武帝为最甚。他曾经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亿的钱把他赎回。此外如齐代的竟陵王萧子显,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庐江何

    15、氏等,都崇奉佛法。不过,南朝士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谈理”,这实际是延续了玄学清谈的习惯,他们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在接受外来 宗教时显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得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 北朝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 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这与北朝多内迁的新兴民族有关,这就使佛教普遍深入民间。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 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佛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

    16、生安乐之士,或求 当世福报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重的租税赋役,所以C 朝僧人特别多。到北魏末朝,僧人已经多达两百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由于大量的人口成为佛教徒,使国家既缺少兵源,又 缺少税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制在寺院手中,形成寺院经济,直接妨碍了国家利益。所以,在北朝出现了两次大规模 地灭佛,一次是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一次是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不过像北周武帝的灭佛,主要在于富国强 兵,因而所谓的灭佛实际是只破僧寺,不反教理。1. 周代文化和商代文化有何区别?周、商代文化的区别最主要在两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商人信仰的神油三类,上帝神、祖先神和

    17、自然神,又以上帝神为主。也频繁祭祀祖先神,形成“周祭制度”文化, 同时还保留着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山川四方、风神雷电。迷信祭拜死后“鬼”,形成“殷人尚鬼”观念。周代发展商至上神观念,认为王权既为天所受,又为王祖所遗,故敬天法祖。周人祭祀祖先与商“周祭制度”不同, 实行“昭穆之制”,将先祖按照辈次排作左右二列。同时,周人的天命观相区别在对“德”的强调,对“民”重视周人“维新”所强调的是,要实施变革以应天命,要“敬德保民”、“以德配天”。2. 秦始皇为巩固其大一统的局面设计了哪些文化措施?第一,书同文。即统一文字。教师应指出,小篆是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则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

    18、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影响深远。 第二,焚书坑儒, 加强思想控制。关于焚书坑儒的情况,初中已学过,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即可。在分析其作用时,一方面要肯定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行这种文化专制主义,毁灭大批文化典籍,极大地摧残了文化。 第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就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法令)和教师的资格(官吏,当时设有专门担任教师的官吏)。秦朝只许官府办学,又规定了统一学习的内容,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3. 秦汉帝国的文化是如何固守和外拓的?固守 1.“互防”长城。齐国修长城“备楚”,楚修长城“备秦”,燕修长城“防齐”,

    19、赵修长城“防魏”,魏修长城“防秦”,秦修长城“防魏”2.“御胡”长城。赵,燕,秦等西,北修筑长城“限戎马”、辽东长城、辽西长城等。秦统一六国后,一方面拆除互防长城,以利统一;另一方面加强御胡长城。汉武帝,建起2000 多里长的河西长城,与秦长城相加,从敦煌到辽东。外拓1.“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 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汉朝与西域各国使者往来不绝,贸易业日益渐发展, 同时汉学热点与中国传统的西北边疆史地学合流。中国的蚕丝、造纸、火药等技术皆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域外的佛教、景教一级相关的文化艺术传入中国。4. 四大发明中

    20、,出现于汉代的有几项?造纸术的发明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在前人造纸术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新的造纸术使旧的不便书写的麻纸变成了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工艺。 在蔡伦造纸术出现之前,在中国,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 春秋时用竹简、木牍、缣帛作为记事材料。汉代,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笨重的竹简 和昂贵的缣帛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寻求新的书写材料已成为时势所趋,造纸术就因此应运而生。 据 20 世纪中叶以来在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出土的麻质古纸,专家确认为西汉麻纸的片状纤维物,说明造纸术可能出现在蔡伦之前, 而且可能与人们对纺织用麻的处理过程有关。但这些西

    21、汉麻质古纸上都没有发现可以辨识的书写文字,加上对化验分 析结果解释不同,对西汉是否已出现了造纸术中术界尚有很大争议。闪此后汉书蔡伦传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记 载,是迄今为止有时间和人物的准确记载造纸术的最早记录,广为人们承认。5. “五胡乱华”在文化上带来的正面效果是什么?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五胡乱华,是中国东晋时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 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中统政权对峙的时期。永嘉之乱以后,中国北方长期陷 于战乱,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 他们极大地促进了

    22、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掌,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重心。迁到南方 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饱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权的胡族,在 文化上被逐渐汉化,胡族和汉族的隔阂逐渐消融。这一时期,是华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作为在中原具有绝对文化 统治地位的汉族同样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为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注入了文化基因。1. 略述文化和文明的区别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乃至人自身的人化,其内在矛盾是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解决主客体的矛盾过程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文明的内涵具有

    23、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明”涵义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 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人类整体守护着的文明是指广义的文明从内容 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 中的精华部分。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 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

    24、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 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 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2. 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对中国文化特色的形成有何作用?中国大陆虽然地形多变,但仍不失大陆的整体性,具体表现为:1、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众多。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地域广阔的大陆必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由许多族群构成,各族群文化不是靠战争,而是靠

    25、联合与融会形成为一个整体;2、广大地域形成了“大一统”观念: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其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中国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从地缘的观点看,中原文化形成后,始终面对着北方蒙古高原一带的游牧文化,直到蒙古族人兴起以前,没有一个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最早的人群是严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4、广阔的地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因其周围是大片沙漠,能够维持人类生存的地方小,可供回旋的范围小,因此人群之间争夺生存居住地的斗争过于残酷,最终

    26、导致其文明的灭亡。3.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是如何有效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董仲舒提出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力主禁绝异端、维护帝王一统意志,专制一统帝国建立后设计“大一统”思想体系、整合文化形态的谋士智囊。董仲舒反对滥施强暴而高扬“崇儒更化“旗帜,寻找与地主制经济、做法专制政体最相契合的文化形态,包括阴阳家及法家的新儒学。赋予其更大的包容性和张力,并且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4. 中国文化有何特质?人文传统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

    27、”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颇受尊崇,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伦理中心宗法传统使中国一向高度重视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从而形成“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尊君重民极度分散的社会,需要集权统合,因此尊君是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同时社会运转要依赖一农民为主体的民众安居乐业,形成重民。中庸协和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平和魏智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养的人群心态。“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显示出中国式智慧的特征。延绵坚韧农业宗法社会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伦理型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定势,而先秦已经形成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使中国文化的

    28、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无与伦比的延续性。5. 简述中国文化的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的时间和特点。二、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一)基本特征:文明奠基,元典创制像世界其他地区独自生成的文明系统一样,此一阶段已经奠定了文化的基本构架,后来影响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亚文化达两千多奶奶许多特征在此阶段已初步显现。尽管这一时期华夏组的宏大空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宗法伦理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二)主要情况1. 文明初兴。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在我国范围内普遍出现了文字、青铜器、宫殿、祭坛等,中国文化开始进入文

    29、明阶段,这与文献所载古史系统中的夏代相当,目前在豫西、晋西南进行的考古发掘正在揭开童年时期(夏代)中国早期文明的面纱。2. 青铜文化独具特色。中国青铜时代的诸特点,如铜锡合金、块范铸法、有特征性的器物类型及其组合,这些都与西方文明有所不同,尤其重要的是,中国青铜器优先用作礼器,以象征王权和等级秩序,其次用作兵器,以投入战争维护政权,而不像其他文明中那样主要用做生产工具。3. 天、地、人三大祭祀发达。尤其是祖先崇拜特别发达,这与早成的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互为因果,并孕育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特征,如慎终追远、重史立言等。4. 中国文化第一次转折。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30、私有经济迅速发展,世卿世禄的世袭社会向俸禄制的官僚社会过渡,宗法封建制转变为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私门”, “士”阶层兴起,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发展,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学术枝蘖,各门学科逐渐走上独立分化之路, 如文学、艺术、史学、哲学、医学、数学、农艺、军事学、天文学等,各领域都吸收然后扬弃了宗周的文化体系,与社会变革的新时代相表里,达到空前繁荣的水平。这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元典时代”)。5. 元典创制。这一时期形成的诗、书、礼、易、春秋及论语、墨子、庄子、老子、孟子等中华元典,系统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中坚理念。人文精神、天道自然的宇宙生成论、忧患意识等, 以及阴

    31、阳、道器、有无、理气等范畴,在诸子辩难、百家争鸣中已张扬开来,为后世中国文化的观念层面垂范作则, 建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1.中国新石器时代晚近期的文化遗址中,哪些征象标志着文明的初现?1. 河姆渡文化编结纺织 原始音乐经济和宗教生活普遍都发现稻谷、稻壳、稻杆、稻叶的遗存,2.大溪文化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 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3.磁山文化与农业起源,伏羲 文化、周易发展演变、中国历法的形成、制陶业的发展、数学、美学、建筑学等有着直接关系,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首,4.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

    32、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5.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6.城崖子遗址7. 双墩遗址 等等2. 中国文明的发生是外来的吗?是单中心的吗?为什么?不是外来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发现标志文明出现的现象。青铜器的使用城市的初现宗教性的礼仪中心文字的使用多中心的长期以来普遍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中心。但考古发现,从东北到华南的更大范围内,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都显露出文明的迹象,尤其是长江流域,堪与黄河流域相媲美。在公元前 30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间在黄河、长江流域,陆续

    33、出现多处文明的政治实体,其物化形式就是分布广泛的一批而非单独的一个的都邑,亦说明中国文明起源于本土的亦是多中心的。3. 中国文字的早期形态有几种?各有什么特色?甲骨文(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 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金文笔划粗壮丰满,笔势圆转,出现了连贯的折笔;

    34、字形接近长圆,大小差距缩小,渐趋整齐;笔划粗细和结构布局较为匀称;异体字仍然存在,但是比甲骨文已经大为减少;限于材料和内容,金文的字数比甲骨文少,但是,金文的形声字明显多于甲骨文。大篆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小篆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小篆的笔划较细,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 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

    35、写,结体扁 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增强了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风格也趋多样化,(3)楷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 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 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是因 为此书法可以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至今.楷书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 现了繁荣局面,达到了高峰.这种字体至今还是初学书法的关键.(4)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 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 行草.(5)草书: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

    36、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 所欲的乱写,草书的特点是艺术欣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二种.章草是隶书简易快写书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今草是楷书的快速写法,点画飞动,上下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4. 春秋之际“礼崩乐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礼崩乐坏是对于奴隶社会礼乐制度逐步走向解体的描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租等等。政治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4、作为奴隶制度基础的分封制

    37、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施行,一些有权势的卿大夫在征战中势力壮大,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5. 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强化大一统的局面?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其中包含三层意思:皇帝称号的由来(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及为何称“始皇帝”;皇帝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 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中央设“三公”“九卿”(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三公”的名称、职责;“九卿”及分掌的事务)。地方实行郡 县制(让学生理解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意义在于打破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同时要了解郡、县、乡、里这些机构的职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秦律制定的基础是秦国自商鞅以来的律令。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考试题目及答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71701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