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机电一体化.ppt》由用户(hyngb9260)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电 一体化
- 资源描述:
-
1、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第第1章章 绪论绪论1.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1.2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分类与应用1.3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1.4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方法1.5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1.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1.1.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又称为机械电子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又称为机械电子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综合。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综合。机电一体化概念是电子信息技术向传统机械产品渗透过程中提出来的,起源於日本。机电一体化概念是电子信息技术向传统机械产品渗透过程中提出来的,起源於日本。1971年年3
2、月日本政府在所颁布的月日本政府在所颁布的特定电子工业和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特定电子工业和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中说:中说:“应特别注意促进为机械配备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从而实现控制的自动化和机应特别注意促进为机械配备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从而实现控制的自动化和机械产品的其他功能械产品的其他功能”。同年,日本学者创造了一个新英文名词。同年,日本学者创造了一个新英文名词Mechatronics,它是由,它是由Mechanics(机械学)和(机械学)和Electronics(电子学)两词各取一半复合而成,中文(电子学)两词各取一半复合而成,中文直译为直译为“机机械电子学械电子学”
3、,不过,人们为了反映其机电融合的本质而普遍称为不过,人们为了反映其机电融合的本质而普遍称为“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1981年,日本机械振兴会对机电一体化概念作出如下解释:年,日本机械振兴会对机电一体化概念作出如下解释:“机电一体化这个词,是在机械机电一体化这个词,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与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以及软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与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以及软件有机结合而成系统的总称件有机结合而成系统的总称”。上述解释不仅阐明了机电一体化的本质是多学科的融合,。上述解释不仅阐明了机电一体化的本质是多学科的融合,而且强调信息技术对推
4、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起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强调信息技术对推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起关键性的作用。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概念的涵义有所延伸,适用围也相应扩大。这种延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概念的涵义有所延伸,适用围也相应扩大。这种延伸和扩大,可以借用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在伸和扩大,可以借用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在1996年年3月出版月出版的的机电一体化专刊机电一体化专刊中编者的提法来表达:中编者的提法来表达:“在本专刊中,我们把机电一体化初步定在本专刊中,我们把机电一体化初步定义为,在工业产品和过程设计与制造中,机械工程和电子与智能计算机的协同
5、集成义为,在工业产品和过程设计与制造中,机械工程和电子与智能计算机的协同集成”。显然,这一定义已把机电一体化的适用围向两个方面扩展:一是所适用的产品对象已不显然,这一定义已把机电一体化的适用围向两个方面扩展:一是所适用的产品对象已不局限於传统意义上的机械产品;二是适用领域的延伸,即从产品扩展到制造和过程控制局限於传统意义上的机械产品;二是适用领域的延伸,即从产品扩展到制造和过程控制领域。领域。1.1.2机电一体化的特点机电一体化的特点 与传统的机电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以下特点:1.综合性与系统性2.小型化、轻型化和微型化3.高精度、多功能4.高可靠性5.柔性化、智能化6.知识密集1.1
6、.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机械本体、动力单元、传感检测单元、执行单元、驱动单元、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接口机电一体化系统要素功能人体要素控制器(计算机)控制(信息存储、处理、传送)头脑网络信息传递神经检测、传感器计测(信息收集与变换)感官执行元件驱动(操作)肌肉动力源提供动力(能量)内脏机构构造骨骼 一、机电一、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包含下述三个主要部分。一体化产品一般包含下述三个主要部分。1.机械部分 它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其使用功能的母体,离开了它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因此精密机械制造技术仍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比如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控机床,如果离开了结构优化、制造精密的机床主
7、轴系统、进给系统和基础支承大件等机械部分,再好的数控和伺服系统也无能为力。2.信息处理部分 这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对外部输入的程序指令或(和)从多个传感器传来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和运算,然後输出各种控制指令去控制伺服机构和其他执行机构以完成所需的动作。此项任务目前主要由微计算机(含专用计算机系统)及相关软件来完成,是机电一体化产品最富活力的部分。3.传感测量部分 对实际工况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必须通过传感器来感知,这部分就像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感官”。首先,传感器要能灵敏地感受被测量信息并精确地转换成电信号。当前正重解决传感器的智能化问题,重点是把传感器感知的模拟量信号就地转化为标准的数字量信号,并就
8、地完成基本判断与推理。由机械零部件(含气压、液压元件)、电子和电气硬件(含光电元件)以及软件构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按整体最优化原则、通过系统分析和系统集成而组成的新系统,其功能和性能必较原有的机械产品有质的飞跃。比如作为机电一体产品的数控机床,开辟了柔性自动化加工的新纪元,在加工对象变化时只需改变加工程序指令,而且可以高速、精确地加工出复杂型面,其功能和性能是传统普通机床难於相比的。设计机电一体化产品时,要注意机械和电子的相互置换与有机结合,比如常采用伺服驱动技术来取代齿轮、凸轮和曲柄传动机构。而且现在来倾向用软件功能代替硬件功能,使控制更加灵活和切合实际工况的需要。二、接口二、接口的功能:
9、变换、放大、传递的功能:变换、放大、传递 接口用于完成各种功能模块间信息传递和转换。各种相关技术所完成的各种功能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集成与传递都必须有相应接口来完成。因此产品中接口系统几乎与产品一样复杂,但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最常见的是各种机械量和物理量的测量传感器,计算机与执行元件控制电路间接口,计算机软件间的通信和数据调用接口,人-机接口。随着产品发展,各种功能部件将日趋系列化、模块化和标准化。它们将通过相应接口迅速组成各种新型产品。因此接口的模块化和标准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标准化通讯协议。接口标准化就是提供标准化的硬件连接器,包括它的引脚数、引脚分布、通讯协议、代码数据格式、
10、状态字及错误的检测和修正方法。功能部件、接口模块化和标准化,将促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具有灵活性,易于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并具有良好的可维修性。1.2机电一体化技术分类与应用 1.2.1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分类 1.生产过程的机电一体化 生产过程的机电一体化包括产品设计加工装配检验的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自动化等。其高级形式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又可分为机械产品电子化(取代设计)和产品机电一体化(融合设计)两种型式。机械产品电子化是原有的机械产品采用了微电子技术之后,其性能和功能都有了提高,甚至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产品机电一体化是指机械与电子的融
11、合,这类产品属于机电一体化的高级形式,如工业机器人传真复印机、分时计价电度表等。这些产品单靠机械或单靠电子技术往往难以实现,而通过机械与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很容易实现。1.2.2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1.生产过程的机电一体化 (1)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是指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应用于对产品设计的全过程,其中包括资料检索方案构思计算分析工程绘图和编制文件等。计算分析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对产品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优化设计和计算机仿真。(2)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omputer Aided Proc
12、ess Planning,简称CAPP),是指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根据产品设计要求,选择加工方法,确定加工顺序,分配加工设备,安排加工刀具等整个生产加工工艺过程。CAPP 的目的是实现生产准备工作的自动化,由于工艺过程的设计复杂,工艺方法往往又与企业设备工人及技术人员水平等因素有关,在多数情况下,把CAPP 看作CAM的一个组成部分,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3)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简称CAM),从广义来说是指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通过各种设备,如机器人加工中心数控机床传送装置等,自动完成机械产品的加工装配检测和包装等
13、制造过程,包括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 和NC 编程。采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机械零部件,可改善产品多变的适应能力,提高加工效率和生产自动化水平,缩短加工准备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4)CAD/CAPP/CAM集成系统。随着技术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机械制造过程中,CADCAPPCAM独立存在的情况已越来越少,基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同设计与制造技术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CAD/CAPP/CAM集成系统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发达国家都给予极大的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开发。大量统计数据表明,CAD/CAPP/CAM集成系统不但方便设计查询和修改,
14、而且可提高工效510 倍,生产效率也显著提高。(5)柔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简称FMS)又称为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其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自动化仓库自动搬运小车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照工艺要求进行生产。它特别适合于多品种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生产。它可以根据市场需要修改原设计,轻而易举地将原制造系统变成一个新的制造系统。FMS 需要数据库的支持,FMS 所用的数据库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零件数据库,用于存储零件加工相关信息,如工件尺寸工具夹具要求成组代码材料加工计划进给量和速度等数据;另一种是信息管理和控制数据库,主
15、要用于存储!管理和控制设备信息状态等。(6)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就是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与CAD/CAM 及车间自动化设备的集成。所谓车间自动化设备是指FMSFMCCNC机器人等一系列自动化生产设备,换言之,CIMS 是在柔性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将制造工厂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自动化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使其能适应市场多品种小批量高效益高柔性的智能生产系统要求。2.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 当传统机电产品引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时就形成所谓的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也有人称机电一体化产品为带有微处理器的机电产品。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现
16、了机电技术的深度有机结合。近年来新开发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大多都采用了全新的工作原理,集中了各种高新技术,并把多种功能集成在一起,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效率高和环保节能等优点,在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能力。由于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往往会使用光学仪器仪表等技术,所以国内外也有些人提出光机电一体化(例如数码照相机)机电仪一体化(例如核磁共振扫描仪)机电液一体化(例如液压挖掘机)技术或产品。我们认为不管是光机电一体化机电仪一体化还是机电液一体化都表明产品采用了机电相关新技术,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机电一体化产品无所不在,所以统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较合适。1.3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1.机械技术2.计算机与信息
17、技术3.系统总体技术4.自动控制技术5.传感检测技术6.伺服传动技术 1.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美力士 MERIA 三秒针返跳腕表 外观优雅,有着巧妙的机械技术功能,优质的瑞士机械机芯驱动三枚各运行20秒的指针。18K红金,18K白金以及精钢的多款选择,将功能与时间结合成完美的艺术。
18、精钢打磨呈微椭圆形表盘,表宽:36毫米,表长:37毫米。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1)制造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为满足制造系统敏捷性、快速响应和快速重组的能力,必须借鉴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制造模式和制造系统有效的运行机制。制造系统优化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运行状况是制造系统建模、仿真和优化的主要目标。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不仅对制造企业的敏捷性和对需求的响应能力及可重组能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制造企业底层生产设备的柔性和可动态重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
19、要求。生物制造观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制造系统,以满足制造系统新的要求。(2)为支持快速敏捷制造,几何知识的共享已成为制约现代制造技术中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关键问题。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集成、坐标测量(CMM)和机器人学等方面,在三维现实空间(3-Real Space)中,都存在大量的几何算法设计和分析等问题,特别是其中的几何表示、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问题;在测量和机器人路径规划及零件的寻位(如Localization)等方面,存在C-空间(配置空间Configuration Space)的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问题;在物体操作(夹持、抓取和装配等)描述和机器人多指抓取规划、装配运动规划
20、和操作规划方面则需要在旋量空间(Screw Space)进行几何推理。制造过程中物理和力学现象的几何化研究形成了制造科学中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其理论有待进一步突破,当前一门新学科-计算机几何正在受到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3)在现代制造过程中,信息不仅已成为主宰制造产业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提高制造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制造科学发展的一个重点。由于制造系统信息组织和结构的多层次性,制造信息的获取、集成与融合呈现出立体性、信息度量的多维性、以及信息组织的多层次性。在制造信息的结构模型、制造信息的一致性约束、传播处理和海量数据的制造知识库管理等方面,都还有
21、待进一步突破。(4)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和计算智能方法在制造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制造智能的发展。一类基于生物进化算法的计算智能工具,在包括调度问题在内的组合优化求解技术领域中,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有望在制造中完成组合优化问题时的求解速度和求解精度方面双双突破问题规模的制约。制造智能还表现在:智能调度、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学、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诊断等多方面。3.系统总体技术 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4.自动控制技术 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
22、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自动化技术形成局部自动化技术形成局部自动化和综合自动化三自动化和综合自动化三个时期。古代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逐渐产生利用自然界动力代替人力畜力以及用自动装置代替人的部分繁难的脑力活动的愿望经过漫长岁月的探索他们互不相关地造出一些原始的自动装置。古代自动装置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国埃及和巴比伦出现了自动计时装置漏壶为人类研制和使用自动装置之始。中国的漏壶最初使用泄水型漏壶后来采用受水型漏壶经过不断改进又发展成
23、三级漏壶。1135年中国的燕肃在一种名叫莲花漏的三级漏壶中采用了自动装置调节液位。在中国的三国时期使用了自动指向的指南车据分析这是利用开环或闭环原理制成的自动装置。公元 1世纪古埃及和希腊的发明家也创造了一些机器人或机器动物来适应当时宗教活动的需要。如教堂庙门自动开启铜祭司自动洒圣水投币式圣水箱和教堂门口自动鸣叫的青铜小鸟等自动装置。中国天文学家张衡(公元 78139)曾经发明了对天体运行情况自动仿真的漏水转浑天仪和自动检测地震征兆的候风地动仪。10861092年中国苏颂等人把浑仪(天文观测仪器)浑象(天文表演仪器)和自动计时装置结合在一起建成了水运仪象台。近代自动装置 17世纪以来随着生产的
24、发展在欧洲的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了多种自动装置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法国物理学家B.帕斯卡在1642年发明能自动进位的加法器荷兰机械师C.惠更斯于1657年发明钟表提出钟摆理论利用锥形摆作调速器英国机械师E.李1745年发明带有风向控制的风磨利用尾翼来使主翼对准风向俄国机械师.波尔祖诺夫1765年发明浮子阀门式水位调节器用于蒸汽锅炉水位的自动控制。社会的需要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动力。自动化技术是紧密围绕着生产军事设备的控制以及航空航天工业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788年J.瓦特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提出的蒸汽机的速度控制问题把离心式调速器与蒸汽机的阀门连接起来构成蒸汽机转速调节系统使蒸汽机变为既安全又实用
25、的动力装置。瓦特的这项发明开创了自动调节装置的研究和应用。在解决随之出现的自动调节装置的稳定性的过程中数学家提出了判定系统稳定性的判据积累了设计和使用自动调节器的经验。20世纪40年代是自动化技术和理论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批科学家为了解决军事上提出的火炮控制鱼雷导航飞机导航等技术问题逐步形成了以分析和设计单变量控制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经典控制理论与方法。机械电气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为生产自动化提供了技术手段。1946年美国福特公司的机械工程师D.S.哈德首先提出用自动化一词来描述生产过程的自动操作。1947年建立第一个生产自动化研究部门。1952年J.迪博尔德第一本以自动化命名的自动化一书出版他认为“自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