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培训讲座-2020届高三历史后期教学备考及启示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历史教学培训讲座-2020届高三历史后期教学备考及启示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教学 培训 讲座 2020 届高三 历史 后期 备考 启示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有的放矢 有效统一 -2020届高三历史后期教学备考及启示 内容提要v教学针对性:2019 江苏历史试题分析透视v教学有效性:教考互动与教学视角延伸融合v教学指向性:史学核心素养培育与人性教化v教学实用性:指向答题技能与学业成绩提升v教学专业性:教学反思提炼与专业自主发展一、凸显主题与教育立意统领 近年高考试题尤其是材料主观题几乎都以一个主题与教育立意统领(如2019年江苏高考21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力与生命力;22题考查中国抗战、政府作为与民族凝聚力及民族精神的培育;23题考查分权制衡与原则妥协及宪法精神的践行;24题考查社会改革、教育与考试制度的适时改革;25题考查革命领袖与立足国情
2、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v针对性:2019 江苏历史试题分析透视 二、明确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凝练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1.时空观念:历史课程要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而近年高考主要考查特定时空下主干史实的方向性非常明确。如2019江苏高考第2题 山东汉代的画像石;3题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及尚书省;5题 明清时期江南的家庭副业;7题 清末上海的社会生活与私家园林变迁;8题 近代辛亥革命与四川保路运动;9题 1920年上海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10题 解放战争时期三大
3、战役;13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科技成就;18题 赫鲁晓夫时期的工业体制改革;19题 20世纪60年代欧共体等。2.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与方法论。主要观点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统一)如:2019年江苏高考第22题:(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23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
4、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培养实证意识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方法。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征的素养。这在高考历史主观题的问题设置中,尤其是在观点类论述题中表现的很明显。如:2019年江苏高考第21题第(2)问: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能力,通过不同视角的史学研究和多种历史解释,让学生在多维史观碰撞和思维冲突
5、中最终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和评判思维。如2019年江苏历史试题第22题: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2)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举措:建立统一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充分肯定国民党为抗战做出的准备与贡献,客
6、观评价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和求“善”的根本价值追求。体现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价值关怀。体现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发展的认识上来。如2019年江苏历史试题 第21题: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凸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价值,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强大影响力。22题: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凸显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以及政府应该应
7、该切实担负起守土安民的职责。进而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修身齐家、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统一起来。三、史料选择精准主题化与问题情境层次性 史料选取要依托史实,史料使用要基于理解史实的需要,史料研读视角要根据课堂学习主题。研读史料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史实、论证观点、感悟主题、提升素养与境界的过程。高考主观题都是围绕主题来选择素材。材料精一般都两则甚至一则!不仅材料精,情境、视角、立意、设问新。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和理解历史,进而形成历史态度与价值观。如2019江苏高考第22题围绕中国抗战准备和民族精神凝聚这一主题来精选材料和设置问题(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
8、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从抗战准备到背景分析,从准备抗战到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进而到经济举措影响(正反)。命题者仅选择两则细节性史料,一组问题群设置具有层次性和多角度。史实考查全面。四、观点类论述题(小论文)成为高考必请常客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实证意识和科学态度。每年历史观点类论述题主要考查这一史学方法,所以“史料实证”是史学
9、素养中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征的素养。所以每年都考。这类题一般都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有答题的路径可寻(后面要讲到)。如2017年江苏历史高考题22题第(2)小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2019年江苏历史高考题第21题第(2)小问: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高考是高中历史教与学的指挥棒,对高三复习教学的反拨作用与导向功能非常明显
10、。高三后期复习教学定不能将内容当成新课再上一遍,必须有效延伸与融合教学视角,优化和深化教学内容,创造出适合需要的个性化教学,从而实现教考有效互动。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减,调整加工,同化顺应,合理重组,呈现适合教学需要的课程情境,以便于学生对史实的整体认知与建构。以下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辉煌的教学设计示例v有效性:教考互动与教学视角延伸融合 -以必修三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辉煌为例一、“主题”视角下的专题融合 目前主题教学已经普遍渗透到中学历史课堂,得到历史学界的普遍认同。一节课历史教师首先要有明确教学主题和教育立意,这体现了历史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体现了教师
11、的教学思想,统领着历史教学内容,确定历史教学的走向。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四节内容比较散乱。但整个单元从“科技发展的辉煌历程”教学主题出发,以“科技-人类文明的引擎”为主题教育立意,在“革命”视域中进行重组建构,历史线索就非常清晰:科学革命(科学理论重大突破)物理学领域,从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到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强调观察实验与数学表达,近代科学形成。法拉第的电磁感应使近代物理学有了新的进展。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量子论使人们视角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使人们认识世界从绝对时空观进入相对时空观,这是
12、对牛顿力学的继承与重大突破。生物学领域,从拉马克用进废退的进化观到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打破了神学创世说的禁锢,第一次将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技术革命(动力引擎巨大飞跃)科学理论指导必然带来技术创新,技术成果推陈出新,从1785英国瓦特发明改良蒸汽机到1866德国西门子研制成发电机再到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及60年代末互联网的产生,人类实现了从蒸汽技术到电气技术再到信息技术的重大跨越。这些技术成果如蒸汽机、发电机、原子弹等都是建立在经典力学、电磁感应、质能转换等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产业革命(工业化开展与深入)由于蒸汽机的发明使用,从棉纺轻工业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
13、英国发生,从此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由于发电机的应用推广,推动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德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了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人类实现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到信息产业时代重大跨越与深入发展。社会革命(产业革命的社会效应)产业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变革。对生产力来说,三次产业革命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对社会关系来说,三次产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和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再到信息产业,从自由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世
14、界格局来说,三次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再到不断完善与深化;对思想文化来说,随着产业革命开展,生活节奏加快与社会问题凸显,在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并存的同时,欧美文学艺术领域相继出现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通过这样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使教育立意、教学主题、教学主线及主干史实四者之间浑然一体,形成完整的知识逻辑体系。让学生在记忆感知、同化顺应的过程中通透史实,形成对学习内容的自主整体感知。科学革命(理论)指导 技术革命(成果)应用 产业革命 推动 社会革命(变革)社会问题 社会思潮(文学流派):浪漫主义(不满)现实主义(直面)现代
15、主义(绝望)二、“通史”视角下的模块融合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系统性。让学生获得社会发展的整体认识,突出人类历史的发展主线,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这不仅符合历史发展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现行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三大模块,以理性偏重的历史专题形式呈现,容易割裂历史,或略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难以建立起基于时序与地域之上的历史因果关系。14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发展阶段特征:1.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时期(14世纪17世纪初期)2.早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3.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发
16、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4.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在明确阶段特征之后,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要求,按照历史发展领域对教材主干史实进行整合提炼,打通必修与选修模块之间的知识通道,统一五本教材,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改革、人物等融为一体。政治:必修1: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确立与扩展、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从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阶级民主);经济:必修2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从新航路开辟到早期殖民扩张到两次工业革命);思想文化: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发展(从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辉煌(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人物
17、: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人物(华盛顿、拿破仑、克伦威尔);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189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通过这样“通史”视角下的内容选择,清晰再现这一时期各领域历史发展场景和社会环境,还原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历史感特征 14C-20C初,近代世界的历史巨变三、“全球”视角下的中外融合 全球史观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走向,强调世界各地区之间是一个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使学生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认识中国历史发展及时代特征。在“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单元教学中,在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之后,可再追加一个
18、中国革命,联系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对市场原料的需求,西方国家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断下沉。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也使林则徐为代表的封建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出向西方学习,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的产生,先进阶级的壮大,这些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普遍开展,西方列强加剧对华侵略的力度,从资本输出到政治瓜分再到以华治华。但这
19、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推动西学与救亡图存运动不断高涨,从学习器物到仿效制度,从维新变法到民主革命,从民主共和到民主科学,从旧民主主义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先进中国人逐步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救国新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二战后期因战争需要引发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带来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二十年经济“黄金”发展。可惜的是中国未能把握好这一机遇,三年内战使国共两党忙于战事而无暇顾及国际科技大潮;建国后又曾一度出现严重“左倾”思潮,急躁冒进与关门建设,接下来的十年文革争斗与西方经济高速发展更形成巨大反差。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真正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融入世界
20、科技革命浪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发展迅速走向世界。四、“史识”视角下的古今融合史贵有识,史贵启智。历史教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穿越时空隧道,从历史的往事中理解处于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区的时事变迁,并在理解的同时获得新的历史和现实的启迪。历史的最终价值应该是指向现实与未来。科技是一个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实力和国际地位,是助推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动力。在“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单元教学中,通过史论结合提炼这一时期科技发展史所沉淀的规律和智慧:1.大力发展科技,不断推动科学技术更新与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765年“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了
21、工业革命的序幕,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此后,在不到两百年的时间内,世界共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从蒸汽到电气再到信息时代,极大促进了世界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进而到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跨越。科技不断创新与进步真正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引擎。2.抢占科技革命制高点,实现科技到政治优势转化。近现代美英大国发展史能够给出最好的印证。以美国为例,从17世纪初沦为英属殖民地到18世纪70年代独立建国;从19世纪末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到一战后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再到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等。美国之所以能快速崛起与强国,与其能牢牢抓住科技革命发展机遇,抢占世界科技革
22、命的制高点,重视科技创新,鼓励发明创造有着密切关系。3.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防止科技负面影响。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西方国家最早享受工业化带来的殖民成果,但也最早品尝工业化带来的苦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经济危机等全球问题日益突出。4.发挥科技的正向效应,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二战后期原子弹成功爆炸,当原子弹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时,爱因斯坦说:“虽然我们赢得了战争,但是没有赢得和平”。为避免原子能技术的滥用,1968年7月1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有效防止了核扩散,推动各国的核
23、裁军以及对原子能技术的和平利用,有效维护了世界和地区的和平。历史学习目的在于从历史中探寻规律、获得通识,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正是理解现在、走向未来的目标引领,才使得史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五、“命题”视角下的情境融合 高三教学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通过典型史料,构建一种师生共同回归历史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展示结果的新的课堂生态。反映到高考命题中要求命题者紧扣教学主题、依托核心史实、精心选择史料,呈现多元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在“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辉煌”单元教学中,可以在“科技引擎推动文明跨越与社会进步”主题立意统领下,从以上几个视角精选史料与设计问题,创设材料和
24、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史实、认识历史。这里仅就史识视角(科技革命、大国崛起及民族复兴)作一示例:英国对现代世界的先导作用是无可否定的,现代社会的许多特征都从英国开始,是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在这一主题统领下创设材料与问题情境:材料一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出现了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社会环境。-近现代英国发展史材料二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当时就使英国一个国家能够对抗整个世界。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
25、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大国崛起工业先声(1)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方面概括说明“是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1)政治:光荣革命最早确立与完善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经济: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科技:经典力学体系与近代科学形成,人文:牛顿经典力学创立与瓦特改良蒸汽机发明等。材料三 经济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问题,多数人没有分享到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状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群众运动。-钱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