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归去来兮辞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归去来兮 一等奖 创新 教案 高中语文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下载 _选择性必修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文言特殊现象的基本规律 思考陶渊明的选择,理解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把握形象特点。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作家作品知识,文言文相关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篇课文的主旨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本文中诗人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作家作品知识,文言文相关知识。 难点:理解本篇课文的主旨内涵。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
2、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从29岁起因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官,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东晋义熙元年(405),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便弃官归田,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当时郡里一位督邮
3、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以明心志。归去来兮辞并序可以说是他结束仕途生活的宣言书。 作者介绍 陶潜,又名陶渊明,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五柳先生”。 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有归园田居饮酒等,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五言诗成就最高。他的五言诗可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全无半
4、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题目解读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归隐吧”。 来,助词,无实义。 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啊”。 辞,古代的一种文体要求押韵。题目交代了诗歌的写作内容,概括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描述作者迷途知返和辞官归田的决心,表达了作者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回归田园之乐。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自己决心归隐、不再犹豫的坚毅情怀。 六、全文分析 任务探究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序文说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几点理由?(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 三点理由:“质性自然
5、,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2第一段中,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 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形”,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3第二段中,陶渊明写归隐之“乐”有哪几个方面?表达了他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 归隐之“乐”有家人相迎之乐、居家之乐、游园之乐。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任务探究二体会寓情于景的特点 4“舟遥遥以轻飏,
6、风飘飘而吹衣”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 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用舟轻快、风吹衣的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快,形象而富有情趣,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了作者乘舟返家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5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写“松”“菊”等意象? 明确: 松菊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常是高洁、脱俗的象征,诗人此处写“松菊犹存”实则是表明自己的品性仍在,未被世俗所染。 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借景抒情,把云和鸟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想“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 7归去来兮辞并序写到了回家后的种种景物和场景,这些描写是实写(
7、眼前之景)还是虚写(想象之景)?结合“序”文内容和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明确: 应当为虚写,为作者想象之景。“序”中说,“辞”作于“乙巳岁十一月”,而十一月正值仲冬,作者离职归田的彭泽,位于江西湖口东,是不可能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景象的。“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场景、人事,作者明确说明是“春及”之时的事,与作者写作该文的时间不符。由此看来,作者所写回家后的景象,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文章以这种充满轻快、愉悦、欣喜情调的景象描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的渴望和急切之情。 任务探究三品味素朴自然的语言特色 8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语言运用
8、,自古以来,评价极高。按照你的理解领会,美在何处? 明确: 通过口语化的语言构建本真生活。陶文善于提炼语言,但又看不见痕迹。如“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等,给人一种自然质朴、平淡清新的感觉,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平淡中显精奇。农村俗事,田园风光,以及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恬静心情,都是通过朴素的语言抒写出来的。文章所写到的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松菊”“云”“鸟”“孤松”“寻壑”“经丘”等,但以极为平淡、自然的语言把最本质的生活和最坦荡的心灵展示给读者,使人无比向往那种纯净心灵和纯朴生活。 语词非常简洁。文中用到一些虚词,如“胡、奚、焉、曷”等,实词,如“芜、瞻、熹微、衡宇、遐观、出岫、倦飞
9、、盘桓、窈窕、崎岖、欣欣、涓涓、耘耔、舒啸、乘化”等,无论从词性还是从词义上,都能品味到其中的简洁平淡之美。 韵律的优美。本文运用“辞”的形式,既便于叙事,又便于抒情;既有诗歌的韵律美,又有散文自由奔放、华美多变的特点。在用韵上,也是既规范典雅,又别具一格。如:正文第一段用“归、悲、追、非、衣、微”,正文第二段用“奔、门、存、樽”,正文第三段用“游、求、忧、畴、舟、丘、流、休”,正文第四段用“时、之、期、耔、诗、疑”,读起来朗朗上口。 9魏晋时期,文坛上已经开始出现雕饰堆砌之风,而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文章却能保持其特有的语言风格,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其语言风格特点。 明确: 语言风
10、格:“淡远”“疏放”“拙朴”。“淡远”,表现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安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疏放”,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在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作者心胸的真实展示。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对兰亭优美景象的描绘,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信可乐也”;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写出了回到田园后的园中之乐、田中之乐和身心自由之乐。 七、中心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