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 文档编号:5708586
  • 上传时间:2023-05-0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0.1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 荷塘 月色 一等奖 创新 教案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下载 _选择性必修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散文名篇,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兼及叙事和议论。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和热爱,作者的审美旨趣和性格也隐含在字里行间。朱自清荷塘月色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表达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及角度、技巧,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并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

    2、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春匆匆等散文,对散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及写作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阅读散文的能力。但由于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能力不足,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诞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对于体味秋之悲凉、月下荷塘的静谧很容易流于表面,很难开始便体悟到作品背后的深意。本节课在让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重点探究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了解郁达夫、朱自清的生平经历,梳理文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把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感受两篇文章的写景之美、文

    3、辞之美。 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层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难点:深层理解作者独特的情感和审美心理。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朗读法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频导入,教师提示:看完视频中的景色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相信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比如,面对秋天,宋玉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哀叹;杜甫眼里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刘禹锡却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代伟人毛泽东赞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

    4、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面对荷塘,杨万里发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赞叹,而朱庭玉却看到“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今天,我们走进郁达夫和朱自清,看看他们笔下的秋与荷,又会具有怎样的一番景致。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 1.了解作者 故都的秋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沉沦(他的第一本也是我

    5、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短篇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集: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 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后改名朱自清,字佩弦。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转以散文为主。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言志表意散文,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选择;览胜记游散文,诸如踪迹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书怀抒情散文,诸如给亡妇儿女哀韦杰三君怀魏怀青君我所见的叶圣陶等;感悟觉世散文,朱自清将自我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与读者共分享;指摘时弊散文,表达了朱自清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 2.写作

    6、背景 故都的秋: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州赴福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于是游山玩水,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遣了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下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千里迢迢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

    7、在清华大学西院。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么呢?他曾经对夫人陈竹隐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 3.疏通字音 活动二:整体感知 1.结合本篇课文后的学习提示,浏览故都的秋,把握作者郁达夫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围绕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写故都的秋味的浓烈、酣畅,表达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热爱之情。 2.概括荷塘月

    8、色的主要内容。 作者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感受到了难得偷来的片刻逍遥,但心中仍然摆脱不开现实带给自己的淡淡哀愁。作者以此抒发了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彷徨和苦闷的心情。 3.分析行文结构。分别制作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的思维导图 【任务研读一、枝叶关情,寓情于景】 感情是主观的、内在的、抽象的,作者借外在景物把感情抒发出来,将感情融入具体的客观事物中,这种选择适宜的事物来表达感情的手法就叫借景抒情,而情与景的交错出现、互为蕴含则是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写景散文的名篇,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中又有哪些情感呢?这些情

    9、感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 活动一故都的秋如何表现北平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幅秋景,分析情景关系,体会画外之意。 提示: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通过哪些修饰性词语来突出景物特点,表达自己的情态意趣。 示例(以第3段为例): 作者主要选取了一系列的平常而特殊的意象,用恰当的修饰词来突出景物的特点,以表达自己的情态意趣。“天色”:很高很高、碧绿的,给人以一种明净、高爽、无纤尘之感,写出了“清”。“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这里的阳光多了几分冷落和萧条。“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闹写静。“牵牛花”:蓝朵,作者喜欢的是冷色调。“秋草”:几根稀稀疏疏尖细且长的秋草,让人感受生命的衰竭

    10、与凄凉。“房屋”:残破的房屋才有历史沧桑感,因为这是故都。 总之,所写的景是破败、狭窄、单调、平凡的,完全是市井平民的生活;其次是透露着文人的清雅和韵致,此外还体现生活上的漂泊、寂寞、清贫,以及心态上的悠闲、散淡、宁静、隐忍。 活动二1.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荷塘月色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示例(以第6段为例): 在这段文字中,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了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了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情的低落。“蝉声”和“蛙声”虽然显得

    11、热闹,但这热闹只能增加作者的落寞孤寂之感和挥之不去的淡淡哀愁,所以作者发出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作者正是用所谓“热闹”的蝉鸣蛙叫来衬托自己当时那难以摆脱的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在现实的不宁静中,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 活动三、比较阅读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情和景。 【小结】 现实世界让郁达夫辗

    12、转奔波,所以郁达夫在北平炽热的秋景里寻求陶醉;现实世界让朱自清感到压抑和窒息,所以在自己的荷月世界里暂时受用一会儿。他俩都创造了美,但美得不同:一个是忧郁的文人用绝美的笔调抒写对北平之秋的赞歌,这曲赞歌有点清静,有点悲凉;一个是苦闷和困窘的文人在混乱大时代的暂时逃避,到自己创造出来的荷月世界喘会气。 第二课时 【研读任务二理解语句,品鉴特色】1.思考并分析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完成表格。小组探究 2.分析故都的秋中写秋的主要技巧。 (1)选材上:选取典型的景物去体现秋的特点。 (2)角度上: 从声、形、色、境等方面入手;从视、听、味、触等感官入手。 (3)效果上:分别从色、形、声、味、实,

    13、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清”“静”“悲凉”。 (4)语言上:多用整齐语句、排比语句,具有工整、雅致之美,雅俗共赏、感情浓郁、造势饱满、富于联想,朗读起来具有音韵之美。 可以说,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正是郁达夫所独有的审美体验。 3.朱自清描写荷塘景物时,选取了哪些意象?用了哪些手法?勾勒出怎样的意境?从4-6段中,选择你喜欢的一段进行赏析。 示例(以第3段为例):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以比喻写荷叶高而直的自然舒展之美,高雅典雅。“层层

    14、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

    15、来。“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精雕细琢,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传神地勾勒出月下荷塘静谧、淡雅、朦胧的意境,情景交融为一体。 4.月色本

    16、是难状之景,荷塘月色第5段中,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景象,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的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5.比较阅读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语言和作者。 语言: 故都的秋古典语和外语共用,如“租人家一椽破屋”“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17、”“黄酒之与白干”等颇有文言遗风,而“我的不远千里”又略显欧化倾向。节奏鲜明,起伏跌宕,句式变化殊多,长短结合。 荷塘月色用语平和,缓而不急,平易中见功力,细微处精致谨严。句式相同、节奏相近,无多变化,有平直之感,但在反复品读之后能获得语中韵味。 作者: 故都的秋作者生性放达,喜与人交往,半生颠沛流离而不改生活的信念,故而敞开胸怀,愿与读者交心恳谈,文中荡漾着阵阵炽情 荷塘月色在社会急剧动荡、个人满心惶然的情境下写作此文的,文中之“我”秉持清高而厌倦凡尘,移情于幽僻的美景,因而文中景多情少,在情的方面仅生出一些“淡淡的”静态体验 【小结】 故都的秋意象与情感融合,调动各种感官,从多种角度,以情

    18、驭景,极写清、静、悲凉的故都之景。在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景、秋味、秋色和秋声,就在平常人家的院落里,街道两旁的槐树边,以及高高的天空中。 荷塘月色中使用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善用叠字,用词准确生动,工笔细描,描绘出月下荷塘的美,充满诗情画意。 【研读任务三直抵心灵,感悟情感】 故都北京,即使在郁达夫这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闹之境在,作者为什么避而不写?对此,你如何看待? (1)身世性格:作者自幼丧父,家境困窘,从17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长期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造成了个人性格的抑郁善感。 (2)文艺审美: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

    19、似的文学”。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由此,他对秋审美倾向是欣赏秋之悲,而这种“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自己的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他的审美倾向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 (3)时代背景: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在此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于8月写下该文。此时的故都,早已不再是当年的皇城,留下的是衰败与沧桑;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2.合作探究: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寥、悲凉,而且全

    20、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小结】 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和热爱,作者的审美旨趣和性格也隐含在字里行间。朱自清荷塘月色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表达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作业】 写作技法 衬托手法 本课的两篇文章衬托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衬托手法是用某些事物来陪衬突出另一事物。它用来突出被陪衬的主体,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如故都的秋一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能让人有幽静的感觉。 1、请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2、预习我与地坛(节选)。 【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708586.html
    一起向未来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