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8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易考的13个知识点.doc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570841
  • 上传时间:2020-06-09
  • 格式:DOCX
  • 页数:285
  • 大小:3.6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易考的13个知识点.doc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 年高 历史 全国卷 选择题 13 知识点 下载 _考试试卷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1 高考历史全国卷易考的高考历史全国卷易考的 13 个知识个知识点点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推荐理由】【推荐理由】2015-2019 五年高考 14 套全国卷,本知识点共出现选择题 12 道,考查 频率 85%。 【真题例证】【真题例证】 1(2019全国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 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

    2、了 11 代 12 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 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 B 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 排除 A 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 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 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 排除 D 项。 2.(2019 全国 II 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 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 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 建设,故选 D 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 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 A 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 B 项; 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 C 项。 3(2019全国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 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教民

    4、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 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 选 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 B 项; “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 C 项;“察举制”里的一项 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 D 项。 4.(2018全国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 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

    5、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 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 A 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 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 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 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 C 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 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 D 项错误。 5.(2018全国 II 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

    6、网四 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 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 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 A 项正确;夏商时期已 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 心,故 B 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 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 C

    7、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 非资源争夺,故 D 项错误。 6.(2018全国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 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 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图 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D 【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 A 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 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 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 C 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

    8、图中黄 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 D 项正确。 7.(2017全国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 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 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答案】A 【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 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 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 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 A 项正确

    9、;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 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 B 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 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 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 C 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 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 D 项错误。 8.(2017全国卷24)图 5 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 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

    10、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 利于商贸发展,故 A 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 故 B 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 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 D 项错误。 9.(2017全国卷24)图 4 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 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 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

    11、,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 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 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故 A 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 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 B 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 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 C 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 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 D 项错误。 10.(2016全国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 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 时( ) A创造了一种全

    12、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解析】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 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 A 项错误;根据“这些铭文 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 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 B 项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 未涉及,故 C 项错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 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写的载体,故 D 项错误。 11.(2015全国卷24)吕氏春

    13、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 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 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A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 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 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 C 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

    14、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D 项错误。 12. (2015全国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 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 A 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 B 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 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 C 项正确;儒者称颂 “三代”之

    15、美,希望 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 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 D 项错误。 【知识点复习】【知识点复习】 阶段特征阶段特征 总总 体体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 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 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 2070公元前 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 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 770公元前 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政政 治治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 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 纷改革变法,

    16、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经 济济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 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思 想想 文文 化化 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 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主干知识排查主干知识排查 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 (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 目的:巩固奴隶主贵

    17、族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 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3)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 度。 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 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

    18、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3商鞅变法 (1)背景 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 有制逐步确立。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进行变法。 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 前期:开始于公元前 356年。 a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经济:奖励耕织,重农

    19、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c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后期:开始于公元前 350年。 a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b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 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 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局限性: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二、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 1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

    20、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 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 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 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 2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

    21、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 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1西周时期:文化上“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实行礼乐制度,即周礼。商周时期, 敬祖重德的文化为儒家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商代,汉字的完整体系形成,甲骨文是中 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2.春秋战国时期 (1)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 子提出“仁”“

    22、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 学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文学艺术: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楚辞是我国浪 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强化练习】【强化练习】 1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 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 ) 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 B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 C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 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

    23、储贰”可知是实行继承制, 不是禅让制,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故 C 项错误;材 料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故 D项错误。 2(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 6 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 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 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 被赵、韩、魏三家所分。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 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 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 【答案】D 【解析】 材料“堕三都,但

    24、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 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 D项正确。 3 诗经大雅板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诸侯是国家的屏障, 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材料主要说明西周 ( ) A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 B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 C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D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答案】B 【解析】 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不符合西周史实,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周的管 理方式,“大邦”“大宗”“宗子”等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说明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 维系

    25、巩固统治,故 B 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分封制,还体现了宗 法制,故 C 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是为巩固国家服务的,未体现维护等级特权,故 D 项错误。 4 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 争”。这表明礼乐制度( ) A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 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 C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 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相亲”“相敬”“无怨”“不争”,可知礼乐制度具有调息争怨,相亲相敬的 作用,故 A 项正确;根据所学,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故 B 项错误;礼乐制 度使宗法分封制所确立的

    26、等级秩序得以生活化,故 C 项错误;官僚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职 务凭才能获取,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D项错误。 5(2019柳州摸底)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 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 变迁(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拓展了中国疆域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推动了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 “春秋后期”没有确立“君主专制”,故 A 项错误;“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 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并没有使疆域得到空前的扩大,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 时期是分裂的时期,故 C 项错误;“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

    27、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 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可知,在郡县制下,官员由国家统一安排, 并且从春秋至秦汉,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官僚体系,故 D项正确。 6(2019长郡中学实验班考试)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 ) 类别 天子的王城 诸侯的国都 卿大夫的都城 城墙高度 九雉(雉为一尺) 七雉 五雉 南北向道路宽度 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 宽七轨 宽五轨 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建筑规划突出礼制观念 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答案】B 【解析】 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完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天子无法严控诸侯与卿大夫,故 A 项错误;天

    28、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体现了维 护等级制度的礼制观念,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 和道路宽度,没有体现对城邑进行改建,也不能说明对城市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故 C、D 两项错误。 7(2019清华大学附中测试)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 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 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 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题

    29、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 A 项错误;血缘关系 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 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 B 项正确;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生产 资料所有制是等级制度的基础,故 C 项错误;题干叙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 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 D 项错误。 8(2019德州期中)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 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该做法( )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 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

    30、秩序 【答案】C 【解析】 周人将夏商周改朝换代的原因归结为德政,有利于在周代德政的实施,约 束了统治阶级的行为,故选 C 项。 9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 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 瓜。”材料反映了( )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协田”“千耦其耘”可知是集体耕作的方式;而四时田园杂兴反 映的是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故体现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

    31、到个体农耕,故 C 项 正确。A、B、D 三项均于材料内容不符。 10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另据考工记记载, 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 六齐”。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 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 B商人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 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 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所谓“物勒工名”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 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材料中“分工细致”“金有六齐”适应了当 时官营手工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

    32、要,故 A 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手工业生产, 不是商业,故 B、C 两项错误;官营手工业是官府集中经营,不是社会化生产,故 D 项错误。 11在春秋战国时期,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甚至“市贾倍蓰”,相差一倍至五倍。 “其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 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而不顾。这主要反映了( ) A大众消费需求的极大增长 B商人从业风险空前升高 C特殊商品长途贩运的繁荣 D交通不畅阻碍商品交换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了利益驱动商人宁愿冒着巨大的潜在风险而开展长途贸易,未提 及消费需求增长,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无从得知春秋战国商人从

    33、业风险状况,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长途贩运的利润推动长途贩运的繁荣,故 C 项正确;从材料无从得 知交通不畅与商品交换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12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 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答案】A 【解析】 论语重视礼和仁,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这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故 A 项正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故 B 项错误;老子是 无为而治,故 C 项错误;老子的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

    34、推崇仁礼,都与君 权神授无关,故 D 项错误。 13(2019邢台检测)2015 年,在陕西富县秦直道两侧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 采集文物标本 100 余件,并发现了“削山填沟”的痕迹,即史籍上所谓的“堑山堙谷”现象。 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A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时的社会 B秦代的该墓葬可揭示秦皇族的发祥地 C建筑和墓葬中可能出土画像砖和玻璃 D文物和史籍等文献资料是第一手史料 【解析】 根据材料“秦直道两侧”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建筑遗址和墓葬群的考古发现 为研究秦时的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故 A 项正确;秦直道两侧的建筑遗址和墓葬群 并不能说明是秦皇族的发祥地,故 B 项错误;

    35、玻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大约是 在公元 1000 年左右,故 C 项错误;文物是第一手史料,而史籍是第二手的,故 D 项 错误。 14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 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 )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 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 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 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 【答案】C 【解析】 材料说的是韩非子对儒家思想的指斥,与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 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无关,故排除 A、B 两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对儒家思想存在 着抵触心理,但没有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故 C 项正确,D 项错

    36、误。 15(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 历法。夏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 )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 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 【答案】D 【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原始历法 不可能诱导作为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物候知识对农 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故 B 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经济不是小农经济,故 C 项错误;在原 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并迅速发展,有关农时观念和知识的历法

    37、 也随之应运而生,故 D 项正确。 16(2019太原模拟)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 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 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 A 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 产力的发展的结果,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 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故 C 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井田 制,故 D 项

    38、错误。 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 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 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 ) A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 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 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 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 【答案】D 【解析】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社会混乱, 故 A、B 两项错误;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只是材料说明的部分内容,故 C 项错 误;据材料可知分封秩序被彻底破坏,可以推断出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故 D 项正确。 18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

    39、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 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 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无论华夏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各国自认是华夏族,体现了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20212021 高考历史全国卷易考的高考历史全国卷易考的 1313 个知识个知识点点 二、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二、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推荐理由】20

    40、15-2019 五年高考 14 套全国卷,本知识点共出现选择题 10 道,考查 频率 71%。 【真题例证】 1.(2019 全国 I 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 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 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 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 C 项;材料“称为皮币 ”

    41、 ,而且有定 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 B 项; 材料“ 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 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 D 项。 2.(2019 全国 II 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 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 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

    42、髓;后 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 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 C 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 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 A 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 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 B 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 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 D 项。 3.(2018全国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 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 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

    43、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 A 项错 误;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 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情况而非农民的生产热 情,故 C 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 故 D 项错误。 4.(2017全国卷25) 表 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44、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表 1 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郡国的数量不断增多,结合所学知识,这应该是汉朝削弱封国 设置郡县的结果,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只诸侯国的面积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实力也越 来越小,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日益削弱,中央与地方权力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A 项错 误。材料反应的是地方郡国并行制,不是中央官制,B 项错误。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时 代

    45、特征可知,当时匈奴对边境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缓解了内部王国 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国家综合国力明显上升,有利于解决对外抵御匈奴侵略的问题, C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汉景帝时期就开始削弱藩国,地方王国控制的区 域只可能越来越小,不会越来越大,故选 C。 5.(2017全国卷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 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 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解析】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

    46、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很 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变化,也没有说明 两者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而且 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 B 项错误;根据“大 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可知很多人发家致富,说明当时经济得 到恢复和发展,故 C 项正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时人民 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财富多也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故 D 项错误。 6.(2016全国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

    47、五部书 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 A 项 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 B 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 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 C 项正确;秦始 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 D 项错误。 7.(2016全国卷25)图 4 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

    48、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 A 项 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 农业的不断发展,故 B 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 C 项错误;此图反 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 D 项正确。 8.(2016全国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 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 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 A 项错误;“萧何入秦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易考的13个知识点.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7084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