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易考的13个知识点.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易考的13个知识点.doc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高 历史 全国卷 选择题 13 知识点 下载 _考试试卷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1 高考历史全国卷易考的高考历史全国卷易考的 13 个知识个知识点点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推荐理由】【推荐理由】2015-2019 五年高考 14 套全国卷,本知识点共出现选择题 12 道,考查 频率 85%。 【真题例证】【真题例证】 1(2019全国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 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
2、了 11 代 12 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 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 B 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 排除 A 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 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 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 排除 D 项。 2.(2019 全国 II 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 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 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 建设,故选 D 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 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 A 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 B 项; 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 C 项。 3(2019全国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 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教民
4、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 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 选 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 B 项; “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 C 项;“察举制”里的一项 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 D 项。 4.(2018全国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 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
5、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 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 A 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 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 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 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 C 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 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 D 项错误。 5.(2018全国 II 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
6、网四 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 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 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 A 项正确;夏商时期已 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 心,故 B 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 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 C
7、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 非资源争夺,故 D 项错误。 6.(2018全国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 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 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图 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D 【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 A 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 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 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 C 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
8、图中黄 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 D 项正确。 7.(2017全国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 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 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答案】A 【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 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 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 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 A 项正确
9、;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 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 B 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 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 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 C 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 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 D 项错误。 8.(2017全国卷24)图 5 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 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
10、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 利于商贸发展,故 A 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 故 B 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 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 D 项错误。 9.(2017全国卷24)图 4 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 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 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
11、,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 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 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故 A 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 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 B 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 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 C 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 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 D 项错误。 10.(2016全国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 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 时( ) A创造了一种全
12、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解析】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 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 A 项错误;根据“这些铭文 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 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 B 项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 未涉及,故 C 项错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 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写的载体,故 D 项错误。 11.(2015全国卷24)吕氏春
13、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 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 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A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 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 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 C 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
14、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D 项错误。 12. (2015全国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 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 A 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 B 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 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 C 项正确;儒者称颂 “三代”之
15、美,希望 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 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 D 项错误。 【知识点复习】【知识点复习】 阶段特征阶段特征 总总 体体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 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 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 2070公元前 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 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 770公元前 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政政 治治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 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 纷改革变法,
16、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经 济济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 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思 想想 文文 化化 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 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主干知识排查主干知识排查 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 (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 目的:巩固奴隶主贵
17、族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 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3)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 度。 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 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
18、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3商鞅变法 (1)背景 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 有制逐步确立。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进行变法。 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 前期:开始于公元前 356年。 a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经济:奖励耕织,重农
19、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c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后期:开始于公元前 350年。 a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b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 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 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局限性: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二、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 1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
20、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 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 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 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 2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
21、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 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1西周时期:文化上“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实行礼乐制度,即周礼。商周时期, 敬祖重德的文化为儒家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商代,汉字的完整体系形成,甲骨文是中 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2.春秋战国时期 (1)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 子提出“仁”“
22、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 学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文学艺术: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楚辞是我国浪 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强化练习】【强化练习】 1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 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 ) 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 B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 C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 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
23、储贰”可知是实行继承制, 不是禅让制,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故 C 项错误;材 料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故 D项错误。 2(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 6 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 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 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 被赵、韩、魏三家所分。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 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 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 【答案】D 【解析】 材料“堕三都,但
24、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 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 D项正确。 3 诗经大雅板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诸侯是国家的屏障, 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材料主要说明西周 ( ) A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 B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 C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D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答案】B 【解析】 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不符合西周史实,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周的管 理方式,“大邦”“大宗”“宗子”等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说明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 维系
展开阅读全文